淘客熙熙

主题:从BBC关于中印贸易想到 -- 晨枫

共:💬557 🌺8607 🌵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啥最后的机会,中国几千年中危机和机会都多了

往近了说,抗战那次就比现在重要。你说的大道理,套到晚清、民国头上一样适用,不就是希望老百姓无条件站在他们一边而逆来顺受?结果怎么样?中国人死绝了,还是他倒台了?

我其实就想说一句:做事用心些(是公心,不是他们最常用的那个),给别人和自己留条后路。这样国家和党、还有老百姓都有希望。

家园 del
家园 很好,既然你做了实事,就应该知道,挑动黄河

天下反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你确信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家园 我告诉你的是结果,明白么?这结果是元政府种出来的

老百姓不是因为石人才反的,原因历史老师肯定说过的。日子过不下去总有拼死一搏的。野心家也要有他成长的土壤和可利用资源。

不信你去北欧挑动一下试试?人家也不用天天维稳啊、反腐啥的。也不怕不明真相的群众啊、别有用心的野心家什么的

咱国家还没坏到元末、隋末那程度。如果拿别人性命和利益做自己积累的人多了,估计就快了

家园 牺牲并不可怕,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可得说道说道

我们“吃糠咽菜”,换来一小部分人使中国成为高端奢侈品消费大户,这叫啥事?

家园 一定会接鬼

没法收税的地方还要变着法收税呢,何况这个是发达国家普遍要收的税。

家园 没能力宝推

送花并趋/加/订/追

家园 4猪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家园 再过二十年,石油就耗尽了…

这话我都听了不止二十年 搞得像狼来了一样

家园 嘿嘿……“台湾也是从农业起步的”?

你居然把台湾,这个20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地区,这个在日据时期做到了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70%的地区,说成和1949年的大陆一样、“也是从农业起步的”?

随便列举两个数字:1938 or 1939,台湾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1943年台湾年人均发电量200千瓦时/人/年,大致相当于大陆1951年20倍的水平。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史》第7部分之《工业化与南进基地化》

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化的绩效,从1930~1945年若干工业产品统计数字中即可略见一斑:铝锭从零到1941年最高12,204吨、水泥从121,961到最高点1944年的303,438吨、碱从零到1944年的6,949吨、氰化钙从零到1941年的12,647吨、过磷酸钙从14,154到1944年的25,449吨、发电量从179,197,092千瓦时到1943年最高1,195,326,828千瓦时。以工业产值计,依物价指数折算后1931~1942年增加约60%,可谓发展迅速。然而我们看到,在工业结构上,食品工业一直都是日据时期台湾工业的主干,1940年前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0%~70%,1942年也占50%以上。在工业化时期得到重视的化学、金属、机械三类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最高仅为22%,各类工业投资中,重化工业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展开而有了大的提升,但亦始终是食品工业占首位。换句话说,台湾的工业化虽然改变原先一面倒的注重食品加工业——实即制糖业的状况,优化了工业经济结构,但台湾工业的总的态势并没有(或者说还未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总体来看,日据后期台湾的工业化促成了台湾社会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农业与工矿业产值比率的变化上,1938年工矿业产品产值已超过了50%,“足证台湾彼时已非以农业为重心之经济”(张汉裕:《光复前台湾之工业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0,第237页)。工业产品结构中,1942年轻工业占73.9%,重工业占26.1%,后者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台湾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930年的54.2%降低到了1943年的49.5%。张汉裕依据赫夫曼(Hoffmann)比率指标衡量,认为台湾在日据末期已达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亦即进入了初级工业化社会(《光复前台湾之工业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0,第240页)。

1922年随着《台湾教育令》的颁布,初等教育实施日台学生共学制,台湾儿童中懂日语且适应小学教学者,依一定条件得入小学校学习,日本儿童希望入公学校学习者亦许之。1944年,取消公学校、小学校的区别,统一改称国民学校,从而至少在表面上达到了日本人自诩的“内(日)台如一的教育制度”。 (梁井溥三:《文化南进基地台湾的教育新体制》,《跃进台湾大观》(四编),中外每日新闻社,东京,昭和17,第35页)。据统计,1918年台湾拥有公学校、小学校541所,学生128,436人,1939年957所,592,990人,1943年1,074所,862,674人;适龄儿童就学率,台湾儿童从1917年的13%提高到1943年的71%,日本儿童从1917年的95%提高到1943年的99%。相对于同时代的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

另外,你既然提到印度,不妨看看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哪些物质遗产;对比一下1949年的中国,咱这个“半殖民地”的底子,和三哥那个“全殖民地”能比吗?

家园 别为了反驳而反驳

你把日据的台湾算工业化地区,我只能无语。文盲率可能小,学的日文吧?你举的数据也说了,台湾的工业主要是制糖业,就这个工业基础而已。你怎么看不到一帮子残兵败将站稳了脚,八十年代前每年占财政50%的军费没拖垮台湾,混起来了。

没出息的才和印度比,你愿意比较,我不奉陪。

家园 再讲一个史实,不评价

中国大陆的电解铝工业起步于台湾……当年国民政府派往台湾接收电解铝工厂的人,有几个骨干工程师后来回到大陆,他们是50年代新中国开始搞电解铝工业的时候、国内仅有的对电解铝工业生产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电解铝工业、是以他们为种子、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在那个时代,电解铝工业属于什么层次的技术,我就不废话了。

至于说印度,我也只说一个最基本的史实:好歹英国人离开印度的时候,留下了53,596公里的铁路运营里程;1949年的中国只有2.18万公里铁路,其中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

家园 唱高调的可是你。

我已经阐述过很多次了,写了差不多一万字,结果你又转进到九十年代的工人那里去,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明,国企是个悲剧,但是又能如何?因为九十年代的国企悲剧我们就不用活了?

现在真的是民不聊生了吗?大兴土木真的没有必要?其实这样讨论我们永远只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永远无解。

首先,你要明白,人民要有生计,首先依靠的是什么?现在不是农业时代,不是明清时期有几亩薄田,自己农桑就能够生存的,当然,如果你喜欢这种生活,也没有人反对。

其次,大兴的是什么土木?大兴土木在古代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为统治者的奢侈服务,譬如修建宫殿等等,一类是河道工程,很明显,大多数厌恶的是前者,所以请不要用大兴土木去描述现在的工程。

现在的‘大兴土木’主要针对的是什么?公路、铁路、电力、水利、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村村通工程对不对?莫非这也错了?

一边在那里满是仁义道德的喊什么民不聊生,民为什么不聊生?我知道的是,有些村庄没有电力,有些县城没有连接铁路,有些城镇连公路都没有,凭什么人家就比你贱,凭什么你享受着电力,别人得点煤油灯?凭什么你享受着公路铁路带来的便利,别人需要靠双腿?这样的大兴土木碍着了你什么?你当然是东部城市人,国家已经为你大兴土木过了,可是中西部的人就合着该死,合着给你东部送资源,合着因为东部有人民不聊生就继续过中世纪的生活?

就是因为你所谓的民不聊生的工程,让我老家的农村与小镇通了水泥路,正是这些所谓民不聊生的工程,令他们有了足够的电力,让他们添置了冰箱、彩电等家具,正是因为你这些民不聊生的工程,有了一条省道通过,让我处的小镇上吸引了不少投资,有了工厂,让附近的人多了一个工作的选择机会,也正是因为你所谓的民不聊生的工程,让电信基站、电缆通了进来,让我就算从省城回到了老家,一样用笔记本可以在网络上和你在这里坐而论道。

作为一个中部小镇上的屁民,我和你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亲眼见证了农民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生活的改善,看到他们在宅基地上建起楼房,添置摩托车、冰箱、彩电、甚至电脑,你永远不明白‘民’需要的是什么,你作为一个过早享受了现代化的人,当然可以眼高于顶的肆意批判大兴土木,因为你早就享受了大兴土木的成果。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印度,印度没有大兴土木吧,而且他们算是世界上少有的免费医疗国家,只是到底是谁民不聊生,恐怕就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通宝推:mailsina,jyzh,老驴,Wjwu,黑岛人,Alarm,
家园 真的是吃糠咽菜?

何必为了支持你的论点而无故夸张,我看到的是,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谁能否认这一点?真的如明治维新的时候吃糠咽菜,中国人早就反了,根本不必你在网上无故夸张的制造各种数据。

既然选择了走资本主义,高端奢侈消费大户就会一直存在,莫非你认为驱逐英国农民到城市的英国贵族不是奢侈品的消费大户?

又莫非你认为德皇和容克地主们不是奢侈品的消费大户?

或者说明治维新的官僚阶层不是奢侈品的消费大户?

至于美国的大亨时期,自然不必多说。

什么叫资本主义?先搞清楚这一点再来讨论吧。

家园 这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