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只是不严重。
大一那年从株洲转车,我背了一个大牛仔包,结果在车上被挤得双脚离地,干脆悬空睡在四周人身上了--立式!
高端产业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近处的新加坡香港无一例外。
你到了深圳就知道了,天是灰蒙蒙的,永远都没有晴天。
我元旦之后去了几天,天天嗓子疼,到现在也没好呢。
要换鸟就要把这些污染企业迁走,可是你看看没有这些工厂,怎么会有无数的打工人员,没有打工者,该好的那些商场,楼房,购物中心,谁会光顾,那些大型的基础设施,谁来利用,等着吃瓦片房租的当地人如何生活?
是工业化运营模式,产品是橡胶,种植部分是收购(橡胶这玩意有特殊性,规模小,加工质量就差,没价值)+自己控制育苗等等技术环节。完全可以控制原料,产品又是战略物资,不愁销路。
自己控制种植部分,要看成本如何。粮食可能够呛,经济作物可能还能覆盖成本。
长期让中西部的人民讲政治支持东部沿海也不和谐。
铁路升级以后,中西部的资源、人力等成本优势毕竟还是会显现出来。
搞出口的大企业可以带着产业链转移,一个国家内部的资本、人力、资源的转移应该比跨国转移方便迅速吧,中西部的官僚们如果够上路的话,还是可以拉一些产业过去的,比如重庆就有这个架势。
倒是温州那种众多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不容易搬迁,不过也是在维持吧(资本都炒各种东西去了)。
倒是东部同样的故事在中西部再唱一遍的话,环境可能不允许:国外市场快到极限,大家钱多了一些后想到国外买资源会更贵。需要搞一个增强版的故事来唱,重庆唱的应该算吧?
团派做事情没前瞻性,临时抱佛脚(不过好像官僚系统都是这样的),各部门同一时间出政策,太猛太急, 企业无法转移,只能停工或倒闭。又碰到金融危机,政策立马掉头。
有人急拉,有人缓推,有人不想动,大家看戏。
什么固定成本,二是有信用,可以保证市场稳定。他的问题在业务扩大后物流配送怎么解决,工业品的物流与邮政物流不是一回事,这是另外一个专业的事情。难度要大N倍,这是他需要考虑的。
农场统一经营管理,农户身份 是农场职工;农户收益 合同薪酬;农场利润= 产品销售收入-种植成本;风险分担 农场承担;B:60%是部分费用自理的家庭农场承包模式,农户身份是农民;农户收益 按合同价格出售的产品销售收入;农场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收购成本+土地承包费,风险分担 农场、农户分担;C:30%是全部费用自理的家庭农场承包模式,农场的收入是土地承包费,其他的一概不管。农垦集团准备把后两种的模式取消,把农户转成农场职工,未来集团将性成以啤酒花、啤酒大麦、马铃薯、畜牧
和滴灌为主导产品的产业格局。农民会喜欢农场职工的身份吗?
农场职工,带橡胶树入户,后来橡胶价格猛涨,又想退出,因此爆发骚乱,出动几千警察解决,直接导致海南农垦被地方化,划拨给海南省。所以不好说。
我家现在在成都,也有不少朋友在重庆。现在这两个地方大兴土木,挺红红火火的,成都的温江,郫县(离成都市区挺远的了),乌央乌央都是新楼,郫县那边富士康也在建设,好像说一开始招5万人,以后打算达到20万,成都在大规模搞地铁建设,重庆也挺热火朝天的,据说两江新区啥的都在建设,这种境况很多人都没料到,是现在沿海地区的房价高等因素导致很多企业过去的吗?谢谢。
有能力经常剪财政部的羊毛?成都相反到是有意为之,因为他有点着急了,以前他是西南当然的中心,现在广西拉上东盟自由贸易区,搞得风风火火,云南拉上东南亚大开发,已经宛然成为下一个经济热点,重庆自己已经站起来,贵州又要南下北部湾。成都在边缘化。而且从区位来讲,这些小兄弟一走,成都就是鸡肋。穷则思变,所以成都发展应该有一定的持续性,但是空间有限,毕竟发展大规模制造业需要的资源不足,物流高成本客观存在,生产地与市场相隔远,人才稀缺,且吸引力不足。再加上成都文化的懒散和马虎,都不是大规模制造业可以顺利发展的。而发展服务业需要制造业支撑,否则余地有限。
所以成都会有大变化,但是也不能指望会有多伟大的成就。
前几年一好友赴闽南办起一座木材加工厂,自然厂里仓库里都是木料。在当地人眼里,那就是一个没设防的提款机。结果自建厂之日起就天天被偷。周围农民偷,当地工人偷,连雇来的保安也偷。搞得朋友焦头烂额,勉强维持一年,把多年积蓄耗尽,只得关门走人。
都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铁路能够快速低成本链结1000公里的内陆地区
样的同志去陕西。
其实您说的道理,我朦朦胧胧的有过类似的感觉,所以我并没有回成都或去重庆,不过我总结不出来,也不系统,呵呵。我总觉得成都的盆地特征祸福相依,我以前回家,坐过两天三夜的火车,这个限制型太大了,呵呵。而且成都的产业集群似乎也不是很好,而您说过“产业集群是制造业的核心之一”类似的话,所以我觉得成都的发展加速度可能不会很大。谢谢忙师的醍醐灌顶,非常让人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