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时代真的比现在公平吗? -- 油炸辣椒

共:💬658 🌺3469 🌵2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4
下页 末页
家园 钱都没有

谈什么金融

赤脚医生和卫生所,那也叫医疗?

包产到户期间 农村小学不好说,中学生数量跌了一半。我认为是文革的影响。

建议你把这些数据都扔到垃圾堆吧。

家园 反正只要大声喊,别人的数据是谎言就行了

自己只要不谈数据,煽情总是会赢的

你们
家园 回辣椒

我最喜欢吃辣椒了,无辣不成欢

仅回复如下:

我们村里进城的人不是什么记录,仅仅是乡亲们经常提起的几个人,因为当时进城的人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所以经常谈起,其实也不止三个,还有个女的你没注意到,我记得大概是养女,怎么走的我不是很清楚,因为走了后把养父母给抛在脑后了,乡亲们不怎么看得上她的为人,就很少提起了,所以情况了解的就少...后来还有两个,应该是80后联产承包前的,一个是我们村(大队)书记的儿子去公社电影队了,也算进城了,我们那把离开土地拿工资的都算进城,大队书记是我们小队的人,他儿子比我大不了几岁,是同一代人,还有一个是大队长大儿子,也是我们小队人,进城做什么了不清楚,因为这个时候我自己也进城读小学了.至于70年代为什么招工少,我已经分析了,应该是知青占了指标...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孩子,我所了解的情况只是我们小队的人和事,同一个大队其他小队的事就未必闹的清楚了...我们那知青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小队没有住队知青,但我外婆家的空厢房就住了两个女知青,我外婆在同一大队不同小队.大队有个队办农场,男知青都集中在这里,有10来人,有三个本大队农民带队,这个农场和村子是隔离的,离最近的村子都有将近1里路远,似乎喂了些猪,还干了些什么当时也闹不明白,当时年龄太小了,知青们都是76还是77年一下就忽然消失了的,因为没和村民住在一起,平时劳动也没在一起,以也人走了也没什么影响.

从县城中学转到农村中学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因为当时城里中学整个校风都滥了,至于怎么个滥法要说可能要开新贴了,相信我这个年纪的当时在县城以上城市上中学的应该都有类似的认识,84-86年间事.与我同样从县城转到农村中学的在我那个学校至少就有5人.

你们那里文革中无学可上,我想是各地情况有所区别,我所在的村现在想来当时可能是个先进村,象我前贴中所说的一些农机应该在当时农村很少有那么齐全的,我们大队当时的书记虽然只是个村支书,听说也当过县委委员的.我说的关于学校的情况是我县的普遍情况,具体说当时有没上学我有个例子:我有两个堂叔,年纪很近,是亲兄弟,总共兄弟6个,上面的几个都干活了,这两个和我年龄近点,比我大10来岁的样子,其中五叔上了高中,就是我们建在我们村的那个高中,六叔却初中都没念完,自己念不进书了,当时农村念书念不进去自己要去干活挣工分的也不是稀罕事.

家园 在此特别感谢给我送花的河友

说来潜水河里已经两年多了,最初大概是搜寻萨苏的一篇军事贴落入河中就爬不上岸了...首先就被版面灌了个七荤八素,后来习惯了反而觉得很好,最初潜水时其实只能看英雄本色的,我本来对近代史很感冒的,但河里的青史的两个门都进不去,要注册啊,我这人对注册不感冒,进不去也没办法啊,将就着看看英雄本色算了...就这样在河里憋气大概憋了半年多时间,有一次点青史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没想到就点进去了,这一下大发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啊,一头扎进青史里把2003年以来沉淀的河泥都翻的差不多了,见识了不少大佬的雄姿和雌姿,于是想注册了,偏注册不上...只有继续潜水了,好在后来各个门口再无门神挡道了...再后来忽然就是去年中的河边忽然竖起了高墙...几个月没下河洗澡的日子难熬啊,身上都痒的不行了,到了前几个月一次用百度完了,也是无聊,就说何不渡渡河看看,也就发现有同道中人给的镜象了,补完了课试试注册,竟然也成了,感谢铁手啊...

闲话说的太多了,特别感谢在此篇中给我送花的河友,我的处女花啊...这里的也是我的第一个较长的回复,没想到就收获了花花啊.

这个地方说了些废话,发了点感慨,希望不要讨大家的嫌

家园 你讲的这些跟公平有半点关系吗?

我们承认,30年前的生活水平跟30年后的现在那是没得比。

可是再倒退30年前呢?那时候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又如何呢?

绝大部分群众的日子是不是比较好过些?

当然了,如果是地主老财和资本家及其爪牙的生活可能在建国后要比以前剥削劳苦大众的时候要差一点了。

要知道,公平是横向相比较。

社会财富究竟是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本分配?

按劳分配就是公平,按资本分配就是不公平,如是而已。

家园 谎言就是谎言,真实就是真实

何来真实的谎言?

过去几乎村村有学校、卫生室,现在呢?多少个村子能有一个学校和卫生室?

为什么社会发展到现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地方,初中生辍学率近年来不降反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读书无用论?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仔细想想看?

上学到底学了什么?

而医疗体制改革到现在,是不是还是看病难看病贵?

家园 花你,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80年代初还像个样子,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老百姓的日子就没人管了。可是“民生工程”还是喊的越来越响,是不是把精力都放到“工程”上了,“民生”丢了?

家园 你一句话就把我们建国三十年

来遍布每个村落的农村金融体系全都给否了?

一样能治好病,赤脚医生和卫生所为什么不叫医疗?

学校数量大幅度减少是文革的影响?你是不是90后啊?要么是80后。如果如你所说你是农村人的话,你看不到80年以前农村的学校教育情况吗?那时候,村村有小学,每个公社(乡镇)都有好几所初中,每个县都有十几所高中。现在呢?你数数看,你所知道的学校数量情况如何?

家园 花你是我也有同样的感慨,

我现在都没搞清楚,那时候的社办企业和村办企业为什么一到分田到户之后就慢慢消失没有踪迹了,那时候的大型排灌站现在却是一堆锈铁,成了来往路人的五谷轮回之所,那时候的大型排灌渠现在是流满污水的小河沟,那时村里的小学校和卫生室,现在片瓦无存,那时到了十五六可以读初中或高中的年轻人,现在差不多年纪的却有很多是只知道上网游戏,终日东游西逛的小混混

教育
家园 你小老弟还真以为金钱是

万能的啊?

难怪都说当今的中国唯一的宗教就是“金钱教”

家园 花谢支持...
家园 对啊,那时连网都上不了。

也没手机,农村连汽车都没有,公路都不通,谈何公平。

家园 看清楚了

我的逻辑非常简单

1,同样是城乡差距巨大

2,毛时代的流动性不如现在

因此毛时代并不比现在公平

反对我的意见请证明我的逻辑有问题或是我的两个前提任一个有问题。

请不要浪费时间

家园 关于社办企业和村办企业的消失,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社办企业和村办企业的消失,我觉得主要还是当时在集体解体的大环境下个人资金支持和风险承担能力不足导致的,个人承包本来也是一条路,象我所说到的本村的榨油作坊,我记得好象还是螺旋千斤顶式的压榨方式,电动还是人工的我不记得了,现在来说还是很原始的,但对当时有些农村偏远地区仍有使用的木杠杆式的榨油作坊还是很有优势的,这种木杠杆榨油我好象见过,只是不记得在何处见的了,本地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籽和花生,种植的很普遍,原料没问题,问题是流动资金在当时个人很难支持,也许还有市场意识的欠缺.

农机也是如此,本村的农机在集体时期使用比较充分的是脱粒机,机耕船和拖拉机,这些农机如不能充分使用,个人承包了能不能保证不亏损就很难说了,而一般农民的意识是能自己用汗水加时间干完的活为什么要花钱请人去干?那是败家子和懒汉...实际上如果大家都请机器干,也只能是机器承包者迅速发家,无论无何机器的效率和人力畜力的效率的对比河里的河友应该都是有认识的...结果就是只有拖拉机有人合伙承包了几年,因缺乏保养很快损坏了也废铁了.也有人买得起的,本村村长也就是原大队长的弟弟分田没几年就买了一台小功率的拖拉机,似乎每个小队也都有人买了这种功率的本地俗称三马的微型拖拉机,不过每组(原来的小队)只有一两户人家买得起,买得起的还有个保有成本的问题,这种微型拖拉机农忙的时候生意还是不错的,平时就很难充分使用了,保养和使用技术也是个问题.于是直接结果就是本村的板车数量暴增,这种板车比北方的马车小,是人畜两种动力兼用的,因为人力畜力两用,所以牛是不能拉的,本地没马,只能是驴了,其实也是殷实人家才置办得起,一般人家只能人拉.本来我村原来集体的拖拉机有好几台不同功率的,都没什么板车了的...想来那个时候农村做板车的木匠应该生活很滋润,驴的种族也应该庆幸春天好日子的到来...我在联产承包以前见到一头驴都觉得很稀罕,承包了之后有将近20年时间在本地到处可见了,现在又没有了,毕竟社会是进步的.

农机的命运如此,本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命运也就可知了.

已有的农村工厂雏形就此湮灭...

新的工厂诞生在沿海,如温州,珠三角等地,其实长三角的村办社办工厂因为早发优势,80年代曾经也辉煌过一段时间,后来的发展怎么样我就难说清了,华西村是个幸运儿.沿海外向出口经济模式的快速增长我以为除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因素外,中国的重工业基础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我们村的年轻人现在进城拿工资没什么限制了,只是只能把孩子老人扔在家里,骨肉分离千里奔波去沿海打工了,反正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无论沿海哪里,两天时间就可到家了...恩,春运是个问题,就此打住...

家园 看楼下(深圳呆子的回复)

倒数第九个字开始,你就知道你错在哪了。在仔细看深圳呆子那个回辣椒的回复,给你引过来。

我所在的村现在想来当时可能是个先进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