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西行漫记(1)_出发 -- 虎头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感谢毛主席!
白玉是河边的小城,规整,干净,街上绿树成荫,有点江南小县城的感觉。河边还有打桌球的,吃完晚饭可以河边散散步,打打桌球,呵呵。。。
去白玉的路真是很不好走。颠簸了几小时,不曾料到这么糟糕的路的那边,竟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似的小城。
这张照片是清晨的白玉街道。
这一路色彩就像调色板。与之相对应的是罕见的人烟,一路的孤寂。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水蒸汽饱和的空气,压力突然降低时会析出水份形成云雾,高能物理实验中检测高能粒子用的云雾室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高空中气温低,水汽经常是饱和的,饱和水气吹到山的背风面气压降低,于是就出现云雾。
你加的那箱油可能是含水量太高。
(这是一碗佳肴拿到虎头拍的照片后,据此发表在《新发现》上的文章。杂志从弟弟那里拿回来后,发现扫描仪的外接电源又被人借走了,只好用相机拍下来再OCR,最后一页对比度不够,OCR出来的正确率是1%,这部分只好手打。
文章中把虎头的真名写出来了,暂时联系不上虎头,只好把真名隐去。
文中除了配上虎头的照片以外,还配了两张国外恐龙脚印的照片。)
西藏的昌都地区位于拉萨与成都之间,这是雪域高原的另一个世界,是锁在横断山脉深处的一片净土,孕育着神秘、恢弘、古老而独特的高原文明。这里不但拥有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昌都卡若新石器遗址,还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我要讲述的则是昌都城外一处有名的神迹——“大脚印”。
2011年1月15日,我与美国、加拿大古生物学者一道,首次揭示了“大脚印”遗址是来自侏罗纪时期的大型恐龙足迹,这是西藏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对研究西藏恐龙的分布、古环境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个有趣的发现背后,更多的则是妙趣的见闻,艰辛的路途,还有牛气的友情。
缘起格萨尔王留下的神迹
莲花生大师化身格萨尔王,骑着那神勇的红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忠实地记载了这一切,也因此名扬四海。格萨尔王一生戎马,足迹遍布藏地,西藏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遗迹,景观可谓不计其数,其中一处位于昌都镇的“大脚印”遗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大脚印”遗迹闻名昌都,它位于西藏国道214线距昌都镇20公里处。在路边的悬崖上.至少8对“脚印”自上往下而行.一对脚印最长达1.7米,近观犹如巨人光着脚丫踩在泥泞上留下的印迹。
那么,这些“脚印”是如何发现的?据当地政府记载,这处遗迹发现于1999年初,当时工程队正在修建昌都邦达机场至昌都镇的公路,修路放炮时炸出了这些“脚印”。“脚印”发现后,当地佛教信徒认为如此巨大的足迹定是神灵所为,于是传说是格萨尔王留下的足迹。也有一些民众认为是工程队此举动惊吓了当地的山神,山神一怒之下远走他乡留下的“脚印”。
此后.当地信徒与民众便将“大脚印”奉为神迹,凡经此地.不少信徒都要敬上一条哈达,所以现在“脚印”周围都是人们敬献的哈达。而昌都地区政府为了保护这处古遗迹.也在大脚印周围布置铁围栏,为“脚印”涂抹了保护剂,并顺势将此开辟为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
“君可为我入昌都否?”
那昌都“大脚印”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是格萨尔王,是史前巨人,是山神,还是什么神秘之物所留?
早在2003年夏天,我便来过成都,辗转抵达昌都地区,考察了当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点。在经过“大脚印”遗址时,也作了简单的测量并留下了影像,认为应该是蜥脚类恐龙所留。2004年,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经过初步考察.认为这些昌都“大脚印”可能为侏罗纪时期古脊椎动物的遗迹,其年代距今约有1.5亿年。
但由于此后学业、工作繁忙,我便将这个发现束之高阁。直到201O年,两个机缘巧合促成了新的考察。当时我正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研究四川古蔺地区的恐龙足迹,需要对比周边的发现。遗憾的是,2003年使用的还是普通的胶片傻瓜相机,成像并不理想,但路途艰难,又难以再入昌都。碰巧,我在某论坛上认识的一群摄影兼旅行爱好者中,有一位虎头兄弟跳出来说,近期要自驾去西藏一游,我赶紧联系他,问:“君可为我入昌都否?”远在海南的他满口应承下来,引发了此后的诸多艰辛与乐事。
虎头后来回忆说,最开始听到我的请求其实有些担心,心想隔着半个地球的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竟然说千里之外有一行亿年前的脚印让你去拍。但当时他之所以信了我,是因为读过了藏地著名女作家马丽华的《藏东红山脉》一书,里面就提过这些脚印,说这些脚印是目前海拔最高的早期恐龙脚印。
在神奇的天路上寻找大脚印
自从接受了我的“重托”.虎头没少折腾.先熟读了我提供的《恐龙足迹的野外考察指南》,跑了大半个海口,买了米尺,双面胶,记号笔.粉笔等器材,然后就开着SUV,带上老婆,与友车一起出发.渡海北上川藏线了。
“9月19日,即将达到昌都,行车230公里,一路上磕长头者络绎不绝。”虎头在日志上写道。沿着当年十八军奉命进藏的路线,自乐山、雅安、康定、新都桥、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虎头一路势如破竹。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路况已是天壤之别,一路的艰险仍然能体会当年十八军将士的不易。
19日下午2点,虎头到达昌都,雷主任前来迎接。雷主任何许人也?这要从恐龙足迹拍摄的需求说起。昌都的恐龙足迹“挂”在90度的崖壁上,位置较高,拍照的时候又需要平视,最好是要有梯子。虎头最初吓了一跳。心想让俺从海口带个梯子去昌都,难度可不一般。后来我联系了一位支教的朋友,叫陈劲。陈劲从成都去德格某乡支教已经有很多年了,他离不开那片纯净的土地和可爱的孩子,而他恰好有一个舅舅在昌都电视台工作,就是雷主任。
雷主任给虎头推荐了一家实惠干净的旅馆,午饭照例是藏餐:酥油茶、糌杷、牛肉饼,奶包子和炸牦牛排等。吃过午饭后,虎头见到了雷主任,说明来意后,雷主任就联系安排了第二天用的梯子与车辆,并带虎头去了一家熟悉的修车厂,检查车辆。修车厂很尽责地维护着,把SUV在矮拉山上颠松了的部位都加固了.而掉了的左后雾灯由于没配件,也只能如此了。
次日.雷主任派来了一个叫罗布的司机。罗布说“大脚印”离此地不太远.也就二十几公里。而等这一行人到了“大脚印”处,才发现雷主任费心找来的三米梯子高度并不太够,到了最高处,也只能站到悬崖的三分之一处不到.但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按照我2003年老照片的标示,虎头顺利找到了几个巨大的足迹。紧接着.虎头给钢尺背面粘上双面胶,爬上梯子去,由于已经风化了10年.悬崖上的岩石已经风化了,双面胶粘在上面居然能一片片地将岩石粘下来,让虎头担心不已,怕这样一片片的掉下来,最后“大脚印”都掉没了。布置好参照物之后,大约ll点,天气晴朗光线正好,虎头也就开始摄影与测量,并一口气把能拍的地方全拍了一遍。
工作结束后,虎头谢过了罗布并告别,然后重新登上征程。车上与雷主任通了个电话,谢谢雷主任的帮助,雷主任得知拍摄很顺利也很高兴。
“9月20日下午,任务完成。从昌都‘大脚印’到八宿,行车242公里”。虎头在日志上写道,世界之大如恒河之沙.人与人的相逢是机缘。几个‘大脚印’把我们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人绑在一起,一道接受了一面破悬崖上亿年前恐龙要遗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着实很奇妙。这一万多公里路.也就这一件事是对社会有益的了。”
搬开昌都大恐龙之迷雾
虎头回到海南,即刻传来了大量的图片信息与数据,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提上了日程。从足迹推断,这些留下足迹的恐龙可能长达18米,这几乎等于两辆公交车的长度!而初步的分析表明,已经暴露出来的蜥脚类恐龙行迹至少有8对,分为3道,行走方向基本一致,地质年代约为早-中侏罗纪。从形态上看.这批足迹可以归入雷龙足迹(Brontopodus)。雷龙足迹是一类著名的恐龙足迹.全世界日前已发现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大半都属于此类。
蜥脚类是恐龙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些恐龙最令人难忘的是它们的体型。它们在侏罗纪与白垩纪持续演化.发展出庞大的体形,如身长45米的易碎双腔龙,高达18米的波塞东龙,体重80~100吨的阿根廷龙,等等。如今唯一可以在体型上与它们匹敌的动物是海洋中的须鲸类,如蓝鲸。
蜥脚类大多成群结队地生活,所以足迹数量在全球都发现不少。典型的蜥脚类足迹非常容易辨认,这些标本基本都由较小的前足迹和大型的后足迹组成。这些沉重的恐龙通常把足迹跺成一个个大坑,变形的沉积物在周围形成突起的脊状边缘。
从骨学上看,蜥脚类的前足有5指,它们通常仅在第一指上有一个大型尖爪,其他指则为蹄状爪。大型尖爪可以起到防御或者抓地的作用;而这个大爪连同其他短粗的蹄状爪还可以稳住自身庞大的躯体,防止在行走时打滑。由于蜥脚类的掌骨以束状排列,它们的前足迹往往呈半弧形或马蹄状。从大小上看,前足迹多数情况下仅为后足迹的一半,甚至更小。蜥脚类的后足也有5趾,其各趾并不象前足那么退化,所以后足迹往往呈椭圆形坑,并留下清晰的爪痕,足迹一般长90-100厘米,最大能达150厘米以上,当然,也有一些更小型的足迹,不排除是幼年个体所留。
而昌都“大脚印”上“上下颠倒”的,也就是说后足迹在上,而前足迹在下,这是由恐龙的行走方式决定的,这些原本留存在平地上的足迹,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动,沧海桑田,如今变成了绝壁。更有趣的是。“大脚印”的前后足迹保存的相当靠近,甚至重叠,这时候就出现了类似人脚的形状,这也是大脚印被认为是巨人足迹的原因。
那么,具体是哪一类蜥脚类恐龙留下的“大脚印”呢?从雷龙足迹以及较宽的行迹来看,很可能是大型的巨龙形类留下的。整体而言,蜥脚类的行迹存在加宽的趋势,早期的较窄,后期的较宽,而早-中侏罗纪时期就出现较宽的类型,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这让昌都“大脚印”变得颇具学术价值。
此外,古生物学界此前一直认为,昌都地区的恐龙动物群与四川盆地蜥脚类动物群有着大致相同的构成,但四川盆地在侏罗纪时期没有出现任何巨龙形类恐龙,这就说明两地的动物群不仅有相同点,也存在重要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足迹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泥裂和波痕,暗示了昌都“大脚印”的保存环境。可以想象,当时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漫步在水畔,在泥泞的地面留下足迹,随后水退去,地面干裂。从地质时间上来看,昌都地区当时正处在海陆交替的阶段,这些大恐龙说不定正漫步在海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