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邦者下流-对中国人口问题与国家定位的一些看法 -- wage
你提倡的中华民族我是赞成的。但56个民族划分不取消,中华民族无从说起。并且西边的两个大民族也不承认知己是中华民族,剩下的本身就是汉族的分身。
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略有上升,70年代后期再重新开始下降。进入80年代,日本的出生率就已经低于千分之十五。90年代以后更是低于千分之十。
就算流产的合法化,安全套等避孕措施的推广等一系列相关的"birth control"(假如这个词不能译成计划生育的话)措施,只是提高妇女权益的手段。但是我的印象中,日本仍有一系列的相关的宣传,那些带有官方色彩的宣传又怎么解释?
请注意,我立论时,针对的是有独立大国地位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来的。隐含前提就在这里,要拿小国来比,新加坡这样“鼻X大(不是我说的啊)”的国家人口密度不是更大?问题是这些都是依附于美国体系下才有的成功。经过二战阉割后的日本德国过的好不好咱们先不说,除非是茅老人家那样有想象力的精英,相信你也不敢说中国这样与美国不对付的人口大国能像日本德国那样依靠国际市场吧?
印度的标准?是每天两顿饭?还是一亿人口,九亿牲口?您太伟大了
另外,你说别人掉坑里了,这不是结论,这叫幻想。
自产5亿吨粮食,养活16亿人,每人每年630斤粮食,有这个条件,饿肚子是不会了。
如果再出口商品,进口粮食,并在海外投资农场,加上牧业渔业,全国人民吃鱼吃肉也问题不大。
详细见本人对粮食问题分析。
消灭一切阶级、资本、种族、国家,达到天下大同。
看来首先要消灭的是国家和种族,经济的吸纳,文化的认同是大国收附小国的前提,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圈和文化圈,这才是中国立足于世界的根本。
走出去,请进来,发展壮大经济,提升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那么才会四海皆附。到时什么国家,什么种族都是浮云。脱什么族入汉,也不是什么妄想。为了全世界人民,中国不会甘心下流,中国要成为大海。
隐约记得,出处是尼赫鲁(或甘地)的自传
还脱什么族入汉?得了吧。
还无产阶级都搬出来给站台?请神请的越多越正确?
楼歪得太狠了。
不好意思啊,我还真不是您推崇备至每言必提的理科生,我是工科生。还是请您自己看看自己说的有没有逻辑暗示功能哈。先总结说之前清朝败在全球化失败上,然后指明要想成功指望汉族那是不行的,咱得搞中华民族的全球化,最后华丽转身的大大赞美全球化最成功的美帝当年是靠引进外族“创造性与劳动能力最好的青壮年”成功的,汉族自己生的要抚养20年的孩子是比不了的,逻辑这么清晰,您自己真的好意思说没有暗示吗?
尼赫鲁可是倾向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者,怎么可能反对工业化呢?来个确证吧。
“没有高度工业化,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尼赫鲁著:印度的发现,P53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印度不是不想工业化,实在是发展中大国不通过土改这个卡夫丁峡谷,从资源到社会组织上就不可能走向真正工业化。这再次证明,形势比人强。与其是印度那样一亿人口九亿牲口,还是像中国这样最终面对廉价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哪个更好不用多说吧,呵呵。
你的引蛇出洞的目的达到了,呵呵。
1.“按印度标准,可以养活36-52亿人”。。
呵呵,如果全国人民大多数人民都答应“按印度标准”来生活,废除计划生育我也不反对。。呵呵。
问题是,大哥,你愿意按印度标准是你的事,我可是要按美国标准来生活啊。。至少,也要按种植园主说的“好榜样”日本标准生活吧?
河里谁愿意按印度标准生活的,站出来吧,别害羞咯。。
2.“现在工厂缺劳动力,大学招生不满,军队农村招不到兵”
这位一定不是生活在中国。
3.至于日本的人口密度问题,那更是胡扯。
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这还是有日本一直是世界捕捞大国的因素在起作用,换句话说,这是日本人消费了大量的海产品(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和其他海产品)代替和补充粮食的基础上取得的。否则,粮食自给率更低!!
我们国家根本不可能像日本那样消费海产品(我国是个内陆国家),因此,日本的所谓人口密度是个假象,因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学日本,世界市场也承受不了。
还有一个问题,日本的老龄化还有一个不为大家注意的重大因素在其作用,就是日本的平均寿命很高,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2007年数据,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三个国家之一,达到82岁! 而我们中国,2007年平均寿命才72岁!两者相差10岁!
这其中的差别,稍有人口和社会学知识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
(这个现实告诉我们,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较好解决,严重性远远不及日本!中国的老龄化和日本的老龄化,严重的程度差别很大!不是一回事!)
但这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反计分子一定不会告诉你!
但大家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事实很清楚,反计分子的目的很难达到,呵呵。他们如此叫嚣,绝不是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
有空,我会写写日本的人口问题。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
"尼赫鲁等人认为,在当时国际市场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如果当时拥有数亿人口的印度像英国一样走上工业化的道路,除了引发世界大战,不会有其他任何前途。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印度放弃了全面工业化。6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的说:正是印度当年的这一决策,为中国后来成为“世界工厂”留出了市场空间"
1.首先,尼赫鲁作为世界级的政治家,他的考虑绝不会没有道理。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而为我们“留出了市场空间”,说明世界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其背后的实质也即世界的各种资源,包括最重要的市场资源是有限的),
2.这里我稍微歪一下楼。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绝不是你说的“失误”和“奉献精神”,而是没有办法和能力。非不愿也,是不能也!网上这种讨论很多,原因也很简单,和新中国比起来,印度是个三无国家:无毛泽东、无共产党、无土改!
可以说,中国只要有了毛泽东,有了共产党,就一定会工业化,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复兴!对此,我有百倍的信心!
这里我就不再发挥了,以免跑题。
3.接下来看,你的文字说“正是印度当年的这一决策,为中国后来成为“世界工厂”留出了市场空间。”正说明,世界市场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限的,否则的话,为什么你要说“留出了空间呢”?。
既然世界市场是有限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人口规模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两者有决定性的关系吗?
如果有关系的话,那为什么亚洲其他国家,人口一直“正常”的地方,如菲律宾、印尼、印度、孟加拉等等国家都没有实现工业化呢?
如果没关系的话,那你为什么要担心“我不希望印度的这一教训在人口领域在中国身上重演”呢?难道印度今后人口超过中国以后,它就能自动工业化了?
我们思考问题,一定要注意阐述问题的逻辑。没有逻辑,就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