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邦者下流-对中国人口问题与国家定位的一些看法 -- wage
最终将会给中国带来分裂的灾难!
国家是绝对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好莱坞:
1、美国不可战胜,美国是人类的救星
2、要向美国看齐啊,大房子、大汽车才是幸福生活,American Dream!
计生部:
1、80年代来少生了3亿人,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不过:
1、印度好像多了3亿人啊,其他的也多了很多啊
于是:
1、默克尔:印度人竟然吃2顿饭,中国人要喝牛奶。
2、葵花派:地球不足以支持13亿人像美国那样生活,咱还是接着自宫吧。
好吧,和谐派出场:
1、咱要保证中国人口和谐有序的缓慢增长,1-2亿/50年
2、咱要倡导和谐,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美国人和欧洲人你们要节省点,都开电动车吧,也多骑自行车,多坐火车,咱这价钱公道
3、俺们的亚非拉老朋友们,俺教你怎么搞和谐发展,俺很快就有航母、隐刀了,放心的卖矿给我们吧
本人大致知道这个“大邦者下流”的出处。但是越是知道出处,越觉得这个标题读着怪怪的。忍了几天了,还是和楼主商榷一下吧。
(1)本意出处
这是《老子》中的一段。字面意思是说,母的动物(牝原指母牛,根据甲骨文释义,不限于母牛,泛指母的动物,比如“母鸡打鸣”可称“牝鸡司晨”),以被动的性交姿态招致公的动物(同理,不限于公牛)。
《老子》引申为,小国想“入”事大国,有必要象公的动物,采取主动;大国则适宜象母的动物那样等待小国来“入”。两边是"各得所欲"。
楼主的意思是?愿闻其详。
我相信楼主肯定不是说,中国应该清理内部空间,等待小国们,尤其是“绿色小国们”,来“入”?
(2)早在孔子时代,“下流”就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
《论语·子张》:
邢昺疏: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也引用此说法:
是说计划生育是众恶所归的政策吗?
(3)现代词义
“下流”又指举止言辞猥亵、低于平均道德标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所以“被下流”的用法接近准确,至少是众合理说法之一。
和楼主专门讨论“大邦者下流”的语义问题,见链接链接出处
你是从那里得出的结论?两点恰恰是我们延续到现在的原因。
交的河友,现在听你这么有想象力的解释,实在不敢奉陪了:那我们不是成了同性恋了嘛:)
古文一文多义,还有引申与比喻,你怎么对老子(郑重声明,这里老子不是自称,呵呵,我实在是怕了您的古文水平)的话进行解释是你的自由,可是千年公认的意思您都能故意视而不见....算了,要呢你百度一下这段到底什么意思,要呢您屏蔽我吧,再讨论下去成日本动作片了。
印度于1947年独立时,就在国家发展路径上遇到了严峻的问题:尼赫鲁等人认为,在当时国际市场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如果当时拥有数亿人口的印度像英国一样走上工业化的道路,除了引发世界大战,不会有其他任何前途。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印度放弃了全面工业化。6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的说:正是印度当年的这一决策,为中国后来成为“世界工厂”留出了市场空间。可以说,如果没有印度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会有很大难度的。我不希望印度的这一教训在人口领域在中国身上重演。
而且70年代的日本肯定没有通过对外扩张输出人口的可能。为什么日本当时没有实施通过计划生育节制人口?难道他们不知道,在日本列岛的农业可开发区域基本利用完毕,国界明晰,大规模人口外流又不可能的情况下,人均资源拥有量超过极限是一个巨大威胁?
本来不想多说,但看到你对别的河友说话很不客气,忍不住说几句。
我的古文功底再差,按古代的字面意思解释还是做得到的。如果必要,再深入一些训诂也未尝不可。正因为我如此喜欢中华文化,才斗胆说了几句实话,遭到至今的莫名围堵攻击。
古代人拿牛马的风花雪月之事打个比方,也很正常。这是你自己挑的题目,你逃避这些话的原意也可以。
进而言之,所有支持继续一胎化政策的人逃避一胎化的后果也可以。
至于屏蔽?我不屏蔽发主贴的河友,你的帖子我不赞同,但还是看的。我只屏蔽那些纯捣乱的ID。
假设同样是50%粮食自给,日本只需要到国际市场买6000多万人吃的粮食就可以了,这还不到中国一些人口大省一个省的人口,而中国需要去买7亿人吃的粮食,这可不是一个概念。
尼赫鲁的要求也是让国家控制战略性的工业。跟现在中国的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除了新建重工业项目外,尼赫鲁甚至开启了印度的核工业。
从什么角度看可以得出印度放弃了全面工业化的结论?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的结果如何导出当初印度放弃了工业化呢?如果印度放弃了工业化,印度中央政府为什么要在重工业和国有企业上砸钱呢?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原因是印度领导人不想完成工业化?
退一万步,印度今天的制造业相对于中国来说也许近似于没有,但是相对于五十年前的印度也算得上是一点成就了。如果印度人不想完成工业化,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
我以前没这个印象。
是否合适。但凡能读懂老子原文意思的人应该都知道:春秋时期正是汉民族大融合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天下体系形成的成熟期,这话本来就是很恰当的一句话。对于下流的解释,哪怕最通俗的百度百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释义:(1).河流的下游。而且百分百的老子释义都解释为此意,你非要对这些视而不见,不是转移话题是什么?
我不客气的话,都是针对对方说话有问题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给哪个河友戴莫须有的帽子。所以也不必搞得如此悲情,好像大家在围攻掌握真理的你一样。历史自有其大趋势,我们都能看到结果。好了,别的不多说,请针对我文章逻辑:
要保证拥有足够资源,只有扩大领土(或者输出人口,但是这可能导致民族分离)与提高国力与技术水平两条路。
由于全球化前期,中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领土面积不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而上世纪下半期中国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能满足人口无限制增长的需要。
中国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无奈选择。细节可以商榷,方向没有错误。
三段论都有了,如果有批评,请不要用那些无聊手段,直接对此来吧。否则,请原谅我没有兴趣回复了。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根据“二五”计划,工矿业投资中,重工业占84%,轻工业占16%。在公营部分的工矿业投资中,重工业的比例更是高达98%。农业和轻工业滞后,导致粮荒不断,轻工业品短缺。由于在进口工业设备的同时,还必须进口大量粮食,印度每年要耗费大量外汇。早在1958年印度就爆发了外汇危机,此后,经济在连绵不断的外汇危机和粮食危机中徘徊。印度不得不依赖美国的剩余农产品援助,1966年进口粮食达1030万吨,并且出现了“到一船吃一船”的窘境。1966年,印度在世界银行的压力下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开始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推广以提高农业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革命。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决定将卢比贬值36%以促进出口,并且推迟三年执行“四五”计划。
对于所有大国,建立独立工业体系都是明确目标。尼赫鲁没有这么傻。
你这个叫三个互不关联的conclusive论点,或者说三个未经论证就得出的结论。
1、中国的人口密度远小于德国和日本。德国和日本以前以为必须扩张领土或者输出人口才能养活那么多人。事实证明,日本人在7000万基础上增加一倍仍过得很好,德国也是如此。日本人口减少之后竞争力大减,现在尤其狼狈。
1、
这个纯属不知所云。当时如果不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就亡国了。别的不说,抗美援朝时中国陆军规模600余万,仍不感到人力缺乏,没这个底子,抗什么美援什么朝。那时候粮食单产是现在1/8,养活了4.5亿人,其中600万兵,还有100多万人出国打仗。照样应付下来了。
按印度标准,中国其实可以养活36-52亿人,现在才13-14亿,即便人口到16亿又如何?另外,你拿中国解放前的事说明实施了32年的一胎化问题,有和逻辑?
3、现在工厂缺劳动力,大学招生不满,军队农村招不到兵。为什么?缺年轻人嘛。这种情况下说计划生育是唯一的选择,这不是胡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