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部九候”的失传与亟待复活 -- 弦音醉舸

共:💬7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部九候”的失传与亟待复活

提要:“三部九候”是传统医学中的遍诊法,用现代医学术语是属于查体范畴,它在理论与临床中有两种运用,一者是遍诊以决人生死;二者与前文讲得“虚邪贼风”理论密切相关弦音醉舸: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三部九候”现在能很方便的查到定义,但是在中医临床中,这已经是一个“死亡”了的理论,《内经》之后的医家,再没有依此为据的临床操作,即使张仲景《伤寒论》中依然运用了人迎、脉口、趺阳脉诊法(这是三部九候的缩水版),也没有挡住其后“独取寸口”脉法的普世流行(《伤寒论》成书于仲景晚年,其被推崇则是后世之事,此时独取寸口脉法已经流行)。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的“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指,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称之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对三部九候的运用是遍诊以决人生死的,对于危重病人,遍诊脉象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预后有个较明确的判断(原文行文稍微倒置一下可以更好理解,比如“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应该变成:“少气不足以息,形盛脉细者危。”)症状的意义要优先于脉象,而不是把脉象神秘化理解;对于一些厥证或者假死的病人,遍诊脉法的意义就更切实一些。故而《素问·三部九候论》也预示了“三部九候”自身的濒死,一个成为了“奢侈品”的理论自身的前途会有多大,值得考量。

但”三部九候“的创立的初衷并不在此,《内经》中还有一处详细记录“三部九候”理论及实践细节的文字(见《太素.真邪补泻》),值得认真思考。

1. “三部九候”这个临床查体操作理论,是为“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扰取证的。

基于“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原理,传统医学将大自然中的变化与人体内部的变化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类比。“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血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也,亦如经水之得风也。”大自然中天寒地冻则水凝结,天暑地热则水温沸,突然的大风暴起,会让水面波涛起伏,那么,“虚邪贼风”侵犯人体,也会让人体血脉出现“波涛起伏”的状态:“虚邪因而入客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隆起”。

这种人体血脉中的动态变化(“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隆起”),可以通过脉象观察来把握:“其行于脉中,循循然輑(形容脉缓而大),其至脉口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但由于“风邪善行数变”的特性,这种脉口的变化比较难把握:“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

于是“三部九候”就应需求而生了(需求就是把握“风邪”究竟在哪里):“循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蚤遏其路,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2. “三部九候”这个临床查体操作理论,同时又为针刺补泻理论服务。

这里的针刺补泻理论是“呼吸补泻法”:吸气时进针--吸气时运针---得气---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局部切、弹、推---呼气快结束时进针---留针候气(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吸气时出针---出针时按住针孔(推阖其门,令神气存)为补法。

这个补泻法基于对人体“大气”的整体观理解,对人体之“气”极度重视,尽所能避免人体“气”的非正常损伤(泄气)。而针刺本身又是个破皮伤肉的活,且人体经脉的气血运行又有自身的节律,所以针刺操作就必须谨慎施行:“真气者经气,经气大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故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写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不可挂以发(头发丝)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下......”

基于以上因素(一、经气运行有自己的节律;二、针刺不慎,往往会适得其反(不祛邪反伤正)),三部九候的重要性就凸显了,通过遍诊法去把握某个区域内的气血盛衰,以及血脉的异常波动,对针刺操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三部九候”这个临床查体操作理论,同时又为刺血疗法服务。

同样,理论土壤仍然是“虚邪贼风”理论。虚邪贼风侵扰人体,并不都让人体出现较典型的“波涛起伏”状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波澜不惊:“真邪以合,波瀧不起,候之奈何?”

这个时候,三部九候的意义就有微调,前面血脉的异常波动时三部九候强调的是“大则邪至”,也就是说去检查哪个部位的脉象比较盛,从而判定虚邪之所在。到这里,就要调整为去体察那个部位的脉象比较弱了:“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

这个微调很有意义,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三部九候的自身完整性(既要察脉之盛,亦需察脉之虚),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虚邪贼风”理论的完整性:它并不是仅仅为急性发作的表浅症状而设立的理论,同时也为慢性病的行成负担了一部分的理论解释机制。

当然,慢性病的诊察过程中,在运用三部九候的同时,还必须诊察络脉的盛衰(久病入络),由于“虚风”的外来性(非身体本身正常所有),对于这些血络的操作,也只有泻法:“此邪新客,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温血也(蕴血),刺出其血,其痛立已。”

综上,从三部九候操作的自身特性极其所服务的理论对象而言,这个临床查体行为有着活生生的生命力,而呼吸补泻法也好,虚风邪气理论也好,在临床实践中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那么这个三部九候的操作“复活”的必要性就更切实了。看看目前临床针灸实践的现状,90%以上的医生不懂查体(在病房的还懂点现代医学查体),仅仅凭着耳闻口给便贸然下针,那么,“三部九候”就更是亟待复活了。

家园 楼主又开课了,搬个小凳子,夹着笔记本来听课

手头有本 《古脉法》小册子,没读懂,期待楼主睡醒了来解惑。

家园 作业已完成

,另外在这里要谢谢“我是大鱼”同学我是大鱼:请教下,知三部(天地人)九候之气,正是由于你的追问,我才定位到了这个议题;也要谢谢“黑传说”同学黑传说:虚风可能是意味着天气突变吧?,您的追问加速了这篇文章的行成。

家园 花一个

慢慢学习,不过感觉中医的系统理论不易学,教科书也讲不清。

家园 现在的中医学院的奠基者们

好多好多都是1955年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师资进修班进修一年就任职的(或者类似经历),之前他们的身份绝大部分是师传徒出来的民间医生,这是中国特定的历史造成的,这一大批前辈对于经典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靠得是背诵,而不是医理的真正理解。后来中医学院的教材也大都出自这一批人员之手,所以里面不求甚解的东西很多,现在这批人也都垂垂老矣,他们各自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中取得的成绩令人佩服,但这个特殊历史造成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

家园 嗯,感觉是的,我买来中医基础教材,真是看得头大。

而经典的如内经等,看着更是头大,呵呵,期待弦音先生把理论体系娓娓道来。现在比较迷惑的是中医类似公理的定理是什么?

家园 呵呵,太客气了。

从您这学习了不少,应该感谢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