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谈谈高铁降速的事情 -- 范进中举
当年纺织机器代替手工的情形类似。
从搞技术的经验和目前刘跨越达到的成绩看,高铁在400-450公里每小时程度上稳定运行,再过两年基本上是没问题的。现在有和可能有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保持进取心,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航空产业和战略方向的争端,恐怕要向前看,积极调整。放着好的纺织机器不用那是早就被证明是短视的。即使是从赚钱的角度看,经过调整,用先进的东东赚钱才赚的多、才赚到最后。
航空方面长距离还是有优势的,可以调整经营策略和设计机型。另外空天飞行器恐怕是长远的拉动。战略方面,中国的地理情形决定了海陆并行才是方向,中国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可行性,美国3亿人搞不起太多,俺们13、14亿人还是支撑的起的。另外,有些钱该花就花,中国人不是一根筋,大都能理解。不要为了报账问题害了正事,怎么走账还不是很灵活,做企业的大家都很有经验啦。
高铁的现金流太不好看。最近央视连篇累牍全方位报 物流的事情。
看来国家在物流领域从上到下的整合开始了。舆论宣传吗。
铁道部不是骄兵悍将,而是疲累已久。在跨越之前,建国后修了多少路,尤其是80年代之后修了多少?
大家看出来了吧。2004年后的6年是中国铁路修建最快的时候。改开前的30年时中国历史上第二块时候。改开后到2004年是建国后最慢的时代,修路速度仅有改开前的一半。差不多是2004年后的三分之一。这个时代的速度甚至赶不上抗战八年日本人在中国修的铁路速度。
可以看出来在2004年前铁路建设上面的欠帐多么厉害。经过这么20年的不快发展。铁路人早就是疲累之师啦。人员庞大,工资低下,人员素质低下,人才流失严重都是应有之意。
现在这样的6年的大发展,原来的那种软散怎么吃得消?
福厦,甬台温现在都缺车缺的厉害,你让这几个路局花多一倍的钱来买旧车他们也愿意。所以京沪空出D车,绝对不可能闲置。现在几个厂产能跟不上。缺车不止是影响到高铁,都影响到地铁车辆生产上了。
同样功率的机车,人家能做到什么牵引力?我们的车就不行
重载技术也很厉害,咱们就是一路学着过来的,还没学透
经营方面更不用提了,我们国铁过惯了卖方市场,还谈不上经营,无论客货运输……
既然供不应求,而且还要承担很大的必须任务,比如抢运电煤等,当然无需西式的营销手段了。另外,在其他行业,俺们的各类经营手段和经营已经很丰富了。具体技术方面,美方确实会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我们也有很多,应该说互有亮点,谈不上“非常高”式的高山仰止,虚心学习是很需要的,但不应妄自菲薄。
~~~~~~~~~~~
俺就是在外企干多了,觉得老外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没那么神圣,不难学,并且他们的一些毛病并不比我们少。
美国的铁路标准低,人员少。但同时车速快,成本低,载重大,兼容性好,安全,周转快。这都是技术的硬指标。
国情方面,中国的需求是使用大功率电力机车,单机牵引重量要大。美国的需求是使用内燃机车,机车要多,单机牵引重量相对小。就这个主要区别,其他方面都要学美国。
这个国情是,中国地形复杂,坡度变化大,客货混跑,地方小。所以车需要加减速快,单机功率大。美国是地广人稀,客货基本不混跑。所以美国车可以慢起,不怎么停。但同时一列车的机车要多来几台,避免因故障导致停车,没人救援。中国的车偏重功率大,要保证加减速和维持上坡速度。美国车偏重牵引力大,要能把重车拉起来。
其他方面比如大轴重,机械化装卸,集装箱,冷藏,汽车,罐车等专业运输手段完备,人员需要量少等,都是要学的。
北京-上海的车,在南京-上海段卖票吗?
不谈其它易耗品如轴承之类的。
每年20亿美元对于TG来说真不是大钱。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把这些关键技术拿下来。
可以这么说,东南地区的高铁现在是车不够而不是没有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