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别让数据名词骗了你——透视氢弹背后一些有趣的东西 -- 黄河故人
不信阿三有这样的自杀勇气!
苏联按照所谓“经典构型”研制氢弹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这时萨哈洛夫想出了这么一种临时办法。虽然聚变比较低,但能较快地拿到比常规原子弹威力更大、又便于实战的核武器,也算是可取的。
球型刺激的确简化了计算,兔子也碰巧用了球型。好处还是非常多的。从现有资料来看,w87/88号称接近工程上的极限,刺激也是球形。我理解,这里不是计算的问题,球形才是正解,英国佬实际上是帮了md一把。
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战术核武?
是的,88是接近理论极限的品种。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讲朱光亚的文章。我们在2代热核武器上有点慢了,要不是有这些老科学家的眼光,差点没赶上末班车。
战略科学家的眼光
时间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而美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理论极限,很可能会加快军控谈判进程,促成国际上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86年3月,核武器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提出加快我国核试验步伐的建议。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的朱光亚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在看到邓稼先的建议后迅速给予支持,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并亲自参与组织、领导了具体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03/2881118_2.shtml
1.原料利用率高;
2.当量做不大。反正兔子没有炸过1000万吨以上的,曾经有一次想法,但是后来测了不够。
邓老还是和生命赛跑写下了这个报告。
朱光亚、李政道当年是一起被选派到美国学习的两名物理方面的学生。就两个,本来是黄昆和杨振宁,但是他们都已经去留学了。
虽然李政道是第二年轻拿下诺贝尔奖的,也是从提出理论到拿下诺贝尔奖最快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拿炸药奖换核弹,拿李政道换朱光亚,不换。
纯裂变武器受制于核材料的临界质量,做不大的。纯裂变超过10万都难。加了助爆也就是3、40万的水平。再后来搞裂变点裂变,当量再上升点。任何超过临界质量的设计都不靠谱,都被我小人之心地归纳为冷战时期的政治需要。
英国的核试验历史比较清晰,请见这里。
http://www.mod.uk/NR/rdonlyres/470D247F-7615-460C-9829-DDAF99F88D39/0/Key_Events.pdf
之前做过3次grapple都不算太成功,11月8日grapple x才突破1m门坎。58年4月的grapple y才是英国正式掌握了t-u的标志。
还有,我看过一些描述美英共享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牛牛自己有谱了,表弟才愿意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还是要讨价还价的,你拿苹果和我共享桔子之类。如果你从来没听说钴蛋这东西,那我是不会故意来让你头痛的。
牛牛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和md的共享地位算是自己拼出来的。
球形是针对核反应做的优化设计,原料利用率高。
圆柱是针对弹体做的优化设计,弹体空间利用率高。
弹体显然是往长里做好做,往胖里做不好做,所以球形的当量做不了太大
中国最大的核武器试验是76年11月,400~500万吨。
补充了一个历次中国核试验清单,觉得还是放在中国人那边好。
只有顶。
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不成功的聚变装置,
第二次就是这颗大当量裂变弹,被对外宣称为是“氢弹”,甚至对投弹机组都保密。而当一位《每日邮报》的记者了解到这个隐情后,英国政府则干脆地以“有损国家利益”禁止他继续调查。
英国人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中都宣称“3次氢弹试验”完全成功,结果全世界(估计除了美国政府和军方)都被蒙了好长一段时间,比如很多相关历史文章都说英国是1957年5月15日(即Grapple一号试验)爆炸第一颗氢弹、而不是Grapple X的11月8日。
关于美英核共享我同意你的看法。事实上英国人同意公开自己的氢弹设计的前提就是美国人提供当时其主力核弹头MK28的全套图纸和技术信息。
貌似60年代以后服役的千万吨级弹头就只有SS-18“萨旦”的2500万吨级别,据说是专门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种大城市没几个、又可能成为美国大后方的地方准备的。
美国装在导弹上的最大当量弹头是“大力神II”上面的830万吨MK53,不过似乎是圆柱次级。
“反正我们只是美国的一个导弹基地”
所以他才会提出不买三叉戟而去恢复征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