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峡水库与鄱阳湖水位的关系 -- njyd
2007年7月-8月鄱阳湖地区干旱缺水,江西从湖口倒灌长江水30亿立方米。
如果10月份鄱阳湖为长江补水20亿立方米,而前期长江为鄱阳湖补水30亿,那么鄱阳湖还净得水10亿立方米。
江西省现在知道连年干旱,想在汛期蓄水以备不虞,所以江西省要求在湖口建闸是很正确的决定。
三峡175米蓄水是最近2年的事情,在9月-10月两个月内蓄水200亿立方米,在正常年份可能问题不大,而在目前全球干旱气候的大背景下,就可能对下游有一些不利影响。
所以我建议在今年8月20日(汛期后期,视汛期实际情况)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争取在9月1日前蓄水50亿立方米,在而后的2个月内蓄水150亿,这样为下游多放50亿立方米。
明年(2012)向家坝水库(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投产,三峡水库在9月1日前蓄水110亿立方米,而后2个月两库蓄水100亿,下游就可以多获得100亿的水量了。
后年(2013)洛溪渡水库(46亿调节库容)投产,三峡水库在9月1日前蓄水160亿立方米,而后2月三库蓄水100亿立方米,下游还是多得到100亿水量。
至于今后5-10年20余个长江上游水库群投入运行,以三峡水库为核心,将做到任何时候下游干旱都可以随时放水。
不过下游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毕竟长江宜昌段年径流量是4000亿立方米,而湖口段长江年径流量是8900亿立方米,这个4900亿立方米属于下游的来水量被下游白白放掉了,在干旱时却要指责是上游的三峡220亿调节库容的问题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退一万步讲,江西5水入鄱阳湖达到1250亿立方米/年,最终流入长江入海,为什么这些水不能留一点在湖里以备干旱?1250亿放跑了没人心疼,却对三峡造成的20亿短缺指手划脚?
水位的调节所涉及的方面有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生态地质。三峡集团是企业但又受制于上级部门以至最高层级 要兼顾上游下游地方政府,所以极为复杂。冲沙是运行的任务之一。对策是“蓄清排浑”,即枯水期蓄水 汛期防水,在汛期之前先要放水降低水位以接纳上游洪水。问题是 蓄清之时也是中下游抗旱之时 排浑之时也是中下游战洪之时 想不清楚 怎样应对。
还有长江不同于黄河 除了有泥沙 还有卵石。据说这个问题已经充分论证 解决了 但愿吧。真要是运行了N年以后 淤住了 会怎样?还有库区的污染问题 几大水系没有不污染的 不同程度 三峡建成 水体成了相对静态的 各种 固体液体的污染 只会更多
三峡截流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之际运行证明卵石并没有黄万里说的那么严重。即使运行了N年后真淤住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要么拆掉重建,要么就不管,把三峡大坝作为一座径流电站,只是防洪功能与未建前一样,发电航运一样没问题。黄河上游的青铜峡水库早就淤满了,现在还在发电,只是原来的库区变成了生态良好的湿地。
污染,不是三峡造成的,三峡只不过是使污染物下泄的慢些,没有三峡大坝这些污染物都被下游吃了,有了三峡,还可促进库区的污染治理。
现在三峡水库中污染物严重的主要是支流入库处,因为被污染的水来不及混入长江干流中,集聚在河口造成局部污染严重。整个三峡水库总体来说水质还是良好的,否则武汉没法活了。
和蓄水对鄱阳湖的水位的影响没有多大的关系。我要说的是,定性来说,三峡蓄水会导致鄱阳湖水的更快下泻,从而导致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更低。从总的定量来说,三峡蓄水200亿,我估计鄱阳湖多补水10亿(5%,而鄱阳湖的补水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这个量在枯水期对水位影响很大。即使再考虑鄱阳湖上游来水的补充,即使最后估计鄱阳湖多补水3,5亿,按枯水期鄱阳湖水面500平方公里计算,也降低了水位70公分,这并不算是小的影响。
从njyd引用的水位图来看,似乎一直在单边下降,直到上游有大量来水补充。我只是从总的补水量考虑,因为要多补水,水位肯定多下降,关键在于多补水多少。
静等。
这两天重点在下三峡数据,从数据量看还有一半多。
鄱阳湖本身可以说是季节湖,一年之中由长江水位控制变化极大,但从自然生态来看,高低水位对自然生态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水位就不必说了,每年冬天的低水位大片湖滩出露,是候鸟越冬的良好场所,到四、五月份水位有所上升,淹没部分在冬天已经长草的湖滩,这时又是鱼类产卵的季节,所以要建坝得保留冬、春的低、中水位,又要保证江豚等大型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
应有水位,即没有三峡大坝蓄水时应该有的水位。
长江中下游水位不只由三峡出口决定,还有中下游江湖的补水。中下游补水占年径流量一半以上,影响很大。
补充,鄱阳湖水位一直在下降,下降的慢说明水被留在湖里的时间长了,也就是被蓄住了。
比较三峡蓄水对1月份鄱阳湖水位是否有影响不能以最低水位为准。因为鄱阳湖上游降水对水位有影响,由2010年12月的图可以明显看到14日起水位有个上升,这是因为
如果本月降水都集中在下旬那么中旬水位会出现个很低的值;降雨平均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么低的值。两种情况下水位平均值相差无几,所以应该以平均水位来衡量湖里水的多少。
星子每年1月:
2005年全市月平均降雨量为73.8mm 月平均水位8.71m;
2006年月平均降雨(雪)量为88.6mm 月平均水位8~8.5m(估算);
2008年月平均降雨(雪)量为111.0mm 月平均水位7.72m;鄱阳湖入湖总流量为1605 m3/s,出湖流量为2040 m3/s。入湖出湖差值:月平均流出435m3/s。
2010年月平均降雨(雪)量为49.3mm 月平均水位8.06m;
2011年月平均降雨(雪)量为33.9mm 月平均水位9.40m。 鄱阳湖月平均入湖流量为1440m3/s,湖口站月平均出湖流量为2110m3/s。入湖出湖差值:月平均流出670m3/s。
其中,2005比2008月降雨少,但平均水位高了近1米,2011比2010月降雨少,水位高了1.34米,2010比2008月降水少,水位高了0.26米。月降雨最少的2011年比月降雨最多的2008年高了1.7米,并且1月净出湖量2011年比2008年多235m3/s。
原因分析:2004年蓄水只到139米,对下游影响小;2007年9月25日开始蓄水,起始水位145米。2009年是9月15日蓄水,起始蓄水位为146米;2010年9月10日正式蓄水,实际此时水位160米。说明蓄水越早,下游流失的水越少,1月份的水位越高。2011年1月月均降雨最少,11、12月降雨也分别为多年平均值的28%和47.5%,月均水位却是最高的。
鄱阳湖最高水位22米和最低水位6米是不正常的,就是正常年水位变化12米也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如果控制水位16米,在这个水位的正负2米波动,可以拥有300亿立方米的调节水量,保证航运取水防洪抗旱,同时也保证生态环境的连贯性。
这样可以更好的调节水位?
充分体现了长沙基建规模比湘潭大
而且好处是蓄能效果好,1方水4度电,只可惜移民问题不好谈
三峡的兴利水位153(发电额定水头),汛限水位145,汛前6月份需要下泄这之间的库容,如果是正常年份流量会有所增加,而鄱阳湖正常年份此时正值汛期,结果就是鄱阳五河尾闾水位被抬高。这也是鄱阳湖口建闸的一个理由。
另一个理由是防止血吸虫。
洞庭湖才是受三峡影响最大的,上荆江河道受三峡下泄清水影响水位下降,枯期入湖流量减少,汛期城陵矶和螺山卡口泻量不足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湖区四水尾闾的防洪形势一般年份很难受三峡好处得以缓解。但是城陵矶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建闸,现在的主要想法就是疏通洞庭分流四口并建闸控制汛期流量或者新建运河——不过那是在湖北的地皮上面,湖南人不好办。
铜锣峡壅水的影响比三峡变动回水区影响大多了,不过三峡泥沙长期对重庆防洪长期是有影响的。
长江下游防洪的问题不全在长江干流,长江三峡出来的年径流量只有大通的一半而已,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支流防汛才是一般年份最常遇到的压力,遗憾的是这些地方能建的控制性水库建得差不多了,调节能力要差不少的,防汛还是不够,要是都像汉江那样有个丹江口要省很多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