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能把孩子的成绩提升一个档次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是硬指标,孩子成绩和排名至少要提升一个,否则家长是要换人补课的
有针对性的补习和学习方法,持续的监督孩子学习,有效果的,自然在高考成绩上就会表现出差距来
我有个朋友是搞这种课外补习的,一个学期收费3千多,学生有从小学就补习起的,一直到初中,当然有那种专业高中补习
没有效的话,家长也不是傻瓜,长年累月的投入钱去
那时到县城上高中,家在县城的同学就问,为什么你们农村来的同学成绩普遍差一些。他纯粹是好奇无恶意的问,我还是有些不爽快的回答,农村成绩好的学生都上中专和中师了,不屑上高中。
再围绕结论编(辑)证据。
至于结论是否正确、甚至证据是不是支持结论,这些无聊的事情谁操心。
原文是寒门学子,在这里我用贫困生是习惯导致,因为文章里对寒门学子的描述,尤其是用来举例说明的陆铭的描述,符合贫困生的标准,我就直接写了。忽略了二者的定义有所不同。这是我的错误。以后会注意严谨性。
还有,贫寒学子就等于农村学生吗?城市里没有贫穷吗?为什么仅仅把农村学生不经过统计就当成贫困生?农村没有富裕的吗?
俺没有看出来原文有任何等号的意思,相反,原文想把农村学生面临的状况升华到所有的贫困学生,而从来没有把两者等同起来。
你和那位meokey老兄说的一样的事,他说文章里提到的是重点大学,而非北大清华,你说文章想把农村学生面临的困境升华到所有贫困学生(应该是寒门学子吧,你犯了和我一样的错误。)
但事实是用数据来说话的,不是讲究升华。
文章中提到数据,都是农村学生的,无论是生源下滑的百分比还是选取的例子。好玩的是,煽情的时候用寒门,提供数据的时候用农村生源。而农村和寒门并不是划等号的。这个你也知道,城市下岗工人的子弟应该也是寒门。但文章里并没有给出可信数据。唯一提到工人的地方,是2004年的数据。而且很奇怪:
比例减少,和什么时候的数据比较的?前边讲的农村生源减少,都是从三成减到一成,现在的数据(2010)和过去某个具体时间段的比较。而这里既没有给出时间段,也没有给出原始的比例,仅仅说是减少了。这个数据根本就无法比较。这个数据是无效的。
那么既然引用的数据都是农村学生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升华到所有的寒门学子。除非只有农村学生算寒门。
好,我现在写文章说中国人均收入增加,然后用的数据是全部是公务员工资增加的数据,公务员的工资某年是多少,今年是多少,涨了多少百分比。然后仅仅举2004年的一个统计数字,说工人的工资涨了多少百分比(而且如果这篇文章没有给出城乡比例变化的具体数据一样,不提CPI的变化)。请问你认可这样的文章吗?
其实我知道这文章为什么煽情用寒门学子,数据用农村学生。因为统计起来方便。
统计农村学生太简单了,直接在录取名册上就可以找到,而且是板上钉钉的事。有电子档的直接排序——统计就可以了,更何况统计的还只是北大清华的数据(文章里也提到了重点大学,但数据用的全是清华北大的),工作量很小,只要能拿到录取名册,分分钟搞定。即使是过去的数据,比如1978年的,只要有录取名册有存档,上边也是一目了然,而且数据绝对准确(大家都知道入学的时候要核对这些的)。
寒门学子就不同了,要首先要有个标准,比如我们用建立了贫困生档案的学生来当寒门学子的标准。那么就要去查贫困生档案,而贫困生档案上网是从2008年才开始的。之前的数据只能一张张查对底子,也就是学生开来的贫困证明。这个工作量可不小。更何况,由于地区性的差异,时间上差异,如果有人对于调查数据较真核对的话,能找出不少毛病。比如,贫困的标准,1978年,什么样才能算贫困?我记得前几年贫困生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不能有手机。当时还有个学生挂牌子游行呢。现在贫困生就已经取消这个标准了。因为185块就可以买到手机,而没有手机,连打工都成问题。
显然几个搞调查的教授不怎么想麻烦,也不太想花功夫,直接用农村生源数据了。
数学上完整的严谨在社会统计学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呢社会学上允许有一些概念近似的数据。到这种不是论文而是更加宽泛的报道就更加不会也做不到数学式的严谨了。农村学子不等于寒门,但是农村学子的大多数是寒门,寒门的大多数是农村学子,用描述农村学子的状况来反映寒门的现状只要没有特别大比例的反面现象,总体是可以接受的。这和你下面的例子是不同的。
其实我知道这文章为什么煽情用寒门学子,数据用农村学生。因为统计起来方便。
这句话是真对,但是只说了一个方面。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报纸的受众主要不是农民,而是小市民。用寒门学子更吸引他们的眼光,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中国人更爱好“主题升华”也是一个原因,谁让俺们从小受的就是这个教育呢?
做文章不够用心就是罪过了。但是我觉得南文的作者主要是水平太差,数学懂得太少。
俺觉得初中数学中应该增加“报纸上的数学”这个环节
那么这篇文章中同样存在着用清华北大的农村生源数据来代表重点大学数据(难道这也是没有大比例反面现象?);在采用的数据大部分是2008`2010的情况下突然插入2004年的数据,数据引用不清晰,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段,甚至全篇都没有给出重要的参考量——城乡比例变化的具体数据,而且全篇分类概念混乱链接出处,甚至大量数据的提供者本身去年的态度和今年的态度都不一致。
这么多的问题存在于同一篇文章,你还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吗?
你是文章的作者吗?不是吧,所以你不能代替他思考,不要代替他表达好吗?也不要随便代表中国人好吗?要注意严谨性,不要犯我的错误。
你不觉得即使是漏洞很多的文章,你的攻击也很苍白无力吗?底盘更是不稳。
你能相信一篇漏洞如此之多的文章的结论吗?你看到和你感觉到的都是有局限性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分析统计数据来得到结论,但这篇文章本身数据,分类属性,提供数据的人都有问题。你能够从有问题的数据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吗?
别忘了,一开始你说的是我不应该找这么一篇文章。说对表达我的观点没有帮助,可我的观点就是这篇文章是有问题的,有漏洞的。你说了很多我写帖子时候的毛病,谢谢,我以后会更加严谨。实际上,越是仔细看文章,发现的漏洞越多,我想一开始不该那么冲动。
好了,现在你也承认文章漏洞很多的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阁下对于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如此的心急如焚以至于到可以容忍漏洞很多文章,而不去追求真实原因,那我无话可说。
我只简单说一点,记者是基于教授的调研报告写的报道,报道这种题材无需(也不可能)给出非常翔实的数据。记者也无意误导读者,所以把数据来源写的非常清楚。而那位教授的调研报告是发表在清华一个什么期刊上的正规学术论文,数据非常翔实,引用也都有出处。如果你真有心核实,你应该去找那个教授的调查报告原文,而不是批评新闻里没有数据什么的。报告不难找,我已经找到了,本来想引给你看的,但是实在没有时间。
还有,报告里也提到,只有这么几所重点大学和农村子女的数据是因为找不到普查数据,不是“不太想花功夫”。如果你能找到真正“寒门”和全国重点大学的数据,不妨引出来批评。如果你也找不到,也就别苛责了。在没法找到普查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来分析研究,也是允许的调查方法。
还有,讨论数据,或者讨论调研方法是一回事,我支持;但是别乱扣帽子,尤其是你自己的文字也不是很严谨的情况下。
有毛病啊.真的是按屁股投草了,只要不站在自己一边一律投草,根本不看人家是不是言之有据,是不是认真讨论问题。
我就送花,亮亮屁股。
很多公立学校之所以还能教学生,因为总是剩下一些理想主义的年轻老师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