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说的是特例还是普遍?

又或者你在哪个位面的中国?

家园 八十年代初,农村学生最向往的

是考进中专,早日开始拿工资。中专的分数是高于高中的。

家园 没错,当时连高中的农村生源都受到影响

农村中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中考的时候拼命往中专、中师考,落榜后宁愿复读数年、也不愿意上高中。那时候中专、中师的录取分数线比高中高得多。

家园 有人要骂我就骂吧,我认了!

只要是骂南方系的我就先花一朵。其他再说!

无他,被恶心的太厉害了

家园 我读高中的年代,普通家庭的学生上重点高中唯一的办法是硬考

甭管你是农村还是城市,除非是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有权、去争取重点中学那为数不多的“后门生”名额。普通学生想上重点中学?只有一条路,硬考,拿中考成绩说话。

就我所知,直到现在,情况依然大体如此——重点中学,特别是名气大、教学质量高的重点中学,想开后门进去,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源、还需要机会,机会不凑成还办不了。

公平么?肯定不是绝对公平。

不公平么?更公平的办法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当然,现在有一类高中,牛×烘烘、高调嘣嘣,有钱就能上,这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只可惜,这几年的事实无情地证实,这样的学校吹得好听、表面光鲜,实际上简直是坑爹!我家的亲戚朋友里面,好几家的孩子已经被这样的学校给坑惨了。尤其是那些农村的、原本处于社会下层的亲戚朋友,近些年靠着煤炭发了财的,有急迫的心情让自己子女这一代“上层次”,最容易被这些坑爹学校忽悠,反而把孩子给耽误了。

家园 这文章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我们来看下这位小哥,他本身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他的世界观。知识让他上了北大,在逆境中他也算成才了(当然,以后的路很长呢)。那么花名册是如何颠覆他的信仰的?

“农村籍学生少”推出“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是错误命题”(我对后半句持否定态度,但绝对认可前半句。)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啊!

当然了,还有更好玩的在后边呢:

这篇文章里,杨东平教授说: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杨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而我用百度搜索了下和上年是孙见坤相关的新闻,又发现了这样一条:

再说第二种角度。优米网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他表示从为人服务的角度出发,他坚决支持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做法

外链出处

这是在杨教授博课上找到的文章:外链出处

陕西省招办貌似合理的“严格执法行”,不过是一种“一刀切”的低水平管理,既没有“服务型”的理念,也没有改革精神。真正有价值的管理,不是恪守教条板着脸说“不”,而是从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和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高度,一起探讨“怎样才行”,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进而成为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许多有价值的改革囿于各种矛盾,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推进。对此,一个可能的对策是“以改革促进改革”。例如,扩大高校自主权是重要的,维护招生公平也是重要的。人们不是担心高校扩权有可能导致腐败吗?那么,可以对高校提出附加条件:只有制定了公平、公开、透明的录取制度,能够使公众放心,才对你授权。这样,那些有改革精神、社会担当和公信力的高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实现放权和保障公平的双赢。

好玩吧。

今年杨教授说由于保送加分,寒门子弟没有竞争优势。去年他又坚决支持复旦破格录取那个小抄袭精。好个教授啊,一边研究高等教育公平的课题,一边支持不公平现象,而且是坚决支持。我开始怀疑他的统计数据了。

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升学率低,让寒门学子心怀憧憬?是升学率高考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升学率低考上的可能性大?这副教授脑子里进水了?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我替刘副教授上网查了农村人口比例,按照他的统计1978~1998年。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

(一)总人口。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

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一九[**]年的18.4%上升为20.6%。

1990年人口普查:

一、总人口。全国人口为1160 017 381人。

市镇总人口。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住在市、镇的总人口为296 512 1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

2010年人口普查(跳过2000年普查,因为不在刘副教授的统计范围之内)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

现在我明白刘副教授为什么在农村城市化这一问题上只给结论不给数据了。如果从1982年人口普查来看(注意,在他给的时间范围内)城镇人口比例长了1.5倍。而他所说的北大农村生源下降来看呢?哦,从三成下降到二成。我想提醒下刘副教授,给出的数据最后精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比较好,这是中学的知识,不要用几成来说,这样没办法精确的比较。

另外按刘副教授的数据,在1982年,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进入北大只占学生总数的三成(没有精确数字),这只能说明,我们过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来源以久,并不完全是扩招造成的。扩招到是让更多人进入大学是真的。

同样我想提醒大家,清华北大不上向上的唯一通道,寒门学子,缴不上学费,通过念大学,不一定是重点大学,找到工作,让自己的孩子以后缴的上学费,也是改变命运。

我知道教育资源不平衡,而且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可能比看这帖子的许多人,都来的深刻。但这个不平衡,不需要用虚假的数据,煽情的文字来告诉大家。更不能在整篇文章让人留下只有上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的看法,那样只能使盲目追求重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URL=][/URL[QUOTE][/QUOTE]

家园 我快受不了了。

你看清楚我反对的是什么好吗?好不好!好不好!!好不好!!!

家园 你确定是重点中学?

哪个重点中学敢三年收费十几万?

家园 60年代的大学生,农村学生的比例绝对不可能那么高

因为那时候农村学生读高中的比例很低,在农村压根就没多少高中。我们学校是1952年院系调整组建的,1958~1962年间补充了一大批北京地质学院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就我所知,其中绝大部分是城市生,其中还不乏那种从清末到民国都是士绅家庭的“世代豪门”。

不要说60年代,就是80~90年代,农村初中生继续读高中的比例都比城市低一截。

影帝的名号不是白来的,他在公众场合讲的话,千万要小心对待,搞清楚哪些是台词、哪些是实话。

家园 那你说说农村人均收入是多少嘛

农村是有不少富的,放到苏南,江浙,那富农比例更高。其它地区呢?中国农民总人口呢?

家园 你这才叫偷换概念

比例低不等于比例不可以下降。讲得两回事情。

家园 如果三年拿十几万就能上重点中学

这个学校教务处的大门会被成口袋的人民币现金堵死!

优质的高中现在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不知道有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愿意拿钱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个光明的未来……休要小看了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

家园 中国的农村人口比例30年来下降了1/3,谢谢

请注意,这还只是说户籍人口,那种长期在城市生活、事实上离开了农村的所谓“农民”尚未统计在内。

家园 怎么可能,你成绩好,重点中学抢着要好不好?

关键是现在农村孩子一般在县乡中学就读,老师资源极度不平衡

另外,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隔代教育以及乡村几乎没有课外寒暑假的辅导教育,差距拉大才是真实原因不?

家园 如果看了楼主之前的一个帖子,你应该明白我这段话想表达什么

这个主题帖是不是一以贯之的那种情绪?

链接出处

没有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城市贫困阶层的成长生活经历,看过之后会产生什么观感,形成什么倾向?如果没有深刻、宏观认识,怎么能意识到在物质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背后隐藏的社会发展差距、文化观念差距,以及表现出来的阶层社会分化?

为什么穷学生会有那样的心理、行为,贫富学生表现出明显差距?为什么面对助学资金是那样的态度,贫困家庭、相对落后地区孩子没有表现出入学积极性?真得凑不起钱读书吗?

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答案中寻找联系和重点,才能抓住关键。

在我看来,导致区域、阶层分化加剧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教育产业化)才是根源,在这样的体系下,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贫富(区域性、群体性)成长环境、贫富教育机会成本差距加大。

留守儿童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回潮、楼主提到的眼下穷学生问题、择校费问题、幼教问题、教育资源分布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哪个不是根源性问题的表现。

不仅是教育,这些“累积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发展思路如何转变,没有宏观视野纠结于局部无解,甚至有些可能永远成为一个问题即阶层固化,是否会影响到全局,就要看社会结构了。

回头看到伪命题的说法,如果没有明显阶层分化、差不多穷富这确实是伪命题,但在阶层分化的情况下这就是阶层力量博弈的真命题了,你不主动考虑,有心人必然会利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