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 GPRS

共:💬124 🌺563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来RY的最大私货是为了泄私愤---冲着陈竺当权者去的

开始仅仅看了"RY写的导致土奶奶得美国诺奖的博文"前面的青蒿素部分,和前面对文革的泄私愤;

后面介绍张亭栋的AS2O3治疗白血病的原始文献引用,我仔细看了才知道RY是冲着陈竺当权者去的.

"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作者似乎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 --- 暗示陈竺在1996年英文"血液"文章里对张亭栋以前的工作引用不当.

"1998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在专题笔谈中介绍“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简称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近两年来,我们与哈医大合作,应用氧化砷注射液治疗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常规化疗药物耐用的APL复发病人”,肯定了哈医大的工作。

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作者似乎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提他的名字。而且,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已经发表论文,报道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以及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引用成1992、甚至1996年。例如,重复中国结果、也非常有助于将中国发现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论文,在摘要中说中国有两篇报道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文章,在引言中称中国最近有报道三氧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缓解,然后引用了孙鸿德等1992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的短篇“经验交流”、张鹏等1996年《中国血液学杂志》、沈志祥等1997年《血液》等论文,而未引用张亭栋发表于1973和1979的文章。

"

"1995年,大连解放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林慧娴、富丽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以复方青黛片治疗60例APL,完全缓解率达98%。所用中药复方含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其中雄黄含硫化砷(arsenic disulfide)。

199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张鹏、王树叶、胡龙虎、施福东、邱凤琴、洪珞珈、韩雪英、杨惠芬、宋颖昭、刘艳平、周晋、金镇敬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结他们自1992年至1995年用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疗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个及以上疗程的72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3%,复发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2%,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

1996年8月1日美国《血液》杂志发表陈国强、朱军、石学耕、倪建华、仲豪杰、Si GY、金小龙、唐玮、李秀松、熊树民、沈志祥、孙GL、马军、张鹏、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王振义、陈竺的合作论文,报道陈竺、王振义、陈赛娟等带领上海血液研究所,用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开创对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1997年,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原文笔误“张亭栋”的名字)在《中国血液学杂志》报道对于一例反复发作三次的APL病人,每次用“癌灵一号”,获得20年存活。

1997年《血液》杂志发表上海的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他们用纯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缓解率。

1998年,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美国纽约的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给常规化疗后复发的12例APL病人使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NEJM文章导致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起到了此前20多年中国医生在中文杂志上未能起到的作用。 "

家园 哈哈哈哈哈哈

这种假到没边的新闻也能信?

屠女士挟青蒿素发现者之名在她的单位横行霸道,说一不二,自封终身研究员,20年前就没人敢动她了,现在WTO因为青蒿素每年给中药所投钱,中药所吃饱了撑的,倒想起动她来了?

至于拆迁,更不可能。中药所在东直门院部,多年未有住宅拆迁之举,只是去年拆了食堂和针炙所建科研楼。若要拆得她流离失所,除非伟大的屠女士原来住在食堂房顶上。

家园 如果以此为契机

大家把原始记录亮出来,为后人还原一个清白的历史,也算是一点功绩。

家园 令人浮想联翩或YY的报道

““有人说争论反映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得奖我很高兴,但是只是屠呦呦一个人得奖,感觉不公平。”施凛荣说,去年底,他与张剑方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为什么施凛荣与张剑方要在去年底,也即拉斯克奖出来前,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

是听到了风声,还是委员会或有提名人质询?

家园 要是真得了炸药奖,恐怕得令无数国人尴尬。

接受等于承认其权威性。那么那几个“和平奖”得恶心咱世世代代。如果拒绝,当事人个人利益受损。

如果放在老夫俺,从民族利益考虑,还是要拒绝的。五十年以后,俺看炸药奖对国人和世人而言,将与垃圾无异。

家园 屠先生得诺贝尔奖恐怕已是确定了,问题可能是有没有别人

仅根据拉斯克奖的颁奖辞就令人有必获诺贝尔奖之感(20世纪后半页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难得的是中医研究院如此憋着装低调,还有屠先生那种极为高贵的谦卑,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就是这两年的事了。忽报人间曾伏虎,中国的学者们还是应该有更多的自信,像屠先生那样去自己选题,自己去寻找答案,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美其名曰跟踪),在学术上是不能成为大师的。

通宝推:nua,打铁的,
家园 我们应该把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与其它几项分开

现在还没有拿到,就想着以拒绝的方式打脸真没必要。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还是很光辉的,我们的学者真正做出够这个奖水平的工作还是极为稀少的。我想毛主席周总理这些伟人是乐于看到中国科学家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应当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毛主席不就有这样的期望吗?

家园 愿托你吉言

看了几天评论,觉得大家对拉奖的争议其实不是屠奶奶该不该获奖(绝对应该);而是为什么只办一个人。

玩两桃杀三士啊!

家园 我觉得欧美人肯定要更多考虑自己人

本来我觉得干细胞的那项工作是诺贝尔奖最大热门,可有些报道似乎对那位日本学者很不利。青蒿素毕竟是能经受住历史检验(每年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的成就,对诺贝尔委员会而言是一个较为保险的选择。

不过拉奖只授给屠先生一个人,我猜西方人可能是在想办法把一个做了青蒿素推广工作的牛津教授加进去,当然这个猜测有些小人之心,不过既然加拿大的一个重要奖项颁发给了这个人(Cell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个),西方人也不见得完全君子。

家园 周义清得过欧洲发明奖

欧洲发明奖可比那大家拿的奖离瑞典近多了。

家园 屠罗李三位更重要

以青蒿素的原创工作来说,屠先生,罗先生和李(国桥)先生是完美的冲奖三人组(上海的几位先生贡献明显不如),周先生的欧洲发明奖是在这些历史线索未显现时得到的。

从某个拉奖评委的学生爆出的八卦消息中可见,青蒿素研究已被多次提名获奖,最先得到提名的可能是张剑方(军方项目协调人),由此我感觉他们的确是愿意授予中国人这个大奖的,可人数一开始就限定了。所以我在想那个牛津教授是不是会有份。

家园 我倒觉得最先得到提名的可能是周义清和李国桥

两位先生都与目前非洲的抗疟有关。

我也认为屠,罗,李是完美的三人组:

屠指认了青蒿素;罗(魏)挽救了青蒿素,而李确证了青蒿素。

家园 群体竞争科学上的事情就象家里吵架很难说绝对

尤其是这种群体竞争合作的科学的事情不象解数学难题.

家园 RY赤裸裸地开始和老海归陈竺开战了

世纪大讲堂20110924试答钱学森之问(饶毅)

"我们科技教育界主要迎合不良作风,发挥体制毛病的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留学回国的人.他们这些人把中国的这种不良习气发挥到极致.可以说在我的工作的生物学界做的最差的这些人,几乎各个都是留学回来的,包括国外的博士."---RY

家园 给中国的奖都是越有争议越有效---所以都在帮屠奶奶

尤其需要官方的打压

这时候,如果科学院立刻特批土奶奶一个院石,NB奖肯定就没戏了.

相反如果科学院立刻反治给上海和广州,云南什么人一个院石,或者什么奖励,然后再摸黑一下土奶,最好还宣布土奶的工作是WG的产物是非典奇迹,那NB奖就100%肯定了.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9-29/041723234750.shtml

文、图/本报记者何涛

  9月23日,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她用双手

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屠呦呦是中国中医

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将

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站在奖

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获此大奖让此前默默无闻的屠呦呦震惊了中国医学界,也让常人所不知的青蒿素研

究进入了大众视野。在30多年前医疗技术条件落后的中国,为何能发明出全球领先的抗

疟疾药?近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当年参与“523项目”的多位教授,试图破解中国

人发明青蒿素的秘密。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拉斯克奖的中国人。美国专家称,诺贝尔医学奖下月揭晓,不排

除屠获奖的可能性

  对于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李国桥一点也不觉得意外。李国桥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

授、国际著名疟疾专家、青蒿素发明获奖人之一、多个青蒿素复方的发明人。

  广州老专家未能分享大奖

  李国桥回忆说,去年底,有位美国知名的医学教授推荐他填写一些表格,用于申报

拉斯克奖,表格的最后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获得了这个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

?”

  李国桥当时填了两个人,第一个是屠呦呦,第二个是罗泽渊。2011年拉斯克奖日前

揭晓,屠呦呦获奖,从而成为该重要奖项历史上第一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李国桥落选,当初推荐他的美国教授向他解释:“当时推荐了两个人,但最后只定

了一个人。”

  迄今为止,全球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

奖,因而,拉斯克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获奖,证明国际社会承认中国人

发明了青蒿素,也让那段已被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到了世人面前。

  尘封的“523项目”

  南方的恶性疟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瘴气”,历来让人闻风丧胆。但中国开始大

张旗鼓地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源于一场秘密的援外任务。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

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

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请求。此后,代号为“523”

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

  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今年已85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对523项

目的众多细节记忆清晰。他回忆说,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今年已73岁的施凛荣是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他当时作为军事医药科

学院的工作人员参与该项目。项目由军队抓,管理上比较严格,所有参与人员必须一心

一意搞研究。

  施凛荣说,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

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屠呦呦首用乙醚提取

  李国桥从1964年就开始了针灸治疗疟疾的课题研究,1967年,他被点名组织一个针

灸小组,加入523项目。随后,李国桥带着小组成员深入疟疾高发地区进行治疗。为了

检验针灸治疗的效果,李国桥还主动叫护士把疟疾病人的血注入他的体内,故意让自己

感染。

  李国桥在自己身上进行了连续4天的针灸治疗,直到脾脏、肝脏肿大,全身高烧、

陷入险境,才停止了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李国桥说:“想摸索一下,通过实验我彻底死

心了,针灸没办法治疗疟疾。”此后,李国桥加入了中草药组的研究。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屠呦呦

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从中找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其中,青

蒿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疟效果,对鼠疟原虫曾有过60%~80%的抑制率。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

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

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

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

达到100%!

  张剑方主编了《迟到的报道——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一书,书中记录了

中国发明青蒿素的不少内幕。该书称,1972年3月,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中草药专

业组会议,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报告了青蒿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

率可达100%的实验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参与523项目的云省药物研究所和山

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开始着手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分别开展分离有效单体的

研究。

  张剑方说,屠呦呦的研究对其他单位有启示作用。北京中药所在老鼠和猴子身上做

了实验,效果不错。屠呦呦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情况,云南的研究人员听后深受启发,

很快就从当地的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并投入了临床。

  堪比“两弹一星”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罗泽渊在云南大学的校园内发现了苦蒿,特意采集了

一些带回研究所。后经石油醚、乙醚等提取出了黄蒿素,未发现对心肝有明显损害,“

而且临床效果很好”。

  由于李国桥小组连续7年在海南、云南等地治疗恶性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全国

523项目办公室决定把云南药物所提取的黄蒿素交由李国桥小组做临床实验。“我们于

1974年10月~12月,先后用黄蒿素治疗疟疾18例,初步结果表明,黄蒿素对疟原虫的毒

杀效果快于氯喹。”李国桥说,氯喹是当时美国人研制的抗疟疾药,药效不明显。

  此后,经过两年的三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

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

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

  李国桥说,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青蒿素是好药,上级要求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研发新

药。新药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通过全国鉴定。

  这是一场长达13年的艰苦长跑。施凛荣说,当时是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

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大家不为名利,一心工作,跟现在不一样。发明

青蒿素是一场接力赛,当时一有成果,大家就马上拿出来分享。”李国桥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其中

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名利浮现,争议不断

  据张剑方透露,1979年召开了关于青蒿素的全国性鉴定会议,确定了6家发明单位

和49家协作单位。卫生部向国家科委评奖委员会写了报告,国家奖励了5000元。

  张剑方说,5000元在当时很值钱。中医研究院分得了2200元,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得

了400元,其他一些单位也得了奖金。他们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向全世界发布了青蒿素

的发明成果——那时还没有专利制度。

  但有关青蒿素发明和利用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平息过,这让张剑方感觉很为难。张剑

方说,其中一家发明单位用所有发明单位共有的研究资料单独向卫生部申请了新药证书

。此事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另外几家发明单位向国家科委、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

局写报告抗议,后来还打了官司,但最终不了了之。

  张剑方发现,最近有学者写文章暗指青蒿素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另一名成员提取出

来的。“这一点本身就争论得很厉害”。为此,北京大学有一个研究生花了很多时间研

究青蒿素的发展史。

  一人获奖背后的声音

  对于美国将拉斯克奖仅颁给屠呦呦一人,张剑方说他“很难办”。“美国人给中国

人一个奖,这是好事。当时西方不承认,现在承认了,只要承认是中国发明的,我就高

兴。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只颁给一个人,有些不合适。美国的颁奖制度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颁奖制度是先征得基层同意,然后一层层上报,先报到市里、省里,再报到国务

院。这次美国人颁这个奖,事先国家科委、卫生部可能都不知道。”

  “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还是赞成国家科委批的发明单位获

奖。”张剑方说,“我希望中国医务工作者不但能得这个奖,还能得诺贝尔奖。屠呦呦

可以得奖,她有一定的贡献,但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

位都应该得奖。如果只是她一个人得奖,整个523项目组的人都不会同意。”

  “有人说争论反映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得奖我很高兴,

但是只是屠呦呦一个人得奖,感觉不公平。”施凛荣说,去年底,他与张剑方联名向诺

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对于中国医学界的争论,屠呦呦一直没有正面回应。一位了解她的美国学者称,她

与一些人有矛盾,不愿再提这些事情,她的一些研究资料也没有对外公开。

  “东方神药”产业受制于人

  李国桥说,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早在1981年就已引起了西方的关注。1981年,世界卫

生组织到北京邀请中国各方面的专家召开了一个青蒿素的专题研讨会。

  九成原料出自中国

  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青蒿素种植和提取都在中国,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生产

的青蒿素药物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理由是中国的药厂没有取得GMP(优良制造

标准)的资格认证。

  1983年,财政部专门拿出200万元经费,让有关单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重新

展开规范的研究。但目前,中国药厂仍然困扰于预认证,李国桥研制的第三代抗疟疾复

方药去年进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目录,但生产的药厂仍未通过预认证。

  “没有预认证,就没有国际大机构采购的渠道,只能自己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去推

销。”李国桥说。

  国际市场只占零头

  青蒿素被许多非洲国家称为“东方神药”,但发明它的中国并没有站到青蒿素产业

链的高端。我国的青蒿素产业近年来迅速壮大,但仍无法有效突破受制于人的局面。

  数据显示,2007年1~9月,全国青蒿素制剂出口总额仅为4000万美元,这只是全球

抗疟疾药物的总采购量的一个零头。

  大多数中国企业沦为跨国制药巨头的原材料提供者,或者是OEM工厂,国际市场被

一些外国大公司牢牢掌控。

  广州抗疟队援非

  张剑方说,多年前,中国的一家研究院将一个抗疟疾非常有效的复方卖给了瑞士诺

华公司。目前,诺华已在40多个国家注册了这种药,并且进入了联合国的官方药品目录

。而国际组织和非洲国家的政府采购占了全球青蒿素制剂消费市场七成以上的比重。

  直接带医疗队出国抗疟,已成为中国青蒿素产业突围的一条蹊径。2007年11月,广

州抗疟医疗队在科摩罗疟疾最严重的莫埃利岛上开展项目。李国桥说,目前广州抗疟医

疗队在莫埃利的工作非常成功,整个抗疟疾治疗将扩大到科摩罗全国。

  美国卫生研究院专家:屠呦呦获奖实至名归

  美国权威专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详解屠呦呦获奖的原因

  屠呦呦能获拉斯克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

的大力推荐有直接关系。

  有业内人士称,2007年,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特意来中国调查了青蒿素的研究历

史,并写了《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一文。对于美国人为何将拉斯克奖颁给屠

呦呦,身在美国的苏新专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以下是他的主要言论和观点。

  获奖因为三个“第一”

  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共有24名评委,他们都是美国人,其中半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都是知名科学家。最终的评奖结果由这24名评委投票决定。

  我已经听说这个奖颁给屠呦呦一人引发了争议。从发明到临床应用,青蒿素的研制

肯定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功劳——包括李国桥,他的贡献也很大,他通过40年的持续

工作推动了全世界对青蒿素的认可。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很多人做了贡献,

这毋庸置疑。

  但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

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

,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关键看谁先想到

  美国人颁奖,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

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这与国内的标准不一样。也许有其他人

在屠呦呦的小组里做过实验,某种意义上他才是亲手做这件事情的人,但他是屠呦呦的

手下,实验的想法是来自屠呦呦的。

  云南、山东首先提取出了高质量的青蒿素,这并不奇怪,可能这两个地方的原料质

量很高。屠呦呦保存了两封信,分别是云南和山东方面写给她的,信中称:“感谢你们

在会上提供的信息,你们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也证明,这两个省如果不是受到启发,

根本研究不出来。他们的工作不叫发明,叫改进。

  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家都有贡献,但关键得看谁是最初的贡献者。科

学总是一步步地往前走,不可能让所有有关的人都获奖。

  为了弄清这件事,我曾专门到中国见了李国桥、屠呦呦、张剑方、施凛荣和罗泽渊

。屠呦呦早年做了一件让大家不高兴的事,她替中药所申请了发明青蒿素的证书,很多

人觉得她把成果都拿走了。我认为,从国家角度看,中药所作出了主要贡献,把发明证

书给它没有错。这样就把523项目的其他专家都得罪了。后来,屠呦呦决定不再谈这件

事,资料也不给别人看了。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议?因为523计划当时是个军事机密,有些机密文件许

多人看不到,包括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最近,饶毅说他看到军科院523的原始文件,

证实屠呦呦确实是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第一人。

  有机会得诺贝尔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拉斯克奖 ,有人认为屠呦呦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可

能性当然有,下个月就会公布诺贝尔奖的结果。历史上,得了拉斯克奖后又得诺贝尔奖

的几率比较大,但也有很多人落选,所以现在还不清楚。

  目前的争议肯定会对屠呦呦竞争诺贝尔奖有一些影响,但现在的争论对今年的诺贝

尔奖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因为今年的结果几个月前就已经定下来了。

  如果把诺贝尔奖颁给屠呦呦,这对中国人的贡献绝对是一个正面的肯定。青蒿素实

在太重要了,每年都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

通宝推:不悱不发,青争水深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