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人纪念九一八吗? -- 云意不知沧海
日本在提醒咱们别忘记。
希望河里大牛屈尊给我这个军盲做一下解释,这东西有多大本领?
前几日纪念太祖,今日也贴首太祖的诗,权作应景。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打上げ予定日:8月28日(日)
打上げ時間帯:13時~15時
予備日:翌29日~9月26日
搭載衛星:情報収集衛星光学4号機
打上げロケット:H2Aロケット19号機(202型)
屡败屡试多次发射 日本卫星野心很大
日本的军事侦察卫星规划,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在太空中“组网”的高目标。日本原计划在2003年内,发射4枚侦察卫星。其中两枚为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另两枚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到2006年,实现有8枚侦察卫星同时在轨的目标。
2003年3月28日,日本成功地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一枚光学侦察卫星和一枚雷达侦察卫星送上太空,成为又一个在太空中拥有军事侦察卫星的国家,而雷达成像卫星更为先进,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然而,后两颗卫星的发射工作却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在屡次推迟发射日期后,2003年11月,携带有光学侦察卫星和雷达侦察卫星各一枚的H2A火箭在发射后由于助推器无法分离而不得不在空中自爆销毁,星箭俱损。
为了实现侦察卫星组网观测的目标,日本于2006年9月成功发射了一枚光学侦察卫星。自此,共有3枚日本侦察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其中两枚为光学侦察卫星,一枚为雷达侦察卫星。距离日本“四星组网”的侦察卫星第一步目标,还差一颗卫星。此后,日本将继续发射新的卫星,维持其侦察卫星情报网的完整性。
卫星布署重视实战 重点侦察中国朝鲜
日本间谍卫星网理论上可以实现对单一敏感地区一天多次的重点监测,初步具备了实战能力。日本一开始就选择了雷达成像卫星和光学卫星相搭配的模式,也是一切从实战出发的考虑。光学侦察卫星侦察效果受到天气状况影响很严重。而雷达成像卫星却具有不受天气干扰的性能。此外,雷达波可以穿透树木、伪装网等常规伪装器材,使掩藏其下的目标暴露无疑。虽然从理论上看,日本的4枚侦察卫星具有全球侦察能力。但实际上,日本将卫星侦察的重点放在以其本土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实际就是中国和朝鲜。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侦察卫星地面站的设置上管窥一二。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如果需要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侦察情报,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4枚侦察卫星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地面站了。如果卫星需要侦察远在地球另一面的目标时,要想获得实时的侦察图像,没有数据中继系统卫星的协助是无法胜任的。如美国的侦察卫星,其侦察范围遍布全球。太空中不仅有大量的侦察卫星进行拍照,还有专用的军事通讯卫星和数据中继系统卫星,负责传送侦察卫星拍摄的图像,因此,美国拥有大量的海外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来实现卫星图像的全球传送。
日本不具有任何海外基地,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数据通信卫星可供转发卫星图像。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仅仅在本土设置了4个地面站。分别设在东京的新宿、北海道的苫小牧、茨城县的北浦和九州鹿儿岛县的阿久根。因此,只有当卫星用于侦察位于这四站周边的区域时,日本侦察卫星系统的效能才最高。
日本政府方面也称,日本的军事侦察卫星将要监视朝鲜的军事设施,和朝鲜几乎在同一纬度的中国东北地区,无疑也是日本卫星监视的重点。
根据人防法规定,省政府决定于2011年9月18日上午10时至10时9分,进行全省防空警报试鸣。请市民和过往人员保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不过这个卫星照片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各个国家都是最高机密,不会告诉人的。
这个60厘米只能说是民用光学照相卫星中分辨率最高的之一,好象印度、以色列、台湾省都宣布过他们的卫星是50厘米。
个人觉得分辨太高,数据量就很大,当然,现在新的数据压缩技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不过,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还是处理都很费力气。我猜数据量太大依旧是瓶颈之一吧!
假设一米分辨率,32位彩色,一平方公里就是4M字节,960万平方公里就是38T,半米分辨率再乘四,作为一个国家数据库不算大。不知算得对不对。GG地球上已经有相当多的地方是1米左右的分辨率,还有海拔高度的数据,总数据量应该远远超过38T。
主要还是传输问题,现在大概只有美国,可能有俄罗斯可以星间通讯,其他国家只能在卫星过顶时才能下载数据。日本跨两个时区,太阳同步卫星一天可以有四次经过日本上空,每次顶多5分钟时间,就是每天顶多可以下载20分钟的数据。就是说即使只针对中国,也只能做小范围的订单。
不过它可以先做低分辨率如10米的普查,发现什么迹象时再做针对性的详查,也就只能针对固定目标。
嗬嗬
谷歌拥有的数据量非常大,其处理数据的机器也多,假设它有2000T的数据,那么它还需要将这2000T的数据按照谷歌自己的算法切割成19层的小图片供用户调用,这时数据就变大许多,也许十倍,也许几倍,还要做多个备份。个人觉得谷歌是将全球的任务分散成小块,再拼接到一起。
这个规模若用日常用的台式机,那电脑数量挺吓人,不过,用大型计算机会好很多。
我们平时调用的谷歌卫星数据只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浏览。
不过这次天宫一号对接可能就用上了。
现在应该更高了,但有多高就不知道了,我估计应该在一米之内了。
一般是由地面把拍摄指令提前发给卫星,到了指定地段时卫星再开始拍摄,拍过后关机。
因为地球表面大约70%的面积被云层覆盖,现在的卫星开始使用云层自动判读技术,当云层覆盖率过大时会自动停止拍摄,这样就避免了很多无用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就是用的普通的服务器,源于其开始时资金不足以购买好的设备,因此设计了可使用大量普通服务器的应用架构 并延续了下来。确切地服务器数量不知道,有可能超过十万台吧?河里也许有在谷歌的河友,不犯规的话不妨透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