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鸦片战争到1989年的历史看西方对中国出口导向的攻击 -- 思想的行者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看起来越来越多,在国内攻击中国的出口导向的精英们也越来越多了,精英们的论调是比较隐蔽的,于是连西西河这样的在华文互联网当中算是相对高端的社区也充斥着一些对出口导向的攻击。
我们简单的看几个历史事实。
膺国在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对外输出自己的纺织品---实施出口导向
随着膺国以后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随后在全世界圈占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同时倾销自己的工业品---也是工业品领域中的出口导向
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德国,昧国日本发展起来了。
二战以后,四小龙发展起来了,他们依托政府的强力支持,在没有得到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他们的勤劳获得出口竞争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才---经济学上把资本和劳动力看成是经济要素,也就是说四小龙的经济要素在不断的增加,并且不断升级。
在四小龙发展的同时,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在实施出口导向
例如昧国和欧洲对其农业的大幅补贴,使得欧昧农产品占领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昧国对可口可乐这样的跨国企业实施补助---例如在中昧WTO会谈的时候,昧国明确的要求中国允许昧国政府对出口企业补贴广告费用---同样是出口导向的体现
针对日本对昧国市场的不断蚕食,昧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发动各种贸易摩擦来降低日本企业在昧国市场上的经济竞争力,特别的是强力拉升日元汇率---可以看成是对日本对美的出口导向的一种反制。
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后,有多少失败的国家呢,我们也可以看历史
第一,英国工业品对法国的冲击,直接促成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上台以后实施了对膺国的贸易封锁,扶持自己工业,在拿破仑以前的法国遭到了膺国出口的冲击,但是他们后来认识到了问题,从而从失败当中走了出来
第二,膺国工业品对德国的冲击,造成德国工商凋敝,德国在政治家俾斯麦和学者李斯特等等人物的带领下,开始了工业化,从失败当中走了出来
第三,中国自从鸦片战争失利以后,被迫打开贸易的大门,外国廉价工业品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市场,造成了中国工商业萧条,小工商从业者纷纷失业,形成庞大的流民阶层,导致中国社会各种秩序的瓦解
第四,二战以后的拉美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很快的陷入重重危机当中。
历史的回顾,结论是很显然的就是出口导向远远优越于进口替代,可以这么说发达资本主义(不包括印度拉美那样的贫穷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出口导向的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出口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为了避免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对自己的市场的冲击,他们曾经高高的筑起贸易壁垒--用很高很高的税率,最后二战打碎了这样的贸易壁垒,在这个基础上,关税贸易总协定---WTO的前身签订了,人们普遍认识到需要打破国家对他国的出口导向的本能的惧怕而采取的过分的保护措施,让各国在低税率下自由的竞争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从新中国的历史来看,自从中共统一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以后,中共实施了一边倒的政策,废除了不平等条约,驱逐了外国资本,没收了买办资本,西方对华进行出口导向的机会消失了,使得中国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因为西方资本原本对中国民族资本有着太强的优势。
新中国这样的不够开放的政策持续了三十年,由于缺乏与国际资本的互动,中国的经济要素(人才技术资本)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中国人开始了开放
一方面是三来一补这样的出口,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不断的进入,中国开始了全球化。
与四小龙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对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大,对海外资本的警惕心也不够高,所以中国不能认为是出口导向的,在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之间中国在摇摆。
1988年还是1989年,当时中共的总书记赵紫阳先生接到了来自昧国的弗里德曼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其中之一就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危险,所以需要大量的进口物资囤积起来,赵紫阳们照办了,这是1988--1989年中国经济危机的一个根源之一。
等中国政府平定了动乱以后,李鹏总理为代表的中共高层开始再次审视弗里德曼的建议,并且把那封信给了何新先生,让何新先生进行研究,何新先生通过对当时陷入困境的企业---特别是陷入严重三角债的企业进行了调查以后,发现中国的情况与弗里德曼先生说的完全相反,中国不是面临严重短缺--所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恰恰相反,中国发生了经济学意义上最为经典的生产过剩的困境,这样的生产过剩的困境导致了企业的销售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积压,造成企业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三角债困境中,在这个基础上何新先生提出了与弗里德曼先生完全相反的建议---大力补贴出口。
从那时候起,可以说中国走上了出口导向的道路,中国的外汇储备开始不断增多,随着海外需求的拉动,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以至于被人称作为世界工厂。
如同每个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时期对其他工业国的积压一样,昧国等传统工业国开始要求中国限制出口了,他们不断的试图升值人民币从而减少中国的出口,不断的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昧国政治家们对中国出口一再表示忧虑,他们更试图通过迷信于他们或者被他们所控制的中国学术界鼓吹依靠内需发展的无限的美好。
对中国的出口导向的政策的攻击的舆论开始逐步形成,习惯于从众的中国人甚至不少的西西河河友也开始对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不满了......
几个简单的可以推测的结论:
1如果没有九十年代的出口导向,中国企业现在也难以走出三角债困境
2,如果中国取消出口导向,实际上相当于配合昧国对华的人民币升值攻势
3,中国的出口产业和其相关的上游产业占中国GDP的30%以上,考虑到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占30%以上,如果出口取消,30%的劳动力的失业,必然的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为什么需要取消出口导向?
1,创造内需很重要,但是出口导向和内需的扩大是矛盾的吗?
恰恰相反,出口导向带动了更多的就业,而内部需求的扩大最根本还是来源于就业的增加,没有就业的增加怎么扩大内需
2,中国出口对昧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冲击
这样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的压力,有竞争就会有压力,问题在于昧国自己面临的压力都要怪他国?
实际上昧国自己的产业空心化与昧国自己的投机的盛行,投机导致了流向实业的人才和资金的减少,投机造成的市场信息的紊乱---最明显的例子是次贷危机---次贷的投机给了各级市场参与者一个次贷利润巨大风险极小房屋的市场需求小于房屋的供给的假象,但是假象就是假象,昧国人后来才发现他们的房地产市场就是供过于求,投机造成了昧国自己的产业空心化是昧国自身经济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这怎么能够赖到中国的出口呢?
实际上昧国对其他国家也大量的逆差,中国对韩国,对中国台湾等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怎么解释?
第三,亚当斯密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原理依然成立,出口导向可以促进这样的国际贸易分工的形成,出口企业和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当地的产业升级,从而也带动出口国自身的产业升级
第四,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在细化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同样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
如果我们回顾鸦片战争到1989动乱到现在西方对中国出口导向的攻击,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脉络:
西方对华出口导向造成中国产业萧条,民众失业----西方忽悠中国实施进口替代-----西方做出关心中国内需的姿态鼓励中国发展内需,减少出口,并且随时准备举起人民币升值的大棒。
一个总线索就是西方渴望中国多进口,少出口,道理很简单:
工业化社会是普遍出现生产过剩的社会,为了避免失业,所以必然要多出口,少进口,为了掩盖这样的简单的道理,西方需要拿出各种理论出来先是短缺经济学,接着是鼓吹内需重要性的经济学蒙蔽中国人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改变出口导向和取消出口不是一码事
透支血汗、输出资源日子该结束了
当然血汗工厂主和血汗工厂扎堆地不舒服
花一下,仅为夹带技巧
中国建国前三十年,国力太弱.
国力太弱,以至于没有需求.----即何新后来分析的产能过剩.
中国人太穷,没有能力消费中国的产品;而如果中国不生产,就永远没有机会积累从而变富----从而可以产生有效需求.
因此出口战略是唯一的选择.中国从做血汗工人给外国人制造价廉质优的产品而获得积累. 虽然利润微薄,但是用温总曾经的流行体来说就是,再小的积累乘以十三亿也会变成大积累(虽然那时没有13亿人).
出口战略用个形象点的说法就是,给外国人打血汗工换来微薄的回报,来慢慢积蓄国力;只是后来的规模效应,再加上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吃的优秀品质,这个国力积蓄的速度是呈加速态势的.
现在单纯指责出口战略,怎么说呢,不好听就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了.
不过出口战略必须转变了,原因也很简单,国外的需求已经跟不上中国的产能膨胀速度,所以产能就变成泡沫了;要把这个泡沫做实,必须激活新的需求市场,放眼环球,除了中国,哪里还有更大的需求可以激活?
所以说,片面地说外需还是内需是民族主义的出发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给中国庞大的并且还在快速发展的产能寻求市场.既然市场就在自己家里,那么可以拿"内需"说事儿;等将来有一天,中国的市场也满足不了中国的产能扩张了, 中国将会致力于非洲的"出口"开发了.
如题
根据 当时国情调整。
按教科书说法,呕昧帝国主义一手垄断进口,剥削资源出口国或者初级产品出口国,极度压低他们产品的价格,降低成本,另一手先低价倾销产品,冲击其他国家的工业体系,形成垄断后,尽可能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尽可能的攫取利润。中国目前情况就是买资源,资源贵,到产品出口的时候,又只能低价贱卖,甚至倒贴出口,只卖吆喝不赚钱,跟帝国主义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定价权。下一步要考虑怎样通过斗争,拿到定价权,使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头衔实至名归,要不就只能继续地被称为世界车间。
从一方面说,老兄说的确实不错,出口最大的好处,就是少失业,从而把人力资源变现成生产力,但请注意,美国最强大的时候,就是最近二十年,这是谁造成的,当然是中国,中国巨大的资源变成了美国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
要注意,我们当今的世界是争霸战争,你是强大了,但你的对手在你的帮助下更强大,这到最后,还是要玩死的.
所以,老兄没有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出口到美国10美元的产品,中国只能挣1美元.其它的都以专利费,设计费等,被美国日本等欧美国家回收了.
巨大资源不等于工业能力,也不等于制造能力,
中国一直号称地大物博,但没有工业能力,没有现代化的组织能力,连子弹炮弹都造不全,
才会被小日本险些给亡了,
其实以前从来没有人认为中国能成为今天这个巨大的工业国,至少是初级或中级工业国,
就是因为一步步走来,满足发达国家的需求,
滚雪球一样的积累起来了,这个过程把资源转化成了工业能力,制造能力,现代化生产的组织能力,
与此同时,各发达国家所谓的"低端","中端"工业产能逐渐被转移过来了,
这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够"奢侈"地讨论要不要继续出口,扩大出口,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争论.
我也同意前面一些朋友说的话,要争夺定价权,
只是我认为,争夺定价权是二楼,而牢牢占领市场份额是一楼,是基础,
争夺定价权的同时,我们不能让出辛苦占领的任何市场份额.
这句超给力——现在单纯指责出口战略,怎么说呢,不好听就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了.
有些朋友说,“改变出口导向和取消出口”不是一码事,
但从我看到很多指责出口战略的文字来看,
骂什么的都有,
什么廉价出卖人民的血汗,廉价牺牲本国资源,为了迎合洋大人出卖一切等等,总之就是卖国了,简直十恶不赦,
很少看到理性分析利弊两方面,
大部分为了证明自己指责有理,都选择性的只说弊,不说利,
呵呵,这到是全学上了西方媒体的那一套“我说的都是真相(但不是全部真相)”
具体出口导向要如何调整,如何不放弃全球市场份额并启动内需市场,肯定需要大量讨论,
但,首先需要理性清醒的认识出口导向的利弊两方面,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工业能力积累、社会各种有形无形的财富积累,或曰综合国力的积累、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到出口战略上。
我觉得那些极端化的指责,所代表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几乎肯定不会产生什么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
所有国家——穷国或者富国——都得做中帝的经济殖民地。
希望中国能够比小康好一些,就不用在国内盘剥得这么严重。
所有国家——穷国或者富国——都得做中帝的经济殖民地。
您的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出口战略对国力的提升从两个方面来说的话--即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说,从供给来看,出口产业实际上制造了生产需求,从而拉动了中国的整条产业链的加工业,促进了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再加上中国政府致力于三通一平,又促进了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当然还相应的造就了大量的产业熟练工人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出口产业带动了相关上游产能的发展,即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就业率,而就业率的提升是需求扩大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
八十年代末期,中国的产业工人远远没有现在的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家里从事利润微薄---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农业(所谓边际收益递减的意思是说,你家里有两个壮年男子,收的谷子也不会比对方只有一个壮年男子的收入多多少,三个男子的收入也不会多多少,单位劳动力的增加带来的收入的增加是递减的),因此那时候中国的主要工业产量比现在低很多,依然出现了严重的库存积压的过剩。
但是不能认为出口是出口廉价商品,出卖“血汗”的同义词,出口廉价商品这或许是工业化国家在出口战略的开始的必经阶段---即便是膺国,他实现工业革命以后,他向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同样也是廉价品,相对于中国当时的精细的手工品而言是廉价粗糙的。
随着出口对生产和需求的双重拉动,出口的产品也就不断的朝着高端的发展,例如日本开始也是出口纺织品,但是现在日本的出口当中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很多,四小龙的出口例如台湾韩国的出口也出现了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取决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大小---俄罗斯现在只能出口初级工业产品,与他们的产业退化有关,昧国的出口产品同样越来越趋向于初级产品化--诸如粮食,可口可乐等等,原来的诸如柯达胶卷等等工业产品的出口由于国际竞争失利,也就不再出口。
换句话说,出口的升级是一个不进则退的竞争的过程,只要你勇于投入国际竞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那么你的出口产品就可以越来越高端,得到的利润就越来越大。
现在中国的出口很多是技术密集度低,劳动密集度大的产品,这与中国的比较优势,人口众多,以及中国人民善于吃苦有关,也与西方投机资本试图利用人民币的低币制而控制中国产业从而没有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以更大的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实际上确实是被低估了的,这一点实际上导致了中国产品的廉价,不过这一点不能长期依赖。
中国人民善于吃苦这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这会造成中国的企业家失去危机感,紧迫感,不像日本这样的有着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国家,时刻的逼迫自己进行产业升级,但是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需要更加努力了。
实际上不管是在内需市场上还是在出口产业上,中国的产业结构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前的黑暗的阶段,中国的产能不断扩大给中国产业积累了巨大的动能,但是这个动能能否转换成为产业升级后的势能,需要人们努力的把握
中国出口产业为什么没有定价权?
1,因为经济结构不合理,众多小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的价格战,缺乏起领军作用的大企业,缺乏行业协会等等的有效协调,缺乏对恶性价格战的扰乱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打击的完善的手段
2,因为质量稳定性不够,导致中国产品尽管从总体上来看,质量可以信赖,但是总有一些害群之马---诸如毒奶粉之类,造成中国产品的品牌--中国出口的无形资产严重下降。
日本四小龙的出口能够升级与他们认真的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导致产品质量提升有关
3,在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扩张---而品牌扩张需要相当的资本投入,目前中国企业的分散的企业规模太小的状况导致企业的品牌经营很吃力
4,在获取了相当利润,取得了相当的资本和管理经验以后,企业就可以朝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军,在这一点上,日本同样是我们的榜样,诸如碳素纤维领域的领军者东丽公司在碳素纤维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迅速的实现了转型。
中国也有一些成功的升级了的企业,诸如华为,但是也有众多不那么成功的企业---诸如联想集团就不能认为太成功,它实际上完全可以朝着技术密集型领域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利用中国国资本市场对一些中国相关企业实施并购,从而产生产业整合优势。
中国确实需要发展内需,但是发展内需不是光嘴巴说就有用的
第一,来自于分配的平均化,这个不那么的容易,毕竟现在各个老板们自己受到的竞争压力也不小
第二,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温家宝的四万亿大投资是大手笔,可惜被买办媒体一直攻击,骂成是当前物价上涨的根源(实际上物价上涨主要根源在于投机,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并不一定拉升物价,甚至可以创造更多的商品,造成供过于求的物价下降)
第三,房地产---面向中等收入的劳动者的房地产,但是现在房地产同样被投机集团所绑架,在极高的价位运行,形成了一条水位极高的“悬河”,具有极大的决堤的风险
不要以为中国企业成本竞争力高是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