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广场协定和中国崛起 -- wild007

共:💬32 🌺294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广场协定和中国崛起

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本应当是现代科学体系中比较简单的学科之一,可是每当我们要看清经济背后的运行轨迹,那一串串的公式和学说总会把我们搅到云里雾里,一切还就是视角的问题。对于日本的衰落,相关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本文把这么两个似乎不相干的命题放在了一起,究竟会有着什么样的玄机呢,那就慢慢道来吧。

二战以后,日本的崛起有着诸多的因素,朝鲜战争的订单,欧美科技的大幅引入,印度洋--东亚海运线路的畅通等等无疑都占有相当大的成分,但是这背后还有一条重要的脉络,提示我们那个著名的海外日本是如何诞生的。为直观起见,这里不用日元,而直接用RMB来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资,这些物资都有一个价格,一般以纸币价格来标示,比如一支牙膏5块钱,一个面包2块钱,等等。但在不同的国家,纸币的币值不同,价格往往也相差很远,比如美国的汽车和中国的汽车,那似乎就根本不是一个位面上的。不过基本上,你还是可以通过对日常基础生活成本的对比来得出一个大致的币值差异比值,比如说,一个中国人平均一个月花掉2000元RMB,一个美国人平均一个月花500USD,如果不考虑两者生活水平的差异问题,那么正常的RMB和USD比值应为4比1。而如果现实是8比1,那么会造成一个什么后果呢?美国人可以用500美元到中国来换成4000RMB,然后完成2000RMB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后,还节余2000RMB。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汇率低估问题,那么这会有着什么样的后续影响呢?

如果基本生活物资在美国生产是5美元的成本,而在中国是25RMB的成本,那么算上运费(假定为5RMB),无疑把中国货卖到美国是稳赔的,可是现在汇率是8:1而不是4:1,那么30RMB的成本只相当于3.75美元,于是奇迹发生了,生产效率更低的中国货在成本上反而比美国货更低,贴上运费也比美国货便宜。作为消费者,你认为谁的货会最终占领市场呢?

于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货开始充斥欧美市场,其初期终极杀手锏就是汇率低估,同等情况下,日本货就是比欧美货便宜,一个庞大的海外日本商贸集团于是凭借价格优势站住了脚跟,并藉此改良自己的生产效率,占领了更多的市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过显然,如果汇率低估有此神效,美国作为这世界的老大,怎么可能任由别人肆意妄为来打垮自己的基础产业呢?对于美国人来说,花一样的钱买到双倍的产品,无疑是大占便宜的事情,怎么又会吃亏呢?任何生活物资都是由自然界的物质采集或加工来的,从运输和采集成本上来看,一般地球上的宜居地成本差异并不明显,无非有的地方吃土豆有的地方吃米饭而已,最终摄取的营养物资相差无几。但是人工成本就差异巨大,当日本人中国人辛勤劳作把日用品送到美国人手里的时候,美国人就解放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度假休闲,构思“奇技淫巧”,付出的代价则是国家多印出一沓沓的绿纸,交付给日本人中国人。

在一般国家间,彼此总要储存对方的货币,这样如果一方把汇率压低造成大量本方货币流向对方国,对方也会一样操作,成为一场货币争相贬值向对方放水的游戏,只要彼此间都有对方需要的东西,那就是一场零和游戏。因此刻意压低汇率,促进本国出口只能起暂时作用。可是美国人的情况特殊,他们不存储任何别国货币,只有自己向别人放水的份,于是就是“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美国可以压低汇率促进自己的出口,打垮任何一家竞争者,也可以只印钱白拿,就象现在每天都在上演的一样。只是今天,想让美国平民重新为了工作进“血汗工厂”,这条路已经基本不被考虑了。

这样我们再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场协定,美国逼迫日本快速升值,对日本的外贸企业不啻于一场灾难,整个海外日本的基石一夜之间动摇。很明显,假如日元和美元汇率从100:1升值到50:1,一件商品今天从日本国内运过来成本是1000日本,折合10美元,明天突然升值了,1000日元变成了20美元,顷刻间,相对于美国本土商品的价格优势消失了,那么这件商品还能卖得出去吗?于是由于利润的消失,日本商品大量积压,生产线很快停滞,货款无法回笼,原材料无法购买,员工工资停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进入“假死”状态。当然实际过程没有这么BT,而且由于日本很多企业早先都已经布局东南亚,而东南亚货币并未一起升值,故而依旧可以维持这种汇率间的利润,日本失去的十年,是产业大量外迁的十年,是日本本土工业化彻底完结的十年。同样,雁行阵列的东南亚通过这次危机看清了谁才是老大,转身把日本撇在一边,老老实实跟美国走,当然后面的故事,各位也都知道了。

日本、东南亚、中国都是美国的长工,通过压低的汇率向美国近乎免费输送产品,收进来的绿纸太多的时候,就换另一种纸:国债,来回收掉。而美国的国债从他诞生那刻起,就始终处于膨胀状态,换言之美国总体上压根就没还过钱,一直在借钱。当然当长工并非没有好处,至少在毛时代,欧洲印度洋南海乃至东海,对TG来说都是封闭的,随便搞点紧俏物资都要从香港偷偷摸摸进,美国佬不高兴的时候,还就登船一股脑没收。因而那时的中国的确一穷二白,自己地里产什么才有什么,海外的一律进不来了,这对人口和寿命不断上升中的中国实在不是一件好事。邓公改革开放,“投降”则“投降”矣,好歹海外航线开放了,石油和铁矿都能进来了,有了这些,中国人啥不能干?美国人拿绿纸搜刮走的是中国人的劳动和汗水,但留下的是越来越多的原材料、能源、工厂和大批熟练工。但是对于广场协定时的日本,可就完全是另一景象了,日本国内纵深非常有限,就算投靠俄罗斯,还隔着日本海,美国航母随时可以切断,更何况输油管还有中国的阻扰,还要经过美国直接驻军的韩国。而美国输入日本的科技也是缺胳膊少腿,并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日本只能无奈地在个别单项上拔尖,没有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因此当美国人坐着航空母舰来谈判的时候,日本人立刻怂了,全力配合美国打垮自己的工业。

这时就要讲到温州奇迹了,日本的纵深小,东南亚人口不多,对于工业化来说,两者都面临自己的软肋,无法彻底完成美帝交付的“任务”。这是个什么任务呢?美国需要世界尽可能广泛地接受他的绿纸,可是传统压低汇率模式,只是多出一块经济飞地,远远达不到美国的要求,故而拉美、日本、东南亚,美国最后都卸磨杀驴了,实在是饿得慌了。美国需要一批更合格更有开拓精神的长工,把全世界的经济都带动起来,而不是象四小龙四小虎这样的经济飞地只能带动自己一旮旯。于是敢闯敢拼的温州人出现在了美国的视野中,温州人对世界的“征伐”实际上是在美国航母的“护航”下完成的,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其实是这一点。当温州人用无所不用其极的低价品迅速扫荡世界时,这个世界就没有本土工业什么事了,中国的工业品开始迅速通过温州人先头开辟的战场冲向全世界。经济学里管这叫倾销,但倾销自工业社会诞生就存在,无非英国美国日本东南亚的倾销做得不如中国人这么彻底而已。当然,这个彻底也是因为有美国一路开绿灯的效果。

中国人靠倾销打垮了这世界几乎所有的本土工业,于是美元也就再也没有了障碍,谁敢不听话?断你能源工业品十天半月试试。中国和美国,早已经是狼狈为奸的共同体了。当然中国通过“中国制造”所所搜刮上来的资源能源等等东西,很大一部分也转个身就通过美元和国债转交到美国那去了。因此其实中国对美贸易,只是上贡中的一环而已。而大量的中国移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上贡。只是在今天,上贡的一方突然亮出了大杀器,说老子要截留,要少贡点了。

未来的社会是话语权的争夺,而话语权取决于谁更能带领人类社会走向更让人向往的方向。美国人搞了航天科技,拖垮了苏联人,如今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苏联解体后,太空探索进展严重拖后,69年登月,迟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别说火星遥不可及,月球能否再上去都成疑问了。中国人小小一个天宫一号,给美国带来的压力绝对不可小视。而如果美国人开动大喇叭,证明普世或基督比航天更能代表人类未来,呵呵,说出来对在座各位可有任何吸引力?美国梦的支柱,早先是花园式后院,如今国内乡村其实已经可以做到了,在美国的人也愈来愈多,那层神秘的类似于天堂般得光辉已经不在;篮球摇滚,这个美国还能独占鳌头吗,科比可不都在想着跑中国来淘金;好莱坞算是一盏明灯,可当看多了好莱坞的烂片后,这层光芒也在消退中,如果中国民间的摄制可以渐成气候,打败好莱坞只是时间问题。说完这些,美国还有什么?飞机大炮吗?试问如今这世上谁会跟着飞机大炮走,为了飞机大炮的“幸福”而热心投靠的?在今天,美国依然有着全世界供养下的精致生活,但那是玻璃,是易碎品,一切最终取决于人心,谁更代表未来,这是决定最终的关键。

通宝推:唵啊吽,collaps,铁手,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家园 找了一下您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找到正确的

当然了,您的观点的错误与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日本发展是因为昧国技术输入啊,以为中国的价格优势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啊什么的。

家园 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是消费主导的经济

以前一直不理解美国股市为什么对消费者信心会那么看重,而且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占了美国GDP的很大比重。

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消费市场,或者是买方市场来决定卖家,在市场上占据主动。

那么,关键是,美国的消费能力从哪里来呢?

若干年前,美国有过雄厚的工业,二战也捞到大量好处,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让别人来干活,而自己来消费。但是时间长了,坐吃金山,金山也会被吃空。多年享福享受惯了,消费的资金来源就会成问题,不但是美国,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可能都面临这个问题,这也是欧洲经济最近一直动荡不消停的一个原因。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如果不能有效的找到一个新的资金来源的话,以往的好日子,很可能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家园 日本的发展还就是由于美国的技术输入

就我过去所接触的领域来说,大型工程机械及重型卡车,日本的几大公司都有美国技术的背景。例如神户制钢的大型机械就是引进美国P&H公司的技术,到九十年代,P&H公司都倒闭了,而神户制钢则成了世界上该领域的技术领先的公司,到了21世纪,中国通过合资等方式引进日本技术(神户制钢在中国也有合资企业),利用成本优势,占领了大量的工程机械市场,目前工程机械市场中国在世界上年产量已经超过40%。所以引进先进技术利用成本优势占领市场这是过去日本走过的路,也是目前中国正在走的路。

家园 中国乒乓球学习过欧美所以欧美技术输出是中国乒乓球崛起原因

要知道乒乓球这项运动本来就是欧美人发明的,中国乒乓球肯定是学习过欧美的、 ,所以欧美技术输出是中国乒乓球壮大的原因。

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技术市场,后来者不去引进人家已经发明的技术还要自己干,就好像一个天才认为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学习,可以自己发明数学,自己创造微积分......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可笑了?

但是一个人学习了前人的科研成果,自己又有了创造,是不是就能够说他做出那些创造是因为前人留下了那么多知识?

利用技术市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是发展所需要的一个方面,但是以为这就是人家发展起来的原因,那就是忽略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发展面临的外因确实有一段时间比较好,但是忽视其内因即其自身的努力、组织等等是说不过去的。

日本显然不仅有成本优势,更有质量优势,技术优势---日本在尖端零部件领域,在高端材料诸如小丝束碳素纤维,诸如数码相机等等领域,在汽车领域,比方说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等等,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技术的话,那些善于进行专利诉讼的欧美企业特别是昧国企业会善罢甘休吗?

中国不能仅仅以成本低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年广场协定,日元几年时间升值两三倍,日本成本优势消失了,但是人家的制造业依然在发展。

仅仅依靠成本来竞争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成本就已经大增了。

家园 腾鸟换笼是正确的做法
家园 新的鸟从哪里飞过来呢?

要飞得更高,不错,好想法

当然你把锻炼过飞翔的鸟也有了一些积累的鸟全部赶跑了,让一群羽毛都没有长出来的鸟怎么飞啊?

为什么不培训培训那些已经有一定翱翔能力的鸟呢?

家园 那那足球呢。。。
家园 看来阁下根本不懂乒乓球

中国的乒乓球崛起可不是因为欧美的技术输出,而是走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技术路线。

19世纪30年代,欧洲流行的是削球,观赏性强但是很蘑菇的打法。曾经在1936年,团体比赛三对三,打了31个小时才分出胜负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绵球拍出现,日本运动员创造了远台长抽的进攻性打法。从此欧洲传统打法开始退出赛场。

新中国第一代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发明了“进台直拍快攻”打法,可以打败欧洲的传统削球打法,也可以搞定日本的海绵孤圈远台打法。

这时候欧洲人明白过来了,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打法之长,创造出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为主要技术,用反手快拨快攻力争主动,以正手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为得分手段。

到现在,从刘国良的直拍横打被人摸透退出江湖之后, 现在最国内竞技最流行的是横拍弧圈结合快攻,孔令辉王楠王励勤走的都是这条路线。或者横拍快攻结合弧圈,邓亚萍、张怡宁的典型打法。

这些技术不光不是欧美输入的,而且这些技术正在输出到欧美。

奉劝阁下,要是真的不懂,不要乱打比方,只增笑耳。

家园 我那个帖子的标题有个隐藏的问号(因为字数限制)

我的逻辑就是既然中国乒乓球的崛起更多是靠自己的努力,凭什么说日本经济的崛起就是靠欧昧的技术输出呢?

家园 现在游戏规则已经变了,是用资源压制制造工人了

原来是利用制造来掠夺世界资源,所以美国向多数第三世界小国家开火,不惜引来“9、11”的恐怖,也不向意识形态的宿敌中国开火,就因为那时美国的目标是要掌握第三世界资源的控制权,而中国的13亿劳力是他最大的武器。

现在美国要掉转枪口向不听话的中国,资源控制权就成了他最大的武器。

家园 东西充足,就会以消费为指导

美国的先天条件对工业社会来说,就是天堂。

家园 老罗脑子还是很清楚的,支持一下
家园 美国的问题不是出在中国而是出在自身

即便灭了中国,他的问题依然无解,而这决定了他根本无力全面对付中国,所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当然在细节上,中美接下来扯皮的事情多了,但是中国目前的态势的确非常有利,和美国闹翻了就中俄帝国了,内生经济圈可以完全摒弃美国。而美国失去了一个这么重要的工业品生产中心,首先自己的联盟就全线瓦解了。

目前中国针对美国有2个杀手锏,其一就是全球日用品供应链,其二是核扩散。所以这两家伙很难死掐,按勇敢的心里的人设,美国是长腿,中国是苏格兰,欧洲是威尔士,俄国是华莱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