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抛砖引玉录】关于抗战史若干细节问题(又开始更新了) -- 春秋的老胡
最近受到了了两次打击
一次打击是:
十余万字的文稿和史料、苦心积累的几百张历史照片(大部分没发布过)突然都丢失了……
——————————————————————
另一次:
萨兄的《敌伪档案中真假赵尚志的十七次作战》再次展示了关键的史料,我试图进行中日史料对照,发觉有部分中方确有记载,如,击毙横山贞三有明确记录是红枪会的战果,日军在海龙县讨伐的也是红枪会武装;赵尚志与日伪海军的作战,也是可通过当时的报纸等查到。
但竟也有中方史料完全失去对照的情况,比如第二仗提到的“昌图县第六区”,查询史料记载是位于东辽河边的古榆树镇及附近。日伪的此记载,似乎也早先进入了国内学界视野:
《铁岭文史资料第三辑》附录有“1936年8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约七百人,在昌图县第六区昂昂庙西北,与日寇山本部队及该县伪警察展开激战”。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伪满洲国大事记》 等有关文献也有此记载。
然而,利用假期遍览史料,通过详实史料考证得出的结论竟然是:
根据可以查到的中方记录,东辽河沿岸以及附近1935年没有任何成规模的抗日武装,完全不应出现日军记录的一支“七百多”的军队。
第一次出现了中日史料无法对应的情况,让人不由得觉得手头已发掘的史料还是过少,有待于“抛砖引玉”,把已积累的小文章发出出来,更多历史讨论好手得以参与讨论,提供更多的史料。
而此前丢失的这些文稿,一直没有发布是觉得文中的研究还多半在“初步”阶段,有待于慢慢修改(此前一些连载帖没有坚持,也与此想法有关)。
现在看来都该大胆发出,即使贻笑大方,也可以立此存照,为有关主题的研究之路留下若干路标。
于是,从今天起陆续把手上一些零散的研史札记、有价值的史料以连载形式发布。
期待各位积极参与讨论
萨苏兄的新作里提到:“但1940年9月,抗联一路军在汪清托盘沟的确牺牲了一名十五团团团长 – 只是他的名字实在难以确定”。
根据地方文史《汪清文史资料》第6辑的记载,这位15团团长的墓碑在汪清县,碑文上明确是“15团团长李龙云”,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证据,足以显示其他的说法都是讹误。
《汪清文史资料》第6辑《抗日烈士李龙云》同时也记载了其殉国的经历:
距(汪清县)天桥岭街约2华里处的西南小山脚下,有一座普普通遁的坟墓。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第十五团团长李龙云烈士之墓。
……
1940年10月19日,李龙云让其他2人在山顶上放哨,他只身一人来到工棚子。通过交谈,李龙云认为那个女人是普通农民,就说:“我是在山里搞调查的,没有鞋穿又不能下山买,托你买鞋行不行?”那个妇女说:“我经常上街买菜,买东西,这个能办到。”李龙云当场把钱交给她,并问她什么时候夹取鞋。那个女人说:“我明天就上街买东西,午间回来给工人做饭,你等下午工人上山后来取。”第二天下午,李龙云见工人陆续上山,工棚子里只剩下那个女人时,就悄悄地下山取东西。他刚进入工棚子,即被埋伏在棚子周围的警察和特务紧紧围住。原来,这个女人也是日伪派遣的特务,20日她下山后,就将李龙云的情况密告了天桥岭警察署。李龙云见事不好,拔枪冲出屋子,开了两枪均未打中敌人,反被警察开枪打伤腰部和大腿而被捕。敌人将李龙云用临时担架抬到山下,放在马车上送往天桥岭,途中李龙云牺牲,时年27岁。后来,当地群众把李龙云埋葬于天桥岭南山脚下。
李龙云同志,在艰苦的抗日斗争年代多次参加与指挥战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汪清县人民为了纪念李龙云烈士,重新安葬了烈土的遗体,并在墓前立了新的碑。碑文是:“15团团长李龙云之墓”。
(应是根据战友回忆而写的日期“10月19日”,和日方记录“9月6日”有出入)
都可以找专业机构想办法恢复,虽然很多时候不可能全部恢复,但能恢复多少是多少,叫人心疼啊。
一些资料或者想法,在没有成熟之前,都可以先堆积在那里,以后成熟了再发出来。就算是自己的资料库吧。
让更多好手一起寻觅史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损失的文稿和照片确实叫人心疼,叹气
1、日军谎报敌情,以掩饰战败,这早有先例。可能袭击日军的只是小股抗日武装,但日伪伤亡较大,只能多报敌方数字,“反败为胜”。
2、伪军反正,随即被日军镇压,但不好向上交待,就虚报抗联来袭。
3、过境抗日武装或部分土匪袭击日军,随即分散撤走。
一般U盘损坏90%的可能性是U盘的上的晶体坏了,内存没有那么容易坏的,损坏的千万不要扔掉,找个学电子的换一个就可以了!
可惜不是损坏却是彻底没有了,叹息……
日伪伤亡很小
后两种情况,在中方的记录也不会彻底没有蛛丝马迹的
其实当时在昌图县附近,斗争是风起云涌。但是看一看“昌图县第六区”的独特位置(兄台可以在地图上看古榆树镇)…不会有突然大兵过境而昌图县别的地方以及周边得以安安静静的情况……
可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周边偏偏确实是安安静静,难道七百人突然莫名出现在偏僻的“昌图县第六区”,经历短暂的战斗又消失了?
且昌图县附近也出现不了百人以上抗日武装,日军大部分战斗报告都还是大部分属实的,此次说是“七百人”,也不会是百人以下吧……
还是囿于史料不够多吧……
既然日伪伤亡很小,那对方伤亡应该也不大。双方很可能没有完全照面,只是远距离对射。700人当然不是一个个点出来的,最大可能还是根据火力密度判断人数。
但正巧这支抗日武装在别处发了横财,机枪不少,说不定还有掷弹筒和迫击炮。虽然只有百人,但火力接近千人队。
萨苏兄文章的记录——
第二战
地点:伪奉天省 昌图县第六区
时间:1935年8月25日-9月9日
中方部队:赵尚志指挥,兵力七百人
日伪部队:关东军昌图县驻屯军山本队,日伪县警察队
本次讨伐日方记载抗日联军在当地组织武装(日军称为“集结”),日军似接到报告故发起讨伐。
双方伤亡情况:日军在讨伐中至少阵亡五人,未发现我军伤亡
————————————————————————
这“讨伐”持续了十几天,关东军的驻屯军出击也没有获得战果,反而只遭了打击(伪军的损失应该更严重)……这支如此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究竟从何而来呢?
又没有精确到个位数,根本是个估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