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中俄混合语说起未来可能的国际语 -- ncts
中俄混合语是一种以俄语为主体,混杂了华语的一种混合语。中俄混合语在19世纪到20世纪期间,曾一度通行于阿穆尔边疆区(相当于我们讲的外东北),但现时已不再通行,变成了一种死语。中俄混合语的基本构词都源自俄语,但文法和构造都来自汉语。这种语言的形式,很可能于当地的特殊历史因素引起。阿穆尔边疆区本来是还是半游牧民族的满族人居住的地方,到清朝末年时,由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俄国人开始移居当地。后来阿穆尔地区被割让与沙俄,俄国人口不断上升,最终取代了这种语言,成为当地的通用语。最终,中俄混合语大约在20世纪中期消亡。
以前有个军阀叫张宗昌,手底下有过一只白俄部队。张宗昌俄语流利,会说不会写。他是跑巍子,做扒皮老客起家的生意。其实,他讲的俄语,就是中俄混合语。
这是北方。在南方,则有著名的洋泾浜英语。来是COME,去是GO,就是当初洋泾浜英语土编教材的第一句。历史悠久了。
最初的洋泾浜英语多为英语和粤语的混合体,这是由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广东地区的职员纷纷进入上海,在与英国商人的沟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泾浜英语。
随后,上海的其他籍商人为了获取直接与外商交流的机会,纷纷学习英语。而此时,宁波商人也大量涌入上海,出版商看准商机,出版了《英话注解》,该手册使用汉字对英语进行注音,由于该书六位作者全是宁波人,因此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因此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但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洋泾浜英语由于使用环境的缺失,逐渐被人所摒弃。
回头看看这两种语言,可以发现几个特点。第一,当时大背景是人强我弱,在中俄混合语之前,中俄商人的交流语言是蒙古语。二是词根或基干词汇是基于对方,而不是我们汉语。第三是语法大大地简化了。
刘慈欣在《三体》中一段假定,未来语言是中英混合语,各占50%,所以增援未来的军官们可以非常快地适应。
现在,我们假想一下这种未来的国际语。首先,我设定前提:我们有50%控制力,制定规则。我们必须有所坚持,有所放弃。
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英语的趋势,可以肯定是,新的国际语的语法将极为简明。
在词根方面,我们有可能争取最大化。但很有可能,在构词法上大幅度地退让。
最后,新语言毫无疑问是拼音文字,拼法将是标准化的,绝对对应。拼法有可能适当参考汉语拼音的习惯。
胡说八道罢了,看看笑笑,别当真了。
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只要写下来的是方块字,你原来多少种方言都只能留下一种文字。 一用拼音文字, 有多少种方言就有多少种文字。你自己的例子就说明了浙江话英语和广东话英语用拼音就是印度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这样的分别。口语会随着时间变化,你的历史就可以由少数人来编排,因为就是给你看历史人物亲手纪录的历史, 你也只认得字母,却不认得词组和句子。只有反复使用的工具书会被重复翻译。
One day, 有两辆car,一辆从east去west,一辆从west去east.
来在这three岔路口,kiss了香鼻头,car上的men通通的完了蛋。
别说中文了,其他语言也成了死语言了。
世界大同,整一个秦始皇书同文的升级版啊。
好事啊!
比如法语的数字表达。
我们汉语的歌唱。
汉语的歌唱是弱点?
你的观点实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