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随笔:那些洋教授和他们的历史课 (更新中) -- 五藤高庆

共:💬260 🌺1764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3:也就成了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下)

现在中国有文化运动了,有新的文化,有新的作文方法,有一群人开始系统性的批判儒家。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于此同时,某些运动开始发生在政经领域里。接下来我们要讲五四运动的缘起。1915年,日本对山东半岛提出一系列要求。这些无理要求让中国人感到极为愤怒。段祺瑞,就是那个打算出卖山东以换取日本的款项的大军阀,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人知道中国人参加一战的事情吗?嗯,看来没人知道。大概是这样的,段祺瑞一方面跟日本谈判,把德国的权益卖给日本好弄钱。另一方面他觉得如果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打仗,在战胜后协约国就会把德国占据的山东权益作为奖品还给中国。所以在1915或者17年左右,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中国是如何做得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残酷的战争使得英法劳动力奇缺。所以英法就大量引进中国劳工来做后方勤务。大批中国劳工登上船只来到欧洲,在船厂啊,建筑工地啊,罐头厂啊等等地方工作。这样英法就可以抽出大批劳动力上战场。第一年有大概5万名中国劳工来到欧洲。到了第二年数目是19万。所以有巨量的中国人远赴海外。你们知道谁是老邓吗?课程后期我会大量的讨论他。他就曾经想加入到这个劳工队伍然后去欧洲战后再回来。这些中国人远渡重洋,走红海,过直布罗陀,经过漫长而且危险的旅程才能到达欧洲,曾经有一次沉船,带走了2000多个华工的性命。还有一批华工从山东出海,过太平洋到加拿大,过到大西洋上才来到欧洲。你可以想象在这个漫长的旅程里这些人耳闻目睹了多少新鲜东西。后世有人谈起老邓的时候总是说这场欧洲从工记对他的思想起了多大的改变。对于华工在一战中的作用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这里有个材料叫 “和中国猪在法国”( With the Chinks in France),可以看出来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劳工的贡献的评论。

These Chinamen can and do, work well, and thus augmenting the labour power behind the lines, release men for the fighting-front. They are not all mere unskilled labourers. Many of them are craftsmen, and these are carefully sorted out and put to superior work, receiving special pay. Most of all these Chinamen interested me. I felt that East and West had met, and, working as they were to a common end, though differently impelled, there would be some interfusion of thought which would in a future day help towards a kinship of humanity.”——War Illustrated, Nov. 9, 191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华工在海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这里特别向以玉垒关为代表的记录和光大了华工的光荣历史的伟大作者们致以敬意,洋洋汗青五千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始自卿挥长毫,方止也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劳工对战争的贡献很大,实际上中国劳工干的比我刚才说的还多。到了1919年,战争结束了,诸国坐在凡尔赛签订和约。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和会。这里是他们的要求:中国为了协约国出了力,而现在德国战败了,所以德国在19世纪窃夺的山东的权益应该归还中国。这里面那个大军阀段祺瑞玩了一个把戏,他想一面参加协约国,以求索回山东权益,另一面又想通过出卖山东权益给日本换取利益。这些事情参杂进来,结果出来一个不伦不类的局面,在协约国签订的草约里写到一切德国窃据的山东权益当还给中国,然后第二个草约里又改成要移交给日本。中国人参加大战流汗出力,到头来一无所获。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背叛。当时中国人颇被美国威尔逊的那套哲学所迷,因为那套哲学里大讲什么民族自决等等等等。所以中国人认为他们根据这个理论应该获得他们应得的奖品。威尔逊颇为同情中国的遭遇但是他对中国人这么说:抱歉朋友,我们得尊重国际法。你们应该得奖,但是事情不会有何改变。我很抱歉。另外一方面威尔逊跟日本做了交易,而山东是这场交易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呼上当,他们现在不但是被西方骗了,还被那些军阀们给骗了。中国人群情激奋。申报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报纸,在激愤之下申报发表了这篇社论。

“At the outset of the Paris Conference, we hear a lot of what was called ‘the triumph of right and justice,’ ‘the upholding of the rights and privileges of small and weak nations,’ but what do we get? Whoever expects help from other is doomed to be disappointed. Let our countrymen understand today once and for all that their only course is to act by themselves. . .” ———— ShenBao, April 1919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社论一出,舆论大哗,五四运动由是开始。那么发生了什么呢。本来是要在5月7号进行一场游行反对所谓的二十一条这个由日本提出的新的羞辱。不过抗议者事先收到了消息说军阀准备破坏这场游行,于是在5月4号游行抗议发动,抗议者走上街头抗议凡尔赛和约。抗议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北大,但是也有不少来自另外十三个北京周边的大学和学院的。他们首先在天安门聚集,然后开始大规模抗议。参加者约有三千人。游行队伍首先去了美国使馆区,不过他们发现没法进入使馆抗议之后就转向到了段祺瑞的宅子,把他的宅子给点着了,段祺瑞逃跑了,不过其他一些亲日分子被狠揍了一顿。这场游行基本是围绕着紫禁城进行的,一开始是一场游行,随后就升级为罢工,抵制日货和美货,然后抗议风潮激荡全中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火烧赵家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五四激荡全国

为什么五四运动很重要?而五四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有何意义呢?最重要的是这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公众压力”的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一群觉悟了的人们聚集起来,为了大义而奋起游行抗议西方和中国的军阀和政治。这就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价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然后,为什么他们去天安门广场。首先那儿是天安门呢,如果你们有机会去北京的话你必然会去天安门。天安门呢是世界第四大广场,曾经是第一大不过现在不是了,因为现在中国也建立起来各种大广场所以把天安门比下去了。这个广场呢在北京市的正中心,这个照片是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天安门广场。这里是人民大会堂,人大开会的地方。右面是革命纪念馆,这边是老毛的纪念堂。然后这里,这座大门,它是紫禁城的入口,现在故宫博物院就从这个大门进去。不过在1919年五四的时候呢天安门不是这样的。天安门在字面上是指这个紫禁城的正大门而不是广场。大门上是老毛的像,根据某个蒙特利尔来的作家所写,这个像呢在89年摘下来过一次因为给弄污了。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为什么呢?天安门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五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历史上天安门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一个完全隔绝的区域,没人可以被允许来到天安门前面,这时候的天安门不是一个开放的地区。然后这里是政府的各个部门,他们也不被允许到天安门去。在1911年革命后呢天安门被开放了,历史上第一次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走到天安门看它了。天安门在过去能反映一种帝国内部的复杂的阶层关系,比如说这张图里反映的一种在天安门举行的仪式,皇帝在这边,上来一个官员,然后皇帝给他一个特别的大盘子。盘子上有个命令什么的。然后这个官员走十步离开,下个官员上来,拿个盘子,走十步离开。通过这个过程呢,一个旨意就从紫禁城内传到紫禁城外并成为法令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发旨意的图

在这个过程中,走的步数也有着仪式上的重要性。所以旨意是皇帝从天安门发出来,通过一个个官员,然后逐步传开,最后成为中国的法令。这个流程就让天安门就有了一个“政治中心”的意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安门和其设计反映的特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安门图

所以到了五四的时候抗议者们就涌到天安门来,因为这个地方在历史上这里被认为是帝国权力的中心,也是一个适合发布公众消息的地方。这群人在这里集结,然后发动游行抗议。这场游行抗议呢标志着一种公众压力的机制的诞生。人们集结在这里大谈各种政事。后来还有人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公众压力迫使中国的官员停止出卖国家权益给日本。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政治就此浮现了出来。在这个时候,这群青年改革者,这群知识分子们开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西方是“现代强国”这个词的唯一样板。但是在凡尔赛和约之后呢,因为西方出卖了中国,因此西方在中国就“道德破产”了。这些青年改革者们全都是西方的仰慕者,但是现实让他们失望了。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不承认一切旧的条约,把俄国侵占的中国地区还给中国。俄国人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侵占别人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地方还给中国。在1917年之前中国的青年改革者们从来也没想过俄国,更没想过马克思主义。结果俄国的做法让中国人感到这个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现代强国。对他们来说,俄国是西方国家,但是奉行另一种政治哲学。于是乎一些青年改革者们开始对俄国和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让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而成为现代强国的选项。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些青年和知识分子们在这个时期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深深地忧虑。因为忧虑国家的前途,他们采取了行动走上街头,他们讨论和参与政事,他们大肆批判儒家思想,他们变得向他们在文中写的那样激进。

在今天,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的源起。这里是我找了些海报。这个是1960年代的,上面是五四运动抗议的内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一张是文革的时候批孔运动的,这上面你可以看见中国的学生、工人、无产者。海报呼吁他们在鲁迅的革命精神下继续进行革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北京今天有一个很大的公园就叫五四公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北京五四公园

在天安门广场中间是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上反映了现代中国,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诞生的。在其中一边有这么一个浮雕,反映的就是五四运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浮雕

所以对于中共来说,他们认为五四运动是他们的起源,是五四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法政权的。然后让我们回到张洹和他那个艺术。在他那个艺术里面孔子是披头散发颠三倒四的,这表现了对孔子的极度蔑视是吧,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然后我们看中共,中共的政权合法性来源于五四这场极度反儒家的运动,五四一开始就发对儒家,批判儒家,叫嚣要把儒家从地表上抹去,这是中共政权合法性的来源。然而在过去8年里,中共开始提倡儒家思想。他们花了大量的钱成立一个叫孔子学院的机构。这个机构是一个学习中心。道森就有一个孔子学院的分布,在哪里中国政府资助全世界的人学习中文,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哲学等等等等。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进行运动来推广孔子,什么热爱儒学啊,恢复传统啊云云。在两年前他们还建起来一个孔子的大雕像放在天安门广场上,不过两个月前这个雕像被移走了因为政治意义太浓了。所以我非常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中共来源于五四这场极度反儒家思想的运动里,然后他们现在开始提倡儒家思想了。所以有个讨论就是说如果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三代表等等等等是中国的官方宗教,那么现在这些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官方非常忧虑这种信仰的破产,所以某些领导人就在致力于创造中国的民族主义,文化价值等等之类的东西,而孔子对于这个过程是很有价值的。所以这里有本书,里面含有大量的极为有趣的关于当下中国是如何提升儒家思想的讨论。他们正在做的这些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背叛”。中共来源于一场反儒家的运动,然而现在他们开始提倡儒家了。所以你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洹的这个艺术有着何等之浓的政治意味了吧。这是对国家当下在进行的关于儒家思想的讨论的直接抗议,所以它被关停了。提倡儒家是对五四精神最彻底的背叛,不管他是怎么想,但是这个艺术表现得就是这个意思。今天课就上到这里,记住下节课之前你们要读完《阿Q正传》。那么下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某书和某像

通宝推:子承父业汪文轼,石狼,
家园 绝对不是无视,毛选经常用的,不过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毛选有内部本和外部本之分,我两本都看过。老毛的内部本里有关于他喊湖南独立的内容,但是外部本就没有。所以有人讲什么文革毛选跃进毛选新毛选的区别。洋人看的多是外部本。

第二:洋人的治学有严重的问题,在引用的时候,他们多喜欢抄一段话,或者一段话中的一部分作为论据。他们没有中国人所说的“曲笔”,我个人意见有时候甚至没有反论。

曲笔就是说故意把细节写的曲折,然后最后用一个总结句或者总结段表面全意。反论就是说在文中写出对手的论点,洋洋洒洒的,最后再提出反驳。所以问题来了,中国人是曲笔的高手,如果出现曲笔,你就要整篇看下来,全都引出来才能说明是什么意思。但是洋人往往就只死盯着极为毫末的细节来写。打个比方,一篇文章里谈到了观点A和观点B,A和B相互否定,文章作者持观点B,但是他在文中谈到了观点A是什么。现在有人要引用这个作者的文章,他引用了文中谈到了观点A的内容,然后他就可以在他的文章中下这么一个结论:先写出引文如下,然后因为引文作者在他的文中谈到了观点A,所以引文作者必然支持观点A,如果不支持观点A,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观点A呢?所以得出结论引文作者支持观点A。

这是非常荒诞的,考虑到反论因素,那就更荒诞了,因为反论必然要先写出对手观点然后提出反论,但是在洋人作者那里,反论往往会变成你的结论然后得出结论你支持你的对手。原因是:如果你不同意你的对手的观点,你为什么要写出他的观点呢?所以洋人写文章说白了是就是写电器说明书,一二三四五几点几分按那个按钮按多长时间。平铺直叙而且特别喜欢抠细节,写文章当然不能胡吹大气总讲整体性,但是钻到牛角尖里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理解毛选往往就死盯着特定的名词,这种习性就导致第三个问题对他们影响极大。

第三就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我看的翻译里面就有这个严重问题,有些地方借口太麻烦略去不翻译,实际上我看这才是全文的重点。比如说很多实例,只有加上实例了你的论点才丰满,能说服人。一个典型是老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翻译者只把那些学术腔的,涉及到学术名词的或者可以造成指控的部分保留下来,然后实践的部分完全略去。这只能理解为政治宣传需要的干预。

举例来说,我看的翻译的老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老毛提倡暴力革命的部分基本全都保留了,至于地主对农民的残酷暴行,例如杀害无辜的叫花子“开张”。还有老毛提倡的新的农村经济模式,以及老毛记录的农民是如何呼吁改善其经济条件,这种呼吁的具体内容如何,一律略去不翻译,借口是太麻烦。这是赤裸裸的政治宣传。而绝对不是历史。

所以这两本绝对不是被有意无意地无视,而是被以上的三个问题扭曲了。蜕变成政治宣传罢了。

家园 这样啊,我还是把他们想的太善良了

这么歪曲材料等于编造材料啊,可以诛心了。

我还想毕竟是学术论文,他们可以无视一些材料,但是总不能使用编造的材料吧。

那个著名的毛泽东感谢日本侵略的论调搞不好还是进口的。

请教一个问题,国人治史讲究才、学、识、德,洋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呢?

家园 这也不能能是一个编造材料就覆盖的

首先洋人的形式主义是非常严重的,死盯着字眼儿。比如某某主义。看不见整篇。而且死性的厉害,你引用材料,比如引用某本书里面的某内容,就必须写明是那一页的,但是问题来了,人家写明一个论点可能不止一页,甚至不止一章。单盯着页数有什么用呢?

其次那个感谢日本侵略的论调是从呆丸进口的,呆丸的所谓学者,我个人意见,很大程度上不能叫学者应该叫翻译员。他们都只是拿来一篇洋人的文章,逐字逐句翻译,然后写个名一发表就完了。所以很多他们的文章读起来非常的机械,特别生涩。因为他们行文方法就是洋人的行文方法而已,不走样的翻译。所以他们写东西也非常像洋人,死盯着某些地方,非常死板。与此同时还造成一个恶果就是他们的材料因为行文是洋人式样的,所以他们的东西非常容易翻译成英文,因此他们的材料就多被洋人引用过去。我这堂课上关于老共的部分基本都基于呆丸炮制的宣传材料,一股子冷战臭味。简直不能卒读。

我不知道洋人有没有类似说法,我个人意见是没有,什么算才、学、识、德呢?如何定义呢?如果按照我个人的定义和经历来看,洋人应该都有,但是有些强有些弱。最差的是德,洋人的德无非是对得起薪水,高点的例如老左要对得起理想。很多时候要靠什么宪章什么宗教什么的吓唬才能维持个德。所以人家不在乎德,给钱就干的很多很多。稍微好一点的是才,他们很多时候都有自己的一种见解,但是问题是他们的见解很大程度也是受其他方面影响的,比如新闻,历史学者不能以新闻霉体的是非而为是非吧。当然有几个特例,例如老左。所以他们的才我觉得应该打个问号。学这方面较好,不管哪个教授,你进办公室里面都是一大堆书。有时候还有碟,他们不是买来装装样子的,真的看过。最好的是识,我们教授的识普遍非常厉害,都是跑一线的学者。例如光头靓男,他年年跑南斯拉夫收各种材料。T老大半年在这边半年在上海。大白万一下岗后完全可以去印度做导游。老造反派也能说一口带英语腔的俄语。这一点远强于中国人。下野狼研究印度,连天城体都不知道。那个姓茅厠的茅的是学物理不成,拿了两本三流的经济学书本,一下就成了“经济学权威”,吃香喝辣。葛混球除了泛着冷战臭气的各种呆丸宣传材料之外,几乎什么其他材料都没有。在识这一点上,中国人比洋人差的十万八千里,根本没得比的

家园 多谢解释,继续等你的历史课系列,顺便抬个杆

才、学、识、德,以德为首.不能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治史的话那才、学、识越多危害倒是越大.实际上,德是任何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洋人主宰世界两百年,他们关于'德'有他们的理解.鬼子无法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人的历史并进而理解中国,五藤可不要犯他们的毛病,要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德行,研究他们的历史.'经子通,读诸史',我的理解就是必须先了解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后读史才能理解前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历史为什么会这么发展.

另外,关于国人的识,我有不同看法.

建国后那一批学者的治学态度和学习精神就是极度严谨的,他们是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来做事的.看他们的故事就只能感叹一声:那时候的人啊!

改开之后国人浮躁多了,但是学术是有传承性的.相信中国必然还有一批有识之士在默默耕耘,否则是无法解释中国现在的成就的.只是他们不屑也不愿更没有时间上台表演.就算是台湾,也一定有一批真正的学者有一批真正干活的人.光靠翻译员是成就不了台湾经济的.

所以,不能说'在识这一点上,中国人比洋人差的十万八千里',只能说现在中国台面上的那些人比洋人差的十万八千里.

家园 4:一个目标,两条道路:苏联模式和老共的成立(上)

每堂课依然是从作业和问题开始,今天讲的是鲁迅先生和讨论阿Q正传。这节课录得音很不清楚,学生打喷嚏咳嗽放屁踢桌凳的声音时不时就干扰一下。这堂课开头是有个人问了个问题,录得时候让一阵咳嗽给遮过去了。所以接下来要是有写的晦涩不明的地方就是录音的问题。在这里向大家跪拜致歉。

T老大:(回答问题)所以大概就是这样。这一周的课呢很重要,所以我们改到在下星期讲五四运动的扩张和因此导致的20世纪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政治集团老共和寡民党KMT的崛起。另外要注意下周的阅读任务很重,在下周之前你们要读完两个文章,第一个是关于老毛的工作和生活的,非常有趣。里面有写了些老毛思想的早期起源,我很喜欢早年的老毛,早年老毛的生活很传奇,里面也提到了他早年写过的很多重要的内容,关于湖南啊,革命啊,还有他青年生活对于他之后成为老共领头人的影响等等等等。另外一个材料很难,很可能是这节课最难的阅读材料。这是老毛写的关于一场发生在湖南地区的农民起义的报告,这可能是老毛最重要的文章,被认为是后来所谓的老毛思想的起源。我们这堂课之后会大量讨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老毛思想之间的异同。在阅读这个文章之前你们需要知道一点:老毛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接下来的课里我就会给你们解释这里面理论上的异同。 所以拜托你们一定要读完这个材料,而且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里面的细节,搞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因为老毛思想和马列主义之间的异同和这些异同对世界的影响将贯穿接下来整个学期的课程。这就是下星期的计划。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讨论上回那个故事《阿Q正传》。在开始讨论之前我要重新说一下鲁迅。在上节课里我想你们已经知道鲁迅是何人了。他是五四运动中一个年轻人。后来崛起为五四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第一部小说是《狂人日记》,第二部小说是《阿Q正传》。《阿Q正传》从一开始发表就是颇具争议的,这部小说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章回体的。最先登在北京一家报纸上然后每星期逐次更新。这种体裁在中国是很流行的。因为读者读完了第一章意犹未尽,然后就要等第二章,所以他们就会买下星期的报纸。鲁迅这部小说在发表后激起极大地反响。然后就有很多人人跟今天的论坛里混战拍砖一样,围绕着这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例如这小说里反映了什么、阿Q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的命运如何等等等等。这部小说我几乎每次上这节课上到这里的时候我都要讨论它。我本人读了好几遍这部小说,所以跟你们一样饱受阅读的煎熬。对这小说我其实还是不太了了,我曾经尝试跳过它不讲,但是我发现如果我这么干的话之后的内容就讲不通了。所以每回我都得讲讲阿Q和鲁迅。我本人最喜欢的当代的中国作家是余华,他读了不少书,也写了不少书。这里是他最新的一本书,里面描述了当代中国的世态。在这本书里有篇文章谈到鲁迅,他在这里是这么写的:“在当下的中国,人人都说我余华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称我余华是‘当代鲁迅’,是当代著名的能在文章中暴露中国国民性的的作家,说我能抨击各种社会阴暗面例如盲目崇富或者信仰缺失等等。那么在文革的时候,我是怎么看待鲁迅的作品的呢?我说我讨厌鲁迅。他的生平里面充斥着各种光环”。实际上他的意思是鲁迅被老共给劫持了,他认为在老毛说鲁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作家之前实际上没人讨论鲁迅的东西。人们之所以去读鲁迅无非是老毛的推荐。这个过程里只有两个人,老毛和鲁迅。余华还写了一段他当年在学校操场上的讨论,他是这么写的:“如果咱们现在把所有的原子弹都取消掉,大家之间不打了不威胁了。然后我们把原子弹放在一块,就真能把地球炸掉不成?”他意思是他质疑鲁迅是真的有文学价值呢,还是只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大众偶像。他在他的书中有很多关于鲁迅的讨论,比如说他又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里我插一句在文革的时候是禁止用先生这个词的,不过只有鲁迅可以称为鲁迅先生。说回来,余华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为奉献而努力一生,你就不会被束缚云云 ”,这就是余华怎么看待鲁迅的。他只是因为政治家利用他,才让他如此闻名。这里面只有两个人,老毛和鲁迅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有权。最后,余华认为鲁迅的传奇是被政治利用的结果,所以他就简单一句话“在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里我都讨厌鲁迅”,只有在他文章最后一部分他写到鲁迅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作者,要理解他就要先理解中国的历史然后才可能理解他的真义。所以我昨天又看了一遍鲁迅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行文结构相当难理解,而且里面充斥着很多矛盾的内容。不过我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确实又有了一个新观感。所以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读后感。接下来是全班自由讨论时间,每三人一组讨论。你们要尝试着运用这篇文章中的细节,找一部分内容来讨论这篇文章的真义,弄明白这篇文章到底讲的啥意思。这里我要你们讨论几个问题。第一: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用的是什么文法?什么结构?故事前后如何完善的?为什么这个文法方面的技术细节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主角的名字,为什么作者要给主角起这个名字?花那么大的文笔来讨论阿Q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何象征?这个文章的题目又有何象征?第三问题是这个主角阿Q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他是否真的象征着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鲁迅又是怎么看待这个主角的?第四个问题是这部作品对于当时中国的革命有何意义?我今儿刚刚读了一个考据文章是关于当时的人围绕着小说展开的一系列讨论的。这个文章是怎么说的就是鲁迅的文章一出来啊,顺便说一句鲁迅是这个人的笔名不是真名。鲁迅的文章一出来呢,掀起了很大的讨论,因为很多读者在看了小说之后觉得这部小说里写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你可以想象那些读者的想法:哦天啦,这文章就是在写我的事情,这作者一定是对我知根知底,可能是我身边的人,要不然他不可能写出来我的行为。所以读者们就不停的跳坑等更新,因为他们想找出来作者到底是谁,是不是真的是他们身边的人。当阿Q被杀掉,而这部小说告收尾之后呢,就有不少人给报纸写信问阿Q的情况,问阿Q是在那里被枪毙的。因为他们真的相信阿Q的存在,真的相信阿Q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过的真人。同时还有成堆的信件来问阿Q的各种情况诸如相貌三围等等等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人们把这篇小说里的一个创造出来的人物当成活人看待。所以你可以想象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在考据文里面呢还引用了当时的读者来信,有一封是这么说的:“我从来没去过文章中的这个城镇,但是我见过跟文章中几乎一样的故事”。所以我们今天要花些时间来讨论这部小说的内容和主旨,下面是讨论时间

(群体讨论中…,我们组里算我一共三人,俩国人一个洋妹。所以我俩就听洋妹说,洋妹说她这篇小说读的一头雾水,他觉得阿Q就是个Loser,但是是个非常奇怪的Loser。,她本人完全理解不能。)

T老大:ok,我知道你们有很多要讨论不过我们暂时先讨论到这里,我想你们一定是对这个故事蛮困惑的,因为这个故事真的很难读,我读完这个故事也是“呼”喘了一口气,觉得可以轻松下了。不过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必须讨论这个故事。首先我要问你们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啥?

某生A:他说的是从传统中国到当代中国的转变,也就是辛亥革命,某种意义上说失败了?

T老大:很正确,革命的失败是这篇文章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谈到革命,总是会讲到革命理想和革命者。但是小说里反映的这样的现实:到底是什么驱使人们去革命的呢?

众生:财富吧,把某人打倒在地吧等等等等。

T老大:很对的,阿Q认为革命是一个可以改变他的社会地位的机会,他可以借助革命打倒某些人等等。事实上对阿Q的革命原因里有着很多的讨论,所以你可以看到阿Q身上充满了对革命的批判。当社群里有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因为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地位,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整个社群里面人人都争先恐后的跟这个人拉关系。你可以看见这个社群里面有这样一种哲学:哇这个人地位好高,我要巴结他,我要跟他拉关系,为了这个目的我可以亲他的屁股。然后当我面对一个比我社会地位低的人,我就欺负她,拿她当出气的筒。鲁迅是首个把这个哲学以文字记载下来的人。

这套哲学或其变种直到今天的中国都依然看得见。我举个例子啊,你们有人去过中国的饭店吗?(众生摇头)那我讲讲饭店的例子,你们很难想象在中国的饭店里服务员的待遇是多么的糟糕,在这一点上你可以看见这种阿Q精神。我曾经跟我一个中国朋友在中国的一个饭店吃饭。进店先叫了服务员,中国的饭店的服务员呢一般是女的,很多都来自农村。说回正题,服务员来了,然后我这个朋友呢就点了菜,点完了就说:“好,滚吧”。然后服务员就走了。过了一会儿我这个朋友就喊起来:“服务员,过来。快!快!过来!”然后服务员就:“是是是”,就跑过来。然后我朋友就说:“拿筷子”。然后服务员就走开拿筷子来。又过了一会儿我朋友就又招起手来喊:“嘿!服务员,为什么菜还没来!快点快点!”。然后服务员又得跑过来。你可以想象这个服务员什么想法:哦这个白痴见天价的叫个没完,脑子有病吧。所以这个阶层的人就一次又一次遭到这样的虐待。当然我想这个服务员肯定有套自己的办法来对付我朋友这样的人,不过我本人没干过服务员我不知道。(众大笑)

某生B:其实我当初在某地干的时候也差不多…

T老大:真的么,有意思。老实说这种事情我本人接受不了,不过你可以从这个事情上看出来这样一种想法,一种怎么说呢,嗯,自我斗争的、依靠社会地位当做标准的、嗯、某个群体不受尊重、嗯,就是对某个人的社会的地位而不是他对社会的价值来表现尊重的这么一种文化。这就是这个故事中中这个阿Q反映出来的的这种价值观。这个故事呢里面还反映出人的竞争,王胡啊,阿Q啊,赵老太爷啊他们跟阿Q之间的互动。赵老太爷是上等的,阿Q在下面,王胡在中间。阿Q是一个小人物,过着小人物的生活,他一生都无法跟命运对抗,都不能改变命运,他被王胡打,被赵老太爷打,混混僵僵直到最后被枪毙。他这个人过着这样的如微末般的生活,却又非常的好“面子”。 “面子”的问题也是这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面子是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部分。

某生C:我读这篇小说,感觉这里面阿Q似乎处于一种从属性的地位。我记得文中他说过什么他被儿子打了。似乎他把殴打他的人放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上。

T老大:我想你是对的,王胡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例子,那么说回来,这个故事反映出一种什么“国民性”呢?中国话里有个词就叫“阿Q精神”。阿Q精神就是,嗯,什么是阿Q精神呢?阿Q是怎么应对现实的情况的?让我们回到故事里再看看。(某生举手)你说说看。

某生D:通过对这个外部世界闭目塞听不闻不问来构建某种道德优越?

T老大:很对很对,你还记得具体例子吗?

某生D:我记不起来那个人的名字了,就是那个追过来扇了阿Q几个巴掌的那个人。这情节真荒谬。

T老大:不错,还有那个他参加了一场打架结果回家去给自己扇了两个嘴巴的那个情节。他就说,我是第一个打自己嘴巴的。然后他就说啊我第一个这么做,所以我多么重要啊,还有诸如此类的东西。阿Q善于把现实的各种不幸化作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还有就是那个儿子打老子的段子,他被人打了一顿,然后说我被儿子打了。这一点就跟传统的儒家思想联系上了因为儒家思想里儿子打老子是很严重的违反道德的恶行。所以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这样他就在传统儒家道德上占据了先手,就可以让他有一种道德优势了。

所以这就是鲁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所谓阿Q精神,就是善于把国耻当做耳旁风,通过闭目塞听来达到某种道德优势。这也就是鲁迅对当时中国的批判。自从19世纪起中国就不断被西方国家殴打,然后又被日本殴打,小说里面的王胡就象征着日本,以前日本是中国文明圈内的国家,中国比日本“阔的多”,现在反过来和西方人一样殴打中国。中国被这许多的力量欺负,所以中国已经不是什么强盛国家,不是什么东亚的核心,而只是一个像阿Q一样可悲的角色罢了。很多人认为阿Q是那个时期中国国民性的标志,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不能认清中国已经不再强盛的现实,不能认清世界的中心已经转移去了别处的现实,而还在用以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虐待别人,毁坏青年。鲁迅还有另一部很有名的小说叫《狂人日记》,在那里面他描写了一个疯子,因为患了被害妄想症,怀疑人要吃他,还有人要吃人等等。在那里鲁迅就说儒家思想实际上是毁人不倦的人肉盛宴,这是极度反儒家的。

然后讨论一下阿Q这个名字,还有阿Q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有很多人都在讨论阿Q这个名字,以及为啥叫这个名字等等。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阿Q正传,正传在中文的意思就是真正的自传。这个题目发表在报纸上,说这是真正的自传故事。鲁迅在这里使用了象征手法——这个故事可能说的是任何一个人——可能是你们镇上的一个在街上打架的loser,也可能是你。那么阿Q这个名字是啥意思来?

某生E:我想Q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这么用。或者反映当时的头型?

T老大:你说的很对,有很多人讨论为啥叫主角阿Q。第一种说法是阿Q这个叫法在这个年代是年轻人彼此之间常用来相互称呼的。确实如此。第二种说法是阿Q的意思是表示人们对世界和西方的无知。第三种说法是这个Q里的这个一斜象征着辫子。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争论依然在进行中。还有一点就是这部小说是一部文学实验作品。鲁迅的写作手法跟传统中国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他还写过一个小说。在那里面他描写了一个儒生在清末之后的生活。在清朝结束后,儒生就失业了。为了生计,很多人干起了私塾,做类似出卖毕业证之类的营生。所以在五四的时候读书人也是也可以成为一个儒生的。但是问题是这一行僧多粥少,所以有很多儒生生活就陷入了困难中,这些人发现他们在虽然特有文化,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找不到位置,也没人关心他们的痛苦。所以就有些儒生变成了一群极其极其古旧乏味的学者。他们干脆就陷进了故纸堆里。为了研究故纸堆,这些儒生组成这么一个学派叫“考证”,意思是证据的研究。他们开始对故纸堆进行研究。他们是怎么干的呢?他们找出一个字来,然后研究这个字起源于哪里愿意是啥等等。为了这一个字的考据他们就可以写一整本书。在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个晚清的考证学者的作品。此人找了一条河,然后写了三百多页的书来论证这条河在几千年里是怎么改道改到哪里的。这群人是一群死抠细节的学者,他们写的东西都没啥用处,但是这也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唯一所剩下的和唯一能予以寄托的了。所以鲁迅就批评这些人,他说你们可以做这个做那个,但是你们做的事情根本没有意义了。所以我本人认为呢鲁迅在这里用了这个外语里来的Q来是为了表示一种新文学形式的诞生。表示了一种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文学形式已然来到中国。

还有一个讨论就是阿Q的死。阿Q在故事中的结局是被枪毙了。在这里被枪毙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西方的军事科技云云。所以他的死表现了什么?

某生F:我想可能这样,由于这个人不是被砍头的,而是被西方军事科技的代表枪给打死的,所以表现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种变革?

T老大:很好,还有呢?你们应该想想这部小说集的名字,它叫《呐喊》(call the arms

某生G:我想可能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都失败了。即便是革命了,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死刑,人们还是围绕着场地又唱又跳的。依然是战争,依然是死亡,依然人们围观,这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什么也没改变。

T老大:很好,不要忘记这时候是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各地都是一团乱。这个主角阿Q呢,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或许只是想混吃混喝,结果也要去革命了。这跟60-70年代的文革是一样的,有很多人参加革命其实只是为了混吃混喝,或者打倒官员然后取而代之而已。嗯?

某生H:我很好奇枪炮,想问个问题,在这个时期有多少中国人会用枪炮,或者枪炮对中国人是很熟悉还是很陌生?有多少人看枪毙人的场面?

T老大:这是军阀混战时期,枪毙还是不罕见的。嗯?

某生I:这是不是反映了中国当时农村的一种愚昧不开化的状态呢?

T老大:很对的,鲁迅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的看法是非常负面的。他认为西方式的城市化是出路而且他也花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城市里。他跟他的在乡村的亲人的关系也很平常。说回来,这部小说既可以说是一部讨论人性的,也可以说是一部呼唤革命的,更可以说是一部反映了国民性的文章。关于这小说的讨论里很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最后这个阿Q被枪毙的情节。一般来说一个人要被枪毙了,要死了,这人一定会觉悟。当然是哪一种觉悟就两说了,但是人一定会觉悟。但是这个情节非常含混。很难明白阿Q是觉悟了还是没觉悟。鲁迅这里没有给出一个解答。你们记得鲁迅是如何政治化的吗?

某生J:他当年在日本留学看画片发现人不觉悟…

T老大:所以这就是他怎么成为一个政论作家的,他发现中国人在灵魂上已经“死亡”了,一群人看砍一个同胞如看西洋景。而他实在反感这样。不过他所反对的这个围观现象,怎么说呢,我猜在中国也算是有漫长历史的了。而且我个人意见这也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很多地方一旦要出点事情总是有闲人来围观西洋景的。最后一个要点是,这是五四的作者第一次呼吁进行真正的革命,来一场新的觉醒运动。五四的作者们认为已有的革命并不是革命,没人参与它,没人能被它感召,革命带来的唯一的一种觉醒只是像阿Q这样,要被枪毙之前才觉悟,说是喊救命,其实分不清是耳鸣还是天旋地转。所以这篇文章到底反映的是什么也是议论纷纷的,在30-40年代左右曾经有人讨论鲁迅到底算不算革命作者,最后是老毛拍板说鲁迅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作家的。不过现代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争议。鲁迅从来没加入过老共,他算左派作家。他对苏联和老共的关系是跟很不同的。我希望你们今天能通过这节课了解一些鲁迅的东西。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家园 我插一句。前两月的一个发现,中条山战役的网上一篇有名文章

解密档案:国共两党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

说白了,就是说中条山战役TG不出兵策应,主席是革命投机,苏联让他动他才动,等等。。。

里面就有一段这样的话:

因为在中条山战役中被聚歼十余万人,国民党方面自然会迁怒于八路军的不配合。国民政府军委会随后以发言人的名义公开发表谈话,暗示“八路军坐视不动”见《大公报》,1941年5月21日、29日、30日,第1版。。但中共中央这时对日军事方针已定,因此除多发战报、着力影响舆论外,并不为所动。

中共中央这时的基本军事方针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后应采取“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从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式到最和平的革命两面派的方式)与敌人周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实力(武装实力与民众实力),以待有利的时机”。为此,应避免“单纯的军事斗争”和“表面上的尖锐对立政策”,要“善于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反对“一切只着眼到一时的痛快拼命斗争,而不知转弯的办法”,以免“引起敌人残酷的镇压”和“造成群众的恐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第212—220页;《毛、朱、王、叶对河北平原反蚕食斗争政策的指示》,1941年6月9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648—649页。

真有他的,这么罗织材料把责任推给TG和主席!幸亏网上还有这两份文件的原文链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

河北平原反“蚕食”斗争的政策

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气恼。

第一份文件是中条山打完半年后的事情了,这是一篇根据地如何建设的系统性指示,指导军民如何进行长期斗争的好文章。结果他从开头单摘出一句话来断章取义证明观点;

第二份文件引用的更加荒唐。这是一份地域性很强的指示,针对冀南地区三角地带敌人势力强大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进行斗争,斗争时如何保护好老百姓的指示,适用范围非常窄;也真亏他抠得出来安在这里用!

我查完当时肚子气的要爆炸,可有啥用呢?能看到这文章的还是对历史感点兴趣的人,对历史感兴趣的结果就是看到这篇狗屁!能有几个人去查这里面材料运用的问题?造谣容易辟谣难!

家园 阿Q,一个(A)问题(Question)中国人
家园 我以为你的结论可以说是简单而幼稚,没有任何科学的依据!

凭空创造出一个所谓人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更认可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提出的看法!

家园 然后写了三百多页的书来论证这条河在几千年里是怎么改道改到

这个还是有用的啊。前几天我就在琢磨古代黄河的河道倒底都在哪里。

家园 毛妹的比喻太形象啦

黑头发,大黑眼睛又圆又亮而且肯定没生娃所以身材还是个可乐瓶,尚未进化到可乐罐。

家园 五四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

虽然五四在当时是必须的的但是却不应该是那种形式,

一群狂乱的人破坏了一个摇摇欲坠被上色的面目群飞的旧道统却无法给这个国家与民族一个新的,流毒至此直到现在我们这个民族还在这个泥潭里跋涉,而且走出去的可能很小,尽信之时,极端之物,堕落之时,现在的中国有实用而无大道,共产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的压迫,人人为己,如不为己如古话天诛地灭,在官僚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的大潮下一切都在快速的发展与集中,这是一场竞赛,一场快速的竞赛,把古中国数百年的过程压缩到极短的时间中,旧的传统在90与00后几乎没有。该死的五四不应该是哪个样子的,而我们现在还在不断的赞美它。

家园 老外,再牛,果然还是老外,

鲁迅对国民性的描写和批判固然准确,深入内心,是那时候中国所处的危险时代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反应。但是过犹不及,无视我们自己的优点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我认为鲁迅在客观上是逆向种族主义的源头之一。

家园 问题是,那时候都已经那德行了,还写300多页的书

山东都不保,老夫子要被挖坟掘墓改成日本籍了,还花时间写300多页的书论证河道,就不能先放放顾点别得?

家园 五四可能做得过火了点,但是仍然是必须的。

从大范围来看,我认为五四是儒家陷入原教旨主义之后的过激反应。是过激对抗过激。因为太烂了所以另起炉灶。从背景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儒家首先不是完美的,补完儒学的口号从宋儒开始就在喊。其次那时候中国基本是亡国灭种的边缘了,这时候也不得不用雷霆手段。最后中国也不完全是儒家,而是三教合一的,所以也不能说西方的东西不是一种补完。

我个人觉得,儒家从来没有离开中国人,它依然是中国人的人生观的重要部分。五四其实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他的健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