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70、80年代的外国电影 -- 晨枫

共:💬30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70、80年代的外国电影

那时外国电影不多,看了都记得清楚。罗列几个,河里大仙们补充补充?

朝鲜:《看不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故事》,《卖花姑娘》(骗了咱中国大老爷们、大老娘们多少眼泪呀,嚯嚯)

阿尔巴尼亚:《地下游击队》(老婆至今认定那里面打进敌人、最后为救战友牺牲自己的佩德罗是最英俊的男子汉),《海岸风雷》,《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个人认为是最好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但喜欢的人不多)

罗马尼亚:《多瑙河之波》(那里面袒胸露臂的安娜,看得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个个都血脉喷张),《爆炸》,《橡树,十万火急》,《神秘的黄玫瑰》(那个莫洛万警长的两个指头的敬礼真帅),《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他还作了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呢),《斯特凡大公》

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墨西哥:《叶塞尼亚》

法国:《左罗》(阿兰?德龙的名气从此在中国算是打出来了),《虎口脱险》,《沉默的人》(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间谍片,英文名字叫什么?),《总统逸事》(从此见识了Catherine Deneuve)

英国:《水晶鞋与玫瑰花》,《卡桑德拉大桥》(难怪后来电视里看到OJ Simpson觉得面熟),《简爱》,《39级台阶》,《野鹅敢死队》,《萨拉丁》(第一次听到《平安夜》,萨拉丁和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城下血战后,双方尸横遍野,都不想再战了,正好是圣诞夜,山上慢慢亮起星星点点的烛火,黑暗中升起《平安夜》的歌声,听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了)

美国:《车队》(奇烂,就因为卡车司机反对55英里/小时的限速,被拿来当作美国人民反对美国反动派的教材),《胜利大逃亡》(贝利在里面踢足球,斯泰隆也有出演),《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Barishnikov出演,将芭蕾的),《摩羯星一号》(讲NASA造假登陆火星的事,又是OJ)

苏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岸》(人性与战争,极好),《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士兵的父亲》

日本:《追捕》,《望乡》,《人证》,《狐狸的故事》,《砂器》,《远山的呼唤》

德国:《摩菲斯特》,《白玫瑰》(讲纳粹时期的反战分子)

关键词(Tags): #附庸风雅
家园 《罗马假日》!
家园 <咖啡馆>,埃及
家园 《冷酷的心》
家园 《摘萍果的时候》 朝鲜
家园 《流浪者》 印度
家园 《生死恋》 日本
家园 《人世间》印度
家园 《哈姆雷特》, 《简爱》
家园 《斯巴达克斯》,《寅次郎的故事》
家园 确切地说《人世间》是巴基斯坦故事片

讲的是一个出生卑微的母亲,历经艰辛将私生子养大并托付一个律师将儿子培养成为律师,而这儿子居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告自己的母亲,最后在法庭上母子相认的故事。

家园 苏联:《办公室的故事》

苏联人的《一地鸡毛》!

家园 英国:《海狼》,《伦敦上空的鹰》
家园 这个有印象

还剩多少多少天。。。

还剩多少多少天。。。

还剩三天

两天。。。

得,出事了!

家园 【文摘】“文革”中的外国电影

“文革”中的外国电影

法正居士 于 2005年 02月02日 发表

一位网友在她的帖子中提到一个在"文革"中长大的人说过:"我们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中长大。"这又把我拽回到本想中止的"文革"的记忆中。确实,40多岁的人所记忆的"文革",是少不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的。不过,"文革"中的外国电影并不是阿尔巴尼亚电影一支独秀。除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和我在《"文革"买书读书记》中说过的苏联电影外,当时在中国还有朝鲜、越南、罗马尼亚电影,以及在内部放映的日本电影。"文革"中有一个段子概括了这些国家电影的特点:苏联电影总是那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日本电影"山本""武士道"。这个段子是发展变化而成的,各个版本之间也有差别。

"苏联电影总是那一套"是说当时经常放映的苏联电影只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这两部。在50年代,中国放映了大批苏联电影。但在1960年以后,随着中苏冲突的激化,中国减少了苏联电影的放映。对苏联的一些电影特别是"解冻"(赫鲁晓夫执政初期)时期拍摄的一些电影如《第四十一个》(根据"同路人"作家拉甫列涅夫同名小说改编,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出现裸体镜头的电影)也进行了批评,认为是修正主义的。"文革"前几年放映的苏联电影很少。我记得在临近"文革"时还看过两部苏联电影,一部是《攻克柏林》,一部是斯维尔德洛夫的传记,名字忘记了。"文革"开始后,经过左筛右选,苏联电影可放映的只乘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两部。这两部电影应当说是相当好看的。演员好,对话好,电影语言运用好,情节吸引人,配音也有特点。但是从史实的角度看,它们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它们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斯大林时代的烙印。第一,拔高或者虚构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和苏联初期的作用;第二,丑化布哈林等人;第三,对社会革命党的描写也欠客观。由于这些原因,这两部电影,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不再放映了。

"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不是很准确,不是当时所有放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都莫名其妙。《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和《宁死不屈》是描写阿尔巴尼亚人民抵抗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故事片,深受欢迎。特别是《宁死不屈》,讲述一个女中学生从同情、理解抵抗斗争到参加抵抗斗争直到英勇牺牲的故事,其中有她和男游击队员的爱情,和另一个女游击队员的友谊。这个姑娘好像叫米拉,不是特别漂亮,但很吸引人,曾经使许多中国少年倾倒。我小学的一个同班女同学长的有点像米拉,所以我喜欢这个女同学。这个电影里有一首歌,优美坚毅:"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今年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和解放。"顺便说,阿尔巴尼亚的歌曲比较好听。曾有一首《一手拿镐,一首拿枪》在中国流行了一阵子。这些电影中的游击队员见面时都要对暗语,一个说:"消灭法西斯!"另一个说:"自由属于人民!"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在当时也能把这几部电影演下来,在演的时候,嘴里还有音乐伴奏。还有一部片子也不错,叫《广阔的地平线》,反映的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码头的故事。其中还有一个支援阿尔巴尼亚的中国货轮的镜头。确有几部电影因故事情节交代不清楚等原因,中国观众看的不是很明白。一个是《创伤》,一个是《脚印》,还有一个是《第八个是铜像》。《创伤》虽然我看过几遍,但情节已经忘记了。《脚印》是讲一个医生的故事,这个医生医术高明,外国势力(南斯拉夫或者美国)想拉拢他,但他不为所动。《第八个是铜像》讲了七个游击队员的故事。从名字上看,它应当讲八个人的故事,但电影里没有第八个。第八个是谁呢?第八个是铜像。电影是想用铜像代表千千万万个没有在电影里出现的游击队勇士。还有一部儿童片《勇敢的人们》也受到欢迎,讲一个体胖胆小的男孩子如何战胜自我的故事。1972年以后,阿尔巴尼亚对中国与美国修好很不满意,后来又公开批评中国党的"三个世界"理论,中阿两党、两国关系逐渐冷却。到70年代中期,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就基本不放映了。记得是在70年代末期,有一次为祝贺阿尔巴尼亚的什么节日,中央电视台放映过一部阿尔巴尼亚的彩色故事片,但名字和内容我都没有印象了。在上述阿尔巴尼亚电影中,《地下游击队》和《广阔的地平线》近年有VCD出版。

"文革"中放映的越南电影不多。有一个《森林之火》不错,它可能在"文革"前就演过。还有一个《琛姑娘的森林》,描写支前的,也可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其实是指越南的战争记录片。有一部长记录片《铜墙铁壁的永宁》,说的是永宁这个地方长期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但始终没有垮下,人们在地道里生活,坚持战斗。完全是实录,拍摄时许多摄影师殉职。看过这个电影,你不得不敬佩越南人民的坚强意志,也会明白美国对越南没辙的原因。

"飞机大炮"这个说法也有人用于苏联电影。但这里所说的苏联电影不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而是指在"文革"后期内部放映的以《解放》为代表的卫国战争电影。《解放》多部多集,很长,因为拷贝不容易得到,所以有些单位一得到拷贝就连夜放映,从晚上放到天亮,看得人筋疲力尽,头晕眼花。也有可能是几个单位拿到一份拷贝,不得不"跑片",一盘刚放完,就被其他单位的取走。这种长时间连续看的方式,延续到"文革"以后。我曾经在北京语言学院看美国电视连续剧《根》,看了一天,似乎也没有看完。

"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还是比较准确。中、苏关系破裂后,朝鲜采取骑墙态度。"文革"后,朝鲜一度向苏联靠拢,排挤"亲华派"。因此,在中国,当时人们把朝鲜称为"朝修"。直到1970年周总理访问朝鲜,两国友好关系才得以恢复。当时有一个周总理访朝的新闻记录片,可以看出朝鲜对周总理给予了极为隆重的欢迎,其排场和豪华令当时的中国人吃惊。随后,陆续有朝鲜电影放映。《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是较早放映的,描写朝鲜农村的建设情况,属于轻戏剧,里面有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鲜花盛开的村庄》有一个经典情节:母亲为孩子找对象,拿一张姑娘的照片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非常能干,一年能挣600个工分。这时电影给照片来了个特写,只见是一个很胖的女子。我看这个电影时,当电影放到这个镜头,全电影院的观众不禁大笑起来,有不少人都笑疼肚子,笑的流出眼泪。这是自"文革"以来,我看到的中国人最畅快的一次大笑。用现在眼光看,那个情节不值得笑,但当时就是引起了那样的大笑。那不是一般的大笑。那是很长时间没有大笑过的人的大笑,是在片刻间忘掉一切的大笑。这个电影的一个遗产是,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体胖的年轻女子戏称为"600工分"。后来还有一个喜剧《空中飞人》(名字可能不准确)也让大家笑过。这个电影讲一个杂技马戏团的故事,把空中飞人表演和动物表演结合在一起。空中飞人尤其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这个电影的故意搞笑的成分居多,不太自然。朝鲜还有悲剧,那就是不知让多少中国人流泪的《卖花姑娘》。这个电影实际是个歌剧故事片。朝鲜电影的音乐和歌曲都很优美动听,《卖花姑娘》达到极致。故事也的确催人泪下,以至于许多人都要多带几条手绢来看这个电影。我看《卖花姑娘》时,心里有准备,中间卖花姑娘姊妹俩的悲惨遭遇并没有让我流泪,但当我看到卖花姑娘最终得救时,眼泪就止不住了。据说这个电影是根据金日成的作品改编的。朝鲜还有一部惊险反特影片《看不见的战线》,更受青少年喜欢。里面的特务叫老狐狸,隐藏很深,几乎到电影最后,观众才知道他是特务。大家很希望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就瞎传《看不见的战线》还有续集叫《听不见的枪声》等等,还真有人信。工业题材的电影不多,有一个《轧钢工人》,里面的女主角挺漂亮。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文革"前就翻译出版了。还有几部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不过这些电影基本都是不描写人民军作战情况的。这主要是因为朝鲜的战争电影,总是夸大人民军的作用,基本不提志愿军。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当时中美关系不错,不愿意刺激美国。不过放映的几部战争片还是不错的。《战友》是描写中朝军队友谊的,但它不是当时的新电影,而好像是50年代末或者60年代初拍摄的。《南江村的妇女》是讲妇女支前的,拍摄也比较早。还有一个《永生的战士》,讲一个朝鲜的情报人员在被俘后,怕自己在麻醉中说出机密,把自己的舌头咬断了。最好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是《一个护士的故事》。女护士很可爱,但最后牺牲了。这部电影刚一放映,它的插曲就不胫而走:"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我们的心中充满欢乐。"朝鲜还有这个故事的歌剧,来华演出过,很受欢迎。但是朝鲜电影看多了,也让人生厌。电影里的人太容易激动,忽哭忽笑,特别是在听说慈父领袖在关心他们的时候更是激动的不得了。这时必定来一大段音乐或者歌曲,高山,大海,蓝天。极端的个人崇拜也让人肉麻。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实际上是针对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来说的,即《多瑙河之波》。即使是现在看,这个电影里的拥抱、接吻镜头也不少。但是,这绝对是一个精品电影。人物刻画,情节构思,演员表演,还有音乐,均属上乘。而且,它把一个爱情故事自然地与反法西斯的斗争故事交织在一起。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文革"以前就放映过,但我看大约是在1975年左右。罗马尼亚电影多为历史题材。有讲述罗马尼亚人早期历史的《达基亚人》(这里插一个故事:已经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了,听说某单位放映内部电影,是一个拿破仑的传记片,不少同学去看,观众里其他大学的也不少。放映前突然说原定片子没有借到,只能放映大概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合拍的讲述罗马尼亚人更早历史的一个电影《凯旋柱》。大学生们火了,站起来齐声高呼:"换片子!""换片子"但电影照放不误。直到电影里出现入侵的罗马人强奸当地妇女的场面时才安静下来。其实那是个不错的电影)。有罗马尼亚国歌作者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音乐传记片,此片画面、音乐都非常好。有反映反法西斯斗争的《橡树,十万火急!》。现实题材影片也有,例如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腐败的《延期宣判》,反映造船厂建设的《沸腾的生活》,讲述水上消防人员英雄事迹的《爆炸》等。还有儿童惊险影片《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都不错。上述电影,有的可能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放映的,记不清楚了。

"日本电影‘山本'‘武士道'"这句话,按理不应当编入段子中。因为当时只是在内部放映了一些供批判用的日本电影,大众并没有看到。这些日本电影,都是战争题材的,如《山本五十六》、《虎,虎,虎》、《啊,海军》、《冲绳之战》等,多数是日本和美国合拍的,有的称为美国电影可能更为合适。当时中国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给予严厉的批判,认为这些电影美化日本战犯,宣扬武士道。为了批判,就在有关单位内部放映。

其实,在"文革"后期,已有不少西方国家影片在内部放映。理由无外乎就是为了参考或者批判。江青就曾为《鸽子号》里相爱的男女在水中拥抱的场面所感动,说如果是她,她也会跳进水里扑向自己的爱人。这件事情是作为江青的一条罪状在后来公布的。内部看电影是一种特权。这种特权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的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是专门放映内部片的地方。能看内部片的单位是那个电影刺激就挑哪个电影看。那时内部片的电影票很抢手。我就听说过少女以上床换取电影票的事情。后来还有另外一种内部片,即某个国家的电影回顾展,办过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德国、加拿大等国的电影展。这些影展虽然是内部的,但看的人不限于电影界。影片由有关国家提供,都是有代表性的。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就是看这些电影成长起来的。在看外国电影方面,现在和"文革"以及80年代的最大区别是:有权者能看的,老百姓也能看了;外国人能看的,中国人也能看。这是盗版使得大家人人平等。说起来让人脸红,但这纯属于无奈。人们买盗版,不是因为盗版便宜,而是因为盗版的电影种类多。如果外国的电影都能正版进来,盗版也就没有市场了,哪怕正版贵一点。

上面那个关于"文革"期间各国电影特点的段子,其实并不完全。还有一句是关于当时的国产电影的:"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但是,"文革"中的国产电影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谈。

(2003年6月3日发表于法律思想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