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银行的好日子结束了 -- zhuhit

共:💬225 🌺839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十二五

2011年是开局年,因为我刚写授信报告看到去年写的这个,呵呵。

还有,只盯新增银行贷款现在也不完全, 准备金下调后,表内规模固然比较宽松,但是,目前大企业的定向债,短券,中票更有杀伤力,利率低,用途广泛,大家都开心,老子不用担心他乱用了害我了,请注意这句话,不是不乱用,只是害不到我了。

我最近正在报定向债和中票,说起来,算是给他人做嫁衣,费用业绩又不算我的,不过算是接触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了,我看到时去浦发,人家肯定喜欢,河里有木有认识浦发的路子给兄弟介绍下发我邮箱啊,哈哈。

需求继续疲软,说低迷也不对,因为间歇性还是有向上,只是目前没觉得有恢复性的上升。

吃的除外,不仅仅是终端吃的,有关吃的大宗商品还是比较提劲的,这个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这两天,报纸上说风景我省独好,我想请这个写文章的记者吃两斤香蕉,因为这样他就可以闭嘴了。

家园 如果你不是大陆人或者没有在大陆生活过

就不要对建国60年乱喷。

就说说现在的30年发展基础是前面30年打下的。

外链出处你自己看看里面的数据。

尽管中国统计数据不是那么可信,不过基本的定性还是看到的。钢1952年135万吨,这是49年前最高的产量了。

1957 535万吨,一五计划,苏联人援助播下的重工业底子。是52年差不多4倍

1965年1223万吨,经历大跃进那样的蛮干和大饥荒,文革前水准是57年2.28倍,是52年9.09倍

1978年3178万吨。注意这是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崩溃的十年,是水深火热,人人不干活,人人造反,领袖头脑发胀的十年。

是1965年的1.67倍,是1952年23.5倍。中国已经是一个初步的工业国了!

现在中国钢产量6.955亿吨。是1978年21倍。

可见前后30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居然差不多。当然后面的基数大,增长的困难更多

通宝推:zhikantie,
家园 看来是业内人士

有一事请教:最近风传2万亿投资

新增贷款有没有突然增加?

家园 富不富的,也不是说钞票多就叫富裕的。这个说法狭隘和偏见了
家园 还不知道

我也搞不清,现在上门还没接到通知到底怎么做,做哪些行业。现在的新增贷款倒是还不多

顺便说一下,最近三年造船业惨不忍睹,我省主要造船行业全部亏损,订单巨幅减少,船东推迟或取消订单,一片哀鸿,下文特别要求压缩船舶信贷。

不过,上海和大连会吃死掉,海军的舰船将迎来一轮高速增长,高速,高速。

家园 这次的降息是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这次的降息是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存款利率上升10%

家园 海军的船才有几吨

现在中国造船业每年完成6、7000万载重吨,产能更要大很多。虽然军品贵些,但缺口太大了。

家园 你这么算没啥意义

基数差太多,以52年的135万吨为基数,增长多少倍,即使是以当时中国的资源和财力情况(同时有苏联的援助)看,并不太难。原因很简单,建钢厂不是小农种地,是要讲规模效益的,太小了都不行,所以大量投资钢厂,必然会导致产量爆增。比如苏联援建的武钢,规划就是150+150万吨,55年开工,58年形成40万吨产能。由于60年中苏分手,第二期的150万吨未履行,但就这样,由于技术问题,150万吨到70年代中期才达到。如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胡子工程,早就破产几回了。在指令经济下,领导的偏好代替了盈利,成了成败的标准,领导喜欢某种“振奋人心”的大数字,那就无限投入,总是可以凑成大数字的。

家园 那么请问为什么1949之前中国钢产量那么可怜?

即使是东北这个模范殖民地也那么可怜?

按照你说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成为殖民地300年,像印度那样很有意义吗?

家园 再算算粮食增加速度?

可见前后30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居然差不多。

家园 中国钢铁49年前少的原因

1。钢铁业需要的投资大,周期长,本身有资本门槛。

2.中国长期战乱。

3.管理不当,比如汉阳铁厂。

日本在东北,咱们刨掉殖民主义这些政治判断来说,是开展了相当的现代工业。比如鞍钢,还有中国特钢鼻祖--南满铁厂(现抚顺、大连)。日占鞍钢产量的顶峰是1942年,太平洋大战打起来了,物质紧张,交通受阻,从美德等国买设备也不行了。

另外,谁说“中国成为殖民地300年”了?这里不是时事部分。劝你一句,当数据不够时就扯政治不是个好习惯。

家园 很简单一句话,1949之前的政治动员结构证明是失败的

以你说的钢铁为例子,你说了1,在中国旧有的社会结构中,官僚组织、乡绅自治、宗族治理是三位一体的,这其中乡绅和农村的宗族治理是一致的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地主阶级在中国生产剩余中要吃掉70%以上,剩下的才是供养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再剩下的就是占人口90%的农民分配。当然地主在乡村自治中也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和秩序的责任,比如提供修桥补路、宗祠、私塾等等。

但是这样的结果必然使得中国民间的资本集聚能力差,依靠中国自己的资本集聚结构,面对外国强大资本竞争结果就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必然拱手外人。

2 长期战乱的更加导致1需要的资本无法有效集聚,反过来由于钢铁产业对于国防的重要作用,近代化的国防工业在中国无法自主发展起来,中国国防残弱,导致外辱频频,最终到抗战时候面临亡国灭种,即使是民国黄金十年在强力的掠夺和战乱中也是一地鸡毛。

3旧的国家结构无法提供适应近代化的官僚和管理结构,洋务运动的失败就宣告了旧的体系的死亡。

所以东北的鞍钢其实是日本人在其近代体系中的企业,并不是中国内生的企业,只不过是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企业而已。本身东北在抗战期间的近代工业体系提供的也是日本侵略中国内地的枪炮子弹和屠杀太平洋地区军民的工具。

家园 粮食是70年代末的大化肥引进、良种推广

是四三方案的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的包产到户一包就灵还真不一定那么灵

家园 我对中国传统农村经济没有很深的了解,

但我的确高度怀疑10%的地主能获取70%粮食,然后交10%的税,剩下的是90%的农民分配。

这根本就不可能。

人均粮食消费的弹性不高,就算地主吃得多,是农民10倍,那也不过是总量的30%,那剩下的40%自己吃不了,总要卖吧,但卖给谁?10%多的城市居民?还是90%的没钱的农民?传统中国哪里存在那么大的粮食市场。要知道,中国现在粮食商品化率前几年才过半。从粮食的商品化这个角度,就可推出,传统中国不可能存在土地高度集中的制度,只能是土地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工业化,不就是东亚模式吗,从日本、到韩台,再到80年后中国,都是如此。除日本外,韩台、中国都是从土地高度平分开始,1)农民获得温饱。2)农民寻求富裕,进城打工,提供劳动力。国家扶持工业化,采用重商主义,压低汇率和利率,鼓励出口,鼓励获取外国资金和技术,以此获得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在产业结构进程上,先是低资本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在进化到高资本的资本密集型(中国现在大致处于这个阶段),然后是高资本高技术型,最后是创新驱动型。当然最后这个阶段包括日本,东亚谁也没到达。

家园 你既然没有很深理解就不要以你的经验去想

关于土地分配不均的情况中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共产党自己的有,国民党那边的也有,自己看。比例有分别,不过结论一样就是地主富农占据大量土地这就是土地革命的基本状况,如果如你所说土地革命前土地是平均分配的,你觉得革命的起来吗?

韩国、日本、台湾的道路是用另外的赎买方式解决了地主富农阶级对农村土地的大量占用,他们不是共产党干的却是共产党的活。事实证明所有的东亚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就是土改。

粮食等农业产品是农业国的产品剩余,你吃不掉不等于就烂掉了,这些东西就是产品,就是财富。

苏联、中国当年都是大量出口农产品换硬通货的。这些东西在1949之前作为财富分散在整个地主富农手里,表现的就是房子、银元、土地等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