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别具一格的“板龙灯” -- 老光
- 共: 💬 4 🌺 61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崇拜龙,自诩为“龙的传人”。中国各地,逢年过节,每逢喜庆,皆舞龙灯助兴,以添吉祥,神洲处处均有此古老传统习俗。
中国地大物博,风俗习惯各有不同,这舞龙灯的样式也丰富多彩,版本甚多,可板龙灯您见过吗?
地处湘西北一隅的桃源县黄石,漆河,九溪这等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下,历史上便流行玩板龙灯。
何谓‘板龙灯’呢:
此地乡下的各家各户,为舞玩这板龙灯,特地制作同样规格,大小,长约八尺,宽约五寸的长木板一条。板的一头,凿上个酒杯大小的洞眼,用来环套着另一条板凳,便于连接起。另一头呢,安一根牢靠紧实,长约几尺,上下竖起的榨木楔一个。板的两头,事先钻上插蜡烛的洞眼。
白天舞这板龙灯,长板上披着统一制作的彩衣,五颜六色,甚是光彩夺目,华丽无比。
一到天黑舞玩这板龙灯时,彩衣不除,先将插入板两头的蜡烛点燃起,然后,罩上色彩缤纷的灯笼,从前这灯笼用皮纸糊就,再用上好的桐油涂抹上几次,干爽后,既明亮耀目,又结实防风。如今改用颜色鲜艳的丝绸了。玩舞龙灯时,肩负木板的前后两人,将自己背负着的板上有木楔子的那一头,将楔子套入前面同伴所背负着的板上的洞眼。这洞眼套上楔子后,有如安装了‘万向节’,故而,无论板龙如何样舞动,均能左右逢源,前后屈伸,靠拢并排,不至有碍。
一条板称为‘一托’。板龙灯由若干托组合而成。若合乡的人参与玩舞板龙灯,这板龙能一条连接一条,连接组成为一条‘长龙’。
地方志有记载:早在东晋年代时,桃源九溪官坪一带,便开始舞玩‘草板龙灯’,顾名思义,当时板上披戴的不是彩衣,而是稻草或茅草,作为装饰,将祭祀与娱乐融为了一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到隋唐时,草板龙灯渐渐演变成板板龙灯。这中间,还有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说的是九溪地方有罗鼎夫妇俩,于江西回桃源的路途中,拾得硕大的蛋一颗,夫妇俩一见,觉得奇异,故珍爱无比。这蛋经过孵化,正月十五那日,从蛋中化生出一条金色的小龙。
金龙诞生时刻,天空中电闪雷鸣,狂风陡起,大雨滂沱。只见室内金光一闪,这小金龙突然就不见了。
某夜,金龙托梦给罗鼎夫妇:它已藏身于他家的谷仓之内,正在造谷。每日可出稻谷三十六担。人将这三十六担谷挑完之后,一夜间便可复原。罗鼎夫妇疑惑不已,次日便邀集齐乡人,从仓中挑出稻谷三十六挑,要看看真假如何。到了次日,仓中稻谷果真回复原样。
有一年,本地遭遇大旱,颗粒无收,乡人家家断炊,这罗鼎夫妇俩便开仓取谷,用来赈济灾民。
闻得罗鼎赈灾,合乡人蜂涌而至。因取谷的人太多,出谷超量,金龙龙体裸露出来。阴历的六月三十日那天,金龙气死于仓底。
众乡民感恩谷龙的大恩大德,遂将龙体截为八段用棺材装敛下厚葬于官坪的上山坪山嘴之上,并造大坟立碑石,修建起龙庙,筑起一座莲花观,塑了谷龙图形供奉朝拜。由此,传说与现实相融合,乡俗也从玩草板龙灯改为玩板龙灯了。
板龙灯初为八托,渐渐地,参与者众多,这龙灯也越玩越长,直至延伸到一千零八托,首尾相连,参与者有数千人,龙灯长至几里之外。乡人把每年的六月三十日和正月十五(谷龙的逝日与生日),定为祭祀的日期。每逢祭祀之日,合乡农户汇集起来,一家出一条板,连接起来,舞玩板龙灯纪念谷龙。
明朝初年,乡人在九溪官坪上山坪修建起九层堂地老屋供奉谷龙牌位。直至崇祯年间,当朝阁老杨嗣昌(常德人)前往九溪看望其舅父罗为裳时,曾朝拜谷龙,并提笔赐以《龙吟虎啸》金匾一块。有此缘故在其中,如今的桃源九溪乡建有雄伟的板龙灯基地。
板龙灯制作汇集齐各类匠人技艺融为一体。
木工制作龙板,篾工扎制龙头,龙尾,牌灯等等,裁缝设计制作玩灯人的服装头巾以及板龙龙衣,狼牙彩旗,画工(画儿匠)绘制龙身与装饰等等,吹打弹唱的艺人则负责出演时的音乐锣鼓家什等等。
板龙灯出行时,前有十杆九眼铳开道,每杆铁铳能响九炮,故而,鸣放起来不至停歇。紧跟后头的是队旗一面,上书某地某乡板龙灯出行。随之而来的是八个排灯,由八位年青后生高高举起,威风凛凛。排灯之后,乃是二人抬着的大锣两面,大鼓两面。锣鼓齐鸣,声震九霄。随后,是人用肩抬负的长号角一支,唢呐四支,另有一班锣鼓家什,万人伞一顶,前有玩龙珠的一人,引导龙灯渐往前行。最后面的,便是排列长长的板龙灯队伍,浩浩荡荡。
板龙灯舞一般分四种玩法:
其一是平步舞,舞起来摇头摆尾,轻盈欢快。
其二是狂欢舞,舞玩时头,身,尾行步急骤,热烈如排山倒海。
其三是参花舞,舞时行步曲折,难度较大,可速度极快,可玩‘福,禄,寿,喜’,‘双龙出洞’,‘游龙戏珠’,‘天鹅抱蛋’等等字样与图案,
四是戏龙舞,舞灯时与同行的虾子灯舞,蚌壳灯舞,仙鹤灯舞,狮子灯舞,龙船灯舞插花串连,行进中相互串来串去,同时,板龙灯弯曲舞起时,有如烈龙奔潭,直线舞起时有如流星坠地,缓慢起舞时有如金龙走水,造型舞动时有如山花烂漫。松散舞行时有如天女散花,能让观者目不暇接。
2010年新春时节,常德市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桃源板龙灯榜上有名!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温州地区在正月舞龙灯,和光叔描述的很像,不过我们不叫板龙灯,叫板凳龙,也不叫舞龙灯,而是叫划龙船。队伍的组成也类似,不过我们的龙头更讲究,分两种,一种是风车龙,像原来农村扇谷的风车,一个人舞。另外一种龙头我们叫虾狗弹龙,翻译成普通话或北方话就是皮皮虾龙,要两个人舞。龙身也是一块块木板组成,油漆画画在安上灯笼,记忆里有30米左右。龙尾就没什么讲究了。
以前正月舞龙就是为了敬神,我们每个村的最大的庙都拥有自己的一条龙。每年冬至的时候该庙就开始击鼓提醒大家划龙船的季节快到了。而龙船师傅也在这个时候制作龙头和龙尾,骨架是竹子做的,再糊上纸,画上各式图案,至于板凳龙者长久耐用。到了正月初八开始就开始划龙船了,每村的龙船互相拜访,每个村的庙肯定拜访,各村虔诚兼富裕人家也会摆上祭品,那龙船也会过来拜访。由于各庙的院子普遍不大,所以在那里主要看龙头表演,不管是一个人的风车龙还是两个人的皮皮虾龙,都是纸作的,又点了蜡烛,舞起来很是不易,所以舞龙头的人要兼具技术和力量。等到了空旷的地方如晒谷场,那就看板凳龙的表演。这时,龙头要尽快往前冲,龙尾要压住,有时一个急停,后边一堆人就甩出去了,就跟在溜冰场玩接龙差不多,就是危险很多。整个划龙船的过程中,有一位经师一直在唱龙船调,小时候光顾看热闹了,从来没注意内容,现在回想起来也算一种曲艺形式了。热闹了几天之后再正月十五的时候也是曲终人散,纸扎的龙船在江边烧化,也算龙归大海了。
在80年代中期(之前我也不知道),我们那里划龙船最热闹。原因不外乎这事情已经不禁止了,承包后肚子也饱了,而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的热潮还没出现,很多精力旺盛的男青年正想在正月里找点事做。
如今也捎带上功利色彩了,不像从前,每逢节庆,都要拖出队伍舞上一舞,全是为着尽兴而已,现时请“板龙灯”出来玩玩,不拿些钱出来,谁愿干啊!长此以往,这东西恐怕只能留在记忆中了,真正想看一看,只怕难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