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没有更强—T-80坦克始末(加主楼最后一段总结) -- 带刀侧卫二十七
没有更强——苏联T-80主站坦克发展始末
(原创内容,估计要写很长了,已经更新,未完待续)
根据 不会游泳的鲨鱼 兄台的建议,以后以回复的方式更新,将连接贴在首楼,第一楼已经不够用了
========================================
补遗篇1T-80坦克编号识别方法及含义链接出处
========================================
一、从T-64说起
为替代T-54和T-55,哈尔科夫厂1953年开始设计项目430,由5TD柴油机驱动,首次采用复合装甲,装甲成分为当时苏联钢铁科学院的最新技术成果:氧化铝陶瓷复合装甲,乘员为3名,装填手由自动装弹机代替(这也是苏联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开端),负重轮采用内置减震设计以取代橡胶轮毂减轻重量,装备一门100mmD-54TS坦克炮。苏军认为其威力比T-55上的D-10T和英国的105mmL-7坦克炮小,因此其改装备115mm的D-68,编号改为项目432,1963年以T-64的编号量产,截止到1969一共生产了1190辆。
英国的酋长坦克装备了120mm炮,于是苏联第九实验设计局开发了D-81T125mm炮,换装D-81T的“项目432”改名为“项目434”,量产后就是T-64A。
T-64A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是现代主战坦克的开端,其总重为37吨,而火力和装甲均不弱于47吨的美国M60A1,而且防弹外形更好。体积小的主要原因是其发动机舱较小为3.1立方米,而M60A1为7.2立方米。较小的发动机舱也成为之后所有苏联坦克的共同特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点成为日后乌拉尔厂改进T-72的动力系统的主要难点。
不过现代的反坦克武器种类繁多,坦克已经成为极其脆弱的目标,像豹2坦克那样追求机动性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跑得再快也躲不过脱穿,跑不过航空兵,还是装甲厚点实在些。豹2系列主站坦克那孱弱的装甲实在不令人放心。
在进攻中裙板这这样用的,左右60度都绰绰有余,话说俄国人当年满脑子都是进攻
1970年的时候5TD柴油机大修间隔时间为300小时,这个问题和自动装机的可靠性一直困扰着T-64A,几年后才有所改善,到80年代西部集群的3000多辆T-64中这些已经很少。
此时苏军正打算让下塔吉尔的乌拉尔厂停产T-62,以生产更受欢迎的T-64A。但是,乌拉尔厂自己搞了一个被称作“乌拉尔坦克”的项目,在装甲材料上比T-64A的材料便宜的多,这也是苏联大规模应用玻璃纤维切割破甲弹射流的开始,发动机室增大到4.2立方米,发动机功率增加了90马力,也装备自动装弹机(苏联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只有两种分别被T-72和T-64/80采用,T-72与T-64/80自动装弹机的不同之处是要推两次,一次炮弹,一次药筒)。乌拉尔厂为苏军提供了比较便宜的主战坦克,因此“乌拉尔坦克”在1974投入量产,这就是T-72。
平心而论,T-72要强于当时西方的所有坦克,T-72在冷战之后开始过时,并且在海湾战争中一败涂地,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则更惨。其实就算是将M1A1HA放到同样的环境下表现不会比T-72好,M1A1HA那如同纸一样的顶甲就可以让车臣武装分子省去了再打击苏制坦克时必须瞄准发动机的麻烦。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武装分子很多出身于红军,因此对于苏军坦克比较了解,面对浑身披挂反应装甲的苏制坦克,他们大都是瞄准发动机内侧隔壁,射流穿透这层较薄的隔壁就会引爆弹药。而M1系列只有正面装甲厚,火箭弹打到顶甲完全可以打穿然后杀伤人员。
这就一目了然了,美国的装甲理论可谓是一桶浆糊
M1的侧甲,空心夹层
勒克莱尔,模块化装甲的用途
二、苏军新型主战坦克计划
1971年苏军下发了关于1981年之后替代T-64和T-72的主战坦克的研制命令,前来竞标的有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的两个项目,燃气轮机的“项目225”和柴油机的”项目226“,车里雅宾斯克厂的”项目780“,这三个项目都是常规炮塔布局,复合装甲,都打算用当时还在莫洛托夫开发的D-85坦克炮,而此时这款炮正纠结于该选多大的口径,130或者122或者125mm。哈尔科夫厂总师莫洛佐夫设计的的”项目450“(编号T-74)就看起来比较先进另类的不知天高地厚了,没有炮塔,火炮置于车顶,全部成员在底盘里。次年,列宁格勒拿出了新的”项目258“,车里雅宾斯克拿出了”项目785“,哈尔科夫将项目450改到了480。之后列宁格勒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燃气轮机T-64上,车里雅宾斯克由于领导层调动去一边打了一会酱油,哈尔科夫厂总师莫洛佐夫年事已高要退休了,再加上只有工业委员会一个部门喜欢T-74,于是T-74也作罢。
”项目450“,在当时绝对是有点科幻
三、苏联对于坦克用燃气轮机的探索与尝试
给坦克装上燃气轮机的想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靠涡轮旋转来提供推力的涡喷发动机早已在喷气式战斗机上得到了应用,但是涡喷发动机毕竟不适合坦克,于是这个想法就成了冷门。直到广泛应用于直升机动力系统的涡轴发动机开始大规模使用,想把燃气轮机装上坦克的人就多了起来,尤其是苏联军方。
燃气轮机相比于柴油机的主要优点在于提供的动力要强劲得多。缺点是耗油率高,吸入小颗粒后容易损坏叶片(从伊拉克回去的AGT-1500由于吸入过小沙粒损坏相当严重,不得不进行大修,在国家地理的关于生产M1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工作时吸入的空气流量也比柴油机大得多,价格也很昂贵(后文会提到一些对比数据),对于燃料要求高。说到燃料,不得不说“和平使命2010”中俄联合军演,当年来的T-80车组死活不加当时中方提供的柴油,虽说GTD-1000既可以烧航空煤油,又可以烧柴油,但是两种油换装的时候要用后一种将油路清洗多次,不断用即将用的油灌满整个油路再全部放出,再用清洁的将用油如此反复多次才可以,这是个费时又费力的活,估计要是当年他们真用了煤油,第二天准累的半死,后来的解决办法是给他们用直升机用的航空煤油。
苏联对于坦克用燃气轮机的探索始于1956年,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做了多次试验后发现问题院煤油想象的那么简单。60年代早期的实验结果显示,当坦克达到公路最大速度时,燃气轮机的耗油率为240千克每小时,而柴油机为83千克每小时。因此对于燃气轮机能否上坦克,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
60年代,赫鲁晓夫认为重型坦克必然会成为反坦克导弹的靶子,因此叫停了多个重坦项目。这为列宁格勒基洛夫厂和车里雅宾斯克厂带来了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研究燃气轮机坦克,他们就成为日后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苏联燃气轮机坦克研制机构的核心。
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厂和波波夫的第三设计局(KB-3,级别比实验设计局(OKB)低一级)正准备T-64的量产工作的时候,下塔吉尔的乌拉尔厂发现T-64A用的5TD柴油机问题太多,以至于后者对于当时看来颇具潜力的燃气轮机产生了兴趣,而此时恰好位于列宁格勒的克里莫夫生产联合体的伊佐托夫设计局开发了一款适合坦克用的燃气轮机。
在赫鲁晓夫下台后,列宁格勒的坦克生产厂赢来了一个春天,在以勃列日涅夫同志为核心的苏共中央(听着这话怎么这么耳熟)也有着十分强大的政治力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罗曼诺夫,他是列宁格勒政治集团在克里姆林宫的代言人。于是燃气轮机坦克在1968年4月16日正式获得部长会议批准也是顺理成章了。
(以下为本次更新)
伊佐托夫不想直接照搬直升机的发动机装到坦克上,再者说两者的使用要求也不尽相同。直升机上的颠簸非常小,当坦克在通过一些比较崎岖的地形时颠簸就非常严重了,坦克炮开炮时产生的晃动也非常之大。说到现在普遍流行的模块化设计理念,GTD-1000可谓是个苏联的先例了,根据军方的要求,GTD-1000不仅包括发动机,空气过滤器、油泵、传动机构、空气压缩机都被整合在了一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与燃气轮机有关的部件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取出便于维护和更换。1969年5月GTD-1000首次装车试验,1970年在卡拉干发动机厂量产。不过跟俄国航空发动机一样寿命不长,GTD-1000的大修间隔时间为300小时。
诸多的燃气轮机试验车之一,乌拉尔厂的项目166TM,动力是GTD3T,其实是一台直升机发动机
GTD-1000结构图
GTD-1000的油路系统
四、“219工程”
GTD-1000的首次装机试验是在一辆T-64坦克上,这就是“219工程SP1”,也被称作暴风雨计划。早期的实验显示T-64坦克并不适合这种发动机,主要原因是钢制负重轮和履带在高速运行时晃动极为严重。因此要为219工程开发新的悬挂系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新的悬挂系统并不打算装上乌拉尔厂T-72,因此也没有有些人说的的竞争关系。1971年,换装了新悬挂系统的“219工程”命名为“219工程SP2”。1968至1971年,试验新的悬挂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样车一共有60辆,可见试验任务之重和方案之多。空气过滤器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最后的改进方案是加装了一个带有橡胶内衬的空气通道。1973年的试验向军方展示出了燃气轮机坦克相比于T-64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500小时的使用寿命要求并没有达到。其实在1972年年末的试验中显示,27台发动机只有19台的寿命勉强达到了300小时。1974年到1975年在伏尔加军区进行的营级规模部队试验只是向人们展示,GTD-1000的油耗是惊人的,而且可靠性还不尽人意,为了达到450km的基本航程要求就得加大油箱。在“219工程SP8”的时候油耗仍然是T-64A的1.6到1.8倍。苏联的坦克生产是落后于其生产计划的,由于T-64A和T-72项目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厂家开始生产T-55和T-62来出口赚汇,主要是为了弥补埃及和叙利亚在1973年赎罪日之战的中损失的坦克。1975年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拒绝了将219工程投入量产的建议,原因是219工程的耗油率接近T-64A的两倍,但是在火力和装甲上并没有优势。
目前来看“219工程”很可能面临下马的危险,直到1976年4月终于有了转机,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去世了,继任者是乌斯季诺夫。乌斯季诺夫担任国防部长可谓是打破了苏联的传统,因为他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野战部队的指挥官,但是其从二战时期就一直掌管着整个国家的国防工业系统。乌斯季诺夫也是60年代中期对于坦克燃气轮机化的坚定支持者,“219工程”也是其十分钟爱的一个项目。因此“219工程”在1976年8月6日突然获准投入量产,编号为T-80。在最近的试验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被搁置在一边,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准备量产工作。他计划先让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厂从T-64A转产到T-80;让鄂木斯克厂从T-55转产T-72,但是由于鄂木斯克厂自告奋勇要生产T-80于是鄂木斯克厂成为了T-80的生产厂。后来哈尔科夫厂也从T-64转产到了T-80,但是那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虽然乌斯季诺夫并不喜欢乌拉尔厂的T-72,但是他认为一种相对便宜的坦克对于苏军来说是一种替代T-54、T-55和T-62的不错选择,在大战中也方便大规模生产,因此他并没有打乌拉尔厂的主意,但是他坚持将最先进的火控系统最先装备T-80而不是T-72。1976年5月,哈尔科夫厂的总师莫洛佐夫退休了,于是该厂才终于放弃了只有他们自己看好的T-74NST项目。
T-80的早期型号在火控上与T-64A是相同的,只不过在炮塔右侧加了一个光学测距仪,炮塔也是T-64A炮塔的派生型号。但是由于装了燃气轮机,价格就不一样了,T-80早期型是480000卢布,而T-64A只有143000卢布。其火控系统实际上已经落后于哈尔科夫厂的最新的T-64B,后者有激光测距仪,而且还能发射9M112M(眼镜蛇)炮射导弹。因此T-80的初始型号装备产量并不多,1976到1978年只有列宁格勒基洛夫厂在生产,根据1990年的解密资料,T-80早期型在乌拉尔山以西只有112辆,因此可以认为其实际产量在200以下(实际上只生产了130辆)。T-80的早期型号可以看做是燃气轮机的验证车,经过T-80早期型苏军坦克部队了解了燃气轮机坦克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式。对于T-80系列,这仅仅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T-80的早期型号,炮塔跟T-64A的差不多,识别特征是炮塔顶部右侧的光学测距仪。诸多细节都跟后来的T-80系列不一样,比如负重轮。产量也很少,只有130辆。
由此可以看出在苏联,一个人对于一个项目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此时很多人对于当年因为赫鲁晓夫偏爱导弹而使得众多设计局转产,大量未完工的项目被抛弃的事情记忆犹新,由此可见在苏联再充分的论证的效果也比不上一个人的一个想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不过幸运的是,乌斯季诺夫是技术官僚,对于坦克的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是非常强的,对于坦克工业的发展和军队的需求也有着十分充分的认识,因此他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其实说到耗油率,M1的AGT-1500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它出现的年代已经是80年代了,有些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西方坦克相比于苏联具有优势,只要是认真了解过美国和德国坦克发展的人就会发现,美国人对于坦克装甲的布置方式的认识完全是一桶浆糊,而德国坦克则是裸奔的典型,豹二系列那空空如也的炮塔正面夹层在任何反坦克武器面前就像是豆腐一样柔软,豹二A4用了阉割版乔巴姆后防护性能能也是一如既往得悲催,有兴趣可以看看M1系列除了炮塔正面和侧面靠前位置有装甲之外,车体部分则几乎没有防护,用三合板的梅卡瓦就更不必说了,只有挑战者2的防护性能值得一提。战后德国坦克从豹1开始的过分追求机动性的歪风邪气在豹2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但是我们要知道,在战场上不需要跑车,因为就算你跑得再快也没有航空兵快,能保命的还是靠装甲,而这一点美国人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坦克战没有什么体会,德国人则属于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至于海湾战争中T-72的表现,有几辆不是被航空兵击毁的呢?又有多少人都对M1在伊拉克被RPG-7击穿车体侧面打残装弹手的事情只字不提。在此我并不想卷入那些无聊的争论,只求能给出一个客观的研究结果和评价坦克的正确方式。
我对于西方坦克的装甲布置方式是不认同的,其装甲发展和理论在冷战期间完全落后于苏联钢铁科学院的相关研究,这个差距大约为10年,因为在乔巴姆装甲问世的近十年前苏联就已经用上了复合甲。对于火控和电子设备以及动力、火炮,我的观点是在这些方面苏联是落后的,因为有MTU已经将柴油机做到了极致,德国火炮也要优于同时期的苏联火炮,尤其是穿甲弹方面,在已经步入长杆钨芯弹的时代,由于苏联工艺水平的落后,导致了钨芯钢套弹这种怪胎的诞生。
(待续)
第二个图片(艺术画)那张裙板都向侧向打开,这是什么用途?
兵器知识上提过T-85,也是无炮塔坦克。据说80年代末生产了1500辆,在各军区作适应性测试,但苏联解体后没下文了。
项目450衍生出来的是T-74,但是停留在了纸面上,哈尔科夫的最后一个无炮塔项目就是480,但是也不了了之。从没听说苏军装备了无炮塔坦克,而且T-85这个编号在苏联时期的资料中也没有见到过,最晚的型号是哈尔科夫的T-84,后来被改名为T-80UD。
在航渡时增加车体稳定性,在航渡过程中随时可以开火而不致翻沉。
多数都是机关炮,后坐力也不大。这要是主战坦克(还不是两栖坦克)航渡中保持稳定应该可能,可如果还开炮这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会不会翻“船“啊
如果不是航渡深水是过浅河保持稳定好射击要打开这个应该挺麻烦的,因为恐怕得人力一块块的拧转90度。
还是没想明白这个设计到底想干什么。
主文标题得改个字“站“改“战“
杂志上的文章好多来自外电翻译,若外电出错则翻译过来的文章也有偏差,加上苏联对武器研制历来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作者难以核实。
从BMP-1到BMP-3,只有BMP-2是机关炮,在航渡时也会开炮(西方81中就有过),不过他们是不加裙板的。坦克这么干的原因是阻挡正面左右30度入射角的破甲弹。但后来发现得不偿失。弹开的侧裙很容易损坏。所以后期就不玩了。
阻挡正面左右30度入射角的破甲弹。但后来发现得不偿失。弹开的侧裙很容易损坏。所以在艺术作品里比较容易出现实际上进入70年代中期就不这么干了
谢谢谢谢
西方坦克侧面的空心的模块化装甲到底实用与否?兔子的99可以装吗?
空心模块化装甲的用途是改变破甲战斗部聚能药罩的焦距以减小其穿深,对于脱穿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在写T-80B之前先来个前奏——苏军T-80坦克车号识别方式
上图为列宁格勒军区1989年的一辆T-80B,在冷战时期苏军坦克部队的涂装颜色与二战时期差不多,都是用的4BO深绿色,但是也有一些改进之处。这种苏联官方称的伪装绿是一种极深的绿色,在80年代末的时候这种颜色获得了编号KhS-5146,美国与之相应的颜色是FS 34098号。战术编号由3位数字组成,以用来表示其单位归属。但是苏军为了加大敌方情报机构获取本方情报的难度,故意避免将战车的编号进行标准化管理,而鼓励各部队高一些个性化的编号,同样事情也发生在防空军和空军中,比如让人眼花缭乱的苏27编号(红色36、蓝色27等,只有通过机号的位数能勉强分辨出其为试验机还是量产机,试验机的编号是3位,装备部队的是2位。说到底现在中国空军看破红尘,只许在机号上做个加减法便能分辨所属兵种的师、团乃至是该团中的第几架飞机)。通常情况下,坦克的这三位数分别代表营、连、本车。但是大多数部队是不在通常情况下之中的,因为用最后一位数不能代表连中的所有车,所以普遍情况是这样的,第一位代表这是该团中的第几个连,余下的两位代表这是该连中的第几辆车。苏军定期给表现出色的师一级一下的部队授予近卫的荣誉称号,这些部队往往将近卫军的徽章涂在红外大灯的灯罩上,但是这不是制式的,是本部队自己的荣誉象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应该改成“远没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