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九霄环珮

共:💬22 🌺8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继续讨论:

35-36, women句第二次出现,引出地点的变化,从街上到了其将进入的聚会的门口。women come and go,表明其所寻求对象的一种不特定性。

37-39, 愈近愈怯,在前进和后退之间挣扎。

40-44, 第一次对P的外表进行了描述,揭示出其的不自信和对他人眼光的在意。尽管他的穿着打扮是无懈可击的,可是他仍强调自己外在的“缺陷”,所谓他人的评论其实反映的是P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认知。

“40 把一块秃顶暴露在我的发际,

41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珍稀!”)”

----in the middle of my hair,应该是地中海式秃顶,而非“发际”;“珍稀”感觉不大贴切,“稀薄”怎么样?

45-48,“ Do I dare

Disturb the universe?”

----感觉是举手要敲门,或要通知其的来到时的踌躇。这句话表明P的心中,P自身和the universe的一种对立,或差异。他并不自认为其属于哪个其将要进入的universe,他的进入对那个universe不是一种补充或丰富,而是一种disturb。Dare表明其之前已经感受过那个universe对他的某种排斥。P对于这个其要进入的世界是个不速之客,就如在黛西家参加宴会的盖茨比。

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

----我对这句的理解和你稍有不同,48句是对47句的一种解释,一分钟之内即可在决定或反决定之间翻覆,因此,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而不是说“一分钟后”,“reverse a decisions and revisions”是“一分钟”这个时间段内的行为。我看一些资料说,there is time for sth.是个来自圣经的句式。

49-54; 55-61;62-69:这三节我赞同你说的是P对自己的进一步说服,还未前进即在说服自己退却。但具体的理解稍有不同。

这三节都以“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开头,并以“So how should I presume?”结尾。这样的起和收,我不觉得是“因为“某种因“熟人熟面”而抹不开面子所以犹疑是否要采取一个冒昧的行动”,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其实是P对那个和他一起走的you或读者所做的一个解释,解释他的踌躇并非因为其是个缺乏经验,不了解女性的那种青涩少年,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见识过女性,不,恰恰相反,他犹疑正是因为他已经了解了那一切,他了解上流社会的爱情,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他,了解那些女性,他通过强调这些了解来对自己的怯懦建立一种辩护,而“这些了解”也揭示出,他也了解在那一切中,并没有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那个他内心深处所痛苦寻求的那一个,那个能够抚慰他内心的自卑和紧张,并带给他安全感和和谐的那一个。因为他已经完全了解了,所以他才越发绝望,才会一直说服自己退却,才会在后文问其的行为到底“值得”与否。

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

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

----这可以视作对英式上流社会刻板单调的日常生活的简要概括,同时也揭示出P的内心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反动。measure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其实是说他的整个生命可用其喝过多少咖啡来丈量。19世纪末的英国小说对那种英伦生活的描述非常有助于理解这句话。总是在喝咖啡,下午茶,然后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物,所有的紧张、冲突和真实的心意都被掩饰在这些形式化、仪式化的言行之后。

I know the 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这里用了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典,不妨视作对其窥听到的他人的爱情的一种暗示。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从另一个房间传来的乐声掩映下的窃窃私语。P想说,他了解上流社会这种期会幽欢。

So how should I presume?

----不是很赞同“冒昧”这个翻译,presume,应该是指行为前我们一般在心理做的某种预设。比如说,要表白之前,预设对方对自己的好感程度(很喜欢,一点儿喜欢,有好感,一般,有点儿厌烦.......)。

55-61: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the eyes”,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他自觉是是被钉死在墙上的昆虫,被精确审视。formulated phrase,应是他人给与他的某种标签,类似于,中年秃顶文艺男,竹竿书呆子,这样的东西。他在这些目光之下,完全无所遁形。生活和习性(days and ways)本来是日常谈话的很好主题,但是spit out, butt-ends,表明了他的自卑和虚空感。

62-69: 这一节更具体地解释说其了解女性,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一个作为整体的女性出现,其描述的全是片段,戴着镯子但长着棕色绒毛的胳膊;衣裙,香水......我们可以读出P在感知女性,甚至如同自己在前一节被人做精确审视一般,在仔细观察女性,但我们也从这节读出他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他甚至可能都没有勇气抬起头去正视那个从披巾下露出白色胳膊,说话时衣袂带起香气的女子的眼睛。他在谈话时因为感知到这些非常女性化的片段而走神,忡怔。手臂和茸毛,表明了其面对女性时的一种紧张,他不能将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接受,在其认识到美的瞬间,他必然能同时发现丑:对他人如此,对自己其实也是如此----这样的人物性格,也就注定了其出发的找寻最终必将以失败告终,因为其和客体的不能和谐,深层次在于其内心缺乏某种调和的能力。另外,arm的反复出现,让我想起看着宝钗胳膊发呆的宝玉。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通宝推:九霄环珮,
家园 还是磨豆腐好理解,看来俺也就是磨豆腐的命了
家园 回复

35-36, women句第二次出现,引出地点的变化,从街上到了其将进入的聚会的门口。women come and go,表明其所寻求对象的一种不特定性。

对“地点”的评论有道理。“come and go”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和Michelangelo形成的一种语言上的音乐感,非常棒,(有点象中国的对联似的。)“表明其所寻求对象的一种不特定性”?这个也许可以有。

“40 把一块秃顶暴露在我的发际,

41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珍稀!”)”

----in the middle of my hair,应该是地中海式秃顶,而非“发际”;“珍稀”感觉不大贴切,“稀薄”怎么样?

关于“发际”,我不是说“in the middle of my hair”的意思是“发际”,显然字面意思是“我的头发中间有个秃块”。说一下我这么翻的考虑。40行这句话的出现是由于39行“走下楼梯”引发的,因为他走下楼梯,就把他的地中海式秃顶完全“暴露”了,因为人们可以从上往下俯瞰,而在平视中,秃顶就不那么显眼,所以我用到“暴露”一词。“发际”的意思是“头发的边际”,地中海式秃顶周边还是有一圈头发的(除了脑门部),所以说“秃顶暴露在发际”类似于说地中海在陆地边际,估计也能说得通吧。有地中海式秃顶的人,发际确实要比常人复杂一些。(BTW, 不由想到韩寒曾经嘲弄方舟子秃顶,方舟子不但不以为虑,反而说秃顶有诸般进化上的优越呢。)

用“发际”还有个考虑,是和前面“楼梯”形成押韵,不过和原文的模式并非完全一致了。

“thin”这里的最准确的译法应当是“稀疏”,不是“珍稀”,也不是“稀薄”。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有其典型用法(当然不止于),比如稀疏典型用于头发,稀薄典型用于空气,珍稀典型用于保护动物。我这里采用“珍稀”是故意的,我觉得可以表达一种从上往下看的观看者语气中的“揶揄”,形容头发少了,显得珍稀宝贵起来。这是我的比较个人化的倾向,希望生动一些。

一个关于头发稀疏的笑话:

清朝有一人只有三根头发,他编了根辫子,一天梳头不慎掉了一根,他把那两根拧在一起,后来又掉一根,他火了,说:不梳了,以后着!

45-48,“ Do I dare

Disturb the universe?”

----感觉是举手要敲门,或要通知其的来到时的踌躇。这句话表明P的心中,P自身和the universe的一种对立,或差异。他并不自认为其属于哪个其将要进入的universe,他的进入对那个universe不是一种补充或丰富,而是一种disturb。Dare表明其之前已经感受过那个universe对他的某种排斥。P对于这个其要进入的世界是个不速之客,就如在黛西家参加宴会的盖茨比。

很有道理。

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

----我对这句的理解和你稍有不同,48句是对47句的一种解释,一分钟之内即可在决定或反决定之间翻覆,因此,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而不是说“一分钟后”,“reverse a decisions and revisions”是“一分钟”这个时间段内的行为。我看一些资料说,there is time for sth.是个来自圣经的句式。

我觉得你对“reverse”的理解有道理,但是说48行是对47行的解释恐怕则未必。其实这种地方按照语法来处理是很保险的。47/48的主干是there is time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In a minute"作前置状语,“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作限定性定语从句修饰“decisions and revisions”,意思是一分钟之内有时间作出“decisions and revisions”,而这“decisions and revisions”是一分钟就可以reverse的。举个例子,比如从时刻零开始算起,P在第30秒作出一个decision,然后在第70秒进行reverse(相对于第30秒那个时刻是在40秒), 这个scenario是符合原文的,所以48行的一分钟和47行的一分钟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一分钟,否则的话,那个a minute须换为the minute。

48行的“a minute”是个名词短语,作从句的主语,最准确的译法应译作“一分钟就要reverse的......”,而不用“一分钟之后就要reverse的......” 。但是我为什么选择“一分钟之后”呢(拙译中应加之字),我的考虑是为了构成47行和48行中两个“一分钟”之间的对称感。如果一个译作“一分钟之内”,一个译作“一分钟”,则没有对称感,而“一分钟之内”和“一分钟之后”,我感觉有一种修辞上的对称感。

47/48的翻译还有一个困难就是“revision”和“reverse”的翻译。要知道,revision和decision是押词尾韵,而和reverse又压词首韵,这是诗人在此两行的字词选用上的精致化。此诗译了有近三年了,不记得当时我的考虑,但是现在的化,我对此三词“可能”会这么考虑:

decision: 决定

revision: 修订

reverse: 修改

仿佛是模拟了原文的押韵方式,但效果也未必很好。有时候翻译用词的精准性要求胜过韵律性要求,有时候反之。这些都是非常tricky的事情,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

这三节都以“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开头,并以“So how should I presume?”结尾。这样的起和收,我不觉得是“因为“某种因“熟人熟面”而抹不开面子所以犹疑是否要采取一个冒昧的行动”,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其实是P对那个和他一起走的you或读者所做的一个解释,解释他的踌躇并非因为其是个缺乏经验,不了解女性的那种青涩少年,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见识过女性,不,恰恰相反,他犹疑正是因为他已经了解了那一切,他了解上流社会的爱情,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他,了解那些女性,他通过强调这些了解来对自己的怯懦建立一种辩护,而“这些了解”也揭示出,他也了解在那一切中,并没有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那个他内心深处所痛苦寻求的那一个,那个能够抚慰他内心的自卑和紧张,并带给他安全感和和谐的那一个。因为他已经完全了解了,所以他才越发绝望,才会一直说服自己退却,才会在后文问其的行为到底“值得”与否。

首先,我们看不出主人公在爱情方面的有多少经验,很可能确实是没什么经验的。其次,“他也了解在那一切中,并没有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那个他内心深处所痛苦寻求的那一个,那个能够抚慰他内心的自卑和紧张,并带给他安全感和和谐的那一个。”你在这里就把这个主人公给稍许过多“理性化”,稍许多了点“决断力”,而淡化了他的“犹豫不决”和“不由自主”。在我看来,主人公还不具备如你所描述的心理力量。主人公不是一个只是自卑和紧张的人,一个自卑和紧张的人很可能很能决断,而主人公既自卑又没有决断力,他在这条路上走,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走的,昨天走,今天走,明天还是走,就象人们的生活,昨天、今天、明天,都那么走,而没有进行一种“抉择”!!

人的“存在”在于“抉择”,这是一种观点。

回到原文,49~54,我其实还并不十分了解这段话,主要在于52/53行的人声(voices),因为这个“voices”在诗末出现,也在“The hollow men”的第二部分出现,不得不让人揣测它的象征符号性。现时我还不太清楚。

49~54给我的一个感觉是主人公不敢去打破/打扰(disturb)那种格式化(formulated)的固化(fixed)的生活模式。“熟人熟面”是一种比较通俗化和本地化的解释。就象你在一个圈子中混,混久了你就会固定地形成或扮演一种角色,就象一个一向比较衰的人很难突然雄起,因为那样很可能会招来嘲笑(大家会有种种笑法:今天怎么吃错药了,发什么神经,整什么妖蛾子,等等),因为那种突破常规模式的抉择打破了固定的预期,而这种固定的预期对于主人公是一个压制性的存在,他无力推翻。

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从另一个房间传来的乐声掩映下的窃窃私语。P想说,他了解上流社会这种期会幽欢。

前面提到我还不太清楚“voices”在这里的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dying”重复出现必有其强调的用意。“dying fall”字面意思是音乐上的“渐止”。

So how should I presume?

----不是很赞同“冒昧”这个翻译,presume,应该是指行为前我们一般在心理做的某种预设。比如说,要表白之前,预设对方对自己的好感程度(很喜欢,一点儿喜欢,有好感,一般,有点儿厌烦.......)。

这个争议很正常。我起先也是用预设/假设。后来觉得用冒昧似乎会好点,理由如下。

1) 冒昧的意思是胆敢,和前文“do I dare”是一致的。

2)冒昧的一个习惯用法常常和disturb连用,和前文“disturb the universe” 一致。其实这里可以如此续上不定式:“So how should I presume to disturb the universe”, 这和45/46的“Do I dare / disturb the universe”基本是一个意思。

3) 这里的文意是,因为种种原因,主人公不敢冒然/冒昧地采取行动。重点始终是他不敢。不敢,这是真正能让人同情的东西。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是很难很难说他不敢怎么怎么的,所以一开头的题记里引用但丁的用意也在此。

55-61: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the eyes”,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他自觉是是被钉死在墙上的昆虫,被精确审视。formulated phrase,应是他人给与他的某种标签,类似于,中年秃顶文艺男,竹竿书呆子,这样的东西。他在这些目光之下,完全无所遁形。生活和习性(days and ways)本来是日常谈话的很好主题,但是spit out, butt-ends,表明了他的自卑和虚空感。

有道理。

注意到“days and ways”这个修辞。我译作“生活和习性”,其实译作“生活和生性”在修辞上较好,只是生性不如“习性”准确。

62-69: 这一节更具体地解释说其了解女性,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一个作为整体的女性出现,其描述的全是片段,戴着镯子但长着棕色绒毛的胳膊;衣裙,香水......我们可以读出P在感知女性,甚至如同自己在前一节被人做精确审视一般,在仔细观察女性,但我们也从这节读出他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他甚至可能都没有勇气抬起头去正视那个从披巾下露出白色胳膊,说话时衣袂带起香气的女子的眼睛。他在谈话时因为感知到这些非常女性化的片段而走神,忡怔。手臂和茸毛,表明了其面对女性时的一种紧张,他不能将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接受,在其认识到美的瞬间,他必然能同时发现丑:对他人如此,对自己其实也是如此----这样的人物性格,也就注定了其出发的找寻最终必将以失败告终,因为其和客体的不能和谐,深层次在于其内心缺乏某种调和的能力。另外,arm的反复出现,让我想起看着宝钗胳膊发呆的宝玉。

有道理。

他只看胳膊,不敢看眼睛。

说到眼睛,“The hollow men”里明白地出现了“Eyes”,确定是一个象征符号,据说和《神曲》中的比亚特里契(Beatrice)有关。不过,很肯能此眼非彼眼。

家园 一种病源,两种病症

普鲁弗洛克是阳虚,

枪击案凶手是阳亢。

都失调了,相比之下,普鲁弗洛克还好点,枪击案凶手则完全丧失了人性。

回复
家园 嗯,等我回去了接着说。
家园 磨豆腐挺好,至少是在从事切实的生产活动:)
家园 夜里想了千条路,明早起来磨豆腐

好,千里之行,始于肚皮;民以食为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