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债务,近期的两件事 -- 闻过则喜
我目睹过类似的事情的发生,03年的一个简略的关于河流污染的小的报告,很可能推动了05年的针对整个流域的饮水安全的调查,以及后来的整个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的调查。虽然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行动。有这样的努力是好的,虽然只是简单的粗糙的努力。但是——但是现在真的愿意埋头去做的,接触基层去做小报告的人有多少?所谓的独立记者独立调查人员在我看来大部分是哗众取宠,大部分人不过是在空对空放嘴炮。每次出现和我预想不同,我总要反躬省己,而现实社会里,真正愿意反思的人太少了。一次两次,最后的结果就是麻木掉,不想再去混迹其中。
太祖的《寻乌调查》,好文章。二三十岁的人在他那个时代他那个年龄,有他那种情怀的太少了。虽然文科生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的直觉很厉害。
她来过我们单位,老板负责接待,我在楼梯上看过她一眼,确实本人,如假包换,和电视上一样,当日一身深蓝色套装。
家里lg的翻译快全部完工了,还剩下最后一章大概二十多页。
这本书是全面的,描述国外找矿的基本方法的,涉及到最基本的方法,举个例子,就像是做车床的时候,车刀该怎么放,游标卡尺该怎么用。满共二百多页,但是lg说基本上把探矿方面的方法都讲了,现在他们做的仍然没有将这书上的所提到的方法用尽。听起来是本很有用的基本参考书。
很多细节性的技术问题,欧美各国跟国内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国内学的一直是苏联模式,但是欧美不是那样用的。对质量控制,对基本的处理,欧美方法的学习引进更有利于和世界接轨,应该对海外矿业开发也有一定的用处。
这本书,lg说想去找个祖师爷的朋友,先看看投石问路,不急着出版。如果找不到愿意投钱出的,就先这么放着。
上次听科学出版社的编辑说出本书大概看印数来定,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关键是版权。先这么滴吧,看lg的祖师爷的朋友(一位业内老先生)的口风再说。那人是矿业界有身份的人,应该还有不少门路。
之中不同的种群(不知用得对不对)在不同的生态位(不知用得对不对)各自分别长期生存,却没有分化成不同的种吗?或者你说的是迁徙?
我对搞研究的人是很景仰的,总希望能沾沾仙气。
老板认为某几种生物可以作为指示生物,指示西太平洋的温度波动以及洋流变化对中国近海的影响,但是在这之前要先把重点生物的基础生物学弄清楚。
然后我就受命去搞清楚。这是最近做的事情。方法就是使劲看文献。不仅要搞清楚它的基础生物学还要搞清楚其生活背景。
同时我自己因为对这个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我也希望对已有猜测找到一些论文依据。
生物是很奇特的。这个种类就是,它的幼体和成体会通过某种方式选择不同的水层生活,其原理未知。关于幼体成体分开生活的生活策略有很多种假说,但是都是理论性的。
我前阵子看到一篇论文,过去在本实验室的文献中从未引用过,但是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这种生物的分布会是这个样子,我本来以为在解释该生物的分布上会是个很好用的理论,最后看完一系列的文献后发生了动摇。但是,文章中提到的种种现象和我们观察到的太一致了。而且它提到的理论假设也是个很大的诱惑很难拒绝。但是致命伤摆在那啊,就是——建模无法证实。所以要么是理论有问题,要么是建模有问题。而后一个情况我无法证实,因为我是数盲。因此我只能将其列举,待以后慢慢解决。
不过这对我构建我自己的理论模型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后要将这阵子从论文里面提取到的信息反馈给老板。
胡说一句,如果是幼成体,那就是类似于迁徙了,好像就是极大的问题了,迁徙本身就没解决,前两天看电视说藏羚羊为什么在更高海拔产仔,就有好多假说,但无法证明。你也可以提出新假说呀,如果数学不行,可以拉一个搞数学的来。
海水有个现象叫做埃克曼螺旋,就是底层水由于风向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和表层不同。那篇论文假设生物在进化中发展出控制自己所处深度的能力,进而控制自己的最终去向,占领特别的生态位。这个控制自己的去向对不同的发育阶段是不同的,以人为例子,就是女人留在家里看孩子,生孩子,男人出去打猎,年轻人呢尽量去闯荡江湖。这样的话,女人一直生,而年轻人通过跋涉远方降低了家乡的人口压力,还扩散了基因散布的范围。听起来很符合生态学很美好吧。可惜的是很难证实,甚至很难用数学模型证实。
这个理论需要的实验以及理论基础有点太过于复杂,而且08年一篇文章说这个理论无法用数学建模来证实。但是吊诡的是它所涉及到的现象和我们在实际中观察到的非常相似。我所说的那个生物只分布在论文中提到的区域类型,虽然有一些还属于研究空白范围,对某些区域的研究还比较少。
是否上数学建模和是否在实验中进行验证我说了不算,虽然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本实验室之前十几年的某些理论。但那是大老板的工作范畴,我只能尽量吃透这个理论在合适的时候向老板提出来或许我们可以这么做。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还不能完全吃透,如果真拉这样一个未经完全证实的假说来解释我所看到的现象会怎么样。我认为我需要谨慎,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这个理论和其适用的范围。
只能祝你糟糕出来,提出自己的假说,然后给咱们科普一把。
俺这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感冒的。
所以不用那么关注,镇定,镇定。
这问题我也很难就搞出来,不过现在是贴了个边。很多问题很难分析清楚,我只能慢慢来。最终还要大老板去决定。
至于科普,俺觉得即使写成科普也很难有多少人很感冒,何况,这个问题最终阐明估计时间会很久,这可不是跟测光速似的,有点像量子力学的测不准。
据说造成这种生物选择停留在不同的水层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它成体比幼体具备更多的油脂积累,因此会停留在相应更深的水层(这些油脂主要是蜡质因此比重会比较大一点)。但是——生物的事情,谁知道呢,想在相应的深度,相应温度求出其比重,还涉及排除其他种种因素,还是很有难度的。
每次回国都要买些药,不过小厂的我怕了
没看懂,你要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