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8 🌺3406 🌵1新 💬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家园 经堂语

经堂语

编辑

十五世纪中叶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流行的伊斯兰教专用语言,或在寺院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伊斯兰教宗教术语。其基本语法结构和一般词汇属汉语,只是夹杂有大量的伊斯兰教语词。

中文名 经堂语 外文名 Jingtang language 所属民族 回族 年 代 十五世纪

目录

1 历史渊源

2 相似性

3 语气与风格

4 事实分析

5 词汇构成

6 注意要点

历史渊源 编辑

经堂语依附于经堂教育。经堂语的历史也至少应该和经堂教育一样古老。然而,“明代以前,清真寺有无回文大学之设,无从查考”①,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经堂教育创立时间是16世纪末。这个时间的确定完全依赖于中国回族经堂教育陕西学派的始祖胡登洲(公元1522~1597年)的生平资料。胡登洲,字明普,陕西咸阳市渭城人。据说他年近五句时曾客居北京,拜位来华的阿拉伯缠头叟为师,学习《母噶麻特》等经典。既而归故里设帐讲学,是为回族经堂教育之溯。依此推论,则回族经堂教育的创立时间大约在16世纪70年代以后。经堂语的时间上限最晚也不会迟于这个时间。

相似性 编辑

如果单纯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角度来考察的话,回族经堂语的形成年代还应提前一步,进而与元代白话与明初语体文搭上界。为此,我们可以各选择一段经堂语和元明白话进行比较:“我凭着普慈今世、独慈后世的主的尊名起,感赞调养普世界的主,好结末是在一些行计较的人上。主的慈们与安宁,降在他的钦差穆罕默德与他的家眷一总上。在赞主、赞圣之后,祈望主在两世里边给你吉庆者。你知道这件事情者,这本其他布,是解明修伊斯俩目的根脚。包含五个模干狄卖,作为五门十四篇。”(私刻《尔图德汉译精华全册》,以下简称《尔》)。

至元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中书省奏过事内一件:“系官的库里仓里钱物,偷了来的,少了来的,拿着底人多有。钱赔不起呵,他底田产、人口、头匹的,不拣甚么,准折属官。地不勾呵,保人根底交赂者。更不匀呵,本人根底交配役,他每工钱算着,那钱数到呵,放呵。怎生?”么道来,奏呵。“交保人每赔底,知它怎生有?然那般,依着您的言语者。偷了钱物来的贼每根底不合放”②。

语气与风格 编辑

这两段话的语言风格十分相似。比如,其中的祈使句均用语气词“者”(又作“着”,宋元.通用)字来煞尾。所不同的是前者译自阿拉伯语经典,其中夹杂着阿拉伯语的语汇,如“克伊塔布”(经典)、“伊斯拉目”(伊斯兰教)等,后者却是蒙古语的直译休,其中出现了“么道”(“说着,这样说着”的意思,用于句末,略如古代汉语的“云”)这样的蒙古语词。如果详加分析前段经堂语的词汇,就可以发现除语气词“者”以外,还有好几个词都与元明语汇大有干系,如:

结末:结果。《刘知远诸宫调》十一“四方国柄我权握……有印后为安抚,无印后怎结末?”

一总:总共,所有的。《薛仁贵》一折:“当日三箭定了天山,杀退摩利支,都是我薛仁贵的功劳也。则不这件,一总过海平辽,有四十五件大功,都被张士贵赖了。”

根脚:基础、底子。又引申为出身。《朱子语类辑略》:“贾谊之学杂……然终是有纵横之习。缘他根脚只是从战国中来故也。”《元朝秘史》:“拾得个小儿,鼻上带一个金圈子……何颜会说:‘必是个好根脚人的儿子。’”

但是,有几种因素使我们不能够遽下断语,认定经堂语的形成年代在元末明初。一是语言的渐变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却是渐进的,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元末明初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经堂语形成年代约有不足200年的历史,要在这不足200年的历史中给语言划一个比较严格的分水线这是很困难的。其次,是汉语发展史中始终存在的文言与白话的对立。《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水浒传》的作者都与罗贯中有关,但其语言风格歧有不同。《水浒传》是明快流利的明初口语,而《三国演义》中却夹杂着大量的文言成分。二者所反映的口语成分比例不可同日而语。一般来说,这时的白话文作品更多保留了宋元白话的语言成分。经堂语是一种讲经语言,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道地的口语。因而,我们在论述经堂语直接发端于元代或明初口语,但也不能仅仅由此而排除它或者是在保留元明语言成分的后来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这一可能。

这样的论述并非毫无意义。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考虑语言的渐变性特点,还是口语文保留更多宋元语言成分的因素,经堂语的语言年代可以有约200年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这一结论对考察经堂教育的起源将不无裨益。如果我们有办法证明经堂教育起源于元或明初,进而推断经堂语的源头是元末明初口语,在经堂语的语言特征上,这是可以允许的。

事实分析 编辑

事实上,有很多迹象表明,胡登洲并不是经堂教育的创始者,而是经堂教育的承继者和集大成者。刘迎胜先生分析了元明回回语言文字学后认为:“从目前的资料分析,中国的穆斯林语言文字学兴起于元代,明代胡登洲的经堂教育应该是明初官办穆斯林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③他用这样的图式来表示这种继承关系:唐代,波斯移民和中国摩尼教教徒中的中古伊朗语、波斯语教育一元代,“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的回回语文教习一明代,“四夷馆”和“会同馆”中的“回回馆”的波斯语教明末胡登洲开始的经堂教育④。

除了文献资料外,我们可以从经堂语本身再提出两点证据,来支持回族经堂教育发源于元明穆斯林语言文字之学的推断。其一,是经堂语的“通语”或“准通语”性质。众所周知,汉语的基本特点是地异言殊。依照方言的内部特点可以将全国的汉语方言划分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属七大方言区。方言区之下又有次方言区,如官话方言又可划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区。虽然如此,各次方言区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遍布全国,其交际语言也与当地方言大略一致。经堂语言随回族的居住特点而存在于各个方言区内,但除了各方言区经堂语在语音上的差别以外,其词汇、语法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说明经堂语在回族经堂教育中具有某种“通语”或“准通语”的性质。 经堂语的创始人如果是胡登洲,我们很难设想这种相沿已久的经堂语只是由于他个人的努力提倡而通行全国,这是很难理解的。

仔细分析经堂语的译文风格,就会发现它与元明时期的译文风格十分相近。元明时期的翻译作品我们可以翻检其内容大都是译自元代蒙古语的公牍的《元代白话碑》碑文、元贯云石所作《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以及明初洪武年间译成汉语的《元朝秘史》等语言材料来加以研究。如《孝经直解》:原文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直解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你再坐地,我说与你身体、头发、皮肤,从父母生的,好生爱惜者,休教伤损者,么道。阿的是孝道的为头儿合行的勾当有。 再来看一下经堂语的语言:

“圣人每一位是本光阴至贵的,至有智慧的,禀性至好的。”

“归信好与歹的定夺一总是主的造化与板代的营干。”

“你们的每一位可亦喜这件事。”

“他吃他的死弟兄的肉,既然如此,你们僧恶他者。”

元明两代的政府机构中都设有从事包括回回语言文字学教习、研究的机构。元代有“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明代在“四夷馆”和“会同馆”中专设“回回馆”,流传至今的《回回馆译语》和《回回馆杂字》即其成果之一。考虑到回族经堂教育与元明官办穆斯林语文教学的继承关系,揆诸经堂语的语言实际,我们可以推断:中国回族经堂教育中使用的这种经堂语,其实发源于当时通用的翻译语言——无论是外种语言(如蒙古语)还是古代汉语经籍,在翻译成白话文时均采用的一种较统一的语体。回族的先民在译解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经典时,也概不例外地仿效、采用了这种口语文。这种翻译语言人所共用,具有“权威性”或“通用”的地位。因此才很容易为全国教胞所接受。当然,在其流行过程中,或许有胡氏的提倡之力。

词汇构成 编辑

语言的构成成分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我们这里只选择其中最后的一项进行探讨,并非经堂语音的语言和语法没有研究的价值,而是因为:(一)关于经堂语的语音。正如上言,经堂语的语音是与全国各方言区的语音特点相一致的。一个北京牛街的阿訇和一个银川的阿訇讲同一部经典,前者使用道地的北京方言,而后者却操兰银官话的腔调。各地经堂教育中曾使用过一种叫叫“小儿经”(“消经”)的拼音文字,即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但这种拼音文字却按照各自的方音各自为政地拼写,未能象汉语拼音那样全国统一,正是这种南北音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而关于经堂语由大量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而吸收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语音这一特点,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将有论述。(二)关于经学语的语法特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经堂语由于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以及受阿拉伯语语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语法现象,如“汉语动词十阿拉伯语/波斯语名词”的动宾结构(做乃麻子、做都瓦)、“汉语修饰语十阿拉伯语/波斯语被修饰语”的偏正结构(汉克伊他布)等。对于这一问题近人已多有涉及,故在此不再作更多的论述。其次是经堂语的语法还保留了元明白话的语法特点,如:

(l)“他命一个押,到在某一棵树的跟前……”(《尔》)25页)。

(2)“一日圣人过在一个坟茔里边,站在两个坟头上……”(《尔》41页)。

(3)“嗣后给衙埋台的日子有了,命令到在天堂的人上”(《尔))78页)。

(4)“牛羊驼雀鸦鸽白翎斑鸠等,从器皿上议了,不把水转的秽污……大小净皆使的”(《尔》41页)。

(1)(2)(3)例中“趋向动词/移动动词十‘在’字构成的处所补语”和例(a)“否定词十‘把’字结构十‘得’字补语”(“的”、“得”近代汉语通用),这都是显明的宋元明语言特点,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一定会给本文第一部分的结论提供佐证。由于语言材料不足的限制,我们拟在以后专文讨论。

我们在此重点讨论经堂语的词汇构成。经堂语词汇的主要特点是汉语词汇中夹杂着数量不少的外来词。外来词的主要来源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主要是经堂语的宗教语言性质,另外,还有可能是回族先民所操母语(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的底层遗留。比如:

阿拉伯语: 克若买特(奇迹)、阿黑惹特(后世)、古若阿尼(《古兰经》)、尼卡豪(婚礼)、格阿麦特(后世)、沙黑德(殉教者)、色瓦布(感谢)、而来麻伊(学者)。

波斯语:

阿布德斯(小净)、得斯塔日(缠头巾)、朵斯塔尼(教友)、朱子德(犹太教)、阿訇(教师)、杜什蛮(敌人)、阿斯麻尼(天空)、邦达(晨礼)。

这种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有十分广泛的文化学研究角度。比如,可以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测算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的百分比,以此给回族族源、回族伊斯兰教的传播来源提出语言学上的证据。其次是可以通过词汇的分类研究,探讨隐于其后的文化、历史内涵。象借用波斯语的“阿斯麻尼”来表示“天”,这并不是平凡而随意的举措。汉文化中常用“天”来对译伊斯兰教的“真主”,唐杜环《经行记》:“其大食法者,不食猪、狗、驴、马等内,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这一理解是不能够被伊斯兰教所接受的。明詹应鹏《群书汇辑释疑跋》:“其教专以事天为本,而无像。无像诚是也,第以为天则非也。盖所事者宰乎天地万物之主,惟古故无像也。若日天,天即有像矣。有像者,皆真主之所造,吾教事主之外,凡一切所造之物,俱不事焉。故日事主非事天也。”这一段话对“天”与“真主”的本质区别辨析甚明。为避兔混同,对汉语一般意义上的“天”也采取了摒弃的方法。

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昏,值得认真分析的是这种对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的借用方式。汉语借用外来词的方式一般有三种,(1)译音: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一并接受过来,如:坦克<英语tank,苏打<英语soda,弥撒<拉丁语。issa;(2)仿译(或日“摹借”):保留外语词的形态结构和内部形式,用自己语言的材料逐词(词素)翻译过来。如:马力<英语horse—Power(horse:马,Power:力),蜜月<英语honeymoon(honey:蜜,moon:月)(3)形译:这是汉语借用日语词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日语常采用汉字来书写词语,并且经常用汉语词素来构成新词,汉语借用这些词时就连形带义搬过来,如“破产”(basan)、“手续”(tetsuzuki)等。

经堂语中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可以和前(1)(2)种借用方式相比较。汉语借用外来词时,受制于汉语词汇的音节特点(还可能有汉字的特性)、尽量采用优译的方法,比如英语。比。地传到法语基原封不动,仍是football,传到俄语中一依其旧,是¢yT6O。,只不过改用了斯拉夫字母。而汉语却仿译成“足球”(fOOt:足或脚,ball:球)。对于译音词,也尽量调整其音节结构,如romantic,旧译“罗曼谛克”,现通译“浪漫”,个别地方作“罗曼”,如“罗曼史”,指“恋爱史”。只有这样,才能从音节构造、词形方面显出“象”汉语来,达到与汉语完全同化的效果。

经堂语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看来是完全采用原来的音节构造,而不考虑汉语音节的特点。换言之,经堂语在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时,首先考虑的是它象不象原语言的形式,至于它是否象汉语,那是非常次要的。甚而,在用汉字译写借词时,还努力保留原有的发音,比如,在笔者所研究的私刻《尔图德汉译精华全册》中,译者用给汉字加“口”字部的办法来译写阿拉伯话的语音。这种译借方式的形成,没有语言规划所施加的影响因素,因而反映了译借者心理上对阿拉伯语、波斯语的亲近感及其力图保持其宗教不被汉化的强烈愿望。 保持借词原有语音,无可避免地带来经堂语中存在着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语音的情况。这一特点颇类于东干语,东干语中由于借用俄语词汇而出现了俄语的/p/音。经堂语中有阿拉伯语的la音,这是很容易发现阶事实。

注意要点 编辑

经堂语的汉语词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

(一)宋元明口语,例举如下。

但:凡,所有的。《尔》17页:“知道一吗尼的规矩断法是至关紧要的。要是一个人,他不知道,但是他干的乃吗子、掳则、在卡台、汗折.一总使不的。”——《玉镜台》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使不得:不能,不可以。《尔》65页:“假若把一处宅子或十个银钱在两个富贵的人上散了甩得盖他使不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使不得。第一,家中母亲严谨;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断然使不得!”

总然:纵然,即使。《尔》18页:“有阿各立的妇人……人断她从丈夫上离开,临近在她上是哈啦木,总然她的尼卡哈在这个之前凭着已思俩木明显的塞拜布是真正的罢。”——《风光好》三折:“总然你富才华,高名分,谁不爱翠袖红裙。”又《快嘴李翠莲记》;“待我留些整齐的,三朝点茶请姨娘。总然亲戚吃不了,剩与公婆慢慢(口童)。”

营干;作为。《尔》29页:“又明归信好与歹的定夺,一总是主的造化与板代的营干。”按;宋元白话的“营干”意为“办事”。如《东京梦华录》卷三:“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样:量词,相当于“种”。《尔》32页:“随俗有两样,有真正的随俗,有坏随俗。”——《鹤林玉露》卷三:“今也有一样古钱,其文日‘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

搭救:拯救。《尔》74页;“要是一个人在时候的临尾入在乃吗子里边,就在那个时候,一个母思林在水里边受淹了,可读割断乃吗子,从滩上搭救他。”——《朱砂担》二折:“苦奔波,枉任生受,有谁人肯搭救。”

定然:真主安排好的。来源于宋元语言“定然”,意为“必定”。如柳永《长寿乐》词:“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凭时,等着回来贺喜。”

打算:宋元语言中意为“结算”,进入经堂语后,指教徒去世后,天仙要计其行为之好歹而发落。《元史·刘秉忠传上》:“今直打算官民所欠债负,若实为应当差发所借,宜……一本一利,官司归还。”

好共歹:无论如何。《破窑记》一折:“您孩儿受的苦,好共歹我嫁他!”

干办:功修。来源于宋元语言“干办”,意为“处理、办理”。如《古今小说》卷三十六:“便教周五郎周宣,将带一行做公的会郑州干办宋四。,

的实:确实。《尔》22页:“乃吗子是教门的柱子,他立站他的人,的实他立站了教门了。”──《赚蒯通》二折:“今日个萧何问及施谋智,黑洞洞不知一个的实。”

(二)其他宗教用语。经堂语为表达需要,还借用佛教、儒教及其它宗教的用语。如“无常”,意为“死亡”,常含有避讳的感情色彩。唐代俗文中多见这个词,一是表示“无常鬼”,传说中可以勾走人魂。敦煌歌辞《禅门十二时》:“人身犹如水上泡,无常煞鬼忽然至。”王梵志诗:“无常煞鬼至,火急被追催。”另一个意思是典型的佛教用语,来源于梵文意译。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生起、变异、坏灭之中,迁流不息,绝无常在,谓之无常。《弘明集》卷一三引晋邦超《奉法要》:“少长殊形,陵谷易处,谓之无常。”王梵志诗:“来如尘暂起,去如一坠风。来去无形影,变见急匆匆。不见无常急,业道自迎君。何处有真实,还凑入杏冥。”表示“死亡”意义的“无常”,恐怕与这两个用法都有关系。还如“参悟”,这个词无疑出自佛家“参禅悟道”之类的语汇。

嫁接佛教用语比较巧妙的是“归真”一词。《释氏要览》下《送终·初亡》:“释氏死谓涅盘、圆寂、归真、归寂、天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可知“归真”本是佛家对人死的别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云;“卢府君墓在馆陶县南二十里,不知何代,铭日:‘卢府君归真之室。’”进入经堂语后,它的意思虽仍然表示“死亡”,但其语意内涵却是“从真主那儿来,仍回到真主那儿去”。象“归真”这类完全伊斯兰教化了的词在经堂语中的可接受性(acceptable)是毫无问题的。相反,象“参悟”之类仍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语汇,其可接受性却较差。如“出家”一词,马通先生在《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臾略》一书中曾提到大拱北嘎的忍耶教徒“认为此名与佛教相混淆,而表示反感”。语言要表达思想,对佛教语汇的排斤反映了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因素渗入的戒备和提防。

与佛教语汇的受排斥这一情况形成显明对比,儒教语汇在经堂语中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象“君臣”、“父子”、“孝道”之类的术语,在经堂语中俯拾可得。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从伊斯兰教对待儒教的态度上得出解释。清何汉敬叙《正教真诠》云:“独清真一教,其说本于天,而理宗于一,与吾儒大相表里……其教亦不废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序,而洁己好施,更广吾儒所不足。”《正教真诠·开言》:“吾教大者在钦崇天道,而忠信孝友略与儒者同。”究其实,语言上的这种可接受性,是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向本土文化倾斜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经堂语汉语词汇的伊斯兰教化问题。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宋元语汇还是佛儒用语,一经进入经堂语后,便大都被赋予了伊斯兰教的内容,语意也产生了变化。有些词如果仍按照汉语言,经堂语中的词汇在经伊斯兰教化以后,负载着深层的文化积淀。如果在研究著作中,我们使用着译写混乱的术语,桀误百的语汇,在科学研究中这至少是不严谨的,更逞论究明真谛、探微索隐?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可惜,随着明朝的灭亡,政府对YSL的控制就削弱了

清朝推崇佛教,回民起义里很多也是打反清复明旗号的,如云南杜文秀,遥奉太平天国,恢复明朝衣冠。回民对政府的仇恨带上了宗教和民族情绪,导致给汉民族主导的民国乃至56民族和谐的天朝都带来了后遗症。以至于后来不少回回还做上了“明朝皇帝是回民”“回明”之类的大梦,感觉有点适得其反的效果。

家园 同治回乱挑头搞民族仇杀的是所谓新教-西亚传来的邪教

最初的矛盾是从西亚传来的新教去挖本土老教的墙角,抢人家的门徒,然后两派仇杀,官方倾向于保护自己本土衍生的老教,结果新教挑动民族仇杀。其实这样的新教就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而现在的瓦哈比教派就是典型的从西亚传来,来挖中华本土的各种老回教教派墙角,煽动民族仇恨的邪教教派。

ysl邪教教派的一个重大特色就是以鸡毛蒜皮的宗教仪轨和崇拜程序的分歧、服饰和寺庙样式的分歧, 以及对经书的不同理解来否定其他教派,认为其他人都是无知的魔鬼,其他ysl教派都是异端,甚至也都是魔鬼,自己才是真正的msl,自己才是无比正确的,掌握绝对真理,对其他民族、其他信仰和其他ysl教派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的主宰。这其实是妄自尊大,以人代神,以极端妄议来代替永远的对神的谦卑,和对宗教真理的永远的学习和进步。有这样的言行的教派必须被立即和完全地立法取缔,与西亚的联系必须被立即阻断。

通宝推:白玉老虎,李根,empire2007,
家园 【原创】帖木儿帝国 1 拔喇卡的

楼主邀请我填《成吉思汗4》帖木儿帝国的坑,盛情难却,不才见笑了。

《成吉思汗4》帖木儿帝国派系出现了5个人,我介绍下其中的3个,兀斯曼、拔喇卡的、帖木儿。按难易程度的倒序,先说拔喇卡的,其次兀斯曼,最后说帖木儿。

拔喇卡的

王治来的《中亚通史》译作赛义德?别列克(Sayyid Baraka, 1343~1404),看名字就知道,此君是第三伊玛目,殉难者侯赛因-本-阿里(Husayn ibn Ali, 626—680)的后代。680年,听说老对手倭马亚朝哈里发穆阿维叶死了,侯赛因带上家人前往伊拉克首府库法(Kufa),在卡尔巴拉附近遭到倭马亚军队截杀,光荣殉教,被后人尊称为殉难者的主人(Sayyid ash-Shuhada),到了帖木儿的时代,所有侯赛因的后代都叫赛义德。

拔喇卡的是忒儿迷(Termez)人,现在叫铁尔梅兹,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方,阿姆河北岸,河南岸就是阿富汗。此地历来是中亚通往呼罗珊(Khurasan)的最重要渡口,没有之一。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主力进出阿富汗都走铁尔梅兹大桥。在中世纪,忒儿迷是中亚地区赛义德的聚居区,被成吉思汗追杀至死的花拉子模沙摩诃末,在他最风光的1210年代,与巴格达的黑衣大食打擂台,准备拥戴一位忒儿迷的赛义德做哈里发,还没等实施,蒙古洪水来了。

拔喇卡的是当地的一位伊斯兰长老(shaykh),音译叫谢赫、舍黑、沙黑等等,随着帖木儿的崛起,他做了帖木儿的精神导师,按中国的说法就是帝师了。据说拔喇卡的为帖木儿指点迷津,参与谋谟,作为回报,帖木儿将阿富汗的安德胡伊(Andkhvoy)送给帝师做封地。

拔喇卡的比帖木儿早死一年,帖木儿死在东征中国的路上,之后师徒俩合葬在一个坟墓清真寺里,这种埋葬大人物和圣贤的清真寺,学名叫麻札,帖木儿安排拔喇卡的与自己合葬,也算备极荣哀了。

拔喇卡的的事迹也就这么点,不过我这里要解读一下回教的苏菲派(sufi)。

按常见的区分方法,回教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分支,两者的分野在于对回教早期历史的认识、定性不同。穆圣归真之后,伊斯兰教团领袖的地位由大弟子阿布伯克尔继承,阿布伯克尔采用《古兰经》中出现的哈里发(Caliph),作为自己的头衔,哈里发本意为继承者、代理人,也就是说,阿布伯克尔自称穆圣的继承人,之后的哈里发相继是欧麦尔、奥斯曼、阿里。逊尼派认为,这四位哈里发都是正统、合法的哈里发。什叶派认为,穆圣生前早就指出阿里是自己的继承人,在盖迪尔?胡木(Ghadir Khumm)泉水附近,穆圣明言:“我是谁的主子,阿里就是谁的主子。”据此,多数什叶派认为,阿里才是合法的哈里发,前三位哈里发是篡逆者。

逊尼派和什叶派,本质上是两个政党,他们的分歧来自对哈里发人选的争议。与逊尼、什叶派的分野不同,苏菲或苏菲派与常规流派的歧义在于修行方式。

苏菲(sufi)一词来自阿拉伯语的羊毛、羊毛织物或羊毛衫锁服(suf),《明实录》译作“梭幅”。明洪武25年(1392),帖木儿向朱元璋进贡,“贡马八十四匹,驼六只,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二匹及镔铁刀剑盔甲等物”。从帖木儿的贡品清单看,买卖越做越大的帖木儿,似乎在用“梭幅”来嘲笑老朱是个出身低微、来历不明的苏菲托钵僧(dervish),镔铁刀剑则用来炫耀武力。

9世纪中叶,苏菲这个名词,初次出现于阿拉伯文献中,用来称呼某一类禁欲主义者。早期苏菲们热衷苦修、隐修、禁欲,生活朴素,甚至以乞讨为生,只穿着羊毛梭幅,所以叫做苏菲。

在教义、教法的学习方式方法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与许多其他宗教、学派一样,伊斯兰教将教义、教法分为内在的(bātin)、表层的(zahir)两个领域。前者被称为内学,音译为巴颓尼,他们认为宗教的真理具有内在的意义或微言大义,但是被表面的形式(Zahir)所掩蔽罢了。苏菲们关注内学远远超过外学,或者说苏菲属于内学领域。所以苏菲们不太重视日常的宗教活动,如星期五聚礼。再往外延伸,苏菲们追求体验真主,并利用一些旁人看来比较古怪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例如土耳其大诗人札兰丁-鲁米 (Jalāl ad-Dīn Muhammad Rūmī, 1207~1273年卒于科尼亚) 创建的毛莱威叶修道团(Mawlawites. Mevlevi Order),使用音乐、诗歌,乃至旋转制造的眩晕来达到体验真主的目的,因此毛莱威叶修道团的成员,被称为旋转的托钵僧(whirling dervish)。

由于苏菲的神秘主义倾向,追求字面下的内在、隐秘知识,以及在个人体验基础上的宗教经验,而这些知识、体验很难通过个人领悟而得到,所以苏菲们组成了学习小组,并逐渐发展为以某些宗师、长老(谢赫)为核心的修道团,前面提到的大诗人鲁米,就是一个这样的大长老或谢赫,他的后代世袭担任毛莱威叶修道团团长。在帖木儿所在的中亚地区,影响最大的苏菲团体是纳黑失班德团(Naqshbandi),也叫乃格什板顶耶,中国四大门宦中的虎夫耶、哲赫林耶,都是乃格什板顶耶的分支。

苏菲团体重视师徒相传,所以极为重视传承道统(Silsila),正是由于所遵从的世代相袭的道统,导师、长老才具备了关于神秘奥义的知识,能够指导普通修炼者认识真主、达到真主。而在很多苏菲教团的道统谱系中,都包括第八伊玛目阿里?礼达、第六伊玛目哲耳法尔和第一伊玛目阿里,通过众伊玛目最终和先知穆罕默德建立起联系。据说先知曾经说过,“我是知识之城,阿里是城门”。这则圣训是对阿里在伊斯兰神秘主义中的地位的一个直接指涉,后来被许多苏菲教团引用,阿里因而在苏菲派中享有很高评价。与奥斯曼帝国军事核心——耶尼沙里禁卫军关系密切的逊尼派贝克塔什苏菲团(Bektashi),有一句名言“阿里是真主的外理(Ali is the Wali of Allah)”,“外理”是阿拉伯语,朋友和代理人的意思。

另外,什叶派中有一则著名的圣训,说先知穆罕默德把女儿法蒂玛、女婿阿里及其他们的儿子哈桑和侯赛因一起叫到身边,将一个斗篷披在他们身上。这象征着先知已经把某种精神指引的力量传递给了法蒂玛,并通过她传递给了众伊玛目。与此相似的是,苏菲教团的长老往往身穿斗篷,并把斗篷传递给信徒,作为道统传承的象征。

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伊斯兰信众,固然没必要加入苏菲修道团,但如果你向往苏菲或苏菲的知识、精神,也要找一位谢赫做导师或上师,自己做弟子、门徒(murīd),有点佛家的带发修行的意思。帖木儿的这位导师、谢赫,就是本文的主角拔喇卡的。

综上所述,苏菲与什叶派、逊尼派的分野无关,例如在奥斯曼帝国耶尼沙里禁卫军做精神导师的贝克塔什道团,虽然崇拜第一伊玛目阿里,但它是个逊尼派苏菲团。帖木儿肯定是穆斯林,但他对宗教的态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利用,而不是被宗教所左右。帖木儿戎马一生,几乎一直在跟同教的穆斯林作战。好不容易在小亚细亚跟基督徒打了一仗,便急不可耐的给自己加上圣战者——加齐(Qazi, Ghazi)头衔。

从普通的穆斯林旁观者看来,帖木儿的信仰不纯,或者信的莫名其妙。例如在叙利亚,帖木儿占领原属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名城阿勒颇——现在叙利亚反对派的老巢,帖木儿询问当地的宗教学者,在战死的人中,是他的士兵们,还是马木留克士兵们有权获得殉道者的称号?简单地说,谁上天堂,谁下地狱。在大马士革,他屠城的借口是,700多年前,大马士革人支持倭马亚朝,而对阿里不敬,于是逊尼派怀疑他属于什叶派异端。在伊朗,帖木儿对什叶派苏菲道团——萨菲道团的团长,未来伊朗萨菲王朝太祖易司马仪大王的高祖父,礼敬有加。在中亚老巢,他把臣民分为12个等级,赛义德、伊斯兰学者们为第一等级。

如果一定要给帖木儿找个信仰,我认为他是逊尼派苏菲。

通宝推:桥上,联储主席,五藤高庆,
家园 跪谢王子殿下

附上没写完的文章一篇,权做更新吧。最近实在没时间了。只能抢时间写。还望王子殿下可以赐教

家园 镰仓政权

镰仓政权:镰仓幕府于1185年由源赖朝创立。总共传国149年。是日本三幕府之一(镰仓,足利和德川)。因根据地在镰仓所以得名。它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武士政权。

严格意义上说镰仓幕府并不是第一个武士政权。源赖朝在源平合战中打倒的平氏政府和后来征讨奥州的奥州藤原氏政权也是武士政权。但是镰仓幕府确实是第一个正式的武士政权,因为其政府公开以武士阶层建政。以武士阶层的文化为官方正统文化加以崇奉和建设。在制度上承认幕府将军是国家的正式领导人,下辖独立的,完全由武士充任的统治机构。在法令上承认武士是政治的根本,并制定了相关的武士的道德和行事准则。这都是之前的武士政权所没有的。日本的武士政治、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到后来“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日本民族性,追根朔源都起源于镰仓幕府。因此其历史意义和后世影响是独一无二的。镰仓幕府经历过两个时期,即源赖朝建政期和北条氏统治期。源赖朝在创业时,颇受北条家的资助。他本人还娶了北条家家主北条时政的女儿北条政子。故北条家在幕府中权力很大,在源赖朝死后,北条家权势进一步增大,由于北条政子在承久之乱中对保存幕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幕府在承久之乱中胜利后,北条家顺利建立以“六波罗探题”和“评定众”为首的新幕府体系,北条时政自认幕府的“执权”。从此源氏虽然依然为征夷大将军,但是实权实际落入北条家之手。镰仓幕府政权末期,因遭到文永,弘安之役,导致幕府政权的支柱——御家人(幕府直辖的武士)因不堪沉重的军役,或纷纷破产,或加紧剥削农民。加剧的剥削使得农民纷纷组织被后世称之为“恶党”的武装团体来抵抗征税。而同时因土地紧张,战费开支又高,导致幕府无力报偿御家人在战争中的辛劳。这使得御家人极其不满。贫困而又无法得所偿的御家人相互嫉恨,最后引发了御家人的内乱。由于末代执权北条高时为人颟顸无能,浪费无度,使得朝廷再次看到了推翻幕政,夺回权力的机会。最后在后醍醐天皇的号召下,各地不满武士和恶党如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组织倒幕军,进攻镰仓。最后由于幕府方大将足利尊氏倒戈,镰仓幕府丧失抵抗力量,最终被新田义贞攻灭。北条氏满门自尽,镰仓幕府灭亡。但是幕府政治作为一种成功了一百余年的政治实践被保留下来,并在之后由足利尊氏继承而延续下去。

剧本一: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源赖朝:源正二位征夷大将军赖朝。镰仓幕府的创立者。成4里所谓的“台柱”,就是指“栋梁”。武士们对他们公认的领导者,尊称为栋梁。赖朝正式建立幕政后,此称呼逐渐不用而改为“镰仓殿”。

幼名鬼武者,父亲为源义朝,母为由良御前。其父本是源氏家族的重要干部,因为在“保元之乱”中站队正确,出力甚多。因此受到后白河天皇的赏识,成为权臣和源氏家族的新领导,连带着母子受恩萌,因此赖朝10岁就被封为后宫少进,随后又成了右卫门将监。但是因为其父行事风格刚猛,而且对政经问题的理解不如其政敌平清盛。故在朝廷中逐渐被平清盛压制。源义朝对此情况十分不满。在结合了朝廷内部的争斗后,源义朝于1159年发动武装政变,劫持上皇和天皇,史称“平治之乱”。随后独揽朝政,做了大权臣。但是源义朝行事刚猛粗暴的作风,使得他很快变得不受欢迎。而其政敌平清盛不但兵多将广,处事则更为圆滑,因此受朝廷的赏识。获得大义名分的平清盛率军攻入京都,打败源义朝。迫使其逃亡。结果在逃亡途中源义朝被地方土豪杀死。家族顿时离散。源赖朝也受到连累,本来要被杀死,但是平清盛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饶过源赖朝一命,将其流放到伊豆半岛。时年12岁的源赖朝于是就去伊豆半岛做囚犯,一蹲就是十年。十年的流放生活让源赖朝尝到了世态炎凉,人生辛酸。使他从一个公子哥成长为一个冷峻现实的人物。终赖朝一生,都大多依赖谋略和政策击败对手,而不是靠战场搏杀。这和他这十年的流放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十年教训让源赖朝变得十分世故,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来转换外界的劣势。步入青年期的赖朝长相俊美,气质优雅。而且早年受到的良好教育让他富于男性魅力。这样的人在他流放的伊豆半岛,甚至所在的整个关东地区都是很罕见的。因为关东地区长期以来缺乏中央政府的管制和文化建设,即便是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平氏,在关东也仅仅是依赖同族出身和有封臣关系的当地土豪来实现统治。日常的政务平氏并不干涉。因此这个地区呈割据状态,而割据一方的封建领主们以封建统治者固有的习性,经常相互攻杀,因此这个地区民风尚武,连领主也大多粗鄙无文。所以赖朝这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物是很受欢迎的。于是赖朝一方面结连他人,另一方面使出他的魅力,顺利诱惑了自己的看管者伊东佑亲的女儿八重姬。因此在伊东家挖出一个墙角,建立起一个小集团。伊东佑亲闻赖朝已经和女儿成亲生子后大为恼怒,下定决心杀掉赖朝。而赖朝小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伊东佑亲的二儿子伊东佑清闻讯赶来报信,并将赖朝推荐了其义父北条家,赖朝闻讯后连夜逃跑,托庇于北条家成功。日后将军家族源氏和幕府第一家族北条氏之间的恩怨纠缠就从此而生了。

北条家家主北条时政为人虽然也不脱关东武士的乡野气,但确实心计深沉而眼光独到。对来投奔的赖朝很是赏识。而且时政想通过监督赖朝来向平氏卖人情。于是同意庇护他。而赖朝在安顿下来之后发现北条时政也有一位大女儿待字闺中。而且这个女儿和八重姬一样,非常喜欢赖朝这样与众不同的人物。于是赖朝故伎重施,顺利把北条时政的大女儿,日后有“尼将军”之称的一代奇女子北条政子拿下了。北条时政闻之大惊,强令拆散这对鸳鸯,将政子嫁给别人。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是北条政子虽为女儿身,智略不逊于男子。她先以同意婚事为筹码要求老爹继续庇护赖朝,随后在婚礼上周密设谋,结果在洞房中以棍棒打昏新郎,然后连夜逃亡到赖朝处。赖朝见状又惊又喜,随后和政子逃亡到伊豆山神社,被社主收留了。被女儿将了一军的北条时政虽然大怒,但又无法惩治这对鸳鸯(伊豆山神社和政子预定要结婚的山木兼隆之间有纠纷,因此庇护这对夫妇)。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承认了这桩亲事,将赖朝纳为女婿。从此北条家成为源氏最主要的支持者。

受到北条氏支持而摆脱了囚犯身份,鱼跃龙门的赖朝,马上开始以自己的源氏身份招兵买马。赖朝的父亲义朝在世时,颇为依赖关东出身的武士来谋夺政权。因此在此时的关东地区依然有不少义朝的老部下。闻之赖朝扯旗建政的消息后,其父的老部下纷纷来投。于是赖朝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家臣。逐渐在关东地区小有名气。平氏闻赖朝复起,遂借以仁王造反事件,出兵讨伐赖朝。由于平清盛的横暴,京都内的很多势力开始倾向于源氏,于是赖朝的乳兄三善康信派人赶紧通知源赖朝逃跑。赖朝觉得逃亡是死路,于是联络自己的家臣后组织部队,袭杀伊豆目代山木兼隆成功,正式扯旗造反。平氏闻之,派出大将大庭景亲前来讨伐,在石桥山会战中击败赖朝,几乎擒杀之,只是因为其部下,日后镰仓幕府的第一个权臣梶原景时的叛变,导致赖朝幸运逃得性命。逃亡后的赖朝继续想办法组织力量,而平清盛的专横,使得朝野间对其不满的人很多。特别是平清盛在1179年的治承三年政变时,为了方便拢权,在关东地区大肆册封同族人为国主和目代,削弱当地土豪。使得这些地区的土豪家族极其不满,故赖朝发出反平号召后,这些地区的土豪家族,例如上总广常等,在经过思想斗争后决定投靠赖朝。于是赖朝虽然军事上遭到失败,但是因为抓住了关键性的政治问题,力量反而越加强大,从石桥山时的数百人马一气发展成上万兵力。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被赖朝发挥的淋漓尽致。拥有大军的赖朝随后统军迅速击破了关东地区残余的平氏势力,迅速成为关东地区的主宰者。

随后赖朝开始了关东地区的建政过程,拙于用兵而精于政道的赖朝发现,单凭过去的依赖血统,亲缘、感情联络和个人魅力来维系封建关系的做法,既不足以长期维持住下属的忠诚,又不利于扩大势力。只能作为临时措施而不可长久。例子就是他的部下甚至有平氏出身的关东土豪。所以为了能维持住他的政权。赖朝必须以更高级别的关系,例如地域和阶层关系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根基。赖朝意识到,平家出身武士,却背弃起家的武士阶层而融入进传统的京都文化,以文人贵族自居的行为赋予了他一个绝妙的机遇。赖朝很清楚平氏背离武士,拥抱贵族的做法,使得武士们非常不满。因为无论源平,都是依赖武士建政的。但是平氏却坚持传统的贵族政治,视武士为犬马。实际上已经背离武士。而他则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通过抬高武士的地位,提倡武士建政,创造武士国家的办法,将自己变成武士阶层的代言人而受到武士的认同。只要武士,特别是关东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偏远地区,民风尚武的地方来的武士能认同源赖朝,那么赖朝就有力量打倒平氏。于是赖朝采纳了大江广元的意见,对内大量招募关东出身的武士,同时设立自己直辖的武士,即“御家人”。从御家人中选拔政府干部。设立三所(侍所,问注所和政所),完善了中央政府。对下则更新国司-地头制度,成立所谓“国御家人”,即使用御家人来当国司和地头来从制度上保证御家人,进而乃至整个武士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其次赖朝公开提出武士是国家主人的提法。规定了以御恩-奉公理论为基础的武士伦理。这就打破了过去武士在地位上低于贵族,被贵族当作犬马而呼来喝去的旧制度和旧理论,使得武士地位大为上升。在道德和制度上长久保证了武士阶层的利益。赖朝的做法大收关东武士之心,随后又升格为武士阶层的代言人,这使得赖朝在关东日益巩固。关东武士虽大多源自平氏,可他们只认源氏和源赖朝,其他人一概不认。这为后世幕府政治做出了垂范。然而在赖朝时期,因为幕府诸事草创,而且尊奉武人的做法合理合法化了各地武人的军阀脾气,所以赖朝时期幕府权威十分有限,不但内部山头林立,外部亦存有各式各样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武装势力。赖朝只能依赖政治手腕和谋略计策来维持统治,无法使用道德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赖朝死后镰仓幕府发生一系列混乱,内外战迭起,政治混乱助推了日后北条氏上位取代源氏。

由于平氏横暴,凭借自己的力量,肆意谋夺各地土豪的利益。故赖朝号召讨平的声音一出,全日本的反平势力蜂起,平氏的统治逐渐崩溃。逐鹿群雄纷纷出现。很快赖朝的主要竞争者源义仲就登场了。源义仲也是源氏出身,因为流放到了木曾山附近,所以也以山为姓。又称木曾义仲。赖朝举兵后,木曾义仲受到激励,也举兵讨伐平氏。不过此人不但因为父辈的仇恨而憎恨赖朝,他的为人个性,跟他的堂兄弟赖朝几乎就是一块磁铁的两端。赖朝为人精于政道而拙于兵事,而木曾义仲则正相反。因此木曾义仲举兵后连战连捷。最后于俱利伽罗峠之战中一战全歼平军主力,迫使平氏撤离京都逃亡日本西部。木曾义仲在京都各派反平集团的欢迎下顺利入主。

但是入主京都的木曾义仲因为不善于政事,行事刚猛蛮横,纵兵行掠,导致入京不久就四面树敌。与此同时平军不断反攻,和木曾义仲胜负对半。于是以后白河法皇为首的阴谋集团和赖朝达成共识,将木曾义仲卖给了赖朝。于是赖朝命令以自己的兄弟源义经和源范赖为首的镰仓军从关东出发,进军京都。木曾义仲的军队是联盟军,其很多部下如今井兼平等只是木曾义仲的盟友,而不像镰仓军是有意识形态支撑,有全套政纲和中央政府的军队。结果木曾义仲在宇治川之战中战败后联盟瓦解,导致自己兵力大为缩水。随后在粟津之战中被源范赖彻底击败,木曾义仲战死。所有源氏的力量都归于源赖朝的旗下。在源氏内讧期间,平氏打了几个胜仗,力量有所恢复。而源氏完成统一后,气势如虹。于是势均力敌的两军大战再开。源军指挥有方,将士愿意用命。而平氏指挥无能,将士相对较弱。于是源军屡战屡胜,最终在坛之浦战役中彻底灭亡了平氏。

在完成了灭亡平氏报仇雪恨的任务后,赖朝宣布“天下草创”,开始建设武士的天下。为建设天下,赖朝使出阴谋和诬告手段来消灭自己的兄弟,因为当年源氏就是因为内讧严重,结果被平氏趁虚而入,几乎被灭的。赖朝有鉴于此,认为只有把源氏全族的权力集于自家,才是避免家族内讧的方法。于是乎赖朝先指使人诬告义经,随后采信诬告大加迫害,使义经逃亡奥州。随后又借题发挥,利用曾我兄弟复仇案件里关于源范赖的话和表现,圈禁了范赖,并最终编排罪名令其自杀。随后赖朝因义经逃亡到奥州藤原氏政权处,就威逼利诱藤原氏杀死了义经。消除了他这一代时幕府可能的内讧危险。随后又借机讨伐藤原氏,在奥州合战里消灭了藤原氏政权,一举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与此同时,赖朝继续建设武士政权,设立了守护职务,和传统的地头配合,完善了武士阶层对国家的控制。又指挥做成了全国的《大田文》,使得土地资料归于中央政府。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第一次有机会能直达封建庄园的基层。因平定日本全土,建立武士政治。1193年,朝廷授予源赖朝正二位征夷大将军头衔,标志着统治日本近680年的幕府时代正式开启。在统治六年后,1199年赖朝死去。享年53岁。

源赖朝以一流放犯人身份起家,苦干数十年夺取天下,为后世武士政权树立了模板和榜样。亦为日后日本的统一和兴盛定下了基调。而他又做事深谋远虑,手段冷酷。因此他作为日本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伟大英雄,历代被日本人传颂。与他相关的史迹现在都是日本国内著名的历史名胜,历代香火不断。

源范赖:

源赖朝之弟。与义经同战木曾义仲与平氏。镰仓幕府成立后,被赖朝疑有谋反之意而被流放伊豆 ,后判死罪。

北条时政:北条伊豆守时政,镰仓幕府首代执权。镰仓幕府虽然是源赖朝开创,但是仅限于第一代,剩下的时间都是由北条氏掌控。而这个幕府真正的主宰家族的开创者就是北条时政。

幼名不详,但是史书多以北条四郎称之。北条家本为伊豆国的土豪家族。和其他土豪家族一样,伪造家谱冒充自己是日本四大姓(橘、藤原、源、平)之一的平氏后人。北条家在伊豆国堪为当地望族,北条时政青年时精于算计经营,利用自己辖地内靠近伊豆国国衙,道路便利的特点发展贸易,获利颇丰。而且他也有些勇力,因而使得自己领地发展的十分兴旺。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当代伊豆的豪杰”。为了取悦平家势力,故时政收纳了流放犯源赖朝,打算利用这个人向平家表忠心以求扩大自己势力,结果赖朝反倒诱惑了他女儿政子,和政子成婚后逃亡,并在政子的智略下顺利找到庇护所。弄巧成拙的时政无法惩处这对夫妇,被迫站在源赖朝一方,从此源氏和北条氏捆在了一起。在以仁王造反事件后,因平家追杀赖朝,逼迫赖朝造反。连带着北条时政也跟着女婿造平家的反。赖朝起兵时除了自己父亲时期的老部下之外,所率领的家兵就是北条时政的人。随后北条家和赖朝共进退,数次立下大功。如赖朝在石桥山会战中大败,陷入低谷时。时政亲自出马,说服了甲斐地区的几个源氏出身的土豪起兵支持赖朝,使得赖朝虽败,但凭借政策得力反而扭转了战略劣势。最终成功掌握住了关东。掌握住关东的赖朝开始了建政工作,在赖朝关东建政时期,北条时政为赖朝出力甚多。时政老于政道,他女儿政子又是很得赖朝敬重的女中豪杰。因此在赖朝建政时期北条时政权力大增,一时堪为赖朝的左右手。赖朝对于他老丈人一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老丈人的支持,忧则因为赖朝深知他老丈人为人深通政道,颇有手腕。而且父女皆非等闲之人,这让这家人在赖朝的政权里甚至能压住赖朝本人一头。赖朝是一位冷峻的政治家,对于任何能威胁自己权位的人和事都不给予真心信任。因此他对于他老丈人时政一直心存忌惮。因此他利用后来的伏见广纲私邸破坏事件为借口打压他老丈人家。因为在这个事件里时政因指使他人破坏伏见广纲私邸,结果被赖朝惩处,导致回家反省。这样时政一直被冷落到平氏被消灭后才被再次获得起用。

1185年,平氏灭亡后,源氏内部各派系的派系对立升为主要矛盾。为了能独揽源氏大权,同时避免源氏之前的分裂情况再现。赖朝迫不及待的想要消灭他的兄弟义经和范赖。为了能够消灭其兄弟,赖朝决定再次请他老丈人时政来协助。当时义经被赖朝迫害,被迫逃离京都后,京都迫切需要新的管理者。赖朝便任命时政为京都守护,率领千余名兵马驰马入京,迅速接管京都防务。当时京都因源平争战以来屡遭兵燹,又因为原来的守护义经逃亡,守备人员群龙无首,使浪人盗贼蜂起,弄得京都治安十分衰败。时政接管京都防务后采用铁腕手段,杀伐果断,甚至不经检非遣使厅(日本古代职能部门,负责京都的警务,缉捕等工作,按照律令制,任何人在捉到盗贼后应将其扭送检非遣使厅处理,不经检非遣使厅许可就惩处盗贼皆为非法)许可就处决犯人。因此到任后数月内就使京都恢复了秩序。时政的手腕让赖朝大为惊讶,忌惮之心再燃。于是赖朝借口京都安定,撤去时政的部兵,并改任一条能保为京都守护。因此北条时政仅仅干了4个月的京都守护就被迫下岗,随后则重新回镰仓做一些建设工作。时政对赖朝的忌惮心知肚明,两人嫌隙顿生。但是时政自认不是赖朝的对手,因此回到伊豆的家中后就开始谋划在赖朝的管制下拓展自己势力的行动。企图建立自己的派系以求自保。时政的自保和跟赖朝之间的嫌隙是日后时政搞执权政治,夺将军权力为己用的原动力。因此时政一方面老实听自己女婿的命令,作为幕府负责建设寺庙的官员到处去修房子。赖朝建政后,出于彰显力量,粉饰太平的目的,对寺庙慷慨捐助。一时多个因战火而毁坏的寺院都得到了复兴。时政抓住机会,利用自己职权借机谋取私利,例如奥州征伐之前,赖朝曾经许愿如能顺利征服奥州藤原氏,则必立大寺庙还愿。奥州征伐之后赖朝要还愿,时政借机说服赖朝在他的老窝伊豆建立了著名的愿成就院。愿成就院建设历经三年,因预算充裕,使得寺院占地庞大,气势恢宏,院内所尊之佛像和珈蓝皆为名工雕琢之上品(愿成就院的运庆五佛像现在是日本国宝)。时政借助督工建造之利,中饱私囊。而且大大扩张了他对于伊豆地区乃至关东地区的影响力,进而使得北条派阀逐步形成。时政在形成派阀后,开始策划阴谋。引发了日本史上著名的“三大复仇”之一的“曾我兄弟复仇事件”。“曾我兄弟复仇事件”是日本史上著名的事件,因年代久远,材料散迭,导致具体真相至今不明。但当代的流行观点认为北条时政在该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曾我兄弟中的弟弟曾我时致的庇护人是北条时政。而且曾我时致在报仇后不但没有逃亡,反而莫名其妙的向赖朝的居室前进并打倒多人。现代观点多认为是北条时政暗示曾我时致这么做,因为曾我兄弟的仇人工藤祐经是赖朝的宠臣。而赖朝是否猜到了时政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并不明确,但因为赖朝看重其他敌人远甚于时政,需要机会来进行内部肃清,并因此重用梶原景时这种擅长搞政治的御家人。于是赖朝不但没有深究时政的做法,反而利用这个机会来逼杀了自己的兄弟范赖。时政看穿了赖朝的想法,于是他接下来利用镰仓幕府草创,政体不完善使得国内山头林立,而武士的伦理道德体系尚不完整的特点继续策划阴谋,为赖朝打击政敌制造借口,并同时扩大自己派系的实力。时政利用曾我兄弟复仇事件使自己成为伊豆坐二望一的诸侯后(原来伊豆是工藤祐经来制衡时政,他死后时政独霸伊豆国),协助赖朝策划了安田义定冤案,因功受赏为远江守护。随后又受封赏为骏河守护。成为三国守护的时政被公认为幕府大佬,并成为赖朝死后幕府确立十三人合议制度时的十三人之一。

镰仓幕府是日本当时古来未有的制度,因此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赖朝的政治手腕来维系,因此1199年赖朝死去后,政治上并不成熟的源赖家继位为新将军,让镰仓幕府立刻陷入混乱,首先想要打倒幕府,拥立天皇亲政的势力在外掀起骚乱(三左卫门事件),而幕府的御家人内部的各种矛盾都浮出水面并逐步升级。为了保证幕府的延续。赖朝之妻北条政子提议实行十三人合议制,选出幕府的十三位大佬级人物组成内阁代审政事。新将军源赖家只负责最后拍板。随后政子又禁止赖家直接对政事决策。这让赖家极其不满。随后赖家开始利用幕府内部的矛盾,提拔忠于自己的干部来形成自己的派系。赖家的做法让将军从派系的平衡者变成了派系领袖,结果导致赖家成为幕府既有的派系斗争的对象,最终使北条氏篡权成功。首个爆发的派系斗争是幕府的军事派和政治派的斗争。幕府内长期以来存在有一个由梶原景时领导的擅长搞政治的派别,专司为赖朝干脏活搞肃清。因其不打仗却有高位大权,行事又损害了不少御家人的利益,因此遭到那些在前线流血流汗拼命打仗而建立幕府的军头们的嫌恶。因此赖朝死后,御家人就开始弹劾梶原景时。梶原景时为求自保,主动投靠赖家,受到赖家重用。随后因传言梶原景时使出惯用的造谣手段诬告镰仓名将结城朝光,导致朝光聚集起大批军头,签名联署状告梶原景时。随后军头们手持诉状强入政所,迫使将军赖家驱逐梶原景时出镰仓。赖家派遭到重大打击。时政在这次状告中是诉状上签名的66人之一,随后又指示地方土豪袭杀梶原景时,顿收军头之心。北条派越加强大。赖家不得不转而向其岳父比企能员求助。1203年3月,赖家患上重病,一时有死亡之可能。故赖家心急如焚,想要尽可能利用自己权力扩大自己派系。于是赖家打算将大量土地封给自己的儿子一幡和公晓。鉴于这两个孩子年岁尚小,实际受益者是这两个孩子的外公比企能员。然而要封的土地都是已经有主的,赖家这么干就得凭借将军权力强夺土地。赖家的想法被北条政子探知,并迅速通知了时政。时政于是去找大江广元,在其协助下把赖家的做法公之于众。赖家欲夺御家人田地来封赏自己的亲戚的想法大失御家人之心。在御家人看来,他们在前线打仗,流血流汗出力建政,才有了今天的幕府。本来就很瞧不起比企能员这样的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而获得一块土地又十分不易。赖家身为将军,不但不思治政,反而要又要夺其地,而且封赏给比企能员这种人。这就让御家人觉得赖家为人只顾私欲,君不像君。于是时政登高一呼,指责赖家不恤政事应该替换后,御家人纷纷投奔时政。时政成为幕府内反对派的头目。获得御家人支持的时政立即策划阴谋。9月2日,赖家向来探病的比企能员抱怨时政,言语间颇有杀意。结果被北条政子探知报告时政。时政立即设立鸿门宴,以做法事为名邀请比企能员来时政家做客。比企能员不知是计,造访时政宅邸,当时就被枭首。赖家派闻之立即抄起武器死守赖家所在的御所。时政联合各御家人的部队,率军强攻御所。经过半天激战彻底歼灭赖家派的抵抗,随后大杀赖家派成员。9月21日,赖家被迫出家,在北条时政的主导下,源实朝继位为幕府将军。大权正式落入北条时政之手。最初时政想要做政所别当。但因为这个位置是自己的盟友大江广元的。所以时政在大江广元的建议下宣布设立执权一职。自领初代执权。从此直到镰仓幕府灭亡,执权一职都是幕府的最高职务,而将军不过是礼仪性的傀儡而已。

北条时政掌握大权后已经60多岁,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已经算是高寿了,因此他坐上执权大位后开始考虑传承问题。时政为了维护北条氏政权的稳固,打算肃清关东地区所有忠于源氏将军的人,使关东地区完全属于北条氏所有。这样就保证了将军永远是北条氏的傀儡。于是上任后就开始任用私人做关东各战略要地的地头。时政之妻牧之方知道时政的打算,而牧之方本人权力欲极强,她想通过为老公做成这件事来增加她的影响力,进而让自己亲生的平贺朝雅上位,于是开始四处活动。当时幕府中出身关东,却不太听北条家的御家人中最有名的是畠山重忠。重忠是控告梶原景时的66军头之一,而且还率队灭了比企能员家,甚有功劳。但是重忠是源赖朝的忠实部下,是赖朝托付后事的托孤大臣之一。而畠山家是关东武藏土豪出身,在武藏地区势力很大。因此畠山重忠成为时政的眼中钉。心领神会的牧之方指示平贺朝雅给畠山重忠添堵,最后借助北条政范横死案做诬告,让北条时政集结人马攻杀了畠山重忠。牧之方杀死畠山重忠后自以为功高,进而策划要说服时政废源氏将军,而改平贺朝雅为将军。北条时政拗不过后妻的枕头风,但心里又不太愿意这么干,于是以一种半吊子心理来干这件事。并将口风泄露给了女儿政子和儿子北条义时。政子虽然反感赖家作为,但是他对于老公赖朝的事业还是忠诚的,因此对于她后妈来夺自己老公的基业这件事情十分恼火。于是她结连北条义时,并集合了幕府中的军头们向他们通报这件事。幕府御家人虽然反感赖家,但是他们毕竟是武士,他们能合理合法的拥有政权,是源氏出身的源赖朝为他们争取的。因此他们从哪一方面上来说都只应该尊奉源氏的人为将军。因此军头们宣布为政子和义时撑腰。于是义时和政子与时政摊牌,时政无法对抗御家人的意愿,被迫下野出家为僧。此后时政不问政事,一心游玩山水。最后于1215年病逝。

北条时政精于政道谋略,擅长借力打力之策。早年能跟随女婿夺天下,虽经波折而不易其志。幕府成立后又借助将军昏庸之机夺权成功,将源氏幕府变为北条氏天下并一直延续下去。确为一代豪杰和一位在日本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北条义时:北条右京权大夫义时,镰仓幕府第二代执权。他是镰仓幕府历史上几位相当有力的执权之一。青年时就经过多次幕府草创时期的惊涛骇浪,在上位后又凭借能力力挽狂澜,巩固了执权政治,是镰仓幕府史上很重要的一位政治家。

本为北条时政次子,因为生长于北条领内的江间乡,后来继承了北条家江间分家。所以又称为江间四郎。少年时即从军,和父兄一起追随赖朝起兵反抗平氏。赖朝在石桥山战败后,他随侍在侧,矢志不渝。后来因其父时政为赖朝立下大功。助赖朝在关东建政成功,因此赖朝对自己老丈人家大行恩赏。义时受父萌,成为第一批御家人。随后在1181年,赖朝因为苦于其旗下山头林立,他自己缺乏绝对权威,只能被人当作一种旗号和象征,而实权不足的情况。为了建设自己的班底,选拔了11名和自己很亲近的青年御家人作为自己的近卫。赖朝将这些人亲昵的称为“家子”,比作是自家的亲生儿子。义时是这11家子之一,而且在这些人中极其受赖朝赏识,被时人称作是家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位。随后因为伏见广纲私邸破坏事件,时政受惩罚回家反省,不少北条家的家臣也跟着时政回了伊豆。但是义时没有跟着走,而是继续追随赖朝。结果在赖朝心中大大加分。赖朝在时政回家这段期间努力扩张私人班底,大力培育11家子,让这些家将们都进入军队中,并大加提拔。义时也加入到西征军中,随军向西国进攻木曾义仲和平氏。由于其兄宗时在幕府早期战斗中战死,时政有意培养义时作为北条家接班人。于是义时十分受宠。得到将军和豪门双重信赖的义时也不负众望,在苇屋浦之战中表现出色,击败了少貮种直率领的敌军部队。得到赖朝大力提拔。随后又从军进行奥州征伐,表现也很好,因此升迁极速。后来赖朝上京时,他又作为随员追随。赖朝随后为表示宠幸,亲做媒人为义时提亲,让义时迎娶了号称幕府女官中容貌和权威都排第一的姬之前为正室。这样义时身受将军信赖,豪门力挺,又有枕头风助威,导致地位水涨船高,迅速成为幕府内著名军头之一,赖朝死后,义时名列十三人合议制成员名单。后来又参与到梶原景时之变和比企能员之变中,在两次内乱里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在北条时政废立源赖家时,义时亲自率兵进入御所抓住将军,并将其押送到伊豆国修善寺关押,并在之后将其秘密杀死。义时做法让他的权势进一步增长,迅速成为幕府内部说一不二的人物。

在这几次内乱中,义时和他姐姐北条政子结为一伙,逐渐在幕府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派系。这个派系奉源赖朝的路线为正统,目标是通过建设和维护武士的道德伦理,用道德伦理来抑制幕府内的山头思想,进而完善武士的政治统治。这个派系的特点是忠于源氏但不忠于源氏内任何一个将军,忠于武士但不忠于任何一个武士派系。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家”这个词定义和他国不同,日本人的“家”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封地。因为日本人的“家”是和领地挂钩的(当时平头百姓没有姓,所以有家名的一定是武士,而武士的家名也就是姓又多来自领地本身的名字),只要继承了家业,并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行事,维护家业振兴的话,日本人认为血统并不重要。因此他们只重视“家名”的存在,对于谁继承了家名,继承者和先代家主之间有无血缘关系则并不在乎。而政子和义时的派系也是如此。对他们来说,武士们在道德秩序上就是将军的封臣。所以将军之位置必须属于源氏,因为将军则是为了建设相关武士道德伦理体系所必须有的一个角色。但是具体是哪一位源氏家人,甚至是不是源赖朝后裔都不重要。不管是源赖家还是之后的源实朝,如果威胁到他们的权位则都必须消除,但是如果有人质疑源氏的将军位置,他们也会坚决反对。所以在源赖家倒台后,北条时政派系想要更进一步篡夺大位,并要为此诬杀畠山重忠时,政子和义时都表示反对,时政拗不过自己后妻的枕头风,半推半就的默认杀害了畠山重忠后,义时一派就和时政决裂了,幕府新的权争开始。最后于1205年,义时和政子在结连了主要的御家人之后和时政摊牌,时政被迫辞去执权职务,随后时政后妻牧之方被强迫出家,牧之方阴谋中的核心人物平贺朝雅之后被幕府逼迫自杀,时政一派彻底倒台,史称牧氏事件。

牧氏事件后义时升任御家人首座,开始重组幕府,义时首先尊奉了赖朝一系的源实朝为新将军,随后提拔了安达景盛等人进入幕阁,巩固了执权体制。然后义时为了贯彻他这一派的理念,继续进行打压肃清御家人内部异己山头的政策。义时在这件事上比起采用诬告和冤案来肃清御家人内部异己的时政来要来的聪明的多,义时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从此执权颁布的法令末尾署名必须署上各别当的名字,不能单署执权自己的名字。随后义时宣布禁止没收田地,规定御家人所领田地不是犯了大罪的话,一律予以保障,不得随便没收。然后义时在接到有人状告宇都宫赖纲谋反时,对宇都宫赖纲予以宽待,当赖纲表示他要出家后,义时宣布不对宇都宫家予以进一步追究。义时的举动,让幕府人心渐渐安定。稳定了政局的义时开始提拔所谓年来郎从(原来北条家的家丁),准许郎从为武士。加强了自己的地盘。1209年,义时宣布因为各国守护常出消极怠工之人,因此要把守护一职由终身制改为轮换制,结果惹怒了一批御家人。不满北条家的御家人团结在侍所别当和田义盛身边,阴谋反对北条家。

和田义盛是幕府著名的御家人,是幕府统一天下期间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因为军功赫赫,封赏丰厚,所以成为幕府内比较大的几个独立山头之一。因此长期以来被北条家认为是威胁和削藩对象。1209年,和田义盛提出请求封他为上总国司,并摆出排场说这是一生所望。这种公开向中央要官的行为被政子以巧妙手段化解,但是也加强了义时的危机感,义时决心加快速度收拾和田义盛,于是开始策动阴谋。1213年,和田义盛的亲戚泉亲衡为了博取功名,结连了一批包括和田义盛的儿子和外甥在内的青年武士组成阴谋集团,想要拥立源赖家的遗子千寿丸为新将军以打倒北条家。结果阴谋集团被北条家侦知破获,导致阴谋集团成员悉数被捕。和田义盛闻之后卖出老脸请求幕府赦免自己家人,而义时则抓住这个机会,只同意看在义盛过往功绩的份上赦免和田义盛的儿子,但将其外甥指为主谋,放话要严惩。义盛听说后派出家人90余人前来求情。义时拒绝其请托不说,还下令手下把义盛的外甥绳捆索绑,像牵牲口一样拉到其家人面前判罪。定罪时拉来拉去,横加侮辱。和田家族大怒,义盛也甚为气愤。之后义时下令流放其外甥,并没收其在镰仓的宅邸。这时义盛请求把宅邸划到他的名下,这在当时是符合惯例的。但是义时本是故意里挑外撅以激怒义盛。于是先答应后食言,把宅邸判给了揭发阴谋集团的有功人员,完全不把义盛放在眼里。义盛受不了义时的激将,于是在汇合了自己的郎党和一部分反北条派人士后组成了私兵,于1213年5月23日发动造反,造反军突击将军御所,想要抓住将军作为傀儡。但是义盛做事事机不密,说他要造反的谣言在他起事之前就满城飞舞。随后他在结连造反者时又被人出卖,结果起兵时辰被大江广元侦知,大江广元迅速疏散了御所内重要人物并通知义时,使得义盛袭击御所扑了个空,未能达到目的,随后义时集结起忠于幕府的军力迅速反扑义盛,经过近两天的激战,北条家的军队因人数较多击败了造反军,族灭和田全家。取得和田合战的胜利。彻底歼灭了这个幕府内最大的山头,从此执权政治稳固的在幕府建立了起来。

稳固建立执权政治,大权在握的义时没有安下心来,因为有人向他密告三代将军源实朝对其不满,意图夺权。而且密告者认为源实朝虽无力反抗,但不甘心当傀儡,意图策划逃亡去中国宋朝,想在宋朝谋取政治支持。义时闻之颇为戒惧,特别是他知道源实朝召见了当时来镰仓访问的中国宋朝僧人陈和卿,召见时三度泣下,还要拜陈和卿为老师到宋朝去修行的情况时,义时大为恼火,心中杀机顿生。于是义时去找政子,两人策划阴谋,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灭了赖朝的子孙。1218年,因为源实朝加官进爵当上了右大臣,义时宣布进行庆祝活动,陪将军去鹤冈八幡宫拜贺。义时收买刺客,在拜贺仪式当晚发动刺杀,成功杀死源实朝和其舅父源仲章,随后又派出刺客暗杀了源赖朝异母弟的儿子。源赖朝一族被义时彻底灭亡。源氏从此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家族,而只是作为一个政治象征而存在

灭了赖朝遗族的义时决定从京城皇室哪里邀请一位地位较高的人来过继源氏家族,而时任后鸟羽上皇本人一直存心打倒幕府恢复王政,却一直苦于没有力量。见到幕府送来机会,就借机想让幕府进行利益让渡,想扩大自己领地,但是义时根本不鸟京都朝廷,见朝廷和幕府陷入僵局,直接派兵进京要求上皇出人。后鸟羽上皇大怒,拒不妥协。双方一直僵持下去。最后摄关藤原家派出一人入赘源氏,成为新将军才把事情摆平。后鸟羽上皇见幕府不逊,立即组织倒幕运动。首先诈称要进行流镝马敬神式,在各地招纳亡命组织军队。随后清洗亲幕府派公卿,1221年5月15日,后鸟羽上皇指幕府为逆贼,起兵倒幕。幕府因遭到多次内乱,力量衰弱,各地土豪以为有机会取代之,于是不少人蜂起加入到朝廷军队中,弄得声势极大。一时间幕府风雨飘摇,甚至御家人也心智动摇,企图叛离幕府。北条政子于是让义时集结了全部御家人当面训话,政子在训话中全面提出了自己派系的理念,指出赖朝和他们这一派前后相继,都是为了武士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对手则是为了旧时代的贵族政治而战。随后义时颁布恩赏令,宣布击败上皇军队后将会均分他们的领地公平赏赐御家人。于是御家人闻言顿生同仇敌忾之心,战意高昂,决心死保幕府和执权政治。接下来义时采用大江广元的计策,趁上皇军队未能完成集结的机会,组织快速部队向京都进军。结果这一奇袭大获全胜,幕府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即击破朝廷军队,结束了被后世所称的“承久之乱”。从此幕府统治和执权政治牢固的在日本扎下了根基。统治日本近600余年的武士政治于斯开始。在击败朝廷之后的第二年,义时因病逝世。其子北条泰时继位为第三代执权。义时接管的是一个山头林立的政权,留下了一个稳定坚固的幕府,他这一派系的理想被后代贯彻,为日后日本武士政权奠定了思想根基。

通宝推:桥上,kiyohide,
家园 镰仓政权2

大江广原:大江陆奥守广元入道觉阿,镰仓幕府的首代政所别当。镰仓幕府体制内,将军直辖三个主要机构,即政所(政事机构),问注所(司法机构)和侍所(军事机构)。机构最高长官称之为别当。三个机构负责在各方面辅佐将军处理各种政务,而别当就可以说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

本姓中原,晚年方改姓大江。所以一般称之为中原广元。出自名门大江家。大江家是非常有名的书香门第,家祖大江音人以学识出头,做到东宫学士一职。从此大江家历代诗书传家,传到大江广元之父大江惟光时,因正逢源平争乱,诗书无用,因此家业日蹙。大江惟光无奈之下将广元过继给公卿中原广季。在中原家受良好教育后,学识出众。因此被引入朝廷做下级文官。在仁安三年(1168)当上了缝殿允,后来又升职为安艺权介。

广元的兄长中原亲能为人热衷权势,但眼光独到,很早之前就认为源赖朝能成大器,因此在源赖朝遭难后和他结为一党,积极为其奔走。源赖朝起兵后,中原亲能逃出京都投奔赖朝,最后成了赖朝和朝廷谈判的首席代表。在兄长的推荐下,大江广元随后也投奔镰仓。镰仓政权草创时,因主力皆为目不识丁之武人,文吏奇缺,故广元来投后马上就被委以要职。先做文吏笔头,后来赖朝创立公文所,大江广元被任命为公文所别当。之后公文所被改为政所后续任。广元为人坚韧,行事冷静而不冲动,自称“自元服以来从未落泪”。因此深受源赖朝赏识,很快就成了赖朝身边的重要谋主。镰仓幕府几乎所有的重要决议的讨论,大江广元都有参与。1185年文治元年,广元提出设置守护、地头等职务。使得幕府的主要支持者“御家人”参与到最基层的政务中,从而成功建立了幕府对全国的统治。由于如此巨大之功勋,广元迅速成为幕府内的元老勋臣。在正治元年(1199)赖朝死后,赖家继承了将军之位。赖家之母北条政子规定赖家不得私自裁决诉讼,而必须由北条时政为首的十三位重臣合议裁决。而广元就位列十三重臣之中。在北条氏和源氏的内争中广元选择支持北条氏,多次出谋划策巩固了北条氏的政权。因而在北条氏夺取实权后,广元依然尊荣。广元在“和田合战”中,说服将军手书退兵诏书,使得镰仓的御家人转入北条氏一派,最终成功镇压了和田氏的反乱而又立大功。到了承久三年(1221)爆发的“承久之乱”中,幕府为了对抗朝廷军队时有固守和进攻两策略。而广元坚决反对固守策略,主张举兵上洛猛攻京都朝廷。而当时的执权北条义时采纳了他的策议,最终幕府军赢得全胜。从而保住了新生的幕府政治。而战后对上皇和公方的处理方案,是广元一手作成的。因而广元历任连署(幕府中仅次于执权的职位,二把手)和评定众(幕府重臣组成的内阁)。嘉禄元年(1225),广元以七十八岁的高龄病逝,结束了他谋臣的一生。其家业由大江亲广继承,依然尊荣无比。

田山重忠:现在写作畠(zi)山重忠,早期翻译中称为田山。因为日语里面“畠”的意思就是田地。所以这里用的是早期翻译。他绰号“坂东武士之鉴”。坂东就是日本的关东,又称为东国。“坂东武士之鉴”就是关东武士之榜样的意思。

畠山重忠幼名庄司次郎,生于关东的武藏国(今日本琦玉县),他出自的畠山氏,是著名的坂东八平氏之一秩父氏的同族。所谓坂东八平氏,是源自于恒武平氏的关东地区的八个武士家族的统称。但是源平争乱早期,因为源氏执行的扎根关东的政策,使得坂东八平氏里面许多家族虽然出自平氏,但是效忠于源氏者甚多。其中就有畠山氏。畠山重忠的父亲畠山重能在源义朝于平治之乱中败死后归顺于平氏,效忠平氏20多年。于是畠山重忠早期是源氏的敌人。畠山重忠勇猛顽强,而且力气很大(据文学作品记载他在归顺赖朝后,曾与关东第一相扑手比试武艺,结果将对方肩骨击碎。赖朝曾经要他去帮忙修永福寺,他在搬运木材时大发神威,一人抵了十余人之力)。因此17岁时就已经公认为家督。1180年源赖朝举兵后,平氏调集军队镇压,恰逢此时畠山重能在京都不能回家,于是畠山重忠作为家督聚集起人马,加入了平氏军队。率军击败了站在源氏一方的三浦家,杀其家主三浦义明。

随后源赖朝于9月再次聚集起军队进攻平氏,这一次赖朝军势甚大,而且赖朝为了分化坂东八平氏,使用对八平氏内部各支系区别对待的方法。畠山重忠见敌军势大,而且被赖朝开出的条件所诱惑,就率军加入了赖朝一方。(畠山重忠去投降时手持源氏的白旗,称这是源赖朝的先祖赐予他的先祖的,他现在将继承先祖的业绩跟随赖朝。这一席话给了源赖朝很大面子。于是赖朝顺势将一条蓝纹图案纹在他的白旗上,这个图案称之为“小纹村浓”,是畠山家的家纹)赖朝闻之大喜,对畠山重忠大加重用,引为心腹。畠山重忠很快就成为赖朝帐下的御家人,在赖朝参拜鹤冈八幡宫时担任警卫工作。

1183年,将平氏驱逐出京都而占据京都的木曾义仲与源赖朝发生了冲突。源氏内战开始。于是源赖朝命令弟弟源范赖和源义经率领6万骑大军向近江国进军。畠山重忠参加了这次征伐。1184年正月镰仓军与木曾义仲军在宇治川发生激战,畠山重忠一马当先,率领500骑兵率先渡过宇治川击败木曾义仲军,杀死义仲军大将长赖重纲。从而大败义仲军。此战中畠山重忠率军组成马筏泅渡过河。过河时镰仓御家人大串重亲因未能把住,几乎被水冲走,而畠山重忠这时大发神威,一把抓住大串重亲将其投掷出去,使其在所有人中率先登岸。接下来畠山重忠继续和镰仓的敌人战斗,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例如他和义仲之妻巴御前单挑,撕下对方的铁袖。后来他参加了一之谷会战,在会战中作为袭击队走山路袭击对手,因山路过狭,马不能下,畠山重忠居然将马举起,扛在身上一路下山,各随从看到后勇气百倍,使得最后袭击成功。经过这一系列战斗,畠山重忠迅速在御家人中崛起,成为镰仓的一位重要的指挥官。

在平氏灭亡后,赖朝为了避免源氏分裂再现,就打算清算义经。义经闻之便开始逃亡生涯。义经逃亡前曾打算在京都起兵反对赖朝。赖朝算准此招,统军抢先进入京都,迫使义经逃亡平泉。义经之岳父河越重赖遭到连坐被杀死。而畠山重忠在这次抢入京都中是先锋官,率队首先冲入京都,稳定了京都情势。因此得到了“一番乘”的功劳。河越重赖所领有的武蔵留守所总检校职务就被赖朝给了畠山重忠。而义经的妾静御前也被赖朝俘虏。因为静御前是当时有名的白拍子(一种由原始巫女舞发展出来的舞蹈)歌女。所以赖朝强迫静御前在鹤冈八幡宫为他表演白拍子。史载畠山重忠在这次表演中负责伴奏。而且畠山重忠也精善当时流行的“今样歌”,据称在老远的地方听到也能立即判断是那一首(所以成4里面说他“善歌舞”)。1189年夏,源赖朝准备讨伐奥州藤原氏政权,畠山重忠作为幕府军的先锋官负责打头阵。他在出战时带了80名民夫,还备了铲子和锄头。诸将不解其意。等幕府军到了阿津贺志山时,奥州军在山前竖立营垒,挖了护城沟准备抵抗。赖朝决定强攻敌军阵地,而畠山重忠则趁夜动员了各部队,以民夫为主要指挥,连夜填平了奥州军的护城沟。使得第二天幕府军发动强攻时没有被护城沟水所阻,而直抵敌军营垒前,大大减少了伤亡。因此畠山重忠顿收诸将之心,评定功劳时被赖朝赋予“先悬”(相当于中国的“先登士”,是军功中最大的一级)的功劳。因而在武将中名声日隆。赖朝对畠山重忠非常器重,因此在1199年死时遗言重忠,希望他能守护镰仓政权。赖朝死后,新将军源赖家继承家业,因为赖家非常年轻(即位时仅17岁),不是幕府宿老重臣们的对手,于是北条氏作为幕府的“执权”开始崛起。

赖家为人年轻气盛,对于自己无权,政事决于重臣的情况非常不满,因此身边开始聚集要利用这种不满的投机分子。其中一个就是源赖朝的亲信,负责政治清洗的梶原景时。梶原景时在赖朝执政时因为负责利用诬告等手段进行政治清洗,招致幕府御家人极大憎恨。赖朝死后梶原景时为了自保,打算继续利用谗言诬告手段打击御家人。于是向赖家进谗诬告御家人结城朝光口出妄言,内有叛心。但是这个诬告随后泄露出去,朝光闻讯大惊,立即纠合诸将讨论。原本就对梶原景时不满的御家人们按耐不住怒火,随后以三浦义村和和田义盛为首一共66名将领发起联署,弹劾梶原景时,畠山重忠亦署名参加。随后军头们强入政所,迫使大江广元将抗议书送交将军。源赖家见状麻爪,不得不下令驱逐梶原景时全家出镰仓。各军头深恨景时,随后就唆使地方武装袭击景时,将其全家杀死,史称梶原景时之变(梶原景時の変)。梶原景时被杀使得幕府御家人和将军赖家之间开始离心离德,因此赖家不得不寻求新的外援以夺权,这回赖家找的是他的岳丈比企能员。而御家人则逐渐投靠正在崛起的北条氏。幕府形成分裂的两大对立集团。1203年,两大集团撕破脸皮开始闹内讧。在这次称为比企能员之变(比企能員の変)的内讧中,畠山重忠站在北条氏一方,率领自己的部下强攻将军居住的御所。重忠的部队经过激战突破了比企家的防御,将其全家杀死。彻底粉碎了将军赖家的集团。赖家随后被逼迫出家,由赖家之弟源实朝继位。从此镰仓幕府的权力彻底落入北条氏之手。

北条氏建政之后,因其多次依赖御家人消灭政治对手,因此出于造就者亦可能是毁灭者的顾虑,对御家人开始防范。因为御家人按照当时的伦理,必须忠于源氏所出的将军。对他们而言北条氏的专权乃是因为将军年幼无知而又任意妄为,君不像君,所以不得不采用依赖元老勋臣的临时手法而已。这一点是北条氏所不能容忍的,为了更方便的专权。北条氏采取了培养对自己忠诚的御家人,分封自己的家臣成为御家人的手法。而这就把御家人又划成了两派。一派是幕府的御家人,一派是北条氏的御家人。北条氏决心灭掉幕府御家人,将将军彻底变为傀儡。因此作为幕府御家人代表的畠山重忠就逐渐成为北条氏的眼中钉,同时重忠出身武藏国,在当地有很大势力。而北条氏为了方便控制将军,意欲将镰仓附近所有地盘都划到自己的御家人手中。遂任命出身北条氏御家人的平贺朝雅为武藏国的“国衙”。平贺朝雅到任后不满武藏国当地武士团对他的政令的对抗,想要杀鸡儆猴。于是畠山重忠就进了北条氏的整肃名单,而整肃的借口很快就送上门来了。1204年,源实朝将军到京都迎娶坊门信清之女,当时挑选了些长相俊美的年青武士做为随行使者进京。这一行十五人中就有重忠的嫡子畠山重保(其母是北条时政前妻的女儿)和北条时政的儿子政范(其母是北条时政的后妻牧之方)。在进京的旅途中,牧之方惟一的儿子、年青的政范不幸染病,不治而死。到达京都后,这些年青的武士们在平贺朝雅(其妻是牧之方的女儿)家里举行酒宴。宴会中,重保和朝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朝雅因此怀恨在心,于是向岳母牧之方进谗言,把政范之死完全归咎于重保。被嫉妒心和报复欲所驱使的牧之方开始向北条时政进言,提议策划铲除畠山家。于是北条时政下令以重忠想要造反为理由布置杀局。准备好的时政向重忠发信,称“镰仓发生异变,火速赶来”。于是重忠于六月十九日,派嫡子重保先行出发。随后,自己带着次子重秀及郎党一百三十余人离开居城菅谷馆向镰仓进发。六月二十二日黎明,受命于北条时政的三浦义村在由比滨设伏杀死了畠山重保。同日,重忠到达二俣川。这时,传来了重保被杀,前方有北条义时率领的大军在严阵以待的消息。家臣们纷纷建议先撤回居城菅谷馆,召集军队,再与北条氏决一死战。重忠却答道:“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既然嫡子重保已死,那我就不必再考虑自己家门了。前些年的梶原氏就是这样做的,结果还是灭亡了。既然我重忠对幕府并没有异心,那么我们就只能继续前进,即便战死,也是武士的荣耀。”于是重忠在鹤峰之麓临河布阵,面对数万敌军,畠山军包括重忠在内也只有一百三十余人。双方从正午开始隔河而战,激战了四个小时。最终,重忠被北条军中的名弓手爱甲三郎射中,死时年仅四十二岁。得知重忠战死,次子重秀也自杀身亡,其部下也陆续战死。

畠山重忠一生刚烈,军功显赫。为人勇武而个性秉直。他厌恶政治阴谋,屡屡和幕府内的擅长搞政治的御家人,例如梶原景时等人发生冲突。这种处事态度使得他深得身为武人的御家人之心。因此他被阴谋暗算,最终壮烈战死的结局,极大地激起御家人对北条氏的忿恨。所以在他死后北条时政不得已又杀死了平贺朝雅等阴谋分子来堵众人的嘴。虽然畠山家的土地随后被北条氏所吞并。但是畠山重忠以其波澜壮阔的生涯和赳赳武者的个性,成为了历代日本武士心中武士标准的代名词。即便是政敌北条氏,为了培养武士的忠诚精神,也大力宣扬畠山重忠的故事。之后历代武士政权也都承继了这一做法,使得畠山重忠成为一个对后世武士道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影响非常之大的人物。经过历代的宣传,畠山重忠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本人的铠甲“赤丝威大铠”,是日本“三大铠”之一,被定为国宝。他当年的辖地今属琦玉县,因此琦玉县为其立像纪念。而重忠的居城菅谷馆,也被保留下来立为历史纪念遗迹,现在菅谷馆町立菅谷小学校歌的歌词里,仍然在赞颂他。这个町每年都有举行很多以他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他亦成为日本文学中一个主角而历代传扬。

熊谷直实:熊谷直实入道莲生,镰仓著名的御家人。他在日本史上出名,主要是因为他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巨作“敦盛”的第一配角。“敦盛”是一部对后世日本文化影响极大的戏剧作品,除了戏剧(歌舞伎)之外还衍生出幸若舞等舞蹈和众多文学作品,都深受日本人的喜好。因此日本人还用敦盛和熊谷来给草取名。称之为敦盛草和熊谷草。日本历史名人织田信长就非常喜欢“敦盛”这个戏剧。据说在每次出征前都会跳这部戏。在他被杀死的时候,他的辞世辞也是“敦盛”中的“人间五十年”这段唱词。

幼名弓矢丸,出身于武藏国熊谷乡。这个地方长期以来归号为武藏七党的地方武士团管辖。武藏七党虽然出于平氏家族。但因为长期居于关东,在源平合战中更倾向于长期在关东经营的源氏家族。到了直实的父亲的时候才根据地名改姓为熊谷。熊谷直实早年丧父,随后跟母亲一起和舅父久下直光一起生活。他从小习武不辍,因而颇有勇力,尤善弓矢。源平争乱开始时他先和舅父一起为源氏作战,在战斗中颇为卖力,但是依然不受舅父重视。感觉赏不抵功的直实决定改换门庭,投靠平氏。在平知盛手下做事,于石桥山之战中表现出色,协助大庭景亲击败了源赖朝。随后赖朝再兴,受到关东武士的支持后,率领大军进入武藏国。直实见状就再次改换门庭。投靠了赖朝。随后在征讨佐竹家的战斗中表现优异,从此受到赖朝的赏识,于是赖朝把其父留下的熊谷乡依然赐给直实。接下来直实跟随源义经的西征军,向西去进攻平氏,他在一之谷会战中参加了奇袭队,在突袭时一马当先,冲进敌人营地后发现身边仅有儿子直家和部下一人在内的三人组,但是直实毫不畏惧,率两人大呼酣战(所以成4说他“不怕死”)。直实勇力过人,连斩对方数人,吓得敌军大惊,以为直实后面有大量军队赶来,于是四处逃散,一之谷袭击因而成功。直实在这次一之谷战斗中,斩杀了平家著名的将军平敦盛。由于平敦盛是幼年上阵,而且传说样貌秀丽。所以直实杀敦盛这一段故事,被后世人改编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敦盛”。在这部戏里的熊谷直实是一位勇武且粗通音律的战士。他半夜听见对方阵地中传来的,由平敦盛吹奏的笛子声,心颇为所动。对尚不知名的敦盛大起欣赏之感。随后直实在战斗中遭到敦盛,将其轻松打倒。掀开其面具要将其枭首时,发现敦盛乃是一个和自己儿子直家一般年龄的男孩子,且容姿秀丽。随后又发现敦盛腰间插着的笛子,顿生不忍之心。于是直实打算放过敦盛,而敦盛则要求直实杀死自己,称:“源平两家,世代为仇,何况战场之上,两阵之间,岂能对敌人存有怜悯之心?”称如果死于熊谷直实这样的勇者之手,也是一种光荣。最后直实很不情愿的动手将敦盛杀死。在戏中的直实,因为感于自己身为武者,不是诛杀奸恶,却阴差阳错,手刃此风雅有才之少年。因此他觉得世道无常,顿悟人生难测,因此他拿起笛子吹奏一曲之后黯然离去,从此出家为僧,不问世事。这就是日本文学经典题材“敦盛”的故事。“敦盛”这部戏剧情感暗示色彩强烈,而且戏中讲述的这种世事浮沉无常,人生变幻不定的态度,非常符合喜好悲剧的日本人的口味。因此备受传扬,对日本文化中强调轻生重死,死重于生的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现实不是文学作品,熊谷直实在一之谷战斗之后并未出家,而是继续作为镰仓军的一员向平氏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绩。源平争乱结束后继续当御家人。但是直实为人心直口快,在1187年的鹤冈八幡宫大放生会里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赖朝,当时赖朝在放生会上决定举行流镝马仪式敬神。结果直实在这个仪式里被派去管靶子。直实善于弓箭,一向以此自负,却被派去管靶子。这让直实很接受不了,于是他口出怨言。结果被人告发,被罚没收部分土地。从此直实在赖朝心中留下恶感。随后于1192年直实又被扯进一桩官司里。直实所辖的熊谷乡和他舅父久下直光所辖的久下乡之间相邻,两家一直有边界纠纷。由于直实和他舅父常年不睦,所以最终事情闹大,官司打到赖朝的面前。赖朝令两人对簿公堂,当庭自辩。直实虽然为人心直口快,但笨嘴拙舌,说不过舅父。于是眼见情况逐渐不利于他,最后直实大怒。当赖朝的面前大骂久下直光和梶原景时两人勾搭成奸(久下直光找了梶原景时帮他的忙)。随后站起身,将自己的证据委弃于地,拔刀把自己的发髻切下(即不再当武士),随后扭头走人。直实此举让全座皆惊。赖朝颇有所感,于是打算只罚直实一人。而回到家的直实万念俱灰。本在一之谷战斗后他就对世事已有看破之念,因此还接触了被后世称为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的法然上人。这回触怒将军后,直实更无他念,于是他以出家为代价换取幕府的原谅,将家业交给儿子直家后,他拜入法然上人门下,法名法力房莲生。出家后的直实在法然上人出颇受欣赏,作为他的得意弟子而参加了多个寺院的建设活动。包括以他的法名命名的莲生寺(在静冈县藤枝市)。晚年的直实研究起了书法,且颇有所成,他写的莲生起誓状(蓮生誓願状)藏于清凉寺(在京都市),现在也是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件瑰宝。1206年,熊谷直实圆寂,但是他作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现在仍然备受纪念。

那须与一:镰仓幕府著名的御家人,此人在日本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而正史则多语焉不详之处。故流传到现在也大多以传说形式存在。

本名宗隆。与一是俗称。因为他是那须家家主那须资隆的第十一个孩子。当时习惯凡是十以上的儿子不称十一,而称与一。所以历史多以那须与一称之。那须家本是日本下野国(现日本枥木县)的一个土豪。自称出自藤原氏。与一早年生涯不详,但据称生来善于射箭。因为家族和源氏有渊源,所以他后来加入源氏军队中,追随源义经参加和平氏的战斗。参加了屋岛之战,他在这一战中以神乎其技的射术而名列史册。围绕着他的传说故事也大多基于这一箭。根据传说故事,当时源平两军对阵屋岛。平氏为了打击源氏的士气,故意派出一艘小船,载着花样年华的美少女,立起红底金箔的日之丸小扇,前往源氏阵地挑衅。称源氏武士无勇,不能抵少女。义经则派出那须与一接战。令其射掉扇子。此时小船停在箭程边线左右,船上小扇随着波浪起伏而摇摆不定,以当时的弓箭射程和技术,其射击难度可想而知。那须与一领命之后纵马入海,先祝祈,随后高呼“南无八幡大菩萨”,一箭成功射中70余米外的小扇。随后平军又派出一个舞者,再乘船出击,于箭程边线舞蹈,结果又被那须与一射中。源军闻见后皆猛拍自己的箭囊,欢声雷动,士气大振。而平军越加气沮。随后平军丧失战斗意志,全军放弃屋岛基地逃跑。源氏取得了决定性的战略胜利。因此那须与一这一箭定乾坤的故事也因此流传下来。他的祝祈词也成为日后日本武将在射箭时常用的祝祈词。源赖朝知道与一的功劳之后大为欣悦,因出于宣传需要,而对与一射落扇子的事迹大加宣扬。那须与一的故事也随着源氏幕府的建立和相关文化的形成,而成为日本武士文化中的一个很经典的传奇而被人熟知。与一因此功劳,得到了源赖朝的厚赏。封给五个庄子,而且其兄长皆获幕府赦免(与一的9个兄长都加入了平氏军队,平氏失败后被通缉)。战后的与一回到家乡,在继承了家业后努力建设,利用幕府宣扬自己武功的便利,来谋求那须家的发展。与一的做法获得成功,那须家在老巢下野国始终保有很大权势,以至于到了足利幕府时期依然是一家有力的土豪,和其他七家土豪一起合称“关东八屋”(関東八屋形)。作为历史名门而一直延续,香火到德川幕府时期依然不断。先是做藩主,后来因为违反幕规而被废藩,但是子孙仍然做为德川幕府旗本,是幕府的四大“御礼众”之一(负责各路诸侯参见将军时的引路员)。明治维新后,这个名门作为幕臣之一,迁往北海道进行开拓事业。最后到了近现代才因为“弘前大学杀人冤案”而彻底告消失。与一因为生涯传奇,振兴家业有功。所以他被后代的那须家奉为真正的家祖。那须家原来家主的幼名都叫太郎,因为与一的功劳,之后皆改为与一。

家园 【原创】帖木儿帝国 2 兀斯曼 1

《成吉思汗四》说兀斯曼是土耳其将军。于小亚细亚东部建立了伊斯兰王朝白羊朝。后降服于帖木儿,活跃在安卡拉等战役。

这位兀斯曼的本名是伯哈义丁-奥斯曼(Baha-ud-Din Osman),伯哈(Baha)意为荣耀(glory),丁(din)意为宗教,对穆斯林而言特指伊斯兰教,伯哈义丁意为伊斯兰的荣耀。奥斯曼(Osman)也写作乌思满(Uthman)、鄂图曼(Othoman)等,不一而足。兀斯曼成年后,因为凶猛顽强,人送绰号喀拉-尤拉克(Qara Yuluk),喀拉意为黑色,喀拉-尤拉克意为黑色的蚂蝗。

据拉施德丁的《史集》记载,人类始祖阿丹(亚当),传到努哈(Nuh。就是《圣经》中造方舟诺亚),真主发了一场大洪水,人类只剩下努哈及其三个儿子,所以之后所有的人类都是努哈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努哈的第三子雅弗,有个孙子或儿子叫乌古思汗(Oghuz Khagan),是突厥人的祖先。乌古思汗生了6个儿子,每个儿子各生4子,总共24个孙子,形成24个突厥民族。乌古思汗将儿孙们分为左右两翼,各3个儿子和12个孙子。乌古思汗的第4子阔阔汗(Kūk),为左翼3子之首,其长子巴颜都儿(bāi(a)ndur, Bayandor)——意为“愿该地区经常富有”,自然是左翼12位堂兄弟之首。兀斯曼所在的家族,自称是巴颜都儿(Bayandor)的后代,所以,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巴颜都儿后面加个i,巴颜都里(Bayandori)就是他的家族名,简单地说,他们家姓巴颜都里。黑羊王朝的王室姓巴哈鲁(Bahārlū)或巴拉尼(Bārānī),可能是突厥蒙古语的勇士——把阿秃儿(Bahādur)的转音。

综上所述,这位仁兄姓巴颜都里,名奥斯曼,伯哈义丁、喀拉-尤拉克都是绰号,鉴于叫奥斯曼的人太多,他被简称为喀拉-奥斯曼,意为黑色的奥斯曼。为了避免混淆,尤其是避免与奥斯曼帝国混淆,本文称之为兀斯曼。

兀斯曼是白羊王朝的真正缔造者,他的故事就是白羊王朝的早期历史,而黑羊、白羊两王朝的历史密切交织,无法切割,所以我以兀斯曼为切入点,整体介绍黑羊、白羊的历史,并不局限于兀斯曼和白羊王朝。

黑羊部落/王朝音译为喀喇-科雍鲁(Qarā Quyūnlū),喀拉是黑色,科雍(qoyun)是羊,喀喇-科雍鲁意为放牧黑羊的(those (tribes) with white sheep)部落或黑羊的主人。白羊部落/王朝音译为奥格-科雍鲁(Aq Quyūnlū),奥格(Aq)是白色,奥格-科雍鲁是放牧白羊的部落。

关于两只羊的早期记载很少很模糊,许多问题说白了只能靠猜。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为啥叫黑羊、白羊。这一问题大体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他们分别以黑羊、白羊做图腾,然而据《史集》记载,突厥人不吃自己的图腾,羊是突厥牧民最重要的牲畜,所以两羊突厥人不可能不吃黑羊或白羊。另外,据《剑桥伊朗史》第6卷第4章的说法,在两羊王朝的文件、钱币、墓碑上出现的标识,都与黑、白羊无关,因此黑白羊不是他们的图腾。第二种解释认为,两羊部落的羊群,分别以黑、白色为主,问题是当时没有基因工程,俩部落的牧民不可能控制羊羔的颜色,如果出现非本部落的命名颜色的羊,该怎么处理呢?

第三种解释是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即两羊原来是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不知何时、什么原因,大家散伙单过了,双方没有合适的名字,索性就用最简单的黑白颜色为自己取名。此说能够圆满解释三大事实:两羊的领地相邻,关系恶劣,几乎同时出现在史料中。

第二大问题是两羊何时来到安纳托利亚(Anatolia)——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两羊都是土库曼人(Türkmen),也叫突厥蛮,来自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土库曼人越过伊朗移居安纳托利亚的的浪潮,有前后两次。第一次在11世纪,以塞尔柱土库曼人为代表的土库曼人,从中亚向西移动,于1055年占领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灭亡波斯人的布韦希王朝,建立塞尔柱帝国、罗姆算端国。第二次在蒙古洪水袭来期间,有的土库曼人为了逃避蒙古人的兵锋而西迁,如后来建立奥斯曼帝国的奥斯曼人,有的是蒙古人征服中亚之后,作为蒙古人的皇协军西来的。

我倾向于两羊是跟着蒙古人来的皇协军,因为他俩的居住区在安纳托利亚东部,距离伊利汗国(Il-Khanate)的核心区——阿塞拜疆木干草原很近,早来安纳托利亚或躲避蒙古人的土库曼部落,既然来的早,其定居地区应该更向西深入安纳托利亚才对。

黑羊部落驻牧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凡湖北岸;白羊在黑羊正西,迪亚巴克尔周围。蒙古人来之前,安纳托利亚由塞尔柱帝国的分支罗姆算端国统治,蒙古席卷而来,罗姆算端国及其众多藩属国向蒙古人称臣,1303年,伊利合赞汗(Ghazan Khan)废黜最后一位罗姆算端,灭亡罗姆算端国,直接统治安纳托利亚东部,伊利汗国对西安纳托利亚鞭长莫及,所以,奥斯曼等西部部落趁机独立。

大约在1332年,最后一位有力的伊利汗不赛因(ABU SA’ID BAHADOR KHAN, 1305—1316~1335)统治的最后几年,著名驴友伊本-白图泰来到安纳托利亚,详细记载了当地状况。当时安纳托利亚分为很多小国,多数只有一个城市。东安各国如卡拉曼贝伊国(Karamanids),服从伊拉克国王,就是伊利汗不赛因;西部的奥斯曼贝伊国(奥斯曼帝国的前身),在太宗乌尔汗(Orhan Ghazi, 1281—1327~1359)统治下,自行其是,茁壮成长。

两羊都是纯正的游牧部落联盟,在崛起之前,在东安纳托利亚的城市、农业区周边游牧。

在中亚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域,尤其是多山的地区,农民、市民、游牧民是混居状态。以多山的安纳托利亚为例,当地有很多山间盆地,盆底是城市及其郊区农民,游牧民在海拔较高的盆边放养畜群。雨季盆底的农民种田,盆边牧草丰盛,牧民放牧。到了旱季,农民收割结束,秸秆扔在田里,这时盆边山里的牧草凋零,游牧民赶畜群下山到盆底,让牲畜下田吃秸秆过冬,牲畜粪尿作为肥料留在田里,算是给农民提供秸秆的报酬。同时农民、牧民、市民交换产品做生意,牧民提供羊毛、毡子、牲畜、奶酪,农民提供农产品,城市工匠提供各种器皿、衣帽、被服、珠宝、工艺品等等,在生活方式方面,定居者、游牧民是比较和谐的共生关系。然而牧民的流动性以及牧业的较低生产效率,决定了他们更加尚武、好斗,必须靠抢劫农民和过往客商贴补家用才能活下去,所以定居者和游牧民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冲突。

即使定居者足够强大,也只能对城外的牧民实施羁縻,由部落酋长、长老代为管理,毕竟游牧民是流动的,不像定居的农民、市民那样,可以派官员管理。如果游牧民强大,他们往往征服城市和农民,但是很多游牧民,如统治中亚城邦的嚈哒人、西突厥人、西辽人,通常不进城定居,而是继续在城外游牧,只要求城邦按时、足额交税。这么做的好处是,征服者通过保留游牧传统,能维持相对定居者的骑射优势,否则,进城定居会变成市民或农民,战斗力肯定降低,加上游牧民肯定比定居者人数少,文化水平低,很快就会被被征服者同化、反攻倒算,或被新来的游牧民征服。

伊本-白图泰访问东安纳托利亚的时候,当地处在伊利汗不赛因的宗主统治下,繁荣、富裕,农民勤劳,牧民英武,商业繁荣,整个地区生机勃勃。不赛因的伊利汗国,被伊本-白图泰称为世界七大强国之一。

1335年,最后一个强有力的伊利汗不赛因去世后,伊利汗国天下大乱,分裂为一群互相攻杀的小国,诸侯割据,豪强蜂起,两羊趁机摆脱汗国的宗主统治,登上历史舞台,侵袭农耕区和城市,或者为农耕区的王公们做雇佣兵,两羊之间没了调停人或上级,也公开兵戎相见,从1330年撕逼到1460年代,黑羊王朝灭亡为止。

在两只羊中,率先出场的是白羊部落或白羊王朝。据东罗马的编年史记载,从1339年开始,白羊部落不断向他们北方的特拉比宗帝国发动进攻,美其名曰为圣战——杰哈德(jihad)。当时安纳托利亚的绝大部分土地在穆斯林统治下,但存在着三个基督教国家,分别是北方的科穆宁王朝的特拉比宗帝国(Empire of Trebizond),南方的基利家亚美尼亚王国(Armenian Kingdom of Cilicia, 1198–1375),西边的东罗马帝国。白羊打着圣战旗号进攻特拉比宗,既抢人抢粮抢地盘,又能以圣战的旗号提高威望,扩大影响,既挣里子也有面子。带领白羊人搞圣战的,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白羊贝伊(Bey),兀斯曼的祖父图尔-阿里-贝格(Tur ‘Alī Beg, 1339~1363)。

1349年,年仅11岁的阿列克谢三世(Alexios III Megas Komnenos, 1338—1349~1390)继位为特拉比宗皇帝,面对咄咄逼人的白羊土库曼人,他使出和亲的办法来化敌为友。1352年,阿列克谢三世将姐姐玛利亚-科穆宁(Maria Komnene),嫁给图尔-阿里-贝格的儿子和继承人法赫如丁-忽都鲁-贝格(Fakhr al-Din Qutlugh Beg , 1363~1389)。特拉比宗帝国孤悬在穆斯林的汪洋大海中,能维持到1461年,比正牌东罗马帝国还多活了8年,与该国善于搞外交,到处嫁公主有关。科穆宁朝的公主以美丽端庄,富有教养著称,历来是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蒙古洪水来袭时,帝国将一位公主嫁给第二代伊利汗阿八哈(ABAQA, 1234—1265~1282)。现在故技重施,与白羊王朝联姻。这桩婚姻的效果立竿见影,双方和解并成为盟友,直到特拉比宗帝国被奥斯曼算端征服者买买提二世(Mehmed II the Conqueror, 1432—1451~1481)灭亡为止,期间双方又进行了数次影响深远的联姻。

1355年,玛利亚-科穆宁生下兀斯曼,本文的主角,他有着突厥乌古兹汗和东罗马科穆宁皇家双重血统,是当时血统最高贵的王子之一。后来,兀斯曼的一位孙女,嫁给萨非王朝太祖易司马仪的祖父,所以兀斯曼是易司马仪的外高祖父,萨非家族自称是第七伊玛目穆萨-卡最木(Mūsa ibn Ja'far, al-Kazim, 745—765~799)的后代,于是易司马仪大王拥有穆圣、科穆宁、乌古思汗的三重高贵血脉。

通宝推:五藤高庆,
家园 我怎么搜伊朗百科说伯哈是“门”的意思呢?

我搜的材料说艾珠丁 (Izz-ad-Din)是“宗教的荣耀”的意思

这个伯哈=荣耀的意思出自哪里?

家园 巴布(Babu)是门,巴哈(Baha)是荣耀

见巴哈伊教(Bahá'í Faith)的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há'í_Faith

Etymology[edit]

The word Bahá'í? is used either as an adjective to refer to the Bahá'í Faith or as a term for a follower of Bahá'u'lláh. The word is not a noun meaning the religion as a whole.[7] It is derived from the Arabic Bahá'? (????), meaning "glory" or "splendor".[note 3] The term "Bahaism" (or "Baha'ism") is still used, mainly in a pejorative sense.[8][9]

家园 【原创】帖木儿帝国 2 兀斯曼 2

1363年左右,兀斯曼的父亲,特拉比宗帝国的驸马法赫如丁-忽都鲁-贝格,继承其父当上白羊的贝伊(Bey)。贝伊是突厥语,也叫巴依(bay)、贝、别、柏、培、比等等,首领、头目、老爷的意思,是突厥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常见称呼,奥斯曼帝国的早期君主也叫贝伊,直到第三代贝伊穆拉德一世(Murad I, 1326—1362~1389),才将头衔改为算端。白羊朝的君主得到过伊利合赞汗(Ghazan Khan, 1295~1304)授予的异密(amir, 即埃米尔),兀斯曼后来也被帖木儿册封为异密,但是白羊的君主们一直自称贝伊,直到亡国。

如果兀斯曼是白羊朝的太祖的话,那么其祖父图尔-阿里-贝格的庙号应该是始祖,其父法赫如丁-忽都鲁-贝格庙号高祖。

早在1338年,伊利汗不赛因去世后的第3年,伊利汗国废墟上的诸侯们,以出班家族的小哈散、札剌亦儿家族的大哈散为首,召开分赃大会,小哈散的出班王朝获得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以大不里士为首都;大哈散的札剌亦儿王朝获得南部的伊拉克,以巴格达为首都。在安纳托利亚,异密额尔德尼(Eretna b Jafar, Ala al-Din, 1335~1352)——《多桑蒙古史》译作阿儿帖纳,获得东安纳托利亚大部,建立额尔德尼王朝(Eretnids, 1335—1381)。

额尔德尼王朝仅仅传了4代,却内讧不断,内讧各方都拉外援助拳,白羊朝趁机介入其内政,终于在1381年迫使其向白羊朝称臣。同年额尔德尼王朝的诗人宰相包尔汉丁(Kadi Burhan al-Din Ahmed, 1381/82~1398)篡位夺权,定都土耳其中东部的锡瓦斯(Sivas),与白羊朝做对,白羊朝便支持前额尔德尼王朝的埃尔津詹(Erzincan)太守塔黑屯(Tahirten, 1379~1398)独立。于是包尔汉丁成了白羊朝扩张的头号敌人,双方的纷争,可以视为游牧民和定居者的冲突。

白羊王朝在东安纳托利亚开疆拓土的同时,他的东方邻居黑羊王朝也逐渐强大起来。

与地处安纳托利亚腹地的白羊朝不同,黑羊的最初活动范围在凡湖北岸,紧挨着伊利汗国的核心地域阿塞拜疆,包括现在的阿塞拜疆共和国、伊朗西北部的东、西阿塞拜疆省。其实阿塞拜疆共和国原属伊朗,19世纪初被沙俄强占,后来归了苏联,苏联解体时,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独立成了阿塞拜疆共和国,没割让给沙俄的阿塞拜疆,依然是伊朗的一部分,首府是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省会大不里士(Tabriz),也是伊利汗国的首都,后来相继成为黑羊、白羊、萨菲王朝首都。另外从黑羊的游牧区,向南进入两河流域也更方便,所以相比白羊王朝,黑羊王朝更像个伊朗——伊拉克国家,热衷向东方的阿塞拜疆,南方的伊拉克发展。白羊王朝更像一个安纳托利亚邦国,与特拉比宗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关系更密切,虽然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愉快。

1357年,由小哈散创建的阿塞拜疆出班王朝,被来自东欧草原的钦察汗国灭亡,由王子别儿迪别(Berdibek)驻守。同年,听说父汗札尼别病重,别儿迪别离开阿塞拜疆北返,谋夺汗位,阿塞拜疆陷入权力真空,大哈散的儿子,伊拉克札剌亦儿王朝的兀外思(Shaikh Uvais, 1356~1374),趁机夺取阿塞拜疆,这样兀外思就成了西亚最强大的君主,拥有伊利汗国的最重要的两个地区——阿塞拜疆及其首府大不里士、伊拉克及其首府巴格达,版图从高加索山向南延伸到波斯湾,札剌亦儿王朝进入鼎盛。

为了表明自己是伊利汗国的继承者,兀外思及其继承者常驻大不里士,忽视了对老巢伊拉克和巴格达的经营。1365年,兀外思在北方的阿塞拜疆盘桓期间,南方的老巢伊拉克爆发叛乱,兀外思向第一个有记载的黑羊贝伊拜拉姆-火者(Bairarn Khwaja)求助,后者出兵勤王,帮助他平定了叛乱,从此,黑羊王朝逐渐强大起来。黑羊就是利用札剌亦儿王朝的内乱逐渐崛起的,黑羊与札剌亦儿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直到札剌亦儿王朝被黑羊王朝灭亡。不过1360年代的黑羊王朝,还只是个没啥名气的游牧部落联盟,对札剌亦儿朝称臣纳贡,充其量是个有一定实力的土司。

1374,兀外思去世,札剌亦儿朝由盛转衰。与许多伊斯兰王朝一样,老国王死去总要发生一场内讧。兀外思在遗嘱中命其长子谢赫?哈散统治巴格达,而立次子侯赛因为王储。众王公表示由于谢赫?哈散年长,都认为他可能不会接受。兀外思暗示说你们均清楚此事该怎么办。诸王公在听到这决定之后,便将谢赫?哈散看管起来,当兀外思去世,将哈散处死,这样侯赛因(Shaikh Hussain Jalayir, 1374~1382)承继了父位。侯赛因统治的8年间,国家动荡不安,不断被内乱和东边的法尔斯穆扎法尔王朝困扰,国势江河日下。

黑羊王朝则在拜拉姆-火者的统治下,逐渐整合为一个相当有模有样的军事化政权,靠自身的努力和札剌亦儿王朝的封赏,领土从凡湖一带,向南扩展到现在伊拉克北部的辛贾尔(Sinjar)、摩苏尔(Mosul),现在这俩地方因为跟IS有关,经常出现在媒体上。1380年,拜拉姆-火者去世,其儿子或侄子喀拉-穆罕默德(Qarā Muhammad, 1380~1389)接班做贝伊,他的统治与兀斯曼的父亲法赫如丁基本上同时代。

1382年,札剌亦儿王侯赛因成了三个弟弟的篡逆阴谋的牺牲品,其中的算端?艾哈迈德(Sultan Ahmed Jalayir, 1382~1410)突袭大不里士,弑兄篡位,做了最后一任札剌亦儿国王。艾哈迈德得位不正,从继位之日起,便遭到国内权臣阿的勒?阿合('Adil Aqa)的反对。阿的勒?阿合拥戴艾哈迈德的弟弟巴耶塞特为王,与艾哈迈德打内战,艾哈迈德刚刚篡位,根基不牢,手头没有可靠的军队,只得求助于黑羊王喀拉-穆罕默德,后者欣然出兵,打垮敌军,击毙艾哈默德另一个弟弟,稳住了艾哈迈德的阵脚。

法尔斯的穆扎法尔国王沙?舒贾(Shah Shuja, 1359~1384),也趁乱不断蚕食札剌亦儿朝的领土。艾哈迈德只好不断向喀拉-穆罕默德求助,后者有求必应,趁机发展势力,扩大地盘,俨然成了札剌亦儿王朝国内争端的仲裁者。经过一番撕逼,艾哈迈德与弟弟巴耶塞特、权臣阿的勒?阿合议和,将王国一分为三,暂时停火,艾哈迈德以大不里士为首都,拥有阿塞拜疆,巴耶塞特获得西伊朗,以末代伊利汗不赛因的新建的都城孙丹尼牙(Soltaniyeh)为首都,孙丹尼牙在德黑兰西北,大致在德黑兰与大不里士的正中间。

1384年,艾哈迈德觉得羽翼丰满了,迫使巴耶塞特交出孙丹尼牙,艾哈迈德基本统一了父亲的故国。

札剌亦儿王朝江河日下的同时,中亚的帖木儿强势崛起。1370年,帖木儿杀掉老朋友、老上级迷里忽辛,以察合台汗国权臣的身份,成为中亚的实际统治者。帖木儿用了整个1370年代,肃清中亚的各路对手。1380年,帖木儿出兵今属阿富汗的赫拉特(Herat),拉开了征服西亚的序幕。1382年,帖木儿结束了在阿富汗和东伊朗的战事,返回河中的首都撒马儿罕。

1383年,帖木儿第2次渡过阿姆河,出征东伊朗和阿富汗,帖木儿一路所向无前,攻城略地,杀人无数。1384年,帖木儿的大军来到西伊朗,兵临孙丹尼牙,艾哈迈德不战而逃,扔下孙丹尼牙逃往西北的大不里士,他的老对手阿迪勒阿合见帖木儿的腿粗,便投靠了新主人。帖木儿在孙丹尼牙建立宫廷,但帖木儿并没有继续西进追杀艾哈迈德,显然在帖木儿看来,此次的西伊朗之行,只是一次火力侦察,看看西伊朗最强大的国家和君主是个什么货色。1385年春,帖木儿离开孙丹尼牙东返,结束了首次西伊朗战事,将孙丹尼牙留给阿迪勒阿合镇守,作为打入西伊朗的楔子。

1385年冬季,帖木儿的宿敌,钦察汗脱脱迷失越过高加索山,攻入阿塞拜疆,洗劫大不里士,满载而归,艾哈迈德逃到巴格达避难。脱脱迷失做大和阿塞拜疆陷入权力真空的消息,让帖木儿十分不安,于是在1386年,帖木儿率领大军西征西伊朗,此次出征历时3年(1386—88),史称三年攻击。

帖木儿率领主力进入中伊朗,讨伐卢里斯坦山民,理由是这帮人抢劫到麦加去的商旅。帖木儿的三儿子米兰沙——莫卧儿大帝巴布尔的高祖父,由前札剌亦儿朝权臣阿迪勒阿合带路,向大不里士进军。艾哈迈德正在巴格达,急忙兴兵北上准备固守大不里士,帖木儿得到战报,率领主力向大不里士进发,准备寻机歼灭札剌亦儿朝的野战主力。艾哈迈德自知不是对手,返回巴格达,于是帖木儿轻松拿下大不里士,在此地度过夏季。那位给帖木儿带路的叛徒——阿迪勒阿合,负责在大不里士盘剥百姓,向帖木儿提供军费财物,然而帖木儿并不信任这厮,以其贪赃受贿为名将其处决。

入冬,帖木儿向西北攻入基督徒的格鲁吉亚,在现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争议的卡拉巴赫草原过冬。

1387年初春,脱脱迷失果然二次翻越高加索山,染指阿塞拜疆,帖木儿与其在库拉河北岸进行了一次大战。最初,帖木儿派去的军团被打败,但是,其子米兰沙率援军到达战地,把敌人赶回打耳班以北。

在阿塞拜疆稍事停留,帖木儿挥师向西,攻入亚美尼亚和东安纳托利亚,扫荡当地的土库曼人,借口是这些土库曼人曾经攻击麦加的商旅。在一天之内,他攻占了土耳其西部重镇埃尔祖鲁姆城,该城西边的埃尔津詹(Erzincan)土王塔黑屯(Tahirten, 1379~1398),是前额尔德尼王朝的地方总督,包尔汉丁篡位之后,塔黑屯很担心被包尔汉丁吃掉,做了白羊朝的小弟,眼看帖木儿如旭日东升,急忙跑来称臣纳贡,从此做了帖木儿的藩臣,通过塔黑屯的关系,白羊朝与帖木儿建立了联系。帖木儿又派米兰沙南下凡湖,讨伐黑羊王喀拉-穆罕默德,但是,土库曼人逃入难以通行的峡谷之中,所以帖木儿对黑羊王朝的损害有限。

在凡湖周边扫荡一番后,帖木儿回师向东南走,向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进军,扫荡穆扎法尔王朝,中伊朗的战事与两只羊无关,不赘述。1387年底,脱脱迷失从里海东侧南下攻入河中,帖木儿闻讯撤军,于1388年返回首都撒马儿罕,结束“三年攻击”。

帖木儿的三年攻击和之前的脱脱迷失扫荡阿塞拜疆,对札剌亦儿王朝造成致命伤,作为一个国家的札剌亦儿王朝事实灭亡,虽然它名义上又苟延了10多年。

对黑羊王朝和喀拉-穆罕默德而言,却没造成什么伤害,此消彼长之下,黑羊王朝的实力超过札剌亦儿王朝,成为西亚西部最强大的势力,消灭札剌亦儿王朝,称雄西伊朗只是时间问题,唯一阻碍黑羊前进的,有且只有一个人——帖木儿。

1388到1391年间,帖木儿致力于北伐钦察汗脱脱迷失,暂时搁置对西亚的征服。期间的1389年,黑羊王喀拉-穆罕默德去世,由其子喀拉-优素福(Abu Nasr Qara Yusuf Nuyan bin Qara Muhammad, 1389~1420)接班。同年,白羊王法赫如丁也死了,由其子、兀斯曼的哥哥继承,由于此君无能,被兀斯曼取代,从此到1435年兀斯曼伤重去世,兀斯曼执掌白羊朝长达46年,终年80岁,要不是受伤而死,兀斯曼肯定还能多活几年。

通宝推:五藤高庆,
家园 我发现个问题

无论是帖木儿还是谁,经常要讨伐一些似乎不是国家的政治实体,例如什么“卢里斯坦山民” 这些人是不是一个政治实体呢?

家园 【原创】帖木儿帝国 2 兀斯曼 3

重创脱脱迷失之后,1392年7月31年,帖木儿第二次大举出征西亚,此次西征历时5年,史称“五年攻击”,目的是整肃伊朗、伊拉克,主要目标是南伊朗的穆扎法尔王朝和西伊朗、伊拉克的札剌亦儿王朝。1393年,帖木儿在法尔斯首府设拉子(Shiraz)附近,战胜、击毙穆扎法尔朝末代国王沙-曼苏尔,攻占其首都设拉子,穆扎法尔王朝灭亡,王族70多口人被帖木儿屠杀殆尽,落得与140年前的木剌夷国相同的下场。至此,帖木儿基本扫平了伊朗高原,下一个目标便是札剌亦儿王艾哈迈德。

帖木儿要求艾哈迈德来朝见自己,后者托词不去,给了帖木儿进军伊拉克的借口。1393年,帖木儿大军进入两河平原,直奔巴格达,艾哈迈德弃城而逃,帖木儿派兵穷追,不仅拿下巴格达,还俘虏了艾哈迈德的几个妻妾,帖木儿将巴格达城中的能工巧匠押送到撒马儿罕,装饰他的首都,自己领兵溯两河而上,前往萨达姆侯赛因的老家提克里特,下一步的目标是阿塞拜疆。

再说出逃的艾哈迈德,向西逃窜投奔埃及马木留克算端贝尔孤格,后者盛情款待艾哈迈德,待为上宾。帖木儿派遣使者与埃及修好,并索要艾哈迈德,贝尔孤格拒不交人,还把帖木儿的使者杀了,以示势不两立,从此帖木儿和埃及交恶。帖木儿大怒,派兵攻占埃及的边境城市埃德萨(Edessa),作为报复,贝尔孤格针尖对麦芒,借给艾哈迈德一支兵马,让他回伊拉克做还乡团。此时帖木儿已经离开巴格达,正在向外高加索方向进军的途中,艾哈迈德顺利夺取巴格达和伊拉克,复辟成功。

帖木儿没搭理身后的艾哈迈德,继续向西北进军。今土耳其东南部城市马尔丁,当时属于黑羊王朝,由喀拉-优素福的儿子镇守,帖木儿军攻陷马尔丁,俘获喀拉-优素福之子,马尔丁之役是黑羊王朝和帖木儿之间首次正面交锋。帖木儿继续北上,攻入格鲁吉亚,渡过1394年的冬季。

1395年开春,打不死的小强脱脱迷失翻越高加索山攻入外高加索,被帖木儿击退,帖木儿决心再度进军东欧草原,彻底摧毁钦察汗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帖木儿派长孙皮儿马黑麻(Pir Mahammad)向凡湖进军,讨伐黑羊王喀拉-优素福。喀拉-优素福主场作战,又拥有人数优势,见对手军容整肃,占据了地利优势,急忙率部撤出战场,双方基本没交手,黑羊人的伤亡主要发生在撤军过程中发生的踩踏。帖木儿率领主力深入钦察草原,再度大破脱脱迷失,残破钦察汗国的核心区——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的城市群,用来摧毁钦察汗国的战争潜力。此次北征中,帖木儿可能攻占了莫斯科,至少攻到莫斯科附近。

1396年,帖木儿留下第三子米兰沙镇守阿塞拜疆,防范南边复辟的艾哈迈德-札剌亦儿,西边的黑羊王喀拉-优素福,自己于7月率军返回撒马儿罕,结束五年攻击。

五年攻击再度重创札剌亦儿朝,本来札剌亦儿朝两大块地方,北方的阿塞拜疆、南方的伊拉克,现在阿塞拜疆彻底丢了,伊拉克也被帖木儿犁了一遍,无法固守,只能祈祷帖木儿别再来。黑羊人是游牧民,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面对帖木儿的孙子皮尔-马黑麻,黑羊人基本上是不战而逃,损失很有限。

五年攻击之后,帖木儿打算东征中国明朝,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他决定先南下进攻印度。

1398年,帖木儿入侵北印度的图格鲁克王朝王朝,在帕尼帕特战役打垮印度军队,随即洗劫德里,迫使北印度对自己称臣纳贡之后,帖木儿返回撒马儿罕,印度战役总共历时不到半年,在帖木儿的辉煌征服生涯中,仅仅是个小插曲。然而在印度战役期间,西线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帖木儿总共4个儿子,长子只罕杰儿早亡,次子乌马儿沙黑在刚刚结束的五年攻击中阵亡,所以帖木儿只剩下俩儿子,老三米兰沙——莫卧儿大帝巴布尔的高祖父、老四太宗沙哈鲁。在儿子们中,老大死的早,不好比较,其他三人中,老三米兰沙在三年攻击期间的1387年,独力打退了脱脱迷失,相比之下,老二乌马儿沙黑打不过脱脱迷失,老四沙哈鲁在征服穆扎法尔王朝的战争中有优异表现,所以军事能力以老三米兰沙最强,其次沙哈鲁,乌马儿沙黑最弱。

帖木儿对米兰沙寄予厚望,让他镇守西边边陲,监控西方的各路敌人,包括艾哈迈德-札剌亦儿、黑羊王喀拉-优素福、埃及算端贝尔孤格、奥斯曼算端巴耶塞特、钦察汗脱脱迷失。然而米兰沙在一次狩猎中坠马,伤到头部,从此举止荒唐,行为狂悖,忽昏忽明,半疯半傻,又侵吞本该上交中央的税款,帖木儿搞不清米兰沙到底是真疯还是假傻。

还是在1398年,东安纳托利亚的小强人、额尔德尼王朝的继承者包尔汉丁,在与白羊王兀斯曼的战斗中兵败身死,然而兀斯曼没能独占包尔汉丁的遗产,西边更强大的君主,外号雷电的奥斯曼算端巴耶塞特(Bayezid I, 1360—1389~1402—1403)趁机东进,攫取了安纳托利亚中东部大片土地,逼近米兰沙镇守的阿塞拜疆。面对咄咄逼人的雷电,白羊王兀斯曼向帖木儿帝国靠近。巴耶塞特则与埃及算端贝尔孤格眉来眼去,遣使开罗,请求捏在算端手里的黑衣大食哈里发穆台瓦基勒一世(Al-Mutawakkil I, 1362~1377, 1377~1383, 1389~1406),册封其为罗姆算端,

埃及的这个黑衣大食哈里发,其来历说来话长,1258年,蒙古王子旭烈兀攻克巴格达,杀末代巴格达哈里发,伊斯兰世界没了公认的哈里发。1261年,埃及算端拜伯尔斯为了提高威望,团结穆斯林的力量对抗蒙古人,拥立一位黑衣大食王族,在开罗即位为哈里发,从此黑衣大食世系转到埃及开罗,开罗则一跃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新罗马。虽然埃及的哈里发完全是算端手中的傀儡,在宗教领域的橡皮图章功能还是很管用的,贝尔孤格满足了巴耶塞特的要求,双方建立起同盟关系。

眼看西方最强大的几个国家抱团取暖,米兰沙反而半疯不傻的,辜负了帖木儿的期望,于是帖木儿决定再度搁置东征中国的计划,发动规模最大,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远征,史称“七年攻击”。

1399年9月10日,帖木儿正式率军西征,来到阿塞拜疆,整肃米兰沙的宫廷,杀掉米兰沙的几个近臣,虽然保留了米兰沙的封地,却剥夺他的执政权,由其儿子监管代行。整肃完阿塞拜疆,帖木儿向西攻入小亚细亚,迫使黑羊王喀拉-优素福逃走,白羊王兀斯曼对帖木儿的态度与黑羊完全相反,跑去觐见帖木儿,献上贡品,正式称臣,《成吉思汗4》说兀斯曼是帖木儿的部将,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帖木儿残破东安纳托利亚各城之后,南下叙利亚,连下阿勒颇、大马士革。这时候,贝尔孤格刚死不久,其子纳绥尔(Nāsir-ad-Din Faraj, 1386—1399~1412)新任算端,主少国疑,内部不稳,所以不敢迎战,坐视帖木儿攻城略地,屠杀破坏。帖木儿觉得在叙利亚闹腾够了,回身杀向巴格达,艾哈迈德-札剌亦儿不敢迎战也不敢固守,逃之夭夭,投奔黑羊王喀拉-优素福。本来喀拉-优素福及其前任喀拉-穆罕默德,都是札剌亦儿朝的藩臣或土司,双方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在帖木儿的五年攻击期间和稍后,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俩人的地位逐渐拉平,现在是平等的盟友关系。

但是艾哈迈德与喀拉-优素福捆在一块也不是帖木儿的对手,于是他俩投奔奥斯曼算端巴耶塞特,忽悠雷电出兵攻打帖木儿,帖木儿也意识到,雷电才是心腹大患,双方必定打一场决战。帖木儿在相继残破叙利亚、伊拉克,肃清侧翼之后,才出征中安纳托利亚的安卡拉,与雷电决战,这一切都说明帖木儿的七年攻击,终极对手是巴耶塞特,而非别人。

忽悠巴耶塞特反帖木儿的难兄难弟艾哈迈德、喀拉-优素福,没参加安卡拉大决战,他俩利用着帖木儿去攻打巴耶塞特的当口,回到巴格达复辟,然而这对难兄难弟很快反目,喀拉-优素福将艾哈迈德赶出巴格达,后者投奔埃及马木留克。1402年开春,帖木儿向小亚进军,7月,于安卡拉战役(Battle of Ankara)打垮、擒获奥斯曼算端巴耶塞特。

在安卡拉大决战中,白羊王兀斯曼作为带路党,站在帖木儿一边,为招降巴耶塞特右翼的土库曼人摇旗呐喊,所以许多土库曼人投奔了帖木儿,导致巴耶塞特的右翼崩溃,继而导致巴耶塞特在安卡拉大战中兵败被俘,最后死在帖木儿的军中。帖木儿并没有彻底吞并奥斯曼算端国,满足于巴耶塞特的儿子们的称臣纳贡。兀斯曼站队正确而大有斩获,帖木儿将迪亚巴克尔和周边地区正式封给兀斯曼,授予其异密头衔,从此白羊王朝成了安纳托利亚的强国,虽然还算不上西亚强国。

安卡拉大决战后,帖木儿的权威如日中天,埃及算端纳绥尔下令在领地中的星期五呼图白中,念诵帖木儿的名字,名义上对帖木儿称臣。帖木儿回军中亚的途中,派米兰沙之子阿布伯克尔前往巴格达,准备赶走喀拉-优素福。见来者只是帖木儿的孙子,喀拉-优素福鼓起勇气,与敌军会战,然而喀拉-优素福惨遭失败,逃亡叙利亚投奔埃及算端纳绥尔,与老朋友艾哈迈德再聚首。这对难兄难弟被纳绥尔囚禁在阿勒颇。

帖木儿现在名义上是纳绥尔的宗主,就以宗主的名义,要求纳绥尔引渡这俩战犯,纳绥尔不敢得罪帖木儿,交人又过于示弱,所以纳绥尔一度打算将这哥俩干掉,最终还是决定留着他俩的性命,仨字——等着瞧。

我认为,帖木儿的七年攻击是被迫的,此次远征的目的是削弱、打垮西方的敌人,为终极决战——征服中国朱明王朝解除后顾之忧,所以不顾近70岁高龄西征。七年攻击后,西欧各国见到帖木儿的威力,纷纷遣使通好,西班牙使者克拉维约在撒马儿罕见到帖木儿时,这位中亚瘸狼垂垂老矣,眼皮都抬不起来了。纳绥尔肯定也看到帖木儿不行了,所以抗旨不遵,扣着人不放。

果然,安卡拉大战后不到3年,帖木儿死在东征明朝的路上,帖木儿帝国立即陷入内战。

与绝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一样,帖木儿帝国也有着两个痼疾,继承人不明确、分封制。帖木儿共有4个儿子,去世前也给儿孙们分封了封地。长子只罕杰儿早死,留下2个孙子,大孙子也死在帖木儿前面,二孙子皮尔马黑麻(Pir Muhammad)是长房唯一男丁,成了长房长孙,被帖木儿指定为继承人,继承帖木儿的老巢河中。老二乌马儿沙黑同样死在帖木儿之前,帖木儿将伊朗中西部,大致上是前穆扎法尔王朝的地盘给了他的儿子们。老三米兰沙,前面说了,本来是兄弟中最能打的,虽然坠马伤脑之后半疯不傻的,封地却没变,拥有北到高加索南到波斯湾的广大领地,对应帖木儿征服前的札剌亦儿王朝,监控西方的强敌们。老四沙哈鲁,坐镇赫拉特,拥有呼罗珊,对应从前的廓尔特王朝(Kurt dynasty, 1244–1381),监控南方的印度。

我认为,帖木儿的分封很动了一番心思,具体说是长房长孙继承祖宗基业,尚存的两个儿子,分别坐镇西方、南方边境,为长孙保驾护航,老二的后代们被其他三房保护,夹在中央。

然而计划不如计划快,帖木儿去世时,长孙皮儿马黑麻正在阿富汗,东征军众将不顾帖木儿的遗嘱,拥戴正在军中的米兰沙之子哈利勒为君,返回撒马儿罕,于是长房的皮儿马黑麻、三房的哈利勒开战,堂兄弟俩的无聊内战打了2年,被4叔沙哈鲁占了便宜,皮儿马黑麻被手下杀死,哈利勒不是叔叔的对手,去地方做了个封君。到1407年,沙哈鲁占有本应属于长房的河中,加上自己的呼罗珊,他的地盘北到咸海,南到印度洋,东到巴尔喀什湖,西到德黑兰一线,与三哥米兰沙的封地接壤。大体上,米兰沙、沙哈鲁兄弟大致以德黑兰为界,瓜分了帖木儿的遗产。

自古以来,德黑兰就是东西伊朗的天然分界线。因为伊朗正北面是世界最大湖泊里海,伊朗中部是广阔的卢特沙漠(Lut desert, 其实卢特的意思就是沙漠),里海、卢特沙漠之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窄走廊,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德黑兰和附近的剌夷(Rayy)在这条走廊的正中央,德黑兰以东是呼罗珊,以西是阿塞拜疆、波斯的伊拉克——也叫伊拉克阿只迷。剌夷毁于地震,附近的德黑兰取代了剌夷的地缘位置,成了东西交通的孔道。

就在沙哈鲁叔侄在东伊朗和中亚打内战期间,帖木儿帝国的西部,米兰沙的领地上也出事了。

通宝推:五藤高庆,
家园 《多桑蒙古史》、《伊朗通史》都提到罗耳斯坦有国家存在

《多桑蒙古史 下卷》第271页的注释②:

罗耳山地也,处忽即斯单、伊拉克阿只迷两地之间。自脱司泰儿赴亦思法杭者,必路经其国。国境自北至南自东至西相距各六日程,为一游牧之国,游牧部落居之。其民与曲儿忒人同种,国中城村甚少。罗耳昔属忽即斯单,有兄弟二人继承其地因分二国。西国邻于伊拉克阿只迷,名小罗耳。东国邻于法儿思,则名大罗耳。1155年间,有曲儿忒酋长名阿不塔希尔(Abou-Taher),据有大罗耳。先是阿不塔希尔之曾祖阿不哈散法思鲁牙(Abou-l-Hassan Fazlouye),以所部百户自速马黑山(Sumac)徙阿勒颇国,五十年前又徙居罗耳,从此阿不塔希尔遂建立法思鲁牙朝(Fazlouye)。其子赫匝儿阿思卜(Hezar-Asb)继立,拓其疆域。其国之半为黍勒人据,亦游牧部落也。赫匝儿首先逐此部落于境外,旋取其地黍里斯坦(Schoulistan),黍勒部人遂徙法儿思。已而哈里发纳昔儿册授赫匝儿为阿塔贝格,传后七人,额弗剌昔牙卜其曾孙也。后此国至1424年顷始灭。——小罗耳自1203年以来属于胡儿失德朝之君长,亦号阿塔贝格,此国在十六世纪中叶才灭亡。

罗耳斯坦的小国们,国君叫阿塔贝格(Atabeg),在伊朗中西部游牧,对周边强国称臣,花拉子模帝国强大时,称臣于摩诃末,后称臣于伊利汗国。帖木儿时代的关于罗耳斯坦的记载,我手上没有,我估么着他们趁着天下大乱没人管,抢劫过往客商,被帖木儿整肃了一把。大罗耳的最后一位君主,被帖木儿的孙子,太宗沙哈鲁的儿子易卜拉欣(《明实录》叫亦不拉金)平了,布哇写冯承钧译的《帖木儿帝国》写了一笔,没展开细节。更多就不晓得啦。

家园 最后一段似乎有好几处错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