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笨狼对长平决战末期的战役进程猜想 -- 迷途笨狼
秦国能逐步吞并和它拥有崤函的地利有关,可以仅用少量兵力防守,赵国别说一般地利了,北面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匈奴,就在长平后邯郸即将被秦兵攻破,镇北的军队也调不回来。
赵国,那赵国当然一个也吞不下。可正因为大家为私利,不可能一直合纵下去,所以赵国肯定能等到机会,吃掉一个,再消化。然后再吃下一个。
战国时代这种情况很常见,所谓的联盟脆弱的很,和赵国领土接壤的有韩魏燕,打哪一家都得考虑其它两家的动向。
毛遂这样的人才三年都没被发现,而王亲国戚却可以尸位素餐,也就他有耐心,类似有抱负的人才早就离开了,战国时代愿意混吃等死的游士基本就是南郭先生了。
"5,6千万吨大豆"是很多的,相当于4-5亿亩的产量。没有这些大豆,就没肉吃了。另外我们每年还大量进口各种主粮和棉花,而且逐年增加,算上这些,中国每年需要进口6亿亩的产量。中国总共才多少耕地呀?那些种花卉,水果,茶叶的山地是不是能够当耕地用,究竟有多少亩?
长平之战,史书对赵军兵力记载为总数45万左右(战死5万加阬杀40万。)但是对秦军的兵力记载不详,明确记载的只有“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加起来就是三万人。由于是包抄部队,所以正前方的堵截部队也应当有这个数。这样估计六万左右。
问题是秦军怎么能包围45万赵军。这主要是利用了地形的缘故。秦军用诈败法把赵军引出来然后包围在谷地中。所以不需要遵守“十则围之”的平原作战法。
另外,就算是平地包围战也往往不需要十倍兵力。例如坎尼会战汉尼拔就用比对手少的兵力打了包围战。主要就是利用包围圈内的敌军优势兵力为自己人阻挡无法发挥战力的因素。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赵军的45万水分很大。这45万不可能都是战兵。赵国当时人口估算为300到400万。除去老人、孩子、妇女,能作战的最多一百多万。而这一百万其实并不能都当兵,否则就没人种地了。而且后勤保障也要从这里出。按一个战兵配三个民夫算,赵国最多出25万到30万战兵。所以如果这45万人也是这个比例,那么赵国的战兵人数也就10来万。
秦国虽然比赵国大,但在长平前线也并不能部署太多的兵力。盖长平离赵国腹地近,赵军补给方便。而秦国的补给线长,补给消耗更大。所以后来秦王要亲自去河内动员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但这也没有倾国动员,不过一郡之地而已。这样秦赵两军在决战前夕的总兵力也就大家各出十来万战兵再加补给的民夫而已。秦军可能更少一些。以当时双方的动员能力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把能压上去的主力部队都压上去了。
赵括主动出击不能算错。秦赵在长平兵力相差不多,甚至赵军可能在初期还占有很大优势。所以他想以优势兵力迅速击垮当面的秦军也是对的。
问题在于对面的秦军兵力并非之前的状态。白起任秦军主帅不可能空手前去,必然是带来了生力军的。所以秦国要隐瞒白起的任命。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白起是名将(王龁也是名将),而是因为白起带来了增援。如果泄漏了,那么赵括就可能取消出击。秦军的引蛇出洞之计就无法奏效了。
秦军制胜的关键是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然后在最后的决战中歼灭了赵军五万人。这五万应当是一半的战兵了。那么剩下的人在主将战死,战兵灭一半,断粮四十多天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投降了。不投降,饿也饿死了。
而后头秦军能阬杀40万人,主要原因是这40万都已经饿的半死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反抗能力呢。
而楼主的文中有个误解:
在长平,秦军并没有死伤半数。《史记》里的原始记载是这样的:
白起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指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邯郸不利的情况。当时王陵围攻邯郸损兵折将,损失了五校的兵力。一说一校为8千到一万人。这样就是四、五万人。差不多是可以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了。这样情况下,即使是白起也打不赢这种攻坚战的。所以他拒绝去给王陵擦屁股。
长平之战给赵国带来的最大损失就是人口损失。如果赵国只是在长平损失了十万战兵,那么以赵国的可战人口基数,不过损失百分之十。但一下损失近五十万人(决战加前面拉锯时的损失),那就是一下打掉了赵国一半的战争潜力。赵国从此无力与秦国再争天下。
白起认定此仗无利可图推托,不排除有夸大可能。记得《通鉴》中记载长平之战后当年秦国农业收成不好闹了饥荒,考虑到长平之战时不少壮丁被临时打发上战场了,很可信。至于秦卒死者过半,除了白起的这句推托之言,没有看到过其他旁证。
赵国被大家包围,北面是匈奴,这种空头支票赵未必能开得出来。秦可以向西拓地千里,这种优势当时只有秦有。如果说可能性,南边的楚国也可能有,其他国家都很费劲。
打长平出十万战兵左右。这已经是秦国的可调动的全部主力了(可参见后来第一次灭楚出兵二十万。)打邯郸的战兵估计也是十万左右。被灭掉了五校就是差不多一半。
一开始秦国并没有把长平之战当作国运之战来打。等到打赢后灭了人家一半的战争潜力,这才突然觉得可以接下来灭赵。问题是当初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疲惫之师攻哀兵之城。其他各国又出兵救援。打不下邯郸也不奇怪。
后来秦国吸取教训,灭六国时先在六国内部大搞贿赂,阻止各国联盟,最后各个击破。
李渊就是从山西起兵最后得到天下。但他的方针是先取关中再倒过来取中原。在他打下关中的时候,刘武周就抄了他的后路,夺了他的老巢太原。不过李渊的运气好。他的女儿平阳公主给他基本扫平了夺取长安的道路。所以他才没有进退失据。
赵国能向匈奴低头么?
四十多万斩首不是假的,另外应该是青壮男子才算。当然精锐没这么多,估计3成左右吧,精锐以外守备是没有问题的,还有突破后向纵深发展,那年月各国年年打仗,民兵素质很高
有资料说战国-秦中国大约2000万人,楚、秦地广人多,魏齐人口稠密,那么赵国人口上限也就300来万,短期动员45万可以的,后来廉颇防卫燕国,靠的就是老弱。长平之战廉颇开始带的兵少,赵括去了兵力加倍,根据阴历8月推断,收获后赵军立即全军上阵,利用路程和补给优势打时间差
“问题在于对面的秦军兵力并非之前的状态。白起任秦军主帅不可能空手前去,必然是带来了生力军的。所以秦国要隐瞒白起的任命。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白起是名将(王龁也是名将),而是因为白起带来了增援。如果泄漏了,那么赵括就可能取消出击。秦军的引蛇出洞之计就无法奏效了。”
几十万大军迅速调动,谁也瞒不住,特别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问题是秦军怎么能包围45万赵军。这主要是利用了地形的缘故。秦军用诈败法把赵军引出来然后包围在谷地中。所以不需要遵守“十则围之”的平原作战法。”
建议先找一下google地形图,对照一下两军大致阵地,然后说说怎么利用地形包围赵军
“秦军制胜的关键是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然后在最后的决战中歼灭了赵军五万人。这五万应当是一半的战兵了。那么剩下的人在主将战死,战兵灭一半,断粮四十多天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投降了。不投降,饿也饿死了。”
谈不上切断,刚刚收获,赵国能运的粮食都运去了,再晚漳河水运难以利用。40多万人一个多月(那时候赵括还领军突击)补给,够可观了
“在长平,秦军并没有死伤半数。《史记》里的原始记载是这样的: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指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邯郸不利的情况。当时王陵围攻邯郸损兵折将,损失了五校的兵力。一说一校为8千到一万人。这样就是四、五万人。差不多是可以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了。这样情况下,即使是白起也打不赢这种攻坚战的。所以他拒绝去给王陵擦屁股。”
白起原话——“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个人理解就是长平损失。不是强攻,围攻邯郸老弱病残损失不了多少兵力,另,五校应该是5个中级将领,客场作战很正常
长平损失了赵国半数以上青壮年,还不说后续的邯郸战役和防卫燕国
就像关羽的北伐一样,超出了原有的预案,秦国别说兵力疲惫,后勤物资也没有准备那么多储备,从秦国本土运粮到邯郸城下消耗太大,而且中间的长平地区还需要时间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