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荀彧与荀敱父子的功名与价值取向 -- 小戎
一子投共,一子投蒋,一子投日。结果投共的儿子运气不佳先挂。
日本人输了,把投日的儿子的孩子过继,当然是做一做文书而已,外人如何得知?
386享受烈士子女的待遇青云直上,家族也保有自己的最大利益。
大门阀大地主的“大宪章”虽然导致皇权虚弱,不过好歹在江南人力物力财力皆不如北方的时期,能保住华夏衣冠制度,也能保住江南半壁300余年。千年以后门阀式微,到了大明,中小地主依靠科举制度形成的政治垄断,再一次架空了皇权,再次做起了“大宪章”的美梦。最后大明的皇权崩溃,中小地主们在人力物力财力皆比北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连华夏衣冠和江南的半壁江山都保不住,最后全部剃发易服给异族做了奴才。某种程度上中小地主比大地主大门阀更腐朽没落,中小资产阶级也比垄断大资产阶级更腐朽更没落。
比如黄道周张煌言夏完淳。真正该痛心的是南宋,除了文瑞以外,死节者少的可怜,倒是出了状元汉奸留梦炎。而有宋三百年知识分子的待遇是历代最好的,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则是百年左右的九儒十丐。
宁可自杀也不去反抗外辱
面对无可挽回的局势,死节明志总比投敌好,否则投汨罗的屈原也不会被人认为是爱国志士。
荀彧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自己何尝不是?
当年的烈士子弟多了,他家这烈士生前的地位名望都排不上号,所以很难说386靠烈士子女的待遇青云直上,顶多说有所帮助。
在太子死以后,如果他还在朝里,对年幼文弱的朱允汶是很大的威胁,加上他的卓越攻防军事能力,朱元璋不介意会再杀一个,况且胡惟庸蓝玉两大案,如果不是躲得远远的,他自己或许没事,但他的子嗣亲属会不牵连进去么?
且决不是荣誉性的职务,而和明初封的王爷一样待遇,行政军事一把抓,就难怪有私生子的猜测了。
朱元璋就算不怀疑他,朱棣或者朱允汶能不猜忌他们么?靖难以后王爷掌兵的例子再也没有了。
平定河北后,曹操内部分化了,一派我感觉就是荀彧代表的保皇派,赤壁之战大败以及后来的曹氏短命王朝,都是这一大战略的结果,荀彧不进庙享,曹魏恨之有多深?!荀彧,程昱,贾诩后期很少出头露面了,计谋也不很出力,看荀彧出策伐刘表,根本不是长策,贾诩还好,给曹魏抬抬 轿子,程昱差不多闭门谢客了。
我前面提到过,贾诩、刘烨、郭嘉、程昱都是被士族排斥的。罪名都是一样的,就是人品差。
所以,邺城拿下后,出力的是这几位,而非老兄提到的那些大族。(当然郭嘉早死,只剩下贾诩程昱刘烨)
后来,贾诩被任命为太尉,被大家讥笑,甚至连江南的孙权都笑话曹魏的这个举措。
实际上贾诩也有自知之明,早在李傕郭汜时期,他就拒绝了李傕的封赏。那一次,是李傕代表凉州军事集团,对贾诩献计攻下长安,杀死王允顺利翻盘的功劳的奖赏。
这些门阀贵族骨子里就没有国家意识。中国严格的说实施了若干年的类似君主立宪的上议院制度。
以荀彧之才没有意识到未来曹操的选择?他阻止曹操夺权更多的顾虑可能在于曹操对于氏族的态度而已。而荀顗之所以支持司马氏,不过是看出来司马氏对于氏族没有控制能力而已。汉代的氏族哪个不是如此。就像诸葛三兄弟一个一边,多方下注一样,有人怀疑过这种做法是不是没有匡扶汉室?
中国封建王朝整个周期中,对于氏族都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大义和正统理念。改朝换代其实是家常便饭。就连清朝统治之下都能出来一堆遗老遗少,还有什么大义可言。地方统治于氏族之手,而每个朝代的末期,不过是氏族重新选择一个形式上的统治者或者自己冒险一把而已。但这并不是什么制度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统治区域在交通和其他手段不具备情况下必然的结果。
中华区域所保持的唯一优势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优势(这其中也包括各种科技能力),而这种优势在受到一定冲击之后也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近代的迷惘。但中国在各种制度上的实践以及经验,远不是短短1,2百年的民主制度能够完全替代的。现代人似乎可以轻松的嘲弄古人的愚昧,但是否真的如此?
荀彧到底是在刘家还是皇帝的时候成长起来的,大汉威严在他心理是存在的;荀顗记事起汉统已经不行了,大汉威严在荀顗心理已经是过去式了。这也会有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