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最近看的几部电影 悲惨世界,天幕危机,被解放的姜戈 -- 逝者不死
在以前我也看过一些由原著改编的电影而没有看过原著。当时对很多影评中原著党的怨念很不屑一顾,不过现在同样的也感到了一些不满。
稍微简单说两句,最大的不舒服的地方就是长腿休所演冉阿让话太多了,相比原著中他几乎没说过什么,大部分都是侧面描写或者心理活动。另外一点就是人物形象和小说中有出入,比如主教请冉阿让吃晚餐并且提供他住所之后。有这样一小段情节。
主教把他的客人安顿在壁厢里。那里安着一张洁白的床。
那人把烛台放在一张小桌上。
“好了,”主教说,“好好唾一晚吧。明天早晨,您在动身以前,再喝一杯我们家里的热牛奶。”
“谢谢教士先生。”那人说。
那句极平静的话刚说出口,他忽然加上一个奇怪的动作,假使那两个圣女看见了,她们一定会吓得发呆的。直到现在,我们还难于肯定他当时是受了什么力量的主使。他是要给个警告还是想进行恐吓呢?还是他受了一种连他自己也无法了解的本能的冲动呢?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
“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
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
“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
主教抬起头,望着天花板,回答说:
“那只干上帝的事。”
而他之所以这样,作者也在下一章做了一番解释。和骆驼祥子一样,和被关在瓶子里的妖怪一样,他给社会定了罪,祥子最后成了废人,从一个热忱善良的车夫变成了有便宜就占的赖皮,冉阿让从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变成了一个冷血的罪犯。
他凭心中的愤怒判了它的罪。
他认为社会对他的遭遇是应当负责的,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要和它算账。他宣称他自己对别人造成的损失和别人对他造成的损失,两相比较,太不平衡,他最后的结论是他所受的处罚实际上并不是不公允,而肯定是不平等的。
盛怒可能是疯狂和妄诞的,发怒有时也会发错的,但是,人,如果不是在某一方面确有理由,是不会愤慨的。冉阿让觉得自己在愤慨了。
再说,人类社会所加于他的只是残害。他所看到的社会,历来只是它摆在它的打击对象面前自称为正义的那副怒容。世人和他接触,无非是为了要达到迫害他的目的。他和他们接触,每次都受到打击。从他的幼年,从失去母亲、失去姐姐以来,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友好的言语,也从没有见过一次和善的嘴脸。由痛苦到痛苦,他逐渐得出了一种结论:人生即战争,并且在这场战争里,他是一名败兵。他除了仇恨以外没有其他武器。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监牢里磨练他这武器,并带着它出狱。
而电影里的冉阿让没有这种感情,看起来就像一直在说可怜可怜我吧的平凡小贼,弱化了他的愤怒,那么他醒悟之后也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度。哪怕是他洗心革面之后,他也是有“圣人心肠和罪犯技巧”而不是看起来完全像个老好人,小说中他被德纳第抓起来的时候根本不害怕,敢拿烙铁按在胳膊上,体力也没衰退,最后逃跑的时候还是用藏在一个苏中的小钢锯,对沙威也没那么害怕。这些电影中都没体现出来。
芳汀也不是从开始就如此贫苦,她也是轻浮纵欲的人,只不过遇到了更加无耻的。
小说中的马吕斯还是挺草包的,电影中一拍就成革命青年了。而他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在电影中也没体现出来,尤其是他的祖父,对他爱得不得了,要啥给啥,然而思想上极为守旧,脾气又很暴躁,电影里就一个没台词的白发老头。
关于情节也就只谈这些吧,毕竟不能强求太多,一部电影才多长时间。
关于其中的歌曲,必然是高潮那一段的几首曲子了。on my own,one day more,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都是很感人的曲目,最后那一首真是听得热血沸腾啊。其他曲子都没什么感觉,I Dreamed A Dream歌词和曲调都不是很吸引我。master of the house太长了,大概8分多,比很多人物的独唱都长。我想可能是把这对夫妇当成一个噱头吧,但是他们的恶趣味冲淡了悲惨世界的主题,虽然在小说中一直是线索人物,但是出场戏份不应该那么多。小珂赛特唱得也不错,很有圣诞夜惊魂的忧郁气质,可是为什么那么短?男主角在蓝色粉末中出演一个神经质而且忧郁的在殡仪馆工作的小青年,和马吕斯的形象有些相似,不过他的声音太不吸引人了。
在我预想中有些不同,芳汀刚出场就在工厂里了,然而小说中她开始是在和一堆狗男女风流快活呢,戏剧性后面的分手也很讽刺。我本以为会有这么一段,应该可以拍得很好看。其次就是主教去看望一位革过命的公民,这两个人的对话也把小说的主题上升了一个档次,主教虽然这样那样的好,他毕竟还属于保守派,对国王的地位是坚信不疑的,而和这位公民的对话给他触动很大,让他对人世间的苦难有了部分新的认识,为什么不改成一段对唱呢?
德纳第夫妇那一段实在是有些无聊,和主题也没什么关系。我觉得完全删去都可以。小说中有很长的一段描写巴黎的地下世界,从流浪小孩到犯罪小团伙,还有黑话,这一段要是改编成群戏远远比前者有趣得多。
马吕斯和祖父之间也应该来一段,互相对骂会很有看头。
另外一个想吐槽的地方是,有些应该正常说话的地方,偏要演员哼哼着说,听着真别扭。即使是音乐剧也不用每句话都唱出来吧,明明台词很普通又不押韵,好好说还可以节省时间。有一些调子反复利用,但是感觉用得不好。比如I dreamed a dream 冉阿让去接珂赛特的时候也用了,不如不用。
总体感觉还可以,但是不如妈妈咪呀和芝加哥。
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007我非常喜欢,比起上一任的皮尔斯·布鲁斯南要好很多,回想一下之前看的007那叫特工吗?只不过是一个会玩弄高特技道具的公子哥儿。
很多人喜欢007,喜欢他风流潇洒,手持杀人执照,开枪面不改色,一边做任务一边睡美女,而且好女人和坏女人轮着睡,最后用小道具搞定大阴谋,跟度假一样。反正这是我看皮版007的主要感觉,这样的007说实话挺讨厌的,比那些纯粹为钱卖命的各类杀手影片中的精英杀手们还要讨厌。各类精英杀手不过是为了寻求刺激,赚点零花钱,可从来不标榜自己的正义,而007是拯救世界的代表啊,这总会让我联想到现实中某国横行世界的虚伪丑陋的嘴脸。
而丹版007感觉要自然得多,007的敌人也不是非超级武器不可。这样也就弱化了007拯救世界的使命感--拯救世界向来是个令人讨厌的主题。丹版007显得更爷们儿了,跑啊,打啊,做事干脆利落,反应迅速,废话也不多,该上床还是要上床的,不过不用弄得跟嫖娼一样还是值得称赞的。
从皇家赌场,到量子危机,再到天幕危机,剧情上的连接比较紧密。能看出007的一些性格上的延续,(皮版好像完成任务就重启一边似的)尤其是007与M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入,M不是一个只会发命令给任务的上司,她会以自己严厉的态度来调节007的情绪,而007会以特别的方式来死命保护M。说007效忠于政府不如说他效忠于M。M成了007的女王,而007成了女王的骑士。这也是我非常欣赏丹版007的一点。
天幕危机拍得很赞,有人说像文艺片。画面感很好,比较不错的就是夜里的上海高层办公楼,那种光影的梦幻背景下的打斗应该可以划入经典了。其次是老城废墟那场戏,破旧的感觉做得很不错,还有一个是在空旷的原野上老宅燃起大火那一段。画面真的很美,除了那个赌场外观土得掉渣。老博士换了一个瘦弱的文艺青年,所谓的高科技道具不过是指纹认证的手枪,整部电影流露着怀旧的氛围,据说是为了纪念“007系列电影诞生50周年。
但是我对反派的选择很不满,主角虽然很爷们儿。但是这个反派真是演得基情澎湃啊,不光基情澎湃而且还有恋母情节。虽然说为了表现007的精神气质故意弄了一个在性格和行为上和007相对立的M的前特工,但是设计的痕迹太过明显了,很不自然。有些遗憾。
这片同《无耻混蛋》结合起来看比较有意思
除了作为昆汀特有风格的那些cult元素、插科打诨外
两片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那就是反种族主义的立场
作为最重要的配角,《无耻混蛋》中的SS军官和《姜戈》中的奴隶主,他们的特征都是良好的教养、不乏幽默的夸夸其谈下隐藏着一颗极度残忍的心和貌似科学实则疯狂的种族偏见
他们的结局也一样——自以为赢了,其实输了,而且死了
我觉得昆汀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的哲学就是——以暴制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虽然团圆(不能算大团圆)的结局,同真正的历史相比未免失之简单,但足够向观众表达他所认同的历史的正义
此外,这两部影片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的夹杂也是个看点,而且毫无卖弄、做作的感觉,在烘托主题方面很有作用
借savage兄弟宝地,我也不开什么新主题了,节约资源嘛
这次天幕007实在差得可以,不及格,本来对于不及格电影我从来不贫,懒得有这个闲工夫,不过在河内看到这里对它的吆喝,忍不住围观过来,秉承河里文明对侃的风俗,我也没有想说服谁的理想,只是一,想借此训练一下自己的总结归纳思辨能力,二自说自话,如果有人还觉得可以,就行了。
我以为的间谍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逻辑的严密性,杀手的种种出巧让我等凡人常常惊讶,原来某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居然也可以杀人,这种打破常规恰恰是更好的表现逻辑严密,风靡全球的谍影重重系列都看到了杀手们利用日常东西来杀人,追捕和反追捕,这种贴近大众的谍片更加刺激凡人们想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武林宝物,也可以像杀手一样威武。
新版的007也毫不奇怪的追上了这个时髦,所以007也开始会受伤,中弹,开始“有”感情,但是所有的所有,都必须符合间谍片的根本:逻辑严密,这个种类不是风光片,优美的风光是可以的,但不是根本意义的。
天幕之所以被我认为是最差的007影片,不及格,就是因为它的逻辑出现众多重大漏洞,
一、开始部分,女干员一枪把007从火车上打下来,作为情节制造,这一枪很好,制造了巨大悬疑;可以作为与007搏斗的对手身上可是有M16全部名单的超级需要照顾的人,干员为什么不多开枪把此人也打下火车呢?既然这个情节这么编法有这么重大漏洞,就应该选用其他情节嘛。编剧偷懒。
二、中间部分,007的对手,M妈的儿子为了报复妈妈,故意泄露名单造成名单上的人被当地愤青捉了去砍了脑袋,以及能够计算出时间差以便让妈妈在桥上欣赏M16总部被上演烟花的一幕,都能够从心理学角度给予解释,打击对手的事业能够比打击对手的肉体更有效,这点逻辑严密;所以儿子设计了故意被M16活捉以深入虎穴,设计了开门程序以让自己能在M妈听证会上当着部长们的面开枪,这都最大的羞辱了M16和M妈,当然也羞辱了看官们的智商:他如何知道会把他关M16总部?而不是其他鸟不拉屎的地方以至于就算开门程序成功开门他一出牢门就风化了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如何去伦敦也?他如何知道M16关他的小牢房是电脑控制?而一把小小的不具备任何科技风采的弹子锁都将立即把他的所有宏伟计划全部否定?部长们及M16大佬们参加的听证会果然大家都兴奋百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至于都不愿听到来自门口的枪声,而选择在原地坐等枪手来演戏?枪手搞定几个警察就可以来到听证会大厅了,这可是全国最重要的特工头头们参加的会议呀,特工们放假了?这个情节走线完败。
三、后面部分,007以M妈为诱饵前往天幕庄园,这个逻辑最失败的地方就是007和M妈儿子都突然忘记了,如果M妈儿子继续泄露M16名单,哪怕最后M妈活着回去恐怕都必须自栽以谢国人,结果007津津有味的在庄园布局,M妈儿子也津津有味的跟着去配合演戏,全片的戏眼--M16全部名单--突然就象过了气的女人,不复存在的意义了。对于007来讲,同样不能因为消灭了M妈儿子就证明了名单不会再泄露,那么大家在庄园还浪费这么多烟花有什么意义呢。
M妈还亲自上阵,制造烟花,这么大的年纪了,编剧这怎么如何忍心呀。
富可买岛,强可匹敌M16的对手们居然忘记了给直升飞机配备火箭弹,这可是选择性失误呀,躲在汽车内的007也寄希望于对手失误不会仔细检查汽车,可是万一对手有一个人仔细,007直接变烤鸭,你怎么可能寄希望于对手犯普通错呢?
四,还有一个更硬伤的逻辑失败,007需要保护M妈,却以她为诱饵,情节设计超出一般人想像,算及格,可是编剧们却把M妈给演死了,对于有头有脸的007来讲,不管是保护M16大名单还是M妈,他都失败了,以后咋个在江湖上混呢?
一个失败的007不能满足普通人借助主角幻想自己也威武的最起码的要求,这完全是要了007影片的老命呀。
其他更多小逻辑失败,就不一一讲了,回忆一个失败的影片就象吃一盘发馊的菜一样,到此为止吧。
音乐剧几乎就没有念白
哪位在倫村March10-18那週一塊去看?
甚麼腐國主旋律電影太過時了
攪基是大勢所趨《叉男》《福華》為雙男主麥麩代表
妹子們本來就是去看本本的Q君的
汤姆克鲁斯的谍中谍系列还有些新意。
第二部完了,以为有个惊天秘密组织要控制全世界的能源。第三部发现这个组织的幕后大老板只是为了解决一个他们家的内部矛盾。
007的故事是要随着现实中的世界格局改变来完成他的故事架构的,现代世界相对来说是个温吞水的世界,007用不上了。
现在敌对势力都被打成散兵游勇,俄罗斯虽然承继了苏联,但007又不太敢公然与俄罗斯做对,就算敢,俄罗斯也敢拿一个美女过来拍一部把007玩死的电影来。
至于中国,嘿嘿,虽然可能心里可想了,但明面上到底不敢把中国当对手来拍。
所以现在已经山穷水尽到走内斗的路线了。
不过这部戏还是透露了一点有意思的信息,那位反角特工是因为被M妈放弃而一怒之下走了反派道路,那为何要放弃他,因为他在香港回归的时候想搞搞震吗。
结果应该是M妈选择放弃他以换取另外六位特工的回国。
就是不知咱们是怎么把这个家伙给放了的。
我都后悔了那票钱啊。
看完出来,我家LD张嘴来了一句:什么杀么闷得死,也不过如此嘛。比起马丁砍贝尔还是差点呐。当时偶还云山雾罩的,刹时就清醒了。
要想玩出点新花样来,只怕谍影重重这坐大山是必须要翻的。翻不过这坐大山,观众很难买帐了。
用一句物理前辈的话来评价这部电影:
连错误都算不上!!
烂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