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围棋”这个例子正好说反了。这个词既有发音部分“韦其”,又表示“围棋”的义。而weiqi这个字母组合连音调都没有,谁知道是神马东西。
“最后地球上占主导的确是拼音文明”,“我们从小学习的那些公理,定理,以至于整个科学体系都是拼音文明建立的”,“象形文明的乐谱没有节奏,绘画没有透视”。这只是您的想象。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我的理解是甲骨文的初始用途跟楔形文字不同,甲骨文开始主要是用于占卜,经常需要写一些需要预测的事情,还有就是预测的结果。也就是说甲骨文发明伊始就是用来记事的。
而楔形文字不同,楔形文字主要是用来记账的,神庙里要管账,某人送来了几头牛,几只羊,现在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大多是流水账,使用的文字很少,早起只有几百个,流水账记了几百年以后才有人在此基础上用借用读音的方式写诗歌。
8600年的文字,另有最早的乐器鹤腿骨笛,把人类音乐史推前三千年。再友情赠送最早的种植、酿酒,不一而足。
更极端一点。老鼠的大脑估计不用啥能量,但你愿意是老鼠吗?
http://www.ltaa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5455
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 ?
今年究竟是Sheep年? Goat年? 还是Ram年?
苗族是跟华夏一样历史悠久的民族,并且一开始也是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适宜的区域,水稻就是由苗族的先民最早耕种的。并且苗族当初也是有文字的,比如湖南邵阳城步就发现的苗文碑,就是现在说的古苗文,这个苗文是类似于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具体如何解读已经基本失传了。城步苗族文字在明清时代曾经很盛行,但现今苗族民间仍然能有零星的苗文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城步苗文消亡的原因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造反被平息后就是消除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乾隆皇帝下旨规定:“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如有违故,不行首报,牌内一家有犯,连坐九家,治寨长失察之罪。”(见《朱折》冯光裕折,乾隆五年六月十五日)。“牌”(十家为一牌)之内有一家人学习、保存苗文字的,其余九家遭受“连坐”,“牌长”(相当于村民小组长)要坐牢。于是,朝廷对苗族居民进行逐寨逐户地全面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学习和承传使用苗文。清朝这种空前绝后的“文字狱”政策,对苗文字永久禁锢,清查销毁,使苗文字的使用流传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导致城步古苗文字的消失绝传。
这个苗文消失后苗族又出现了很多苗族的文人动手利用汉字来创造新的苗文,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湘西苗族学者石启贵运用阿拉伯字母就创造过一种苗文,最有意思的是老寨苗文,老寨苗文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由花垣县麻栗场乡老寨村的苗族艺人石成鉴创制的,用于记录茁歌和写作苗剧。这种苗文的创制思路,既有与板塘苗文和古丈苗文相同的一面,又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其相同的一面是老寨苗文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利用汉字的形、音、意对汉字进行拆组而成。
老寨苗文就是利用汉字字形字音,苗文发音搞出来的,从这段历史也可以推理出拼音文字有可能是战争把文化消灭殆尽,然后在文明的废墟上生长出来的东西。
连我这种没文化的高中僧都会断古文句啊……我只承认汉语形容颜色的词汇太贫瘠了,但你说的这些我看着都觉得你在啪啪啪抽自己脸,疼不。
在地球上每个文明都努力挣扎着想活下去,但是最大的敌人往往是天气甚至气候,当全国的粮食连续五六年绝产,任何文明都会崩溃的。某些情况下还好,可以逃难,去能养活人的地方,但就怕占着好地盘儿的人不想让别人进去,因为他的食物也不够。这时候,惨烈的战争就开始了,小的水灾旱灾还好,碰上大的气候变化,很可能就会摧毁一个成熟的文明。
可以参考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仅仅是中国这块儿土地上,温暖的时候,河南陕西这边都普遍有竹子,有大象,冷的时候太湖能结冰。中国的文明能延续下来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当碰上长时间极端气候的时候,人有地方逃。
比如那个玛雅文明,根据现在的调查资料分析是连续几年滴雨未降,文明自己崩溃的。埃及则是因为文明的疆域纵深不够,战争失败,文明就结束了。
中国的文明还有一个能延续下来的原因就是掌握文字的人。文字是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地球上各文明,首先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的就是部落里的巫婆神汉,文字也是从有人脱离生产劳动后产生的,几乎所有的文字在一开始都是为这些不劳而获的神仙服务的。中国的甲骨文是占卜用的,楔形文字还有埃及的文字也都是祭祀 宗教用途为主。但是中国的文字健壮起来是文字脱离了宗教。文字脱离宗教才能让文字真正生存下来。因为一个文明一旦战争失败,往往意味着要抛弃自己的信仰,改成征服者的神。旧的神职人员往往会被全盘杀掉,新的宗教会带来新的文字,中东那边消亡了那么多文明,都是这种原因。文字脱离宗教才能保证宗教被毁的同时文字能被保存下来。不然,熟练掌握文字的人都被杀光了,新生文明只能用拼音文字了。
拼音文字之所以在地球上很普遍,不是因为他有多先进,而是因为原生文明想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跨度下生存下来实在是太难了。
文明之间不是公平竞争,气候变迁往往决定了竞争的胜负。这样一来,原生文明在千万年的历史中只要战败,就会选择拼音文字。于是,拼音文字大行其道。俺觉的您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战败的文明比较倾向于选择拼音文字?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同样可以被次生文明接受。比如日本,越南,朝鲜,都会借用汉字。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是因为东亚地区地理隔绝,统一以前区域内没有任何文明发明了拼音。所以这里的民族战败以后,只能在象形文字之中进行选择。在汉族形成以后,少数民族使用拼音语言的优势,更是根本无法撼动汉族数量上的优势。
归根到底,拼音文字之所以在地球上很普遍,还是因为他有易学易用,更加先进。
我十分赞同你的气候和文明的关系。
中国的宗教的地位从来都在政权之下,不像西方,宗教是高于或者等于政权的。中国的文字不是为宗教服务,而是为政权服务。
西方的宗教如此发达,产生了不少落后和愚昧的东西。不过有一利就有一弊,西方的宗教对于王权是一个约束,所以西方的集权结束得早,西方的商业发展就没有约束,很早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在中国结束了集权统治,枷锁一旦去掉,中国就必将腾飞。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宗教是科学最大的敌人。现在西方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了宗教的制约,这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您对拼音的定义太狭隘了,不是只有拉丁字母的才算拼音,其实韩文就是挤在一个方格子里面的拼音。日文中的假名也是拼音,只不过看起来像汉字部首而已。
另外汉字也不是没有拼音的抽象,很早以前,汉字就有反切注音法,起源有些小争论,大体是南北朝时期,这种方法就是用两个字的读音,拼一个字,这两个字一个取声母一个取韵母。比如 章,读音可以用 纸羊来表示。 其实这就是拼音的雏形。
那些当时学习汉语的外族人由于没有汉语的语言语音环境,必须要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并学习汉字的读音。
另外,语言是没有办法被同化的,只能是被废弃,一种语言能保存下来决定于几个条件,首先,这种语言的使用人群要跟其他语言有相对的隔绝性,并且使用的人数不能太少。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他们世代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而两种语言的使用人群一旦全面混居,使用人数少的语言就会被废弃,只有少数词语能保留下来。比如满语,使用人数也够多,但是这些人都放弃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改学汉字说汉语了。另外西北的胡人也是这种情况,历史有很多记载某个皇帝提倡学汉语,放弃自己民族语言。 语言的平等融合是很难的,韩语 日语都是如此,古代很多日本和尚和贵族都想做这个事情,但是由于语法就不一样,融合很难。推广汉语也很难,但学汉语的人很多,反切法读汉字是首先要学的。因此初学汉语的人往往是认识了几百个汉字,然后就可以用反切法查字典学汉语了。汉语可能学了十年八年还不会说,但是认识了几百个汉字,并且学会了汉字的拼音,反切法的拼音。在此基础上次生文明转换成拼音文字也就很好理解了。
拼音文字的确是易学,但是说拼音文字就比象形文字先进就有些太武断了。不能因为拼音文字出现得晚就说他先进。还有很多标准可以衡量,别人也讨论过很多了,比如歧义少,篇幅短,易学等等。韩文现在是拼音文字,但是没有声调,歧义非常多,以至于经常闹 “防水”和“放水”的笑话。拼音文字的易学只是相对于本民族而已,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语音是很陌生的。比如,阿拉伯文是拼音文字,阿拉伯字母被好几个民族使用,某些人看到阿拉伯文能很容易读出来,但是什么意思仍然不知道。
汉字则相反,看到字能大体猜一下意思,但是读音可能拿不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能算各有优缺点吧。
也是很有意思的构型,有时效率会很高。
361!大约等于1.43×10^768,据说现在已知的原子数才10^80,所以……这玩意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