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奸贡献的历史哲学 -- 曲轴
小说家和思想家加缪曾经是共产党员,后来退党,成为坚定的反对共产主义人士。他谈到脱离共产党的原因时曾经说,他不能为了一个可能是谬误的历史哲学而放弃人道主义的立场,不能为了这种历史哲学放弃个人自由(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共产主义的历史哲学脉络清晰,也就是为了一个理论设定的目标(共产主义),设计大部分社会都沿循 的路径(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生产关系特点),同时规定人们的行为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只有符合目标方向的行为才是正当的。理论上 的争论无休无止,但是实践上,这种历史哲学已经破产。
历史哲学不仅存在于共产主义,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有或多或少历史哲学的痕迹。简单来讲,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历史哲学要求我们用一种理论上设定的目标来作为评判标准,只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才被视为积极和正确。
本文不讨论共产主义,而是借加缪对历史哲学 的警惕,来进行最近河里面热闹的关于汉奸的讨论。
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用“当下”的价值观来衡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又或者,用历史事件对当下的客观效果来评价他们“当时”的正当性。这种评价方法就是类似于历史哲学的手段,也就是我们用“当下”的效用来分析历史上的行为。
比方说,前一段时候有日本人到中国给明朝的倭寇及其最著名的代理人王直修墓。有中国学者提出,虽然这些人违反了当时的法律,但是客观上,他们的行为促进了中国的国际贸易,是积极的。
又比方说,经常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民族间的动乱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不能一概否定。
再比方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开疆拓土的气概总是被人称道,认为虽然手段残暴,但是客观上加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历史教材的编辑们用现在的民族概念推理几百年前的行为,自然得出了非民族英雄的结论。
台湾有人说,日本统治时代给台湾留下了现代化的基础,对台湾的发展有贡献。
最近,河里面讨论汉奸时,有人说汉奸们目的是保存中国文化,哲学上应该叫做知其不可而不为,既然没有力量抗争,不如接受侵略。这样还能保存文化,不至于亡国灭种。因此汉奸们是有贡献的,或者说他们的主观动机是好的。
按照这些逻辑,那么我们抗争外族的侵略为了什么?如果侵略“客观上”带来了民族交流以至于融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欢迎战乱?我们为什么称颂岳飞,痛恨倭寇,痛恨汉奸,痛恨战乱?
按照历史哲学的逻辑,如果我们的一个目标,比方说是民族融合,那么我们似乎应该对配合侵略的汉奸叫好,而声讨抵抗侵略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是服务于我们的目标的,而是反作用于目标。
按照历史哲学的逻辑,所谓历史事件在客观上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按照当下的结果来评判的,绝对不是按照当时的行为和后果。汉奸们的行为保存了中国文化,倭寇的到来促进了国际贸易,岳飞阻碍了民族团结,日本人对台湾作了巨大的贡献,都是根据现在的效用来评价历史的事件的。
多么荒唐!看到了现在的好处,忘记了当时的伤痛。
当我们这些现在的子孙后代看我们的祖辈的行为的时候,竟然用我们得到的好处来否认他们的痛苦。我们享受着民族多样性,从而否认抵抗民族侵略和战乱的行为;我们现在加入了国际贸易体系,从而赞美几百年前违法犯罪的走私活动;台湾有人看到了日本为了殖民统治,消灭中国文化而进行的建设,忘记了抵抗殖民统治的先辈们;我们看到了战乱后留下的混血儿的美丽,忘记了这个混血儿的母亲遭受的陌生残暴的敌人的羞辱;我们幸运得战胜了,如果战败,有一天,还要痛骂那些抗争者,认为他们进行了不必要的战斗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那些合作者成为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之辈;假设有一天全世界大同了,那些为了自己团体的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抗争,岂不都成了可笑的螳臂当车之举?
历史哲学的可怕在于,它只关注所有行为对于那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终点的作用,从而把对任何历史行为的评价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否认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的价值观。用当时的行为对于现在的好处来对那些行为进行评判,哪怕那些行为在当时属于恶劣的,也要用现在的标准进行正当性的追认。
我们社会的走向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既可能实现大同,也可能走向灭亡。任何历史哲学对于历史的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从理论的角度,属于信或者不信的范畴。而把某一个历史哲学放到实践的范畴里,要求某些特定的手段和路径去实现它,是值得时刻警惕的。
我们评判历史行为,不能根据历史哲学来进行。尤其对待战争问题,侵略和战争确实促进交流,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抵抗,当然更不能因为这样就去侵略。抵抗的正当性远远大于若干年后交流的正当性。我们抗争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要求把握自身的命运,我们评判祖辈们的行为的时候,最好站在他们的时空里,替他们想一想。
曲轴
05/07/2005
只是希望语言再浅白一点...
毕竟读你的文章的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民族的大众的革命的文学"么...花..
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杂种优势“的道理!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8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