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刺马、杨乃武案以及湘军与清廷关系 -- 古城老农
袁世凯最初投淮军吴长庆部,发迹于朝鲜,北洋大臣李鸿章算是他的顶头上司
甲午之后李鸿章失势赋闲,袁世凯在小站练他的新军,两人应该没有什么交集
戊戌变法时,袁世凯背叛光绪,投靠慈禧荣禄一伙
庚子义和团时,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李鸿章任两广总督,对乱局均采取观望态度,可算是同一阵营
乱后李鸿章再度负责议和,心力交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前去世,临终举荐袁世凯,实在不像是对一个“叛”过自己的人的所为
还有,“慈禧硬逼着李合肥去日本签卖国条约”也不妥。李是中国实际上的宰相,他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在海上陆上打了整场战争,作为最高长官的他不去投降议和谁去?再说,李不去日本人也不干。李赴日之前清廷曾派低级官员去求和,日本人认为级别不够,拒绝和谈
他个人的悲剧,以及晚清的困局
他李鸿章世界大势认识得再透彻,外交手腕再高超,洋务办得再好,摊上一个只知揽权贪财享乐的老太婆为主子,一群腐朽昏庸、思想尚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满汉大臣做同僚,除了殚心竭虑维持,有时不得不和稀泥,又能如何?
实际上,李鸿章做一百件让国家有些许进步的事,不够保守派们惹一次祸让国家遭遇耻辱和倒退的
除非他以手下淮军的力量推翻清廷,自立门户,做中华国的“伯里玺天德”(像1900年东南互保时南方督抚们计划的那样),否则不会有什么根本改观
但以儒家君臣观为立世为人根本原则的他,不可能这么做,就好像曾国藩当年消灭太平军后也没这么做一样
我看的是旅游方面的书,介绍江南园林的。
人数方面,你的是苏州府和杭州府的数据,我看的书,讲的是苏州城和杭州城。
杭州的居民人数,应该是杭州府的数据。老杭州城比老北京城小多了。我觉得肯定住不了81万居民。
不过“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十万户按古代标准可是好几十万人口啊
李鸿章做事还是扎实的;至少他负责维修的军事工程就搞得非常坚固。
以色列互扔,然后一了百了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再找个连退路都没有的祁门,不输没天理啊
袁慰亭和奉天举人王英楷,是莫逆之交。王通过河间赵姓古董商的关系,砸钱帮着袁搭上了李莲英的门路,获得了老佛爷的召见。
有这个契机,袁慰亭又大撒银票,走通了李鸿藻、翁同和、荣禄、奕劻,这几个把持着督办军务处的大佬的门路。
李合肥和翁常熟,那可是政治死敌!翁某人管户部,事事与李合肥为难,仅仅因为其兄翁同书失地差点被斩的私怨,害了公义,间接导致甲午战败。
在那个年代,在政治上改换门庭,尤其是和政坛死敌眉来眼去,就是背叛!
李鸿章的遗折,实际上,并没有推荐袁某人,即使推荐也无大用。李合肥督粤时,倡议的东南互保,等于是置老佛爷的安危于不顾。
即使曾国藩、李鸿章他们最终能够实现“推翻清廷,自立门户”,过程也是生灵涂炭,两败俱伤。
最后建立的曾、李王朝难道能对抗帝国主义、撕毁各种不平等条约吗?显然不能。
自己还是个农业国,拿什么跟八国联军干,有河友说的好像那时候的帝国主义不会搞武器禁运似的。
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为了政治权力上的一己之私,愚蠢地相信义和团的怪力乱神可以对付洋枪洋炮,不分良莠残杀所有在华外国人才招来的惨祸
我并不是要否认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帝国主义终究是欺软怕硬,且列强之间矛盾重重,中国是吞不掉的,它们也没打算吞并,只是要保证自己在华的经济利益
被侵略的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像日本承认己不如人,在不平等条约的夹缝里求生存,不挑外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最终富国强兵,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
还是像朝鲜一样,外敌虎视眈眈,自己还在家里内讧,最终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