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将所有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 -- 喝点红茶上会网

共:💬67 🌺527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将所有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

抛砖引玉

国际观察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意思是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中国山寨的速度超过西方国家创新的速度,让创新无法回本,最终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这篇文章促使本人开始思考,为什么山寨的速度能超过西方国家创新的速度?山寨其实指的是技术的扩散,而所谓超过西方创新的速度,本质上是技术复杂度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使得进一步的创新进入了瓶颈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部分技术领域没有大规模的进步,所谓的晶体管/IT革命只是一个特例,并且在2001年后,进入了一个同样的停滞时期。

2008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萎靡不振快5年了,这5年中,美欧日采用了一切办法来刺激经济,除了行政部门的常规刺激政策,金融部门更是以超出常人想象范围的方式来给市场添加助力,美联储一次又一次的搞量化宽松,欧洲央行许诺无限制的购买债券,日本干脆以威胁以印钞的方式来撬动市场,但即使在这些史无前例的“救心针”作用下,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依旧远远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民间的抗议示威则是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欧洲那些二流发达国家,都快逼近国家破产的地步了。

和历史上危机不同的是,本次危机的特点就是拖延时间长,1990年和2001年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都很短,市场反弹很快。从宏观历史看,如果不计1990-1991年的轻微衰退和2001年由于911事件所导致的美国宏观经济增速的短期下滑,自1979至1983年的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到2008年以来的这场经济衰退,整个西方世界已经保持了四分之一多个世纪的经济增长。

  而最新预计是,美国的就业市场要到2016年才能恢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是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本来经济危机和经济繁荣应该是循环往复的,但这次经济危机后,似乎看不到经济重新繁荣的征兆。

  个人认为,此次危机之所以破坏程度深,对中产阶级的打击超过了以往危机,是因为本次危机在反弹阶段和过往危机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这次危机中,掌握大部分财富的利益集团不愿意割肉来喂养失业人群,反应在宏观层次就是福利社会的崩溃,表现尤以希腊最突出。原因很简单:苏联倒了。西谚有云:两个相互竞争的魔鬼胜过一个善良的天使。福利社会这个词本来是苏联发明并提倡的,西方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平息社会矛盾,在二战后向民众大规模提供福利。但现在东方的魔鬼倒下了,没有了东西矛盾,西方充满了所谓的制度信心,因此,一遇到危机,社会福利就是第一个被砍的目标。

  再次,南北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过去西方的高生活水平是建立在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础上的,高价出口工业品,低价进口原材料,但现在南方国家出现了中国这样一头怪兽,大规模低价向世界倾销工业品,并把世界上的原材料价格大幅拉高,两重煎熬下,西方很多伪工业国的本质就暴露了,诸如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沦为“欧猪四国”就不可避免了。

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类可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技术(不是科学)的大停滞时期。如果说前面的东西关系,南北关系是浅层因素,技术上的停滞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

  熊彼特有句名言:经济危机是破坏性的创新,就像草原上每次饥荒,活下来都是身体健壮,更能适应大自然的生物。经济危机的一大好处就是淘汰那些那后的生产力和相关企业,让社会资金更好的聚集于那些有前途,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上。在过去的两百年里,这条规律一直适应,火车替代马车,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电灯淘汰煤气灯,计算机埋葬算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正是由于对以往规律的认识,西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尤其是美国)慢慢把低端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认为自己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抓住高端产业即可。所以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雁行模式“,IT外包,以及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我看西方的报导,都充满了自信,针对国内有人抱怨产业转移,所有的西方媒体都会鄙夷的回复:让中国人和印度人流血流汗,我们抓住高端就行了。

  但本次危机后,严格意义上讲,2001年IT泡沫破灭后,西方突然发现,下一个产业突破点,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儿呢?2001年IT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什么将联邦利率大幅下调?因为在找不到新型产业突破点的时候,必须依靠房地产泡沫来推动经济发展,满足资本牟利的需要。当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崩盘后,房地产泡沫也就一去不再回头,没有了新的投资方向,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美国企业里有着史无前例的充裕现金,国内失业人数一大群,但它们都不愿意投资。

http://epaper.stcn.com/paper/zqsb/html/2011-02/21/content_245467.htm

先举例说下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块水泥平地,中央放一个圆形漏斗,漏斗中灌了一些水,很显然,漏斗中的水会从下面流出来,向四周扩散,漏斗中的水越多,扩散得越快。

  要想保持漏斗中的水位不变,上头必须不停的有足够流量的活水注入,否则,漏斗中的水最终都会扩散出去,导致水泥地上各点的水位相同。

  西方要想保持技术优势,就必须不停的能够实现技术创新,保证"漏斗中有活水注入“。如果技术创新的脚步停下来,漏斗中的水位就会下降。

  美日欧现在的窘境就在于此。

================================================

=============================================

以我的经历来说下技术扩散的步骤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好处。

  九十年代末期,我在南大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题目是给一个电路模块做测试,电路由一个博士提出框架和算法细节,两个硕士负责在FPGA上用verilog HDL实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实现一个完成特定功能的CPU,主要是要包含几条特殊指令,完成特定数据的叠加和变换。

  设计最终没有达到最初要求,因为那个博士不知道如何下手,当时根本找不到相关设计资料,想问人也无从问起,只能独自摸索。

  后来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又回学校读研,硕士阶段有一阵子很空闲,自己设计了一个32位CPU软核,由于技术交流和网络查找,并不觉得有多大难度。博士毕业前,我把电脑和资料移交给了一个硕士师弟,后来听说,10年,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设计一个4核CPU。

  也就十几年的时间,曾经看上去很高深的技术就烂大街了。

有人会批评到,19世纪末,不少人说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已经构建完毕,今后只需要在细节上修修补补就行了,可20世纪涌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现在说“技术革命的停滞”,不是和当年的情况一样吗?

  但个人仔细思索后,认为这一次的情况不同于上一次。上一次是认为科学理论已经完美,今后不再需要完善,而这一次的情况却是,即使我们在科学上有越来越多的理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之处越来越多,但知其所以然不代表就能造其然,我们想发明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我们可能越来越难以推进技术的增长。

  当然,我不是说,技术马上就会停止进步,技术目前仍然在增长,但增长的步伐会慢下来。由于新一轮技术革命迟迟难以到达,在以后的岁月里,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会像过去一个半世纪那样显著。技术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增长的停滞”时期,至于时间的跨度,如果不是永远的话,也是一段非常长的时期。

  其实人类文明已经经历过一次类似的“技术革命的停滞”,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转换过程中,农业,马匹,车轮,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术革命,把人类从蒙昧时代解放出来,对世界的改造远超之前的原始社会,但在这之后,人类文明的进展速度大大下降,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社会生活和技术领域的变化只能用龟速来形容,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公元1500年的世界和公元前500年的世界差别不大,但长期的积沙成塔,最终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瓦特改进蒸汽机到现在短短200多年,人类生活已经天翻地覆。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验里,“进步”是时代的主轴,周边的事务似乎在永不停息的变化,而科学技术就是这一切变化的幕后主宰。一方面,科学技术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在短短的三十年内,无数过去只能为精英所享有的产品和服务迅速普及到大众,如 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等。另一方面,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向旧时代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团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些组织,或者崩溃,比如, 信息化宣告了前苏联基于20世纪20年代对大工业生产的认识而提出的“现代化=电气化”政策的破产; 或者被迫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IBM公司从大型机转向PC,再从PC转向信息服务一样。

  在大部分人看来,技术似乎会永远不停的发展下去,因而,怎么可能出现“技术革命的停滞”这种现象呢?

===============================================

===========================================

  其实,技术的增长已经慢了下来,普通民众之所以感觉到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一方面是“滞后”效应,另一方面是IT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后的异军突起掩盖了其它技术部门的停滞不前。很多现代科技产品,如手机,其原型在半个世纪前就存在了,但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其它部门的配套科技水平(微电子)跟上来之后,再加上商业化组织和营销方面的创新,手机才大规模推广开来,但对于使用手机的普通民众而言,感觉技术却是离自己如此之近!赞叹之余,对技术顶礼膜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透过科学技术表面上的喧嚣,就会发现,在很多技术领域,人类已经陷入泥沼之中。

在火箭推进方面,没有任何稍大一点的创新,导致太空运输的单位质量成本依旧居高不下。纳粹德国在40年代搞出V1和V2火箭,不到30年,阿波罗登月飞船在1969造访月球,把人类的空间跨度拉伸了百倍不止,在当时,很多科学家预测30年内,人类将会在火星登陆。但现在看来,由于推进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再过50年都不大可能。

  在航空技术方面,从莱特兄弟木头双翼飞机上天,到喷气式发动机出现,到波音747投入服役,总共也就60多年的时间,变化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从1970年开始,航空技术骤然减速,40多年前开始生产的波音飞机和B-52到现在为止依旧雄风不减,托IT技术革命的福,新型飞机更舒适,通讯更便捷,但在载重量和航程方面没有大突破,从侧面说明了航空技术以蜗牛爬的速度在前进,

  在能源领域,依旧是石油和煤炭的天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每一次能源危机,总是会有人跳出来呼吁新能源。每一次吹嘘新能源的时候,总是说“技术进步很快,发电成本几年内就会与火力发电平齐”。但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光伏技术和风电技术,一直没有革命性的的突破,发电成本远超火电,必须依靠政府的大量补贴才能生存。

  在核技术上,从发现核裂变到原子弹爆炸,不到8年时间,又用了几年搞出核聚变氢弹和核动力航母。接下来,可控核聚变研究了60年,经历了数次“快了,快了”的宣称,到现在,仍然只能用瞬间功率比大于1来忽悠政客,仍旧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性。

  在目前火爆的信息科学领域,自香农提出他的理论后,通信的基本框架就没有太大的变化,神经网络热闹了一阵子,大家觉得前途渺茫都不搞了,而目前所有计算机的鼻祖都是图灵机,事实上,现在最新的计算机,其工作原理,和50年前的计算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曾经宣称要发展第5代“智能”计算机,现在也偃旗息鼓了(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动画片《阿童木》吗?)。其实有一个大家天天都接触的例子,互联网上现在为了防止机器顶帖和注册,竟然在使用类手写的“认证码”,靠大脑对不规则事物的识别能力来打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在生物学领域,从发现双螺旋结构开始,无数次的宣称要进入“生物学”世纪,要像牛顿力学那样指导工程实践,结果到现在为止对DNA的动力学原理依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为什么一个基因的改变会导致高鼻梁和低鼻梁的区别,中间过程是怎样的,牛顿力学中,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相关质点运动问题,但生物学中,快60年了,还只能观察表明现象,不能深入揭示内在机理,更不要说利用其中机理,无数次让人失望,搞生物的都只能拼命的发paper来申请资金,导致相关杂志SCI影响因子奇高。

  半个世纪前,人们曾乐观的宣称到2000年能了解大脑的思维特性,而现在人类对大脑的了解,比起50年前,没有什么大差别。如果说有什么成果的话,就是认识到大脑的复杂性远不能用现在人类的知识来描述。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民日报》采访一位医学家,该医学家乐观的估计,说到2010年,人类将会战胜癌症,这是基于对之前医疗技术进步经验的积累而做出的估计,但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显然难以达到。

  不单是癌症,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改进都是慢得令人发指。事实上,医学和生物学这些年来的进步,要谢谢IT技术的进步和扩散,诸如CAT这样的设备,对于医疗技术的改进,要甚于医疗技术本身的进步。对于医疗技术本身,已经开始有学者提出,技术进步开始变慢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3/05/08/has-medical-innovation-slowed-down.html

  在材料学和化学方面,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很多工艺和技术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之所以认为技术在飞速发展,这是基于过去200多年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但这并不能充分证明,技术在将来还会飞速地发展。

======================================

=====================================

为什么技术进步越来越难,乃至到了停滞阶段?在详细阐述我的观点之前,先探讨一下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个人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认知的范式,而技术本质上是实践。

  康德有句名言,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人类具备有先天综合的能力,即把感性材料综合为相互连接的表象,进而归纳出若干原则,这些原则可以用来解释众多的芜杂现象。当然,现代科学体系一般都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即用最少的来解释最多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11条提纲中的最后一条中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话如果套用过来就是,科学解释世界,但对人类更重要的是技术可以改造世界。

  牛顿的理论最初只能用于象牙塔,而瓦特的蒸汽机改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这是个人对技术创新所要经历的四步骤的归纳。

知其然就是观察世界或通过实验,把众多现象(其中可能彼此看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总结起来,归纳到同一因果链。

  比如牛顿观察到大海潮汐,月亮的运转和地球绕太阳运动,他认识到这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很多科学领域,比如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化学,都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

  但生物学的很多分支,还处于这一阶段。

  知其所以然,找出内部规律,用相对简洁的规律来解释庞杂的外在现象,如果能够数学化,那就意味着真正的知其所以然。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来解释诸多现象,配合微积分,演绎出一个庞大的体系,他的解释很让人信服,实验精度很高。

  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作出了类似的贡献,相似的例子还有爱因斯坦,薛定谔,香农等。

  比较低层次的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可用于定性解释化学现象,但无法定量。

  而生物学在这方面还没有及格,大部分生物领域,找不出较好的方法来简洁描述生物现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都知道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基因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但如何造成的?DNA如何根据碱基的不同,操纵物质一步步勾勒出单眼皮和双眼皮?能用什么数学方程来描述?

  造其然,就是主动利用已知规律来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这一过程本质是人对自然的反馈。典型例子是原子弹,氢弹,火箭和宇宙飞船。机械,电子以及电力技术在这方面最成熟,相对不成熟的是化学和材料学,通过化学反应能够得到某种物质,能测出物质的特性,但反过来,预期要求某物质具有若干特性,如何通过一定的步骤,造出这种物质来?

  利其然,虽然也是利用规律,但和造其然有很大的差异,很多造其然的行为是不计成本的实验室行为,很多甚至是国家行为,例如曼哈顿计划。而利其然的核心就是要求设计精良,配合巧妙,能够产业化,人类能从中获利并可持续发展,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形容,就是要求能够引进低熵,在一定时间内抵消人类社会产生的高熵。

  瓦特依据离心原理来造出离心调速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控制及反馈机械系统,大大促进了蒸汽机的改进,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让煤成为了最重要的能源。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常常遇到很多自认为是“技术天才”的人,而且通常都是些科幻小说爱好者,有趣的是,往往是这些只具有限物理背景的人想象力最丰富。

  最近遇到一个刘慈欣的粉丝,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如果正反物质相互湮灭,释放出来的能量会多得惊人,比核聚变多上几百倍。

  我当时反问道:哪里弄来反物质?通过粒子加速器能造出反物质,但造时所花费的能量比获得的能量多得多,这样的能源解决方案有意义吗?

  我举这个例子的原因是想说明,技术创新要达到“利其然”的地步,往往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要考虑到可实现性,但大众往往被媒体误导,把技术创新想得很简单,利用大众和政府的这种心理,过去几十年,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科技噱头。

========================================

===============================================

其实现在科技界心理也很急,也很心虚,技术长时间没有突破,经费怎么来?如何炮制论文?

  制造噱头是商家的拿手好戏,到大城市的商业中心随便转一转,诸如“跳楼大卖”,“清仓处理”等口号或标语铺天盖地。当然,喊口号是比较低级的手段,很多人已经具备免疫力了。一片规划中的绿地,一条待整治的臭水沟,就可以把楼盘加上“诗意栖居”的名头,这样的宣传手段,还真能让不少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如果加上政府方面的配合,诸如“城市副中心”,“半小时市中心公寓”,“江北CBD”之类的,就更蛊惑人心了,至于所谓的副中心,到底有没有前途,几十年后的事了,除了买单者,谁会去在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界也逐渐沾染上了这股风气。更要命的是,在噱头背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沉默不语。

  下面按照我自己的记忆来说下所见识过的科技界噱头。

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吧,我还在读小学高年级,当时电视新闻里,报纸上都在热烈探讨智能机器人概念。仿佛一夜醒来,智能机器人就要满大街都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报导中痛心疾首的高喊,你看日本美国多么多么重视,投了多少钱来搞,再不搞智能机器人,中国要亡国了。搞出智能机器人,人类就可以从人剥削人,变成人剥削机器了。

  后来自己读大学了,开始系统学习IT方面的知识,才知道当年那些报导是多么的幼稚,何谓智能?

  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它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星的数目。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即使从数字比照角度讲,假定每个突触有两个状态,那么,人脑中所包含的不同状态总数超过了整个宇宙中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的总数(不超过2^1000)。

  对如此宏伟复杂的结构,人类的认识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没认清自身的思维模式,就能搞出人工智能?

  读研时,数学系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用一句话终结了人类按照冯诺依曼结构搞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有限个零级无穷大,不可能模拟一级无穷大。

  但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在科技界内部),当时竟然没人站出来说明。

  后来帮一位朋友整理学校内部史料的时候,突然发现,学校在80年代,竟然以人工智能的名义,申请了不少国家级项目。成果呢?几篇无人再看的论文。

  也许,这就是制造噱头的目的吧。

第二个来说说生物工程,从初中开始,就一直被生物工程这个概念轮番轰炸,“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下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新时代的曼哈顿工程”,一直喊了30年,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和一位高中同学,都被感染得热血沸腾,跳进了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现在都在美国做博士后,博士毕业都快7,8年了,从一个实验室跳到另外一个实验室,还在苦逼的帮老板写项目申请书,向美国NIH申请赞助。而单单在美国,就差不多有10来万生物学博士后靠政府基金养活。

  生物工程,名字就取得奇怪,像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类的专业方向,大体上已经是“造其然”的地步,但生物工程实际上离工程化差得很远很远。仍然还在处于知其然的地步,尚未达到知其所以然,更不要说造其然,用我同学的话说,现在一片惨淡,看不到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可能性。

  生物工程主要靠政府养着,前一阵子,清华和北大的海归生命科学院院长都大声嚷嚷,说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实质是这帮论文牛人在抢夺政府蛋糕时处于不利位置。

  很奇怪的是,生物工程方面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很吓人。证明了论文大部分情况下是拿来忽悠出资者的道理。

  前景不明朗,噱头唱了30年。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86641-1.shtml#ty_vip_look[%E8%B5%84%E6%B0%B4%E4%B8%9C%E6%B5%81

通宝推:joomla,明心灵竹,迷途笨狼,流云天下,dongdream,无无名,积吉,战龙在野,okcgb,李寒秋,假老练,武侯大道,股玩,黄世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些问题是老毛文革动机之一吗

世界上的利益集团很多,石油巨头,军火贩子,房地产。。。例子举不胜举。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自然有着大部分利益集团共用的性质:群体掩盖个体,利益至上等等,但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之处:

  (1) 难以理解性。大部分的利益集团,其图谋和目的的表达方式都是比较简单的,民众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和阅读报导来加以了解。而科学界由于其专业知识的高门槛,普罗大众不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很难明白科学界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在科学界内部,也是隔行如隔山,比如,一个研究数学的,对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基本上不花一点时间也搞不懂。

  这种高门槛还给科技界带来了另外一个特点:自我评价性。能对科技界做出评价的,只能是科技界本身。科技界所发表成果的刊物,也只有科技界能看懂。任谁离开前沿10年,前沿已经是陌生领域。

  (2) 道德外在性。相对于房地产等利益集团的目的鲜明性,一般人无法对科学界的利益图谋形成若干清晰的概念。绝大部分人都下意识的认为科学家都是为研究真理而忙碌,再加上几百年来绝大部分科技界前辈(伽利略,法拉第等等)的道德示范作用,以及受科技界所控制的大学的宣传,民众普遍都对科学工作者抱有好感。媒体即使对个别科技工作者的卑劣人品有报导,但作为一个整体,科技界所享有的声誉在人类社会是位于顶尖位置的。

  这种道德上的超然地位还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好处:大众对科研成败的宽容态度。毕竟科技工作者是在为人类的前景而工作,失败了不要紧,态度比成果更重要。

  (3) 内部传承性。由西方所建立并传播开来起来的导师---学生制度,造就了科技界的人员封闭性。内部人员可以从一个实验室流向另外一个实验室,但没有导师的指点和带路,要弄明白前沿在开展什么工作,很难很难。参野狐禅的外来人员要进入某个科学领域并崭露头角,更是难如登天。事实上,科技界有着一个隐隐约约的阶层体系。典型外在表现就是,开会的时候,都喜欢说自己的导师是谁,xx的导师是谁等。

  (4) 期待不一致性。绝大部分职业中,出资方(或老板)都会关注付出和回报,并且都建立了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政府出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肯定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科技界成功的对外塑造了一种观念:研发就是多发论文。科技界内部一般都明白论文的质与量间的差别,但对外忽悠政府拨款的时候,都喜欢用明确好看的数字来糊弄官僚。

============================================

早期的科学家是有了成果后发论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的目的变成了为了发论文来找成果,看看各种基金申请书,看到那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点国内外都一样,洋人并不高尚)

  当论文成了考核指标后,其实用性就无人关注了。

  可以对比高考和科研。

  很显然,高中阶段学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高考,高考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考本身成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唯一目的,在绝大部分高中,与高考无关的课程被极大的压缩,而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授学生怎样解题!

  本来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解决人类前进途中的问题,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成果公布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科技工作者成功的给拨款者(一般是外行)树立了一种观点,科研成果就是看论文。于是,发论文成了科研工作的唯一目的。

那么,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其目的是什么?

  科技界的利益所在,就是采用一切手段来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经费,以维持自身职业的超然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有的主动出击,有的则是闭口不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科技界并不关心所从事工作的费效比和前景,所关注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为达到目的,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会下意识地维护群体利益。

  和大部分利益集团不同,科技工作者维护自己集团利益的手段很有独到之处。其它利益集团要占有利益,比如商人集团想让政府少收点税,农业集团想让补贴多一点,这些集团往往主动出击,嗓门越大越好。而科技界的手段给人的感觉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过去30年来,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群体,面对众多技术领域的踯躅不前,在干货不足的情况下,开始采用越来越多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家园 一部分回复

请多谈谈自己技术领域的现状

  -----------------------------

  赞同楼主的感觉,深有同感。本人也算是个搞技术的,具体是煤炭的加工,现在的技术和5,6十年代的原理完全一样,现场不同的是多了计算机控制,还有就是大型化,原理完全相同。现在大学用的教科书还没有70,80年代的教科书好,如果要仔细学好老师就推荐看20年前的教科书。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用所谓的新技术获得了院士,其实这些创新是上个世纪的东西,没看错,就是上世纪20,30年代国外的有的技术而且当时也使用了,就是因为不好用而被淘汰,100多年以后重新拿出来增加计算机控制,在现场推了一两家,名曰创新,还获得国家奖项,让人哭笑不得。其实所谓的创新成果也就是一两家应用,是厂家和研究人员串通获得经费,获得奖项的闹剧。

  可是院士是终身荣誉,让人真的不敢想象

  强烈建议国家对院士的成果进行跟踪评价,否则对大众不公平,也对有真实水平的院士不公平。

-----------------------------

  我前面为什么说科技工作者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原因就在于此,互相捧场,互相遮掩。

  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朋友回帖中都暴露了所谓大牛的不诚实行为,而另一方面,我发现很多朋友(估计是学文科的为主)都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乐观态度,认为是如今是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因此,我继续来说说科技利益集团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媒体和大众。

  任何利益团体都喜欢用大话讹人,比如计生委喜欢讨论人口爆炸,石油集团爱宣扬石油即将枯竭,那么科学界喜欢用什么来宣扬自己的重要性?

  科学界最喜欢宣扬的就是科学知识爆炸。比如说,如下一段话是过去几十年在各种报刊上常见的:

  ----------------------------------------------------------------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知识的“爆炸”的时代。1995年,知识的量每5年翻一番,到2020年,世界的知识量每73天增长一倍。今天已知的科学的信息量相当庞大,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任何人要跟上它都是不可能的。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时曾说,如果科学知识仍然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增长的话,到2600年,如果你将新书依次摆放的话,你要以每小时90英里(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博学、最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记住所有的科学知识,

  ------------------------------------------------

  注意:以上报导由科学界的人提出的,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此保持沉默。

  我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报导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当时觉得前景太恐怖了,难道自己越学,知识相对越少?感觉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读博后,开始发现这类报导的奥秘。这类报导你要说错,也没错,但要严格意义上追究起来,却又大错特错。

=======================================================

 @羊洋样 1241楼 2013-09-27 02:14:27

  楼主是亲人啊...化药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物药的兴起,一堆人去研究基因筛靶点,可计算量不是几个小服务器就能搞定的,况且还有那么多不明的机理,结果生物工程这么多年除了克隆个猪牛羊,其他也没搞出什么名堂。可还有一堆人在搞,包括俺。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一开始的方向就不对呢?可不对的话什么才是对的?大牛们的SCI摆在前面了,不去踩巨人的肩膀而是另起炉灶?

家园 知识真的爆炸了

首先,知识量如何定义?很难严谨的下定义。勉强拿发表的论文数来比拟,数量的确是在爆炸性增长。

  但仔细观察,发现论文是越来越水,无论国内外,一篇论文,里面有10%的知识属于原创,都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论文,原创比例大幅下降。有时我看国外的一本行业顶尖期刊,看完后,感觉里面的30多篇论文,大部分有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嫌疑。

  即使很多论文,具备了表面上的原创性,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知识没有任何用途。打个浅显的比方吧,如果某位科学家在行业顶尖期刊上第一个发表论文,探讨在木头桌子上用工具刀雕刻玫瑰花,会让桌子看上去比较好看。之前没人考虑过在桌面上雕花,所以第一篇的原创性最高,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有益积累。但沿着这条思路下去,有人探讨雕花需要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工具相关公式,这也算很强的原创性,但之后,由于谋生和晋升的需要,相关论文会越来越让人目瞪口呆,理论上,可以发表成千上万篇论文来讨论雕花,因为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花,每种花都可以写一篇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是原创的。

  接下去,会有人来探讨用斧头雕,用菜刀雕,用锥子雕,每一个还振振有词,你用工具刀,不可能在所有的场合都适应,我的工具在某些特俗场合可以用。

  更要命的是,还会有人来探讨在床上雕花,在地板上雕花,在椅子上雕花,在皮肤上雕,你能说有朝一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还会有人来探讨开直升飞机到岩壁上雕,开宇宙飞船到月球上雕。

  无穷无尽的组合。

  当然,后面的论文不一定能在顶尖期刊上发表,可以发表在在其它档次的期刊上。于是,一篇论文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一个例子就是国内某位大学做晶体研究的,一年能发表个几百篇SCI论文,奥秘何在?就在于此。

  知识要爆炸了,科技人员的地位自然要提升,经费自然要多多益善,这就是宣扬知识爆炸的最大好处。

家园 科技界的噱头也不少

前面一个网友提到了纳米材料的造假。纳米材料在20世纪末甚嚣尘上,炙手可热,无论国内外,一谈高科技,除了IT和生物工程外,必谈纳米材料,比如有了纳米材料,就能造太空电梯,有了纳米材料,可以造出无数微米级的机器人,潜入人内脏里,在体内切除肿瘤。(附带说下,这些宣传材料倒是给写科幻小说的提供了不少素材)。2001年IT泡沫破灭的时候,纳米材料的宣传达到了顶峰,大有“舍我其谁”的势头。当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不挂个纳米材料,还真不好拿出手。

  十几年过去了,钱已经到手,当年的狂热谁也不提。

  另一个比较新的科技噱头就是物联网。

  这个就不细说了,天涯国观曾经有一个帖子,揭穿了物联网的忽悠本质。相比于其他噱头,物联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锡成了冤大头,前任总理在这上面马失前蹄,吃了一个闷亏。

  别的地方不说,借助物联网这个噱头,无锡和南京的物联网大楼倒是盖了不少。

  最新的就是石墨烯。

  借助诺贝尔的名头,吹得天花乱坠,好比“正反物质湮灭提供能量”这样的能源解决方案一样,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附带说一下,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竟然真的相信石墨烯会改变世界,和我争辩了一个上午。本来搞新闻的都是忽悠别人,这次竟然被相关科技利益集团给忽悠了。

  带一点噱头色彩的是3D打印。

  有一定用途,但作用被极度夸大了。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大突破,什么下一次工业革命这样的牛皮都敢吹。

家园 泰勒·考恩和大停滞

刚才一位同学给我发来信件,里面内容是从google上搜来的,转帖一下: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向以技术和创新引以为傲,并将其视作在全球经济中继续领跑的主要动力。但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这些被广泛认可的美国繁荣之本提出挑战,认为技术和创新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Tyler Cowen)提出这样一个挑衅性的论点:在过去40年间,技术和创新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生产效率的改进。他给自己的新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大停滞》。

  这本通过电子书形式发行的著述还有一个副标题:美国怎样吃掉现代历史中所有的低垂果实,生了病,并将(最终)好转。

  美国电子杂志Slate的资深作家蒂莫西·诺亚(Timothy Noah)在他撰写的书评中,将考恩的著作和1998年出版的一本书做了比较。

  那一部由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鲍伯·戴维斯(Bob Davis)和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合著的书题为《繁荣:未来二十年的繁荣以及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两位作者相信,因电脑而得以提高的生产效率,在加上社区学院入学人数的不断提高,将会把陷入经济停滞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美国中产阶级解救出来。

  和戴维斯和韦塞尔一样,考恩的论点也是基于美国现代历史中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从1947到1973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翻了一番;而那以后,到2004年的30多年间,这个数字只涨了不到四分之一。

  不同的是,前者当时乐观地认为,技术和教育将会给美国中产阶级再次带来好运;而考恩的看法却完全相反。他在书中写到:“我们依赖低垂的果实已经至少有300年时间了。”但是,他悲观地说,这些美国人赖以建立其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低垂的果实”,已经基本上被吃光了。

  考恩以所谓“低垂的果实”来比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所享有的唾手可得的优势:免费的土地、移民劳工、强大的新技术,以及教育。

  戴维斯和韦塞尔十多年前乐观地认为,这些优势会振兴美国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预言没有应验。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考恩的看似悲观的论调则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在他所说的“低垂的果实”中,免费土地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最有争议的,当然是他对技术作为经济动力的看法。

  考恩认为,美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处在一个技术停滞期(technological plateau)。他认为,被广泛视作美国经济优势和动力的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考恩认为,技术和创新虽然仍在不断涌现,但是已经不再惠及整个社会。

  他在华盛顿信息技术和革新基金会就他的观点举行的一个谈论会上说,他的批评者们通常以2001到2004这段新技术蓬勃发展时期来反驳他的观点。但他回应说:

  “那一段时期看起来是不错。但是严肃的经济学家们都同意,2001年到2004年那段时间只是一个幻象;中产阶级并没有从中受益。”

  考恩在书中说,从技术革新中受益的仅仅是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还有就是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人,并没有转化成为新的就业机会。他举例说,iPod在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到1万4千个;Facebook雇的员工不到两千;Twitter雇用更是少于300。

  他说,美国GDP的四分之一被用于“政府消费”、教育和健保等。

  考恩被认为是个“自由意志论者”(libertarian)。他在书中左右开弓 - 既数落了即便在中产阶级囊中羞涩之际还要大手花钱的民主党政府,也批评共和党人秉承的以减税刺激经济的论调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考恩拒绝承认他是个悲观论者。他说,问题虽然不会在一夜间得以解决,但仍然有乐观的理由。考恩说,美国人要做的只是认识到过去繁荣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多“低垂的果实”。

家园 看标题还以为是讲述国家进步的,内容原来是指向整个学术界的

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看似言之凿凿,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比如作者为了攻击学术界干浪费经费不做事,硬是创造出了一个“技术革命停滞期”的概念,但是论证过程中又不断的偷换科学跟技术的概念,对于技术上的进步都从科学原理的角度来贬低,不是原理早就有了,就是几十年该技术没有发展,我不否认相关的科学知识都已经发展成熟,但是也不能否认技术飞速进步。

如手机,其原型在半个世纪前就存在了,但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其它部门的配套科技水平(微电子)跟上来之后,再加上商业化组织和营销方面的创新,手机才大规模推广开来

这段话就有问题,如果从基础物理出发你完全可以说手机的原理在1864年麦克斯韦方程提出以后就有了。但是如果你看过手机的电路图就绝对不会说半个世纪前就有手机原型,可能是射频终端使用的超外插收发机原理类似,哪怕是90年代初期的大哥大也只是使用模拟的调频来调制信号,跟现在的数字调制方式完全不同

家园 汽车业的忽悠

作者:动力阿剑 时间:2013-09-27 13:48:37

本人是汽车发动机行业的。

  最近一二十年,骗政府经费、骗学位的都是立项搞HCCI。

  很多人就是用不同燃料做,或在高原做,然后写论文。

  不能说对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全无价值,但接近于全无价值。

  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突破是完全可行的。就是蒸汽机与内燃机相结合,甚至在制动时,将发动机转变为空气压缩机回收能量。

  成本不高,单台(量产后)增加成本不会超过1万元。增加重量也很少,100~200kg吧。

  当然,这项技术讲给专业人士听,都至少需要1~2个小时,层次低的都未必懂。所以就不再这说了。天涯有高手,但难遇到。脑残和喷子倒常有,懒得自找罪受。

  有间接证据表明宝马在搞。但不肯定。如果宝马真在做,预计14年或15年会发布。拭目以待吧。

  这项技术能否够得上“突破”的标准,还是由别人去评判吧。

==============================================

  @未来动力源 1160楼 2013-09-26 21:30:00

  你们仔细看看“才”这个字,就是一个用两条腿飞奔的人。纯理科生缺乏历史视角,容易忘本,从而少了血性和坚持;纯文科生缺乏实践能力,容易虚无,从而狂热和莽撞。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血性和坚持,你们懂得这一点吗?

  -----------------------------

  哥们,你说的血性与坚持我完全赞同。不瞒你说,本人带领的团队11年来,在某一领域就做这件事!!!最近几年,已经在国际市场利用竞争蹂躏欧/美/日。

家园 量子通信是个骗局

 @sandmaning 1555楼 2013-09-28 13:48:58

  3d打印机lz谈过,请谈谈量子通信什么时候能应用吧?

  -----------------------------

  唉,现在的科技噱头听起来一个比一个高深,

  现在的量子通信试验都是用作加密的,不是用来传信息的。

  量子纠缠是不能传递任何信号的。所谓的量子通信实际上和通讯没半点关系,也是没办法携带任何信号,

  合肥的那个量子通信网忽悠的成分比较大。

  用来传信息的量子通信还需要物理学基础理论取得突破。

==================================================

 再补充一句,

  这30年来,科技噱头越来越擅长于取名字:

  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纳米材料,3D打印,量子通信,物联网,云计算

  个个听起来很玄奥,很有技术,

  实际上反映了科技界在面临理论壁障的情况下,拿不出真正的成绩,只能用貌似专业的词汇来忽悠政府和大众。

=======================================

 关于量子通信,转载一篇文章,北大物理学院的一位专家写的。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401097.html

  分享到: 王国文: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2012-10-07 10:36:46

 最乐观的是,2006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我们已经看到一副科学与巫术联姻的景象,包括最近震撼世界的文1和文2,一个惊天骗局已经形成,它不仅愚弄了无数的外行人,还迷倒了无数的内行人。 现在根据以上的讨论,对文1和文2以及以往的同类论文要给予负面的评论,意见是,此类工作依据的理论、实验路线和做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宣称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和为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是一个弥天大谎。荒唐的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巫术性实验演示危害极大,至少有三:

  (1)浪费国家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已经浪费巨大,还有扩大之势,阻止这种浪费是当务之急。建议对我国863计划中、973计划中以及十二五规划中有关量子隐形传输的项目和课题重新进行审议,该停的就停。特别是,不要投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去搞量子隐形传输通信工程(包括上飞船),那是祸国殃民的事。

  (2)在学校里误人子弟,在社会上误导公众。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实验演示已见于教科书和广泛的科普作品,贻害不浅。呼吁教科书的作者和科普作家严肃、谨慎从事,不要把太不可靠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和公众。

  (3)危害科学和文化。科学与巫术联姻会把科学发展引向歧途,乃至侵害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事实上已把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引向错误方向,也已有被邪教利用的情况,其危害不可小觑。 看来,现在是揭穿这个惊天骗局的时候了!

  王国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2年10月1日

家园 科研经费的投入

  @银河也有鱼 1592楼 2013-09-28 20:15:55

  浪费80%,90%这样的话我只能呵呵了。看来你和楼主一样完全不知道科研经费的运作。科研工作监督考核难度大是对于外行说的。科研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叫peer review,及同行评议。既然是同行,所以没有什么小学生评价大学生的说法。中国企业界带头大哥们有技术?除了掰指头能数两遍的几个,大部分不是官2就是土老肥。说到这里,中国还有一个问题是文理分科导致的大量文傻长期掌控经济政治话语权。美国人虽然很多人缺乏科技......

  -----------------------------

  1、本人是参加了科研项目的答辩、评审和验收的,还冒充过评审专家。虽然是‘冒充’,但自忖比同时到场的其它专业的专业知识强;因工作需要,看过一些科研项目的结题报告,论文看得更多。在科研经费是否有80%以上被浪费,是有发言权的。

  就本人所处行业,真正有创新性的东西几乎是得不到立项支持的,因为专家没把握,怕担风险。

  相反,获得立项的几乎全是欧美已搞过的。

  另外,中国各级政府也有风投资金。有个专家在一次内部会上说,他建议风投投向吃喝玩乐项目,因为无风险。

  中国的风投有两大特点:一是跟风,外国有人做,出了成绩就一窝风上;二是极度厌恶风险。本质是风投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不够。

  2、比亚迪的王传福是搞技术出身的;长城的魏建军虽不是科班出身,但痴迷于技术,水平可能不比一般专业本科生差;长虹的赵勇是清华的博士。

  国内身价最高的人,很多搞房地产的,他们即非财务出身,也非科研出身,而是公关出身。另一部分是IT界的,几乎全是科研出身。金融行业非常挣钱,领导全是搞金融和搞财务的。除此之外的其它行业,理工科出身的领导为主。

  近几年实业不挣钱,金融房地产挣钱,搞金融财务的地位在上升。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

 科技界一样的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举个例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真的和个人没有太大关系,大佬们在台上已经大致分好了。

家园 将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中国

科技停滞,Ph.D的泛滥以及中国的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e31bd0100eryj.html

  第一部分:在一个科学研究民工化的年代,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支持读书无用论

  这些年无论国内国外,高学历的筒子们的工作越来越难找。 这里面分析很多,有的说供求矛盾, 有的说教育和实际脱节,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化的。 其实最深层的矛盾是:宏观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微观来说,是博士培养招收完全和社会需求脱钩的矛盾。

  首先,无论是科学自身的发展处于低潮也好,还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瓶颈也好,总而言之,所谓的科学研究在近几十年来确实处于低潮。所谓的技术井喷,其实都是建立在上个世纪基础研究大爆发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研究的应用化的红利一直吃到现在,但是目前快吃完了。到现在科学研究越来越具有了劳动力和投资双密集型的趋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科研堕落的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气质之后,那么必然需要大量的科技民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的科技民工数量直接决定了Ph.D的培养数目,而这个数目和社会可以消化的数目完全脱钩。这么说吧,这个社会可以承受大量拿5年左右极低薪水的Ph.D学生,但承受不了同样数目的Ph.D拿30年的中产阶级的薪水。科技民工是需要的,但是民工以后的出路在招工的时候是没有人在乎的。

  现在说来,IT,EE通讯设施相关的专业相对说来好很多,因为上一轮技术进步的红利还没有吃完,高利润的产业化消化了大量Ph.D民工们。但是也开始出现衰败气象了--尽管现在很多人在美国还是可以拿很高的薪水,但是问题开始在显现了。就是如果不能持续的提供创新和相对具有革命性的成果,那这些专业也会渐渐的开始朝生化,化学方向堕落。据几个简单的例子吧,windows操作系统在当年来说是革命的,由此诞生的庞大的微软帝国提供了无数IT方面人才的工作岗位和高薪。但是现在,如果windows不可能持续地推出创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软件,只是不停的把windows, office的版本改来改去,那么,这个模式是无法长久的,如果有意义的软件更新速度跟不上IT Ph.D的培养速度,那么IT的衰败就不可避免了。通讯方面也是如此,如果美国不能持续的push出更高精尖的先进技术,那么现有的技术必然很快被山寨化,山寨化之后的大规模生产是不需要多少Ph.D的,那到时候源源不断被培养出来Ph.D们也必然陷入残酷的竞争中去

  有人也许会说,新技术肯定是会不断创新出来的。问题是这个技术进步很可能是螺旋式的有客观规律制约的,但科技民工的培养则是arbitrary的。如果运气好,这二者之间的偏离不是特别大,民工们恰好赶上技术爆发,那大家都吃香的喝辣的,反之,而民工们的命运就和现在的生物,化学千老们一样了

  有人也许还会说,竞争激烈是好事,正好避免大家搞研究都在期刊上灌水浪费纳税人的钱,正好把最优秀的科学家筛选出来云云。但其实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在现在科学研究劳动力和投资双密集化以后,科学研究更类似于科技民工大规模堆砌data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能力,创造性和天才的重要性比起以往来说大大降低了,环境,运气,投资,方向等等别的很多因素起到了相当大的干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你能筛选到的不一定是最天才的人,而是在某段时间内在各自特定的,难以重复的环境下科技data最多的人。环境,运气,老板等等因素常常是大家很难左右的,所以在无数青年学子变成科技民工的那一刻,你不能只用你的聪明和头脑加上勤奋来预测以后的成功。多年以后有些人成功了,你可以用成王败寇的路子回头去论证他的成功是如何的具有必然性,但更多的人,也许是很多有天分的人肯定是被埋没在民工办的生产活动中了。

  总之,在一个科学研究民工化的年代,绝大部分跻身入这个行业的人无法保证自己的成功,保证自己能够在千军万马中冲过独木桥,成为学术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另一方面,科学的民工化又使得Ph.D在毫无顾忌的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更糟糕的是,失去了技术井喷支持的社会不需要这么多Ph.D,当技术民工们在通往学霸的竞争中失败之后发现社会产业化所能提供的decent的职位竟然那么少,(而且很多职位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年的民工培训,已然被很多MS或者本科生占据了),那么悲剧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在一个科学研究民工化的年代,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支持读书无用论。 仅此而已。。。

  第二部分:将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中国

  发展中国家人民经常问得一个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国民为什么生活水平高?为什么做同样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适的生活?

  表面的道理很简单。 发达国家的国民,要生活更优厚,条件必然是他们做的工作能比发展中国家的人赚更多的钱。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工资明显太高,那就竞争不过发展中国家。那么发达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自然是因为那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数人才会的绝活,才能卖得起价钱。进一步问,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着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的工作。所以说到底,发达国家所凭借的,无非是科技的发达。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科技的发达,那么发达国家能做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做,于是价钱就会被发展中国家拉低,发达国家也就维持不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了。甚至我们可以说,无论是金融业的发达、服务业的发达、管理的先进,说到底,在这个和平年代,都是科技发达的附庸。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发达国家要维持其发达,必须将科技作为核心来支持。

  但是我们今天也看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命运似乎也是注定的:在未来被中国一个一个碾碎,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也许会不同意,那么我们先跳开这个话题,看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

  按常理来说,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么成果也更多,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将永远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那么发达国家就永远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世界是没这么简单的。

  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在类似于科技革命一类的质变之外,科技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处于领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相对于质变来说)缓慢的前进,而追赶者则可以投入较少的资金,循着领先者的道路前进,其追赶速度有可能会高于领先者。这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那么一这种状态,后发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处于与先行者同样有利的位置,参与到科技革命之中,从而一跃从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一些后发的发达国家就是借助这种科技质变的历史机遇才成为发达国家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 而另一些(准)发达国家,例如韩国,其实并没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们是依赖外国供给的技术成为发达国家的。

  而依照我们前面所说,一个发达国家维持发达的是他们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进,这个国家也就发达不了多久了。

  中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典型后发者的时期。中国的特点又是国土极为庞大,经济实力远超小型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一种倒挂的优势——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可远超某些发达国家。(而以中国的庞大,即使吞下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利润,也是不能立刻成为发达国家的。只不过我们会把这些发达国家都拉下马,使之变成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我不能称之为超越,而只能称之为“粉碎”)

通宝推:泉源,
家园 中国的发展动力,其实是全球性的技术扩散导致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1 21:03:08

呵呵,楼主很聪明,敏锐地觉察到了技术的停滞,导致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也注意到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其实是全球性的技术扩散导致。。。。

  不过,经济危机和技术停滞同时发生。。。。在科学研究上,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因果关系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谁为因?谁为果?技术停滞,是原因吗?又或者,是结果?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广泛运行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和十八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候相比,哪个对创新者更为有利?对于扼杀创新,扼杀科技进步的邪恶势力,现在和以前相比,哪个时期更强大?技术停滞,真的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吗?有无人为因素的影响?

  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目前的确不是科学的黄金时期,六七十年代是。。。后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其中,不知道是什么特定的原因,使得科技的黄金时代结束。。。也许,这个原因,需要以后的历史学家,去考证,去发现。。。

===========================================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28:30

  其实,我们现在的科研制度,科研经费的应用,也和那些消亡的部落是一样的,由最有权威的科学家来制订科研线路,科研计划,科研经费的分配。。。。这个估计是我们的科技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

牛人,我一直觉得现有院士体制有问题,但找不到好的比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难道真的有三体

 @czh2688 1809楼 2013-10-01 21:31:26

  好象是以阿波罗登月为界,人类的科技创新就嘎然而止了。从那到今天为止,都是对以前理论的修修补补,真正革命性的理论真还没有出现过。

  -----------------------------

  很有洞察力!仔细想想,1969年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难道登月引起了外星人的注意?三体中的智子来封锁?

============================================

 我的观点:

  1.当前技术的发展没有大停滞,还在继续发展,看看全球每年的技术专利的增长就可以知道,但是这些技术发明大都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只是对原有原理新的应用和细枝末节的补充,并没有新的原理性的根本突破,因此:大停滞的不是技术,而是颠覆性的新的基础理论;

  2.18、19世纪最重大的理论突破主要有三:牛顿力学和能量守恒、孟德尔遗传学说和细胞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和社会学;20世纪重大理论突破同样有三:现代物理——相对论与量子论、DNA发现与基因学说、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现代技术进展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三大科学发现而产生的;对比这三个世纪的科学理论进步可以发现,最有突破性的是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他的理论进展都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突破而来,唯有三论才是横断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全新的理论;这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分科分类的专门之学向综合整体之学的发展;

  3.从分科分类的专门之学向综合整体之学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结构的发展需要:考察人类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状况呈现出一种树型结构,先是一个根——火,然后成长分化,逐渐发展成一棵郁郁葱葱的科技之树,每个叶子都代表一个科技领域;人类社会结构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分化,先是采集渔猎,分化出畜牧,再分化出农业手工业,工业的产生更是爆炸性的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原有的原始人类也开始分等分层分阶级,最后逐渐成为现代的异常复杂多变的社会结构;

  4.但是这种发散式的科技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科技的发展:(1)只有少数人(科学家)具备了科研条件之后才能从事科技事业;(2)科技结构的复杂度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体人的认知,现代科技中再也没能产生18、19甚至20世纪那样的科技通才;(3)发散式的科技发展更注重科技边沿领域的发展,缺少科技内部的整合,造成了科技树内部质量和后劲的不足;

 5.发散式的科技发展之路的缺陷导致现有重大的理论创新的不足,必定会被综合整体科学的发展所弥补所超越,这种趋势当前越来越明显——信息、通信、网络和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为综合整体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1)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扩展了科技研究的人群,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关于科技的见解与研究成果;(2)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们协调协同合作研究开辟了便利的条件;(3)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粘合性产业,可以渗透改造其他任何产业,并把这些产业通过网络融合为一个超原有产业的整体,进行控制、管理和升级改造,并且任何授权人都可以实施这种控制、管理和升级改造;(4)当这种产业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当信息技术得到足够的普及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人类理想社会的到来:全人类统一的具有极高效率的高度自动化的社会生产系统,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生产生活产品,人类不在直接进行生产活动,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工作——通过联网的分布式的对等的信息工作终端与联网的社会生产系统交互,进行科研或其他工作,这样社会分工消失了,阶级分化消失了,社会风险消除了(5)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即使目前仅仅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掉当前科技体系中的部分复杂细节,使人们更关注于更关键的研究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超复杂问题;

家园 “科学”这种二维的物质世界描述体系将很快到达一个无法突破

的瓶颈。

为什么我会说“科学”是“二维”的描述体系?这里的回答会需要写一篇论文来进行论述,我简单的说一下,能看懂就看,算我对西河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本人也是学理工科,平时对中国道家的术数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

我对现代科学的理解是这样的,现代科学把对我们所处的三维物质世界加半维的时间作为描述对象,使用数学和物理作为描述手段,这就是最基本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

科学的起源必定是由一维简单的文字发展起来--拉丁文字,基本的字母组合,无声调和表象意义。就像数学起始就是简单的四则运算那样,计算机编程由01编程,到汇编,到面向对象一样。

科学这套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与数字之间是无直接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1,2,3这些数字是孤立的东西,1和3之间是没有直接相互作用和直接相互关系的,只是一个量的关系,而且是一种绝对的关系,1永远不会比3量大。只有增加的运算符后,才产生关系,也就是运算符是调用数字的手段,相当于动词。

物理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物质与物质之间是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关系,因为科学体系里,物质就是物质(这里我就不展开论述了)。

下面来看看我们中文发展出来的东西。

先说说中文是几维的语言,咱们中文是三维加一维,我们有声母韵母组合,然后是声调,同声调有同音字,仔细想一下:声母韵母组合是第一维,x轴;声调是第二维,y轴;同音字是第三维,z轴。还有一维是我们的文字个体是表意的,这个信息量是很大的。可见我们的文字是非常丰满的,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语言更靠近我们这个三维加半维时间轴的物质世界的。所以我们起步发展科学是非常缓慢的,因为描述工具的复杂。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也不是一下就发展出来的。

再来看看道家对物质世界的描述,首先是根据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观察定义了最基本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这里面蕴含的东西我也可以写一篇论文,只是我太懒了)。又由此定义了阴阳。由阴阳五行发展出来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人们不了解其中如此定义的原因,其实就是最为朴素的物质世界的物质观(我知道说这些大家无法理解,限于篇幅,我只能这样了,对不起)。

这些金木水火土不是孤立的东西,是有潜在的关系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不需要运算符进行处理的,相互的关系就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则。比如甲,蕴含了阳和木两个基本信息,甲和其他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有相互关系的,比如随便说一个,亥,是阴,是水,是为阴水,那么和阳木的关系在这个物质世界就一目了然了,阴阳能互相转变,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水能生木,水多木漂,水竭木亡。

由此看来,我们的术数系统里,是有数字,有物理,两样东西结合,而且是最直接最贴切描述我们的物质世界的,由于太多的组合,太多的关系,所以不如数学物理那样那么容易学习,需要很高的天赋。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当往深入发展得时候,就如同数学能发展出微积分,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等东西那样,术数的深入发展,是能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

如同科学发展出各种工业,发展出人类衣食住行中的东西一样,术数也发展出医学—中医中药,发展出抽象的预测—周易,发展出中国的兵法,发展出阴宅阳宅。。。。。。

因为人类有10个手指头,科学定义了10进制,术数可没有那么浮浅,天干是十进制,地支是十二进制,结合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即是六十进制,所以如果使用术数进行“运算”,六十进制是最基本的,一个甲子。

写了很多了,都是一些皮毛的东西,几乎每一段话都可以写一篇论文来描述。综上所述,我其实是想说,我们现在的所谓科学,其实对世界的了解非常非常有限,一个二维的体系去描述三维的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再怎么发展,都是要遇到瓶颈的,再怎么搞出量子好熵论好,都是在理论上修补而已,毫无进化,人类最终是要走向道家术数的发展道路的,可能现在能理解这样说的人非常有限,不过百年千年后,那时候的人类会明白更多。

胡言乱语,毫无章法可言,浪费不少时间,权当抛出一些看法。

通宝推:大井故事,
家园 插句嘴,俺觉得3D打印还是满有突破性的

3D打印至少对机械设计专业的冲击不小,很多观念都可以更新了,很多金科玉律都可以被扔一边了.不能说工业革命,制造业革命是肯定会发生的.象飞机制造业,减重是永恒的话题,还有发动机里的某些结构复杂部件,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的3D打印技术肯定是将来飞机零件制造的发展方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