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14》:天坪工程 -- 本嘉明
阿联酋聘请科学家秘密开发革命性人工降雨技术,首次在沙漠地区制造了超过50场暴风雨,为人类实现将沙漠变农田梦想带来了希望。
http://news.xinmin.cn/world/gjkb/2011/01/05/8698642.html
青藏高原的水气总比沙漠地区充足吧,如果可行的话,是不是可以在一个相对合适的地点放置设备,专门用于降水,然后让雨水流向需要的地方,可能会更省力些吧。
从天上慢慢飘过去,带上电池和通讯设备充当悬浮空中基站,(就像google最近用热气球提供网络服务一样),在此期间维持灾区不间断通讯,哪怕每两三天就需要下来补充燃料或更换电池,那该有多大的帮助啊。
“南水北调”这项预计耗资万亿的宏大工程,自动工12年来进展一直不顺。因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移民安置问题导致项目多次延期,成本大大超出计划。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山东线正式开工建设,东线被认为是施工条件最好的一条线路,主要利用现有河道作为输水线路,然后用沿途各大湖泊蓄水,一级一级往北送。
东线途经苏北和鲁西南的湖泊污染严重,"一江污水向北流"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面临的主要威胁。东线建设转变成"中国东部地区河湖污染治理"问题。中国水污染治理的行政体制不顺畅,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利益难以协调,治污遭遇困境。原计划开工5年建成通水的东线工程直至2013年12月8日才正式通水,延迟了6年。
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从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中线工程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的节点,一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二是穿黄工程。
上图:隧道穿黄模型
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水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为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要,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对湖北省的直接影响是丹江口库区提坝后的淹没损失(移民费用至少是240亿)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的水量损失。中线直至2014年9月29日,工程才通过验收,具备通水条件。
上2图:河南省南阳的巨大引水渠开始过水
西线工程目标是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尽管西线的建设能够为黄河流域的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但是整条线路须穿过西藏高原,建在平均海拔3000M至4000M的地区上,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仍处于可行性研究中。
2014年10月底,北京的自来水或许会用上1400多公里远的南方水源(调水中线)。“南水北调”是世界最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耗资620亿美元。中国北方有3亿居民和无数耗水型企业,北方部分省份的年用人均淡水量甚至比中东干旱沙漠国家还少。中国所有产业中,制衣和电子产品制造等高耗水型行业占水资源消耗的1/4,预计此比例会在2030年前上升至1/3。
政府或许只能通过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用水,但牺牲农业会带来严重后果。通过南水北调,政府可以避免作出这种“杀一留一”的选择。
"南水北调"的第一阶段将水资源引向以重工业为主的华北和东北,但东线水在抵达天津时就基本上无法利用了,因为调水沿线经过工业重污染区,水中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和沉积物,而且终端水价过高。
“南水北调”的不成功,是由于当初只考虑了土木工程量,没有考虑清楚“移民/沿途污染”等软性和不断加重的指标。
但这么浩大的工程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能从贝加尔湖取水,在夏季送到北京北郊(冬季上冻后必须停运),可以一部分供大首都圈,并补足水库库容供冬季取用;一部分向西送,供西北荒地开发;一部分向南,经竣工的“南水北调两线”回补南方。贝加尔湖的水体体积为23600立方公里,以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加中线的设计调水总和(280亿立方米/年)计,即便每年从湖里抽取280亿立方,也只占湖体总水量的0.12%,更何况根据中国南方每年旱涝(降水)情况,南方水多时,“南水北调”;南方水少时,才从贝加尔湖酌量取水,北水南济。这样摊下来,算他一年抽0.1%,得抽1000年才会抽干。
我们现在有个认识误区,就是中国“南方水多”,其实由于耗水型工业的发展,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等等原因,南方也“守着(污)水而无水可用”。贝加尔湖水的水质好,输水线沿途是未开发地区,就算明渠送水,也没有污染之虞。既然世界原油价格大跌,向俄国购买淡水,使俄国有足够现金可以按期开展“莫斯科--喀山高铁工程”,早建成早受益,是中俄双赢的工程。
目前中国有多个5万吨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在建。据天津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薛渤透露,如果用当地钢厂的余热发电,电价较低,用这个电能淡化海水,得到每吨淡水的成本是3.6元(如果用市场电价,会上升到5.8元),曹妃甸到北京东四环的地理距离220公里,落差45米,沿途设二级泵站提水,运费每吨1元。这样到京价是近5元。西班牙的同类工程,淡水成本是每吨0.45欧元,也在5元人民币以内。就是说,如果从贝加尔湖取水到京,总成本(包括输水管道的成本分摊)在4元人民币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部分水回灌地下,无法卖钱收回投资)。
郭开最初的这个想法被称为“小朔天”。这个想法是把黄河在内蒙山西陕西交界的地方截断,经朔州引到永定河,沿着永定河经北京再到天津,这样黄河从“几”字形变成“厂”字型,能解决华北缺水问题。另外跟你的想法一致,南水北调中线到黄河就结束,水流到黄河下游的河道里,解决黄河下游用水问题。但黄河水实在有限,只有长江的1/20,所以光指望黄河这点水,折腾来折腾去还是缺水,所以后来郭开又弄出了“大朔天”方案,干脆从西藏调水。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终于开闸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工程每年将为北京送来10.5亿立方米清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增幅超过50%。
此水于12月12日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启程北上,跨越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一年区区10亿立方水,已经令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增加一半多,如果能从贝加尔湖一年取50亿立方水,不是能惠及华北更多的人民?
全部工程完成后年均调水130亿立方。
测出水源地周边的风口...越多越好...
将水源输送到着这些风口处...将水气吹到华北等地...降雨...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是90亿,到北京市10亿,二期是150亿。
但是中线成本高,到华北地区也只能用于工业和居民生活,不适合农业用水。
东线成本低,适合用于农业灌溉。但是东线那帮龟孙子喜欢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因为地下水便宜。以后得禁止他们用地下水。
三年多之前的想法,现在看可以更新一下了。没想到风电和光伏的普及会这么快,更没想到催化剂上的进展开创了能源存储的新路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汽油。
不论在体积能量密度上和技术成熟度上,汽油作为能量介质比起液氢是方便太多了。核电船如果能直接从大气分离二氧化碳与电解得到的氢气反应生成汽油(烃类),那么大可不必运送氢,以规避技术风险。
通过管道也好,船运也好,把合成的烃类产品运送回大陆,不失为一条快速可行的方案。当然超大型平流层氢气飞艇也可,其远程运输长远仍有效率优势,并且还有输送水(氢)资源到内地的附加功用。
现阶段如果从大气分离二氧化碳的难度和成本过高,那么把沿海的燃煤电站捕捉的二氧化碳,船运或管道输送到核电船充当合成原料,也不失为一条快速降低炭排的技术路径,同时也可以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双管齐下,正如河友白玉老虎所说,是面子里子都顾到的大好事。
这里的关键是快堆核电船,不知进展如何,有没有核电专业的河友科普一下?本人一个外行的直觉,铅冷快堆可能是近期最有希望应用到这上面的,欢迎大家拍砖。
其实上面思路,或许更适合先应用在海上风电场。尤其近海风电场,可以充当技术上的磨刀石,降低难度,把相关的路径走通。
近海风电可以用电缆输送回电网,接入点不妨设在现有沿海的燃煤电厂附近,这里设立的烃类合成厂就可以就近消化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海水电解完全可以配合电网负载,起到削峰填谷,减少浪费的作用。
因为设在陆地,烃类合成厂的设备不必过早面对小型化的问题,可以更好的优化,排除风险解决问题,为上船做准备——毕竟陆地资源有限,将来还是要转移到海上的。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还可以降低海水酸化,拯救珊瑚礁,挺好
关于调水工程,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把这个资源,换成放在西部生态恢复和人口转移会怎么样?
关陇作为龙兴之地,按史说是曾经木森水茂,由于人口超过承载力,导致生态恶化。
那么,按目前的技术水平,按调水工程的资源投入,能否在二三十年内,一边恢复陇关的生态,一边把人口和工业从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工业放在沿海,适合于海路,即通过海运对外贸易,与内陆比,就是省了运费,就是钱的问题,把调水的钱去补贴这个运费呢?如果真能有效提高内需,一路能有效展开,应该能有效减少这个运费差吧?
目前的京津翼都市圈,我感觉大大对外部输入资源要求极为庞大,就象大清槽运,消耗浪费极大,为何不把资源需求想法降下来,大家分分吃呢?
如同本人所在的F市,很长一段时间来,总是在市政府所在地拆拆建建,我一觉得,把这些资源分点出去发展下面乡镇和新城区,效果会好多了。
以上是一些粗浅想法,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