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像在网上看到过,现在的杭州一带还有荇菜可以吃

象小的铜钱草一样,做汤或者清炒。

家园 毒过的鱼还能吃吗?
家园 那些东西对人无毒的。
家园 草18 简兮、采苓:苓

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高亨先生注:俣(yǔ语)俣,魁梧的样子。龠(yuè跃),古管乐器,似后世之排箫。翟(dí敌),野鸡的尾羽。榛,指榛树的果。隰(xí习),低湿之地。苓,即甘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4)《邶风简兮》)

这里的末章的“美人”可不是美丽的女子,而是美丽的男子,当然现在我们的可不会说男子是“美人”。“美人”前面那句诗“山有榛,隰有苓”唱到了两种植物,一种是草,一种是木,这里我们要说的就是那种草——“苓”。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高亨先生注:苓,草名,又名甘草,可以做药材。苦,野菜名,可食。葑,萝卜。旃(毡zhān),之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1)《唐风采苓》)

这里也是三段歌词用三种植物起兴,照顾后面的韵脚,但韵脚不仅是植物名本身,而且还有这三种植物各自生长的位置,“苓”生长在山“巅”,“苦”生长在山“下”,“葑”则生长在山之“东”,应该也属于山“下”,但为了和“葑”押韵,就用了“东”。这里我们关注的是生长在山“巅”的“苓”。

据《汉语大字典》苓(líng):

香草名。《汉书扬雄传上》:“愍吾纍之众芬兮,颺爗爗之芳苓。”颜师古注:“苓,香草名。”

茯苓的简称。晋-王微《茯苓赞》:“皓苓下居,彤纷上荟。”宋-谢枋得《赋松》:“根头更有千岁苓,知谁可语长生诀。”元-虞集《次韵叶宾月山居十首》:“清斋需杞菊,甘饵足薓苓”

药草名,即大苦。《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毛传:“苓,大苦也。”

看来这个“苓”还不那么简单,可以有多种解释,不过从《采苓》这首诗看,该诗中提到的另两种植物都是食物,东汉-傅毅《歌》中还有句“陟景山兮采芳苓”,也以“苓”为芳草,且与《采苓》中的“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有相似之处,故我觉得《采苓》的“苓”还是应解作甘草。

至于毛传所说的“大苦”,我查了一下,应该是“黄独”。考虑甘草“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及盐渍化土壤中。”(《中国植物志》),而“隰”乃低湿之处,则以《简兮》一诗中“隰有苓”之“苓”为“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之地”的“黄独”更合理。

由于“黄独”有块根,则另一种《诗》中没唱到的“苓”,后世的“茯苓”,也许与“黄独”有些渊源。“茯苓”虽然号称是菌类“植物”,但是这种“植物”并没有包括在《中国植物志》之中,下面是《百度百科》的介绍: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下面是一张“茯苓”的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以下则是《中国植物志》中关于黄独的介绍以及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几张黄独的图片: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的Dioscorea bulbifera L.——黄独(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黄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零余子薯蓣(俄、拉、汉种子植物名称),零余薯(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黄药子(江苏、安徽、浙江、云南等省药材名),山慈姑(云南楚雄)。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或梨形,直径4-10厘米,通常单生,每年由去年的块茎顶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本种适应性较大,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几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区都能生长,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有时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树荫下也能生长。

块茎含呋喃去甲基二菇类化合物及黄药子萜A(Diosbulbin A)、黄药子萜B(Diosbulbin B)、黄药子萜C(Diosbulbin C),后三者均有苦味,主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外用治疮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最后则是《中国植物志》中关于甘草的一些介绍:

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

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状茎极发达,部分种类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全属约20种,分布遍全球各大洲,以欧亚大陆为多,又以亚洲中部的分布最为集中。我国有8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个别种见于云南西北部。

G. uralensis Fisch.——甘草最早记载于公元一、二世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陶宏景在《名医别录》中称甘草为国老,意即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西欧“植物学之父”提奥弗拉斯特在《植物的研究》一书中亦有甜根植物(G. glabra Linn.)的记载,并指出在民间入药治气喘、咳嗽等症。由此可知,中外历代对甘草的研究和利用十分重视,尤其是在本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近代,对甘草的生药、药理及化学成分做了详尽的研究,并且更广泛地应用于中、西医药上。经过分析,甘草属(Glycyrrhiza Linn.)部分种类的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黄甙(liquiritoside)、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等多种成分,有解毒、消炎、祛痰镇咳之效,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咽喉红肿、咳嗽、痈节肿毒等症。此外甘草还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和烟草工业。

以下是《中国植物志》中的两张图版,对比了甘草属几种植物的形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面的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则是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甘草(神农本草经),又称:国老(名医别录),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19 芣苢:芣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高亨先生注:芣苢(fú yǐ否以),车轮菜的古名。可吃,劳动人民用它做副食。

孔颖达疏引陆璣曰:“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0)《周南芣苢》)

关于这首诗,《毛诗序》云:“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于是芣苢就有了象征多子多福的意义,在唐《中宗祀昊天乐章中宫助祭升坛》中就有“芣苡芳声远,螽斯美化隆”的句子,白居易在《谈氏外孙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戏呈梦得》中也曾写到:“芣苡春来盈女手,梧桐老去长孙枝。”

但古代的诗人可能还没想那么多,他们唱《芣苢》这首歌只是歌咏采野菜的场景,反映当时采集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还有一定的地位,而所采的“芣苢”至今仍是我们偶尔吃的一种野菜:

《说文》:“芣,華盛。从艸,不声。一曰芣苢。”《尔雅释草》:“芣苢,马舄。马舄、车前。”郭璞注:“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蝦蟆衣。”

之所以称“蝦蟆衣”,估计是因为“车前草”的叶子大都皱皱巴巴的,有点像癞蛤蟆的皮。这样看来,“芣苢”长得可不怎么样,所以后世只有韩愈这样的诗人才会以之入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再就是宋-邓肃《南歌子(四之四)》中的:“驿畔争挦草,车前自喂牛。”不过这两句诗都如实反映了车前草朴实的特点。

但车前草的种子“车前子”是一味常见中药,所以有不少诗人会咏唱到“车前子”:

琼瑶览良讯,芣苡满素囊。(唐-权德舆《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累惠良药咏叹仰佩…聊书还答》)

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唐-张籍《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坐拾车前子,行看肘后方。(唐-张祜《秋日病中》)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对车前属(Plantago L.)及其中几个种的一些介绍,还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一些图:

车前科(Plantaginaceae)车前属(Plantago):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陆生或沼生。中国有20种,其中2种为外来入侵杂草,1种为引种栽培及归化植物

桥按:过去分类主要依据是性状,但现在可以根据基因测序结果确定各个种的亲缘关系,也许会大大颠覆以前的分类学格局,例如据维基百科:“车前科(Plantaginaceae),按以前的分类法只包括三个属—Bougueria属、Littorella属和车前属(Plantago),中国只有车前属。但最新的基因分类认为,原属于玄参科的一些属应该划入车前科,且认为杉叶藻科和肾药花科亦应并入本科。故本科现包括90属约1700余种。其中最大的婆婆纳属即包括450余种。中国约有19属。”

下面是四种较常见的车前:

Plantago major L.——大车前(兰州植物志),又称:钱贯草(广州),大猪耳朵草(新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lantago asiatica L.——车前(神农本草经),又称:车轮草(救荒本草),猪耳草(青海),牛耳朵草(江苏),车轱辘菜(东北),蛤蟆草(福建)。其原亚种为Plantago asiatica L. ssp. asiatica——车前。还有较常见的亚种Plantago asiatica L. ssp. erosa (wall.) Z. Y. Li——疏花车前(西藏植物志),也叫:小车前(昆明),滇车前(全国中草药汇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lantago depressa willd.——平车前(兰州植物通志),又称:车前草(北京),车串串(内蒙古),小车前(拉汉种子植物名称)。其原亚种为Plantago depressa willd. ssp. depressa——平车前。还有较常见的亚种Plantago depressa willd. ssp. Turczaninowii (Ganjeschin)——毛平车前(辽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lantago lanceolata L.——长叶车前(中国植物学大辞典),又称:窄叶车前(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欧车前(东北植物检索表),披针叶车前(北方植物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20 卷耳:卷耳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高亨先生注:采采,采了又采。卷耳,野菜名。倾筐,斜口的筐,前低后高。寘(zhì置)借为徥(shì匙),行也。周行,往周国去的大道。陟(zhì至),登高。虺隤(huǐ tuí毁颓),足病跛蹷。兕觥(sì gōng寺肱),饮酒器,形状似伏着的犀牛。砠(jū苴),山中险阻之地。瘏(tú途),马病。痡(pū铺),过度疲劳。吁,借为(xū虚),忧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4)《周南卷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面的图片截自网上,画得挺讲究,图中前景所绘的正是“卷耳”。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女子在采“卷耳”,可她正思念辛苦奔波在大道上的爱人,所以采了半天也没采满一筐。当然,从下面《中国植物志》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卷耳”生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一般人不大容易见到,也不大容易采,所以才会“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多说一句,其实这首诗我感觉也属于《诗经》中重要的一类,即全诗其实是两首互不相干的诗。这首诗的首章和后面的三章就全不相干。我认为这一类诗其实是两首互相独立的诗,是同一曲调的不同填词版本,被《诗经》的整理者一起保留了下来。

也因为“卷耳”不易见到,所以后世诗歌中很少唱到,我只找到一例,倒是个有意思的对子(反舌是百舌鸟):

卷耳缘阶出。反舌登墙唤。(南朝-梁-费昶《和萧洗马画屏风诗二首阳春发和气》)

另外在杜甫的《驱竖子摘苍耳》中有一句:“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但从“疗风”看当是“苍耳”,另有苍耳属,共约25种,我国有三种及一变种,属菊科,并非《诗经》中的“卷耳”。

下面就是苍耳属(Xanthium L.)中较常见的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苍耳(尔雅),又称:葈耳(本草经),粘头婆,虱马头(广州),苍耳子(四川、云南、河南、山东、山西、东北),老苍子(辽宁、江西、河北),野茄子,敝子(东北),道人头,刺八裸(河南),苍浪子,绵苍浪子,羌子裸子,青棘子(江苏),抢子(安徽),痴头婆,胡苍子(湖南),野茄(河北),猪耳,菜耳(甘肃)。比对图片(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包括再下面“卷耳”的图片),与“卷耳”完全不是一回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一些对卷耳属(Cerastium L.)以及六种较常见的卷耳的介绍,以及一些图片: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卷耳属(Cerastium):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数被柔毛或腺毛。约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17种,1亚种,3变种,产北部至西南。

Cerastium pausiflorum Stev. ex Ser. in DC.——疏花卷耳(新拟)。其常见变种有Cerastium pausiflorum Stev. ex Ser. in DC. var. oxalidiflorum (Mkino) Ohwi in Act.——毛蕊卷耳(东北草本植物志),也叫寄奴花(东北植物检索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tium glomeratum Thuill.——球序卷耳(拉汉种子植物名称),又称:婆婆指甲菜(植物名实图考),圆序卷耳(西藏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tium fontanum Baumg.——华北卷耳(新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tium wilsonii Takeda——鄂西卷耳(湖北植物志),又称威尔卷耳(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tium baischanense Y.C.Chu——长白卷耳(东北草本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tium arvense L.——卷耳(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Cerastium arvense L. var. arvense——卷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21 草虫、采薇:蕨、薇

“蕨”和“薇”是一对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一起出现的植物,古人有时还会把它们搞混,主要是因为这两种都是可吃的野菜,其实二者的形态差得还是比较远的,可见下面《草虫》高亨先生注: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高亨先生注:蕨,野菜名,初生似蒜,茎紫黑色,老有叶,可煮食。薇,野菜名,蔓生,茎叶似小豆,可煮食,也可生食,后世称野豌豆。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8)《召南草虫》)

在这首诗里,诗人思念他的一位君子朋友,不自觉地出门到了山上,而这山上就有“蕨”和“薇”可采,可见这是两种当时人常见常采的野菜。《诗经》中还有另一处也提到这两种常见的“蕨”和“薇”: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高亨先生注:蕨、薇,并野菜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13)《小雅谷风之什四月》)

从这里看,这两种野菜都是长在山上的。不过虽然“蕨”和“薇”这两种植物都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但看下面的介绍,二者的生境有微妙的差异,我觉得倒不一定会长在一起。

——————————————————————

先看“蕨”:

据《汉语大字典》蕨:野生植物名。又叫蕨萁。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孢子繁殖。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含淀粉,可供食用。又泛指蕨类植物。《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宋-陆游《饭罢戏示邻曲》:“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

再据《中国植物志》: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是植物界中的一门,属于维管束植物,是孢子植物,与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比缺少种子,但与较原始的石松门比多了真正的叶子,

凤尾蕨科(PTERIDACEAE)。陆生,大型或中型蕨类植物。

凤尾蕨属(Pteris L.)。我国现知有66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少数种类向北到达华北及秦岭南坡。

下面是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中三个较常见的种,从分布看应该就是古人所唱的“蕨”了:

Pteris actiniopteroides Christ.——猪鬣凤尾蕨(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产河南北部(辉县)、湖北(宜昌)、陕西南部(西乡)、甘肃东南部(文县)、四川(华蓥山、奉节、巫溪、酉阳、江安、凉山、眉山、峨眉山、南川、天全、灌县、雅安)、贵州(清镇、都匀、兴义、兴仁、安龙、瓮安、遵义)、云南(昆明、嵩明、文山、屏边、蒙自、景东、丽江)、广西北部(宜山、罗城)。生裸露的石灰岩缝隙中,海拔600-2000米。

为旱生好钙植物,由于生境的不同,形体差异甚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teris multifida Poir.——井栏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凤尾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蕨类植物门)。

——产河北(北戴河)、山东(泰山、崂山、鲁山)、河南(伏牛山、内乡、桐柏、商城)、陕西(秦岭)、四川(奉节、城口、酉阳、重庆、巴县、江安、长宁、峨眉山、乐山、康定)、贵州(思南、松桃、兴仁、望谟、独山、册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生墙壁、井边及石灰岩缝隙或灌丛下,海拔1000米以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teris dispar Kze.——刺齿半边旗(蕨类名词及名称)。

——产江苏南部(宜兴)、安徽南部(祁门)、浙江(杭州、镇海、天台山、昌化、建德、龙泉)、江西、福建(厦门、南靖、连城、闽侯、延平、崇安)、台湾、广东、广西(滕县、临桂)、湖南(长沙、洞口、宜章、宁远、安江)、贵州(江口、榕江、湄潭、罗甸、独山)、四川(重庆、泸县、峨眉山)。生山谷疏林下,海拔300-95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至于“薇”,那是大大的有名,有一首《采薇歌》,出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乃饿且死而作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適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在《诗经》里,还有另一首《采薇》: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高亨先生注:薇,野菜名,又名野豌豆,冬天发芽,春天长大,可食。玁(xiǎn险)狁,我国古代北方一个民族。盬(gǔ古),休止。尔(爾),借为薾(ěr),花盛貌。骙(kuí葵)骙,马强壮貌。腓(féi肥),覆庇。腓,郑笺:“腓当作芘(bì)。”芘与庇同。《说文》:“庇,荫也。”引申即保护之意。《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也是借腓为庇。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27)《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这首诗唱的是和游牧族玁狁的冲突,由于这个冲突,诗人已经很长时间回不了家了。

不过这诗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是不同的两首诗,虽然主题相近,但情境完全不同:前三章是采薇时唱的歌,后三章则是驾车时唱的歌。

采薇的歌反映“薇”——野豌豆是古人常采的野菜,比较好吃,营养也很丰富。要是当初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能一直吃到野豌豆,说不定不但饿不死,还能成仙呢。

但不幸的是据说有一位“惊女”出来骂了伯夷和叔齐(战国-屈原《天问》:驚女釆薇,鹿何祐?),说这“薇”也是在“周”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你们不能吃,所以他们只好呜呼哀哉了。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如果伯夷和叔齐当初吃的是野豌豆属的大野豌豆,则因其“花期有毒”,他们说不定是吃了这东西被毒死了。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野豌豆的介绍和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一些相应图片:

野豌豆属(Vicia Linn.),我国有43种5变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西北、华北、西南较多。

豆科(Leguminosae)野豌豆属(Vicia)中我国较常见的有十一个种:

Vicia cracca Linn.——广布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草藤(植物学大辞典),落豆秧(东北)。其原变种为Vicia cracca Linn. var. cracca——广布野豌豆。

——广布于我国各省区的草甸、林缘、山坡、河滩草地及灌丛。

本种为水土保持绿肥作物。嫩时为牛羊等牲畜喜食饲料,花期早春为蜜源植物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villosa Roth——长柔毛野豌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柔毛苕子(秦岭植物志),毛苕子、毛叶苕子(华东)。

——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山东、江苏、湖南、广东等地。各地有栽培。

为优良牧草及绿肥作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pseudorobus Fisch. et C. A. Mey.——大叶野豌豆(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假香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大叶草藤(东北、河北)。其原变型为Vicia pseudorobus Fisch. et C. A. Mey. f. pseudorobus——大叶野豌豆。

——产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生于海拔800-2000米山地、灌丛或林中。

本种抗寒力强,种子萌发力高,生长良好,牲畜喜食,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amoena Fisch——山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其原变种为Vicia amoena Fisch var amoena——山野豌豆,也叫:落豆秧、豆豌豌(东北、山西)。

——产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生于海拔80-7500米草甸、山坡、灌丛或杂木林中。

本种为优良牧草,蛋白质可达10.2%,牲畜喜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japonica A. Grey——东方野豌豆(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日本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产华北、东北、西北等省区。生于海拔600-3700米山崖、河谷、坡地林下。

为优良牧草,牛羊喜食。亦可作绿肥,草场改良广布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kioshanica Bailey——确山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确山巢菜(国产牧草植物),山豆根(陕西),芦豆苗(河南植物志)。

——产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生于海拔100-1000米山坡、谷地、田边、路旁灌丛或湿草地。

本种茎、叶嫩时可食,亦为饲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gigantia Bunge——大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薇(诗经),薇菜(重要牧草栽培),大巢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山扁豆(山西),山木樨(河北)。

——产华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生于海拔600-2900米林下、河滩、草丛及灌丛。

本种花期有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bungei Ohwi——大花野豌豆(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山黧豆(救荒本草),三齿萼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三齿野豌豆(秦岭植物志、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山豌豆(河北),三齿草藤(甘肃),老豆蔓、毛苕子(陕西),野豌豆(陕西、山西、四川)。

——产东北、华北、山东、安徽、江苏、及西南等地。生于海拔280-3800米山坡、谷地、草丛、田边及路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sepium Linn.——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滇野豌豆(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产西北、西南各省区。生于海拔1000-2200米山坡、林缘草丛。

为牧草,亦用于蔬菜。种子含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angustifolia Linn. ex Reichard——窄叶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苦豆子、闹豆子(新疆),紫花苕子(江苏),山豆子、铁豆秧(甘肃)。

——产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滨海至海拔3000米河滩、山沟、谷地、田边草丛。

为绿肥及牧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cia hirsuta (Linn.) S. F. Gray.——小巢菜(本草纲目、广群芳谱),又称:雀野豆、翘摇(本草纲目拾遗),薇(植物名实图考),苕(诗经),硬毛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产陕西、甘肃、青海、华东、华中、广东、广西及西南等地。生于海拔200-1900米山沟、河滩、田边或路旁草丛。

本种为绿肥及饲料,牲畜喜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桥案:如上,最后这一种“小巢菜”有两个别名“翘摇”和“苕”,而这两个别名同时也是本科另一属的植物紫云英的别名:

《汉语大字典》苕:苕菜,又名翘摇。即紫云英,豆科,一二年生草本。

“苕”也见于《诗经》,也是一种好吃的野菜: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3)《陈风防有鹊巢》)。

下面就是豆科(Leguminosae)黄耆属(Astragalus)中最常见的Astragalus sinicus Linn.——紫云英(芥子园画传)。

——产长江流域各省区。生于海拔400-3000米山坡、溪边及潮湿处。

现我国各地多栽培,为重要的绿肥作物和牲畜饲料,嫩梢亦供蔬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上)

尽管蔬菜在当时主要还是用来代粮的,但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了蔬菜的概念,下面就是《诗经》中两处提到“蔬菜”的地方: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高亨先生注:蔌(sù速),蔬菜。蒲,水生植物,嫩蒲可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57)《大雅荡之什韩奕》)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

高亨先生注:彼,指人民。疏,借为蔬,菜也。斯,指统治者。粺(bài败),精米。此句指人民吃菜,而统治集团吃细粮。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71)《大雅荡之什召旻》)

其实我怀疑“蔬”本就是“疏”,与“密”相对,是与粮食肉类相比不怎么抗饿的意思。

下面的诗篇和诗句就提到了当时的几种蔬菜:

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

高亨先生注:芹,水芹菜。茷(pèi配)茷,旌旗飘动貌。哕(huì汇)哕,有节奏的铃声。茆(mǎo卯),水草名,嫩叶可食,江南呼为蓴(纯chún,莼)菜。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3)《鲁颂泮水》)

七月亨葵及菽。

高亨先生注:亨,烹的本字。葵,即冬葵,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这里要说的就是上面诗中唱到的三种蔬菜,即:“葵”、“茆”、“芹”:

《汉语大字典》芹(qín):菜名。伞形科。有水芹和旱芹,是常见的蔬菜。《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言采其芹。”《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葅、兔醢。”《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本草纲目菜部水斳》:“时珍曰:‘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陂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其茎有节棱而中空,其气芬芳。五月开细白花,如蛇床花。楚人采以济饥,其利不小。’”

《汉语大字典》茆(mǎo):《诗》曰:“言采其茆。”莼菜,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嫩叶可食。《说文艸部》:“茆,凫葵也。”《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言采其茆。”陆德明释文:“郑小同云:‘江南人名之蓴菜,生陂泽中。’”《周礼天官醢人》:“菁葅,鹿臡(ní);茆葅,麋臡(n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浴其身入莲河……受吉祥之茆草。”

《汉语大字典》葵(kuí):葵菜。又名“冬葵”,“冬寒菜”。锦葵科。二年生草本。叶肾形至圆形。夏初开淡红色小花,常簇生叶腋。嫩梢、嫩叶作蔬菜,种子、全草入药。《说文艸部》:“葵,菜也。”滑菜(即含粘液菜)的泛称,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水草类莕菜》:“古人于菜之滑者多曰葵。”

桥按:除了“葵”之外,前面的“茆”也是一种“滑菜”,大概也是因此才被称为“凫葵”。提到“滑菜”,我感觉古时比现在更加流行,这里三种蔬菜中就有两种属于“滑菜”,而且“葵”更是蔬菜中的主角。恐怕古人的食物苦涩者较多,是古时流行“滑菜”的重要因素。也因此,随着食物的改良,今天“滑菜”已不再是蔬菜中的主角,蔬菜都以甘脆为主了,甚至有人已经在找苦吃了。

在另一首《诗》中还提到“荍”: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高亨先生注:枌,木名,榆之一种,皮色白,所以又名白榆。栩(xǔ许),柞木。荍(qiáo桥),草名,花淡紫红色,少叶,又名锦葵。椒,即花椒,味香。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7)《陈风东门之枌》)

《汉语大字典》荍(qiáo):锦葵。锦葵科。二年生草本。初夏开花,花冠淡紫色,有紫脉。供观赏。《尔雅释草》:“荍,蚍[fóu,左虫右不]。”郭璞注:“今荆葵也。”《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由此看来,“荍”和“葵”都属于锦葵科(Malvaceae),而且我查了一下还都在一个属——锦葵属(Malva),但“荍”是观赏植物,不是蔬菜。

下面就进一步介绍“荍”、“葵”、“茆”、“芹”,其中涉及植物的文字内容大都摘自《中国植物志》,植物图片则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中)

首先介绍“荍”,锦葵:

在植物分类中有锦葵科(MALVACEAE),这一科里不仅包括几种麻类植物,还包括我们都很熟悉的——棉花。

至于著名的向日葵(Helianthus L.),则是属于菊科(Compositae)的一个属,原产北美,很晚才引进我国,《诗经》时代我国还没有。不过虽然不是向日葵,但“葵”的花也会随日光移动,唐-戴叔伦《叹葵花秋野五首之一》云“花开能向日”,以及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其中的“葵”说的应该都不是今天的向日葵。

在锦葵科之下,有锦葵属(Malva Linn.),其中既包括了“荍”,也包括了“葵”:

本属约30种,分布亚洲、欧洲和北非洲。我国有4种,产各地。供观赏或药用和采嫩叶供蔬食。

下面是两种用来观赏的锦葵,这应该就是“荍”了:

Malva sinensis Cavan.——锦葵(尔雅注、群芳谱),又称:荆葵(陆玑诗疏),钱葵(草花谱),小钱花(江苏),金钱紫花葵(图考引研经堂葵考),小白淑气花(滇南本草),淑(俗)气花(云南),棋盘花(四川)。

——我国南北各城市常见的栽培植物,偶有逸生。南自广东、广西,北至内蒙古、辽宁,东起台湾,西至新疆和西南各省区,均有分布。

花供园林观赏,地植或盆栽均宜;其花白色的常入药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alva rotundifolia Linn.——圆叶锦葵,又称:野锦葵、金爬齿(山东),托盘果(江苏),烧饼花(甘肃)。

——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江苏和安徽等省区。生于荒野、草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面就是也属于锦葵属的冬葵了。冬葵一度是古代的主要蔬菜,也就是“葵”,孔老夫子都曾提到过这个“葵”——仲尼曰:“鲍庄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左传成十七年传》(p 0899)(08170603))(090),“葵”之所以能“卫其足”,则是因为“葵”的叶子被割掉以后还会长出新叶,所以古诗里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汉《乐府古诗二首之一》)。

河友坚决要潜下去曾经介绍过冬葵这种蔬菜,见《先秦 从《诗经豳风七月》看平民奴隶饮食》,下面几位河友的回复也非常精彩。

繆啓愉先生云:

葵:是锦葵科的冬葵(Malva verticillata),也叫冬寒菜;其味柔滑,唐白居易《烹葵》诗所谓“绿英滑且肥”,古时又叫“滑菜”。葵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蔬菜,栽培很早,《诗经》中已有记载。汉《尹都尉书》有《种葵篇》。《要术》列为蔬类的第一篇,栽培方法也讲得很详细,反映葵在当时的重要性。直到元代王祯《农书》还说葵是“百菜之主”。但到明代的《本草纲目》已把它列入草类,现代蔬菜栽培学书中也没有葵的章节,今人已感到陌生。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湖南《湘阴县志物产》就以冬寒菜为“葵”,现在长沙等地还是叫“葵菜”,不过已远远不如古代的重要了。(《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178))

Malva crispa Linn.——冬葵(图考引本经),又称:葵菜、冬寒(苋)菜(湖南、贵州、四川),薪菜(江西),皱叶锦葵(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产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甘肃等省。

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即已栽培供蔬食,现在在湖南、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省仍有栽培以供蔬食者;北京、甘肃会宁等地也偶见栽培。

其叶圆,边缘折皱曲旋,秀丽多姿,是园林观赏的佳品,地植与盆栽均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唐-白居易《烹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下面这种野葵,也是古人常吃的蔬菜,我觉得很可能也是诗人口中的“葵”。

Malva verticillata Linn.——野葵(湖北),又称:冤葵(尔雅、图考),旅葵(古诗),棋盘菜(湖北),土黄芪、蓍葵叶(滇南本草),芪(茄、荠、其)菜、巴巴叶或把把叶、棋盘叶、冬苋菜(云南、华北经济植物志)。其原变种为Malva verticillata Linn. var. verticillata——野葵。又有常见变种为Malva verticillata Linn. var. chinensis (Miller) S. Y. Hu Fl.——中华野葵。

——产全国各省区,北自吉林、内蒙古,南达四川、云南,东起沿海,西至新疆、青海,不论平原和山野,均有野生。变种中华野葵则产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区。

种子、根和叶作中草药,能利水滑窍,润便利尿,下乳汁,去死胎;鲜茎叶和根可拔毒排脓,疗疔疮疖痈。嫩苗也可供蔬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唐-董思恭《咏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锦葵科的

现在还有黄秋葵,做菜也入药。

菜我吃过,味道一般。虽然号称植物伟哥。

根是苏中制药厂的胃药产品的原料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花!谢谢,您说的是不是这一种:

黄蜀葵(嘉祐本草) 秋葵(通称),棉花葵、假阳桃(福建、广东、广西),野芙蓉(广西),黄芙蓉(云南),黄花莲、鸡爪莲、疽疮药、追风药(江西),豹子眼睛花、荞面花(昆明)

Abelmoschus manihot (Linn.) Medicus Malv. 46, 1787; Ulbrich ex Loes. in Beih. Bot. Centralbl. 37 (2): 156, 1919 (Prodr. Fl. Tsiangtau.) ; S. Y. Hu in Jour, West China Bord. Res. Soc. 15(b): 136, 1945; 崔友文, 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315, 1953; Hara Enum. Spermat. Jap. 3: 145, 1954; S. Y. Hu Fl. China Family 153: 35. pl. 18-4, 1955; 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 2: 215, 图55, 1979. ——Hibiscus manihot Linn. Sp. Pl. 696, 1753; Cavan. Diss. 3: 172, t. 63, f. 2, 178 7; Sims. in Curtis's Bot. Mag. 41: t. 1702, 1815; Masters in Hook. f. , Fl. Brit. Ind. 1: 341, 1874; Liu in Bull. Peking Soc. Nat. Hist. 2(3): 132, 1928; Hsia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 1: 58, 1931; Hand.-Mazz. Symb. Sin. l: 610, 1933; in Beih. Bot. Centralbl. 7(b): 164, 1934; 贾祖璋, 中国植物图鉴 435, 图739, 1937. Hibiscus patmatus Cavan. Diss. 3: 168, t. 63, f. 1, 1787. ——Hibiscus manmot var. palmatus DC. Prodr. 1: 448, 1824; Hand.-Mazz. Symb. Sin. 7: 610, 1933. ——Hibiscus japonicus Miq. in Ann. Mus. Lugd.-Bat. 3: 19, 1867. ——Hibiscus manihot var. t ypicus Hochr. in Ann. Cons. Bot. Geneve 4: 154, 1900.

1a. 黄蜀葵(原变种) 图版13: 1

Abelmoschus manihot var. manihot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疏被长硬毛。叶掌状5-9深裂,直径15-30厘米,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1-6厘米,具粗钝锯齿,两面疏被长硬毛;叶柄长6-18厘米,疏被长硬毛;托叶披针形,长11-1.5厘米。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片4-5,卵状披针形,长15-25毫米,宽4-5毫米,疏被长硬毛;萼佛焰苞状,5裂,近全缘,较长于小苞片,被柔毛,果时脱落;花大,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12厘米;雄蕊柱长1.5-2厘米,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厘米,直径2.5-3厘米,被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花期8-10月。

产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原产我国南方。常生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分布于印度。

本种的花大色美,栽培供园林观赏用;根含粘质,可作造纸糊料;种子、根和花作药用。

家园 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下)

下面说芹,现代的“芹”有两个属,长得差不太多,但如高亨先生所注,古人咏唱的应该是水芹:

水芹属(Oenanthe L.):

约3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南非洲。我国产9种1变种,主产于西南及中部地区。下面是其中较常见的两种:

Oenanthe javanica (Bl.) DC.——水芹(本草经),又称:水芹菜(通称),野芹菜(东北)。

——产我国各地。多生于浅水低洼地方或池沼、水沟旁,农舍附近常见栽培。

茎叶可作蔬菜食用;全草民间也作药用,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之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谁怜故国无生计,唯种南塘二亩芹。(唐-陆龟蒙《和袭美寄怀南阳润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Oenanthe sinensis Dunn——中华水芹。

——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于水田沼地及山坡路旁湿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水芹寒不食,山杏雨应开。(唐-赵璜《正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芹属(Apium L.):

本属约20种,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我国有2种。下面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但据说引入我国很晚,恐怕不是古人所说的“芹”:

Apium graveolens L.——旱芹,又称:药芹(江苏),芹菜。

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供作蔬菜。果实可提取芳香油,作调合香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在《中国植物志》中有如下说明:

据吴征镒考证:堇字古通芹字,诗经“堇茶如饴”,说明古代食用的“芹”即紫堇,为古时蔬菜。后世渐为伞形科“Oenanthe——水芹”所替代。现在各地广为食用的“Apium graveoplens——芹菜”则系晚近从西方传入的,初称荷兰芹或洋芹菜(我在网上尚未找到吴先生大作)。

如吴先生所言,则“芹”可能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的Corydalis edulis Maxim.——紫堇(图经本草),又称:蝎子花、麦黄草、断肠草、闷头花(四川、陕西、秦岭植物志)。

——产辽宁(千山)、北京、河北(沙河)、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生于海拔400-1200米左右的丘陵、沟边或多石地。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止痒,收敛,固精,润肺,止咳(《秦岭植物志》)。

本种能作蔬莱,并宜于栽培(Fedde 1929)。但近来本种作为蔬菜栽培已绝迹,作为野菜用的也很少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伞形科(Umbelliferae)里,还有两样我们很熟悉的蔬菜;芫荽属(Coriandrum L.)的Coriandrum satium L.——芫荽(本草纲目),又称:香荽(本草拾遗),胡荽(食疗本草),也就是香菜。以及胡萝卜属(Daucus L.)的Daucus carota L.——野胡萝卜(救荒本草),又称鹤虱草;当然也包括其变种、人工栽培的Daucus carota L. var. sativa Hoffm.——胡萝卜(本草纲目)。胡萝卜与野胡萝卜的区别在于:根肉质,长圆锥形,粗肥,呈红色或黄色。

——————————————————————

最后说“茆”,也就是莼,睡莲科(Nymphaeaceae)莼属(Brasenia)。莼现在是南方水乡才有的食品,而当时唱出“薄采其茆”的《鲁颂》却是鲁国的史诗,鲁国所在的今天山东-曲阜一带,今天已经基本没有莼了,可见现在“茆”的分布已经远不如前。

在《世说新语识鉴》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这个故事反映,在西晋时,莼就已经是江东地方特有的风味了。

莼属(Brasenia Schreb.):仅1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大洋洲、非洲西部及北美洲。

Brasenia schreberi J. F. Gmel.——莼菜(名医别录),又称水案板(四川)。

——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

本种富胶质,嫩茎叶作蔬菜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滴

花真的很大,比手掌大。

就是不耐保存。

家园 草23 谷风:葑、菲、荠、荼、苦、葽、果臝(上)

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8)《邶风谷风》)

《谷风》是一首怨诗,是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唱出来的。她看到丈夫与新欢的甜蜜,对比自己的孤苦,百味杂陈。所以唱出这首诗抒发她的感情。诗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其中就包括利用植物进行比喻。

诗人在第一章里提到了两种植物,就是“葑”和“菲”,她在第二章又提到了另外两种植物,就是“荼”和“荠”。

“葑”和“菲”都有类似的不那么好吃的“下体”,所以“采葑采菲”才要“无以下体”。繆啓愉先生有云:

下体,指植物的地上部,非指地下根部。清王夫之(1619—1692年)《诗经稗疏》解释:“草木逆生,则根在下为上体,菜在上为下体。”意谓根向下入地者为“根本”,为“上体”,非根无以长茎叶,故茎叶为“末”,为“下体”。(《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4))

《诗经》中还有别的句子也提到了“葑”: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68)《鄘风桑中》)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1)《唐风采苓》)

最后这两句诗还提到另一种植物“苦”,就是苦菜。而《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的“荼”应该也是苦菜。下面这两句诗中就也提到了“荼”: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高亨先生注:堇,野菜名,味苦。荼,又名苦菜。饴,麦芽糖。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6)《大雅文王之什绵》)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高亨先生注:苴(qū区jū),一种麻,现在称青麻。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下面这几句诗则还提到了“果臝”和“葽”: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高亨先生注:果蠃(luǒ裸),一种攀缘植物,又名栝楼、瓜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08)《豳风东山》)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高亨先生注:秀,生穗。葽,大概是油菜,油菜秋末生苗,春天抽茎,三月开花,四月生穗。旧说:葽,药草名,即远志。蜩(tiáo条),蝉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上面《谷风》和其他一些《诗经》中的句子提到了好多种植物,这一篇只说其中的七种:“葑”、“菲”、“荠”、“荼”、“苦”、“葽”、“果臝”。

这七种植物都可供食用,古人生存不易,所以才如此注重可食之物,也反映当时除了养殖、种植之外,打猎、采集仍然占有相当地位。下面是这七种植物的介绍及相关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图像库》):

————————————————————

先说“葑”,《汉语大字典》葑(fēng):芜菁,又名蔓菁。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苔属(Brassica)中有地下根茎可食的首先是Brassica rapa L.——芜青(名医别录),又名蔓青(唐本草)、变萝卜(北京)、圆根(云南、西藏),应该就是“葑”了。

各地栽培。块根熟食或用来泡酸菜,或作饲料。高寒山区用以代粮。长的样子则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芸苔属(Brassica L.)这名字也许有点生僻,但其实这个属包括了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植物,尤其是蔬菜,其中就有上面《豳风七月》中“四月秀葽”的“葽”,就是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芸苔(唐本草)又称油菜(通称)。其原变种为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campestris——芸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高亨先生提到的“旧说:葽,药草名,即远志”的“远志”,则为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属(Polygala)的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远志(本草经),又称:葽绕,蕀莞(尔雅、本草经),小草、细草(本草经),线儿茶,小草根(山东),神砂草、红籽细草(四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苔属(Brassica L.)中的一些常见蔬菜(图片截自网上),我们常吃的蔬菜大半都在这里了:

芥蓝(岭南杂记)(Brassica alboglabra L.):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芸苔(唐本草)(Brassica campestris L.),又名油菜(通称)。其原变种亦称芸苔(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campestri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芸苔的变种紫菜苔(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purpuraria L. H.):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擘蓝(农政全书)(Brassica caulorapa Pasq.),又称:球茎甘蓝(中国植物图鉴),芥兰头(广州),玉头(内蒙古),苤蓝(北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青菜(通称)(Brassica chinensis L.),又称:小白菜(通称),油菜(东北),小油菜(经济植物手册)。其原变种为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chinensi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青菜的变种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oleifera Makino et Nemoto),又称白菜型油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通称)(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又称芥(名医别录)。其原变种为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junce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还有芥菜的三个较常见变种:

芥菜的变种:雪里蕻(通称)(Br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multiceps Tsen et Lee),又称雪里红、雪菜(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的变种:榨菜(通称)(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tumida Tsen et Lee),又称菱角菜、羊角儿菜(四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的变种:大头菜(云南通称)(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megarrhiza Tsen et Lee),又称根用芥(内蒙古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疙瘩(北京)(Brassica napiformis L. H. Bailey),又称:芥菜、玉根(辽宁)。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种,不是芥菜的变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芜青甘蓝(经济植物手册)(Brassica napobrassica (L.) Mill. Gard.),又称:布留克(东北)、洋大头菜(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塌棵菜(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Brassica narinosa L. H. Bailey),又称:瓢儿菜、塌古菜、乌塌菜(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首先是其原变种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olerace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还有另外三个常见的变种:

甘蓝变种:甘蓝(本草拾遗)(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又称卷心菜(种子植物名称补编),包菜(江苏),洋白菜(北京),圆白菜(内蒙古),疙瘩白、大头菜(东北),包心菜、包包菜(陕西),莲花白(四川、云南),椰菜(广东、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变种:花椰菜(广州植物志)(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又称花菜(俗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变种:抱子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gemmifera Zenker),又称汤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菜苔(广州植物志)(Brassica parachinensis L. H. Bailey):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白菜(本草纲目)(Brassica pekinensis (Lour.) Rupr.),又称菘(南方草木状),大白菜(北京),黄芽白、绍菜(广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这些蔬菜的分种与命名有如下阐述:“芸苔属(Brassica L.)约40种,我国有14栽培种、11变种及1变型。本属植物为重要蔬菜,少数种类的种子可榨油;为蜜源植物;某些种类可供药用。关于本属的种的分类有不同意见。传统的看法把每种蔬菜作为种来处理。有人主张用B. rapa为并合的种名,下面设许多亚种;有人主张用B. chinensis作各类白菜的总学名;近来又有人主张用B. campestris作为中国白菜类的种的总称。鉴于群众已广泛使用,仍保留传统办法,把每种蔬菜作为独立种处理。”

在这个属里,还有一种苦菜:Brassica integrifolia (West) O. E.——苦芥,又称:苦菜(云南通称)、全缘菜(广西植物名录)。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栽培。作蔬菜食用。但应该不是《诗》中的“苦”或“荼”。

十字花科中另有萝卜属(Raphanus L.),我国有2种及2变种,其中的野萝卜(通称)(Raphanus raphanistrum L.)产四川(南江县),为我国新记录,可见已较少见。下面是两张野萝卜的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十字花科还有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Bunge),繆啓愉先生云:

蒠菜:十字花科,学名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一年生草本。花淡紫色。芜菁,又名“诸葛菜”,因诸葛亮行军所种而得名。由于蒠菜像芜菁,《植物名实图考》也称蒠菜为“诸葛菜”,但和攀援草本的菲(王瓜)是两种植物。(《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4))

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Bunge)我国有1种及3变种。那1种是诸葛菜(种子植物名录)(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 O. E. Schulz),又称二月蓝(北京)。其原变种的嫩茎叶用开水泡后,再放在冷开水中浸泡,直至无苦味时即可炒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23 谷风:葑、菲、荠、荼、苦、葽、果臝(中)

上面已经说过“葑”和“葽”,下面再说“菲”,繆啓愉先生云:

土瓜即葫芦科的“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多年生攀援藤本。叶多茸毛。花白色。块根肥大,可制淀粉。由于王瓜和同属的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很相像,古人常误栝楼为王瓜。如《广雅释草》:“[左句右瓜](即栝楼),王瓜也。”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的“王瓜”也说:“栝楼也。”王瓜非栝楼,以其相似,则有“假栝楼”的别名。《诗义疏》说的“似葍”的“菲”,实际也是王瓜。但引《尔雅》的“蒠菜”,却与王瓜不协,因二者是不相干的二种植物。(《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4))

“菲”既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栝楼属(Trichosanthes)的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则与上面《豳风东山》中的“果臝”、即高亨先生所云“又名栝楼、瓜蒌”的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同在一属。

据《中国植物志》:

栝楼属(Trichosanthes Linn.)是一年生或具块状根的多年生藤本。其中的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块根纺锤形,肥大。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瓜萎、瓜楼、药瓜)也是块根圆柱状,粗大肥厚,富含淀粉;且根、果实、果皮和种子为传统的中药天花粉、栝楼、栝楼皮和栝楼子(瓜萎仁)。根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根中蛋白称天花粉蛋白,有引产作用,是良好的避孕药。果实、种子和果皮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滑肠的功效。

下面是王瓜和栝楼:

王瓜(原变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 var. cucumeroide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瓜萎、瓜楼、药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还有一些也叫地瓜的植物,以及一些与王瓜有些相似之处的植物,比如:

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的Ficus tikoua Bur.——地果(四川),也叫地石榴(云南、贵州,横断山区维管植物),地瓜(各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湖北植物大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唇形科(Labiatae)地笋属(Lycopus)的Lycopus lucidus Turcz.——地笋(陕西、四川、云南),又称:提娄(河北),地参(云南)。其硬毛变种为Lycopus lucidus Turcz. var. hirtus——地瓜儿苗(植物名实图考),也叫地笋(陕川、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泽兰(东北、河北、江苏、福建、湖南、广西),矮地瓜苗(吉林),野麻花(内蒙古),地瓜儿苗、地环、地喇叭(河北),地环子、地石蚕、地瘤(陕西),地罗子(山西),冷草、地牛七(湖北利川),山螺丝(湖北鹤峰),洋参(湖北),土人参、地人参、方梗草、竹节草、水香(江苏),野生地、土生地(福建),假油麻、旱藕、接古草、蛇王草(广东),观音笋、田螺菜(江西),麻泽兰(贵州),地笋子、野地藕、地藕、旱藕(四川),银条菜(湖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之下的几种:

Dioscorea alata L.——参薯(种子植物名称),又称:云饼山药(云南腾冲),脚板薯(通称),淮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bulbifera L.——黄独(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黄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零余子薯蓣(俄、拉、汉种子植物名称),零余薯(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黄药子(江苏、安徽、浙江、云南等省药材名),山慈姑(云南楚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甘薯(海南植物志),又称甜薯(广东海南、广西合浦、博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fordii Prain et Burkill——山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japonica Thunb.——日本薯蓣(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山蝴蝶、千斤拔(浙江天目山),野白菇(湖南南岳),风车子(江西广昌),土淮山(广东南崑山),千担苕(贵州印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kamoonensis Kunth——毛芋头薯蓣,又称毛芋头(四川南川金佛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穿龙薯蓣(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穿山龙(东北、山西),山常山(山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薯蓣(种子植物名称),又称:野山豆(江苏唯宁),野脚板薯(湖南南岳),面山药(甘肃徽县),淮山(贵州德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tokoro Makino——山萆薢(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粉萆薢(浙江天台),土黄连(江苏溧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盾叶薯蓣(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黄姜,火头根(四川、湖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Solanum tuberosum L.——阳芋(植物名实图考),又称:洋芋(通称),土豆(东北通称),荷兰薯(广东梅县),山药蛋(河北),山药豆(华北通称),地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很容易与“菲”和“果臝”混淆的还有旋花科的“葍”,将在下面的《草26 我行其野:葍》中专门介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