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我们当地也是叫茶籽枯(音),这东西还可用于杀虫

但考虑到大豆榨过油后的渣渣叫豆粕,于是就不知道油茶这个渣渣怎么称呼了。认识一个知青,很熟悉铆钉,某次去五金店买铆钉,可是到商店一看,竟然对营业员说要买柳钉,被好好嘲笑了很久。我这回和他有些相似。

用这类东西种西瓜,结的瓜特别甜并且似乎还比较沙。原理还不清楚。植物生理学家可以研究一下,说不定有什么特殊活性物质。

家园 可能那时鸡蛋就是好吃吧,另茜草很常见,根易得

茜草到处可见,随便挖点根就够煮鸡蛋的了(不象何首乌非得长到多大甚至成人形才有价值),但茜草根煮红的鸡蛋颜色不艳,是偏暗的红色。

下面这个本来打算回到楼主的菊科植物下面的,一起放在这里吧。

所谓某些地区的特色食品,有的就是添了点不同的植物。比如清明果子,就是用若干种菊科植物(楼主菊科介绍中若干图片中的都可以,需要预处理一下:新采回来的植物在开水中稍煮一下捞出备用)加刚蒸好的糯米饭打成面团(这是重体力活,植物的纤维在捣臼中靠人力用石头锤子捣烂,一般是3个人一起干上几个小时,比打糍粑还累),再用这样的面团擀成面皮包上豆沙或者萝卜丝,再上笼屉蒸熟,就是我们老家的清明果子。由于用了菊科植物,因此面皮是绿色的,又由于清明节前采集的菊科植物,那个时候发芽的植物还比较少,因此上坟必须拿这个果子给先人上贡告诉祖宗们子孙去给他们报青了(这个青应该理解为绿色),即开春了,植物发芽了,新的一轮生长季节到了。和糕点不同的一点是,清明果子一般不用箬叶,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木本植物的叶子铺几层垫在最下面再蒸,蒸出来的果子也用这些树叶隔开(糯米的容易粘),吃的时候也是连着这些树叶一起拿在手里。这种叶子是甜的,我爷爷到清明节前会到山里砍些这些枝条回来(长1-2m吧),用的时候大家一起摘下来。摘的时候小孩们会直接拿这种树叶吃着玩。到现在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叶子卵圆形,长约2cm(这个估计真没有什么准,但叶子不大)。

又比如野生栀子花(野生的花小但更香)的果实,在我们当地叫黄栀,好像是中药。在包粽子或过年蒸糕前泡米的时候,加几个这种果实,米会被染成黄色,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如果是蒸糕,则米泡后要磨成米浆,果实也一起磨碎。除栀子花的果实外,我们当地还加黄豆杆(包括豆荚)烧的灰泡出来的水,再用这样的水来泡米。黄栀果实加豆荚灰水,混合后那种味道很独特,非常香。好像就我们那个人民公社的社员这么干,其他地方的粽子就没有这种味道,这可能就是各地有不同特色饮食的根源吧。现在商业化的粽子完全没有了这些内涵。

我们当地过去每家都会设法在田埂地头的某个角落中种上几株黄豆,绝对不让农药化肥沾边,收获后单独将这几株黄豆杆吊在家里的屋檐下某处,等到端午包粽子或过年蒸千人糕(千层糕,这2种内容一样但工艺有些差异,后者麻烦些)的时候取出几枝在干净的炉子中烧出灰来,再溶在水中,沉淀后去上面的清水用来泡米。

这种豆荚的灰泡出来的水还有一种用途,山里有一种叫豆腐柴的木本植物(是的,学名就叫豆腐柴)的叶子,含果胶的量很高,将叶子捣烂后挤出汁来,加上灰汁(含豆荚灰较多的水),豆腐柴中的果胶就会凝集成豆腐状,是浓绿色的,象豆腐一样做着吃,这种食品在江西福建浙江都有,但并没有太商业化,带很浓重的豆腐柴这种植物的味道。

这个楼的本来是探讨高雅文化的,生生地让我变成了吃,一下子变俗了。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您这些大都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

不是我这些拼贴可比。

家园 在您这个楼学到很多

您整理这些内容需要花不少精力,很不容易。谢谢您。

其实,看您这个帖子时,很想说“俺没有文化”,因为太多字不认识。

但认识图片中的不少植物,有些图片拍得很好。再加上您的说明,这样一来,虽然“俺没有文化”,但还是能学到不少。

家园 呵呵,你要负责

真是太有意思了,也许您应该自己开个帖子,在我这里埋没了好材料。我是写不出这么生动的东西。

家园 会节制,以后努力让您的这个楼保持高端大气的文化气氛

自己是开不出的,刚学会上网,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学着发言。不过要差不多暂时收手了,这几天太野了

家园 醉鱼草是马钱科的

把鱼折腾昏了。山茶可能是皂苷吧?皂苷大多是鱼儿杀手

家园 左传研究的老祖宗是杜预

那位三国终结者,也是唯一一个能同时在文庙和武庙吃祭品的大佬。

他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可以说是后世左传研究的第一教辅,老兄何不从这个开始呢?

家园 听老人说过,种西瓜底肥上芝麻榨过油的饼
家园 草17 南山有臺:臺、莱、蓬、堇(上)

南山有臺

南山有臺,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高亨先生注:臺,通薹,又名莎草,今名蓑衣草,可以制蓑衣。莱,草名,又名藜,嫩叶可煮食。杞,枸杞。栲,木名,其材可制车轮的辐条。杻(niǔ),木名,其材可制车轮外周。枸(jǔ),木名,即枳椇,有果生在枝头,状如鸡爪,长数寸,味甜可食。楰(yú于),木名,山楸之类。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8)《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臺》)

过去我也看到过这首诗的题目,但不是写作《南山有臺》,而是写成《南山有台》,我就一直以为这首诗是说南山有个高台子。但读了诗的内容以后才知道,原来“臺”是一种植物。

这首诗里提到了十种植物,两种草、八种树,分成五对,每对有一种韵脚,各不相同。从这些植物起兴,歌者可以唱出各种各样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未必是现在《诗经》中记载下来的这个内容。现在《诗经》中的内容是作为对“君子”进行教育的教材而经过选择记录下来的,又经过孔子的筛选。而在实际歌唱时歌者选哪一对植物来起兴则要根据唱的内容照顾后面的韵脚。

这里要说的只是最前面“臺”和“莱”这一对草,其余八种树会在别处说。

在《诗经》里还有别的诗句中提到过“臺”和“莱”这两种草,以及和“莱”有关的“堇”和“蓬”这两种草,如下:

彼都人士,臺笠缁撮。

高亨先生注:臺,同薹,即薹草。笠,草帽。缁,黑色的绸或布。撮,以布带或绸带束发成结为撮,撮加于冠外,垂于颈后。此句写贵族的服装。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54)《小雅鱼藻之什都人士》)

虽然现在的斗笠所用的编结材料不一定还是“臺”,但形制估计还差不太多。下面是梅州客家博物馆展出的斗笠和蓑衣的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徹我墙屋,田卒汙莱。

高亨先生注:卒,尽也。汙,池也。莱,长满杂草的荒田。此句言:我的田地都荒芜成池淖和荒野了。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80)《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

这里是用“莱”代表所有的野草。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高亨先生注:堇,野菜名,味苦。荼,又名苦菜。饴,麦芽糖。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6)《大雅文王之什绵》)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高亨先生注:蓬,蓬草,叶细长而散乱。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1)《卫风伯兮》)

无论是“臺”、“莱”、“堇”,还是“蓬”,都是非常常见的野草。

————————————————————

首先说“臺”:

《汉语大字典》臺:(tái)莎草。《尔雅释草》:“臺,夫须。”邢昺疏引陆璣云:“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以为蓑笠。”《诗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莱。”毛传:“臺,夫须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草则葴[zhēn]莎菅蒯,薇蕨荔苀[háng],王芻[上艹下冏méng]臺。”

《汉语大字典》台(tái):臺、檯、颱的简化字。

《汉语大字典》薹(tái):薹草,又名“薹”、“弯嘴薹草”。莎草科。多年生草本。茎叶可制蓑、笠。

《汉语大字典》苔:(tái)苔藓类隐花植物。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一般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也叫水衣、地衣。

从以上可见,其实“臺”是“薹”的假借。而根据上面的文献,苔和薹不是一回事,后来言青苔、苔藓、莓苔、苔痕上阶绿、应怜屐齿印苍苔等等的苔都应不是指莎草之薹,单言苔者一般亦都是指苔藓之类,在植物分类里单是一“门”。所以虽然臺一般都可作台,但在这里还是应作臺。因薹草之薹并未简化为苔。

《汉语大字典》薹(tái)还有另一解:蒜、韭菜、油菜等的花茎,嫩的可作蔬菜。《本草纲目草部葫》:“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薹。”清-汪灏《广群芳谱蔬谱莴苣》:“四月抽薹,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清脆,糟食亦佳。”

这一解之“薹”则现在常写成“苔”,《汉语大字典》云:同“薹”。如:油菜苔;罗卜起苔。

关于“莎草科”,其实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我觉得这一科的植物大都挺像的,也有不少可能被古人看作是“臺”。

这类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多数具有三稜形的稈”。我摘录了《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莎草科(CYPERACEAE)以及其中可能是“臺”的较常见种属的介绍(共四属十六种),还贴了些《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相关植物的图片,如下:

莎草科CYPERACEAE:多年生草本,较少为一年生;多数具根状茎少有兼具块茎。全世界约80余属4000余种,中国有28属500余种,广布于全国,多生长于潮湿处或沼泽中,薹草族多生长于东北、西北及华北或西南部高山地区,南方种类较少,藨草族和莎草族广布于全国各省,刺子莞族和珍珠茅族多产于华中、华东以及南部各省,割鸡芒族则只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藨草属(Scirpus Linn.):全世界约有200多种,中国产37种、3杂种及一些变种,广布于全国。

下面是三种较常见的藨草:

Scirpus triqueter Linn.——藨草。

——本种为广布种,生长在水沟、水塘、山溪边或沼泽地,海拔在2000米以下。

在江苏、湖南一带用其稈代替细麻绳包扎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irpus validus Vahl——水葱,其原变种为Scirpus validus Vahl var. validus——水葱。

——生长在湖边或浅水塘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irpus triangulatus Roxb.——水毛花,其原变种为Scirpus triangulatus Roxb. var. triangulatus——水毛花。

——生于水塘边、沼泽地、溪边牧草地、湖边等,常和慈菇、莲花同生,海拔500—1500米。

稈为作蒲包的材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薹草属(Carex Linn.),本属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我国有近500种,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下面是八种较常见的薹草:

Carex breviculmis R. var. breviculmis——青绿薹草,又称青菅。

——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山谷沟边,海拔470-2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dispalata Boott ex A. Gray——皱果薹草(据说即“弯嘴薹草”)。

——生于潮湿地,沟边或沼泽地,海拔500-29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lanceolata Boott——大披针薹草(秦岭植物志),又称披针薹草(图鉴)。其原变种为Carex lanceolata Boott var. lanceolata——大披针薹草。

——生于林下、林缘草地、阳坡干燥草地,海拔110—2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nemostachys Steud——条穗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于小溪旁、沼泽地,林下阴湿处,海拔300—16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chinensis Retz.——中华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Carex chinensis Retz. var. chinensis——中华薹草。

——生于山谷阴处、溪边岩石上和草丛中,海拔200—17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pruinosa Boott——粉被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山谷、溪旁潮湿处、草地,海拔20—25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brunnea Thunb.——褐果薹草,又称:囊草(秦岭植物志),栗褐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于山坡、山谷的疏密林下或灌木丛中、河边、路边的阴处或水边的阳处,海拔250—18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neurocarpa Maxim.——翼果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于水边湿地或草丛中,海拔100—17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水莎草属(Juncellus (Griseb.) C. B. Clarke),全世界约有10种,我国仅有3种和一些变种和变型,除广布于我国各地区外,也遍布于亚洲其他地区、欧洲中部、非洲、美洲以及澳洲。

下面是最常见的水莎草:

Juncellus serotinus (Rottb.) C. B. Clarke——水莎草。

——多生长于浅水中、水边沙土上,或有时亦见于路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莎草属(Cyperus Linn.),分布在我国的共有30余种以及一些变种,大多数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各省,少数种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亦常见到;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广泛分布。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地。

下面是四种较常见的莎草:

Cyperus glomeratus Linn.——头状穗莎草,又称:三轮草、状元花、喂香壶。

——多生长于水边沙土上或路旁阴湿的草丛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perus compressus Linn.——扁穗莎草。

——多生长于空旷的田野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perus difformis Linn——异型莎草。

——常生长于稻田边或水边潮湿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perus michelianus (Linn.) Link——旋鳞莎草(大兴安岭植物群落)。

——多生长于水边潮湿空旷的地方,路旁亦可见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17 南山有臺:臺、莱、蓬、堇(中)

其次是“莱”和“堇”:

《汉语大字典》萊(lái):《说文》:藜,即红心灰藋(diào)。藜科。一年生草本,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诗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莱。”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萊,草名。其叶可食,今兖州人烝以为茹,谓之萊烝。”《说苑权谋》:“武王伐纣,过隧斩岸,过水拆舟,过谷废梁,过山焚萊,示民无返志也。”

《汉语大字典》堇(jǐn):灰藋,一名“蔏藋”。《广雅释草》:“堇,藋也。”王念孙疏证:“今之灰藋也。《说文》云:‘藋,堇草也。’《大雅绵》篇释文云:‘《广雅》云:堇,藋也。今三辅之言犹然。’一名拜,一名蔏藋。《尔雅》云:‘拜,蔏藋。’郭注云:‘蔏藋亦似藜。’按:灰藋今处处原野有之;四月生苗,有紫红线棱,叶端有缺,面青,背有白灰,茎心嫩叶背面全白。野人多以为蔬。南方妇女用以煮线,或以饲豕。八、九月中结子如苋。其红灰者,古谓之藜。”

如上所述,“莱”和“堇”这类植物在古代也有各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可能也各自涵盖不同种的植物,但“莱”和“堇”显然十分相似,都是“藋”,也都是“藜”。

“莱”、“堇”——“藜”是常见野草,也是常见野菜,可以吃,但不好吃,所以阮籍才会说:“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咏怀诗八十二首》),以“藜藿食”和“蓬蒿庐”分别代表穷困者的吃住条件。

现代植物分类有藜科藜属,在我看来,藜属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叶子比较肥厚且边缘不太整齐。既然叶子肥厚,看上去就更有吃头,虽然苦,但也是古人常吃的野菜。

据《中国植物志》:藜科植物多生活在荒漠及盐碱土地区,因此,往往呈现旱生的适应现象。例如,多为草本或半灌木,有发育迅速的深根系,叶缩小甚至消失,茎或枝常变为绿色,通常被水毛(呈粉粒状),或器官变成肉质,组织液含大量盐分而具很高的渗透压等等。藜科植物多数都是荒漠植被的主要成分,在自然区划和植被研究方面,也常有着一定意义。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中六种较常见的藜的简单介绍以及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一些相关图片,这些大概就是古人所谓“莱”和“堇”了:

藜属(Chenopodium L.):本属约25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处。我国产19种和2亚种。

Chenopodium aristatum L.——刺藜(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刺穗藜(中国北部植物图志),针尖藜。

——为农田杂草,多生于高粱、玉米、谷子田间,有时也见于山坡、荒地等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enopodium glaucum L.——灰绿藜(礼记)。

——生长于农田、菜园、村房、水边等有轻度盐碱的土壤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enopodium gracilispicum Kung——细穗藜。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河边等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enopodium giganteum D. Don.——杖藜。

——本种为栽培种,甘肃、陕西、辽宁、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见有栽培并已成为半野生状态。世界各国也普遍栽培,其来源不明。嫩苗可作蔬菜,种子可代粮食用,茎秆用作手杖(称藜杖)。

题外的话:唐-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句“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说的就是这种用“杖藜”的茎秆制成的手杖,各路老神仙也常常拄一把“藜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enopodium serotinum L.——小藜(植物大辞典)。

——为普通田间杂草,有时也生于荒地、道旁、垃圾堆等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enopodium album L.——藜(礼记),又称:灰藋(本草纲目),灰菜(救荒本草)。

——本种分布甚广,形态变异很大,已发表的种下等级名称很多,相当混乱。我们认为非进行世界性的整理工作难于弄清楚,这里暂不细分,统归入本种之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还有一些藜科之外也称“堇”的较常见植物,但应该都不是被称为“灰藋”的那种“堇”:

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中较常见的两种“堇”:

Corydalis edulis Maxim.——紫堇(图经本草),又称:蝎子花、麦黄草、断肠草、闷头花(四川、陕西、秦岭植物志)。

——产辽宁(千山)、北京、河北(沙河)、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生于海拔400-1200米左右的丘陵、沟边或多石地。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止痒,收敛,固精,润肺,止咳(《秦岭植物志》)。

本种能作蔬莱,并宜于栽培(Fedde 1929)。据吴征镒考证:堇字古通芹字,诗经“堇茶如饴”,说明古代食用的“芹”即紫堇,为古时蔬菜(我在网上尚未找到吴先生大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orydalis bungeana Turcz.——地丁草(辽宁、河北、内蒙古、湖南、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紫堇(北京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彭氏紫堇(北京植物志),布氏地丁(东北药用植物图志),苦地丁、苦丁(通称),紫花地丁(多种本草),萨巴乐干纳、哈达存额布斯、好如海其格(蒙语)。

——产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湖南、江苏,生于近海平面至1500米的多石坡地或河水泛滥地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堇菜科(Violaceae)堇菜属(Viola)中较常见的两种“堇”:

Viola verecunda A. Gray——堇菜(尔雅),又称:堇堇菜(救荒本草),葡堇菜(台湾植物志)。

——产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湿草地、山坡草丛、灌丛、杂木林林缘、田野、宅旁等处。

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可治疖疮、肿毒等症。本种与V. hamiltoniana D. Don——如意草近似,但后者常具蔓生的地上匍匐枝,其节处生不定根;叶形较大,基部呈宽心形,垂片发达;托叶狭披针形,全缘,先端渐尖可区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ola moupinensis Franch——荁(huán,礼记),又称:黄堇、白三百棒(云南种子植物名录),筋骨七、鸡心七(秦岭植物志)。其原变种为Viola moupinensis Franch var. moupinensis——荁。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林缘旷地或灌丛中、溪旁及草坡等处。

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活血去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月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每次读这类文章都不知道回复什么,也只能宝推以为心意了
家园 原来木婉清的出处在这里,受教了。

本狐只记得:舒而脱脱兮,无使尨也吠。

家园 当时逃掉了没有?
家园 草17 南山有臺:臺、莱、蓬、堇(下)

接下来是与“莱”并称“蓬莱”的“蓬”,也有不同的指向。

《汉语大字典》蓬:《说文》:“蓬,蒿也。从艸,逢声。莑,籀文蓬省。”(péng)蓬草。《说文艸部》:“蓬,蒿也。”《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唐-杜甫《遗兴五首》:“蓬生非无根,飘荡随高风。”

细读之下,可以发现“蓬”在《诗经》中是两种植物:

一种“彼茁者蓬”据高亨先生注是蓬蒿。唐-李涉《牧童词》句“乱插蓬蒿箭满腰”反映这是一种很像是箭杆的野草,与“生麻中”需要“扶而直”的“蓬”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牡蒿(前面已介绍过:《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莪蓬(下)》)。

这种“蓬”还可以泛指野草,古人诗歌中有:“何能更蓬荜。吾人少拘碍。”(南朝-梁-何逊《刘博士江丞朱从事同顾不值作诗云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喜崔明府相过)》),都是以“蓬”代指一般野草。

另一种“蓬”是用来形容“首如飞蓬”的“蓬草,叶细长而散乱”(高亨先生注)。符合“首如飞蓬”的“蓬”我查了一下可能有三种植物,分别是藜科(Chenopodiaceae)中沙蓬属(Agriophyllum)的沙蓬和碱蓬属(Suaeda)的碱蓬以及菊科(Compositae)中飞蓬属(Erigeron)的飞蓬。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关于这三种植物的简单介绍,还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一些相关图片:

Agriophyllum squarrosam (L.) Moq.——沙蓬。

——喜生于沙丘或流动沙丘之背风坡上,为我国北部沙漠地区常见的沙生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碱蓬(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生于海滨、荒地、渠岸、田边等含盐碱的土壤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Erigeron acer L.——飞蓬。

——产于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和西藏等省区。常生于山坡草地,牧场及林缘,海拔1400—3500米。此种在我国分布极广,体态及毛绒多变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后世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是“随风飘扬”的“转蓬”,例如: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东汉-曹操《却东西门行》)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三国-魏-曹植《杂诗七首》)

雾中寒雁至,沙上转蓬轻。(唐-杨师道《横吹曲辞陇头水》)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唐-李白《梁甫吟》)

这些个“转蓬”往往同时还是“枯蓬”、或者是“秋蓬”,也就是“寒蓬”:

野烧枯蓬旋,沙风匹马冲。(唐-黄滔《送友人游边》)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南朝-梁-范云《赠俊公道人诗》)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符离及下邽弟妹》)

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唐-李贺《吕将军歌》)

到了秋天,气候寒冷,这些“蓬”干枯了,根被秋风吹断,整个植株散乱的茎叶自然团成一团,随风飘旋,就成了“飞蓬”: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满川落照无人过,卷地飞蓬有烧明。(唐-吴融《萧县道中》)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唐-杜甫《赠李白》)

至于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所说的“蓬”则说的是船的帆蓬。

但是上面这一类“蓬”不像是上面的沙蓬、碱蓬、飞蓬,倒很像另一种或另一类植物,就是“风滚草”,下面是几张“风滚草”的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据说中国常见的典型“风滚草”是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补血草属(Limonium)的植物。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对这一属中两个较常见种介绍的摘编,以及这两个种在《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几张图片:

Limonium aureum (Linn.) Hill——黄花补血草(种子植物名称补编),又称:黄花苍蝇架(内蒙古),黄里子白(宁夏),干活草、石花子(甘肃),金佛花(青海),金匙叶草(饲用植物),黄花矶松(东北植物检索表),金色补血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Limonium aureum (Linn.) Hill var. aureum——黄花补血草。

——产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各省区,近年在四川西北部(甘孜)也发现有分布见于平原和山坡下部,生于土质含盐的砾石滩、黄土坡和砂土地上。本植物分布较广,因之形态变化也大。其花序轴由之字形曲折可变成几直的,由圆柱形、近圆柱形变成具棱角或小枝二棱形的,由全部密被疣可变成仅嫩枝被疣,不育枝由很多可变成很少;萼的大小也有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imonium bicolor (Bunge) Kuntze——二色补血草(西北农林),又称:苍蝇架、苍蝇花(东北),蝇子架(陕西、甘肃),二色矶松(科学),二色匙叶草(山东大学学报),矶松(东北植物检索表误用)。

——产东北、黄河流域各省区和江苏北部;主要生于平原地区,也见于山坡下部、丘陵和海滨,喜生于含盐的钙质土上或砂地。全草药用,功能与补血草相似。本种因分布较广,随同生境的变化也较大。一般说来,在水分充足而排水良好的条件下,小穗中开放的花多,花序也显得稠密;反之则花序较疏,小穗中能够开放的花也较少;在盐分较重的生境中萼檐紫红色持续的时间较久,花序轴棱角显明并往往出现沟槽;在盐分较少的场所则花萼仅在初放时(甚至仅在花蕾时)呈粉红色,不久即变为白色;在土质疏松、水分适宜而盐分不太重的地方,花序主轴常可变为圆柱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补血草这种植物。下部是较宽而长的叶子,有点像“藜”,上面则是细而多分枝的茎,干枯与根脱离后很容易呈球状随风滚动,但却与头发的形态有微妙的差异:头发没有这么多分枝,即使分也不是这样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