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莪蓬(下)

蒿、蔚、蓬

————————————————————

古人所谓“蒿”除了作为这一类植物的总称之外,还特指其中的一种:青蒿。

《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高亨先生注:蒿,蒿之一种,又名青蒿,有香味。(《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17)《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诗经》中又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接着还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蔚。”高亨先生注:蒿,又名青蒿,又名香蒿。蔚(wèi),蒿之一种,又名牡蒿,茎高二三尺,叶互生,花褐色。干茎燃烟可以驱蚊。(《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7)《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这里就又提到了“蔚”,也是一种蒿,即牡蒿。

《诗经》中还有:“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高亨先生注:蓬,草名,今名蓬蒿。(《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3)《召南驺虞》)

这里所谓的“蓬”——蓬蒿,又称茼蒿,也是牡蒿。不过,“蓬”还常常作为一般野草的代称。

题外的话,“蓬”和“莱”都可代指一般野草,合起来的“蓬莱”却成了海外仙山,可见这海外仙山其实是长满了野草的荒岛。唐-陈子昂《赠赵六贞固二首》有句“蓬莱久芜没,金石徒精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提到的两种青蒿和两种牡蒿的图片,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青蒿(植物学大辞典),又称:草蒿(神农本草经(部分)),廪蒿(日本植物图鉴),茵陈蒿(汉英韵府),邪蒿(救荒本草、野菜博录),香蒿(俗称),苹蒿(吉林),黑蒿(山东),白染艮(福建)。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var. carvifolia——青蒿。还有变种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var. schochii (Mattf.) Pamp.——大头青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annua Linn.——黄花蒿(本草纲目),又称:草蒿(神农本草经(部分)),青蒿(神农本草经、中药俗称),臭蒿(日华本草),[左犭右卂,xìn]蒿(蜀本草),黄蒿(俗称),臭黄蒿(内蒙古),[上艹下冏,méng]蒿(山西),黄香蒿、野茼蒿(江苏),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鸡虱草(江西),黄色土因呈(湖南),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广东、海南岛),苦蒿(四川、云南),“沙拉翁”、“莫林-沙里尔日”(蒙语名),好尼-沙里勒吉(蒙药名),“康帕”(维吾尔语名),“克朗”(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牡蒿(名医别录),又称:蔚(诗经),牡菣(尔雅),齐头蒿(唐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土柴胡(陆川本草),油蒿、花等草(吉林),布菜、铁菜子(河北、山东),日本牡蒿(河北、陕西),假柴胡、菊叶柴胡(广西),流水蒿、香蒿、茼蒿(四川、云南),鸡肉菜、脚板蒿(湖北、湖南),青蒿、香青蒿(上海),油艾(福建),花艾草、六月雪(浙江),熊掌草、白花蒿(江苏),细艾(湖北),匙叶艾(台湾),“胃痛灵”(瑶族土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牡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eriopoda Bge.——南牡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牡蒿(北京植物志),拔拉蒿(山东青岛),黄蒿(山西、内蒙古),一枝蒿(山西),米蒿(河北、山西),“乌苏力格-沙里尔日”(蒙语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eriopoda Thunb. var. eriopoda——南牡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

提到“莪”,春秋时,在欢迎宴会上,“君子”常常会唱一首歌《菁菁者莪》来称赞对方:

晋侯饗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kuàng)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文三年传》(p 0531)(06030701))(052)

十七年春,小邾(zhū)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é)。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昭十七年传》(p 1384)(10170101))(116)

下面就是那首歌: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汎汎杨舟,载沈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高亨先生注:菁菁,茂盛貌。莪,蒿之一种,又名萝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43)《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菁菁者莪》)

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莪,蒿也,一名萝蒿也。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斜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是也。”

《说文》:“莪,萝莪,蒿属。从艸,我聲。”《尔雅释草》:“莪,萝。”郭璞注:“今莪蒿也,亦曰廪蒿。”

前面的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青蒿也有别名叫廪蒿,现在已无法起古人而问之,“菁菁者莪”到底是哪个“莪”。

不过在上面提到过的另一首《诗》中,我们发现“莪”与蒿属的“蒿”和“蔚”还真的很像,诗人就差点错认: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高亨先生注:蓼(lù陆)蓼,长大貌。莪,蒿之一种,茎抱根而生,有细毛。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孃(娘)蒿。”蒿,又名青蒿,又名香蒿。蔚(wèi),蒿之一种,又名牡蒿,茎高二三尺,叶互生,花褐色。干茎燃烟可以驱蚊。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7)《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莪这个名字后来似乎很少有人用,只有萝蒿这个名字比较常见一些。下面是我通过《中国植物志》在《中国植物图像库》中找到的两种萝蒿的图片:

首先是同在蒿属的Artemisia anethoides Mattf.——莳萝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肇东蒿(植物研究),小碱蒿(河北),伪茵陈(山西),“博知莫格”、“霍宁-沙里尔日”(蒙语名)。严格地说莳萝蒿这个名称未必连得上萝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就是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Incarvillea)的Incarvillea sinensis Lam.——角蒿(唐本草),又称:莪蒿、萝蒿、廪蒿(救荒本草),冰耘草(四川大金),大一枝蒿(陕西),羊角蒿(辽宁),羊角透骨草(山东),羊角草(河北)。其原变种为Incarvillea sinensis Lam. var sinensis——角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上,角蒿有一个别名就是“莪蒿”,看来后人认为角蒿才是“莪”,而且角蒿从形态上看也比莳萝蒿更接近青蒿和牡蒿,虽然角蒿与青蒿和牡蒿甚至不是一个科的,隔得有点远。

————————————————————

其它

————————————————————

下面是另外一些也以“蒿”为名,但不属于蒿属的较常见植物的图片:

同属菊科的有三种:

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的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野茼(tóng)蒿。这一种也说不定会被古人看作是“蓬”,形态上与牡蒿也有些类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百花蒿属(Stilpnolepis)的Stilpnolepis centiflora (Maxim.) Krasch.——百花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蒿属(Tanacetum)的Tanacetum vulgare L.——菊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属于菊科的还有两种:

十字花科(Cruciferae)播娘蒿属(Descurainia)的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播娘蒿。

前面高亨先生曾引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孃(娘)蒿。”这样看来,说不定这个播娘蒿就是抱娘蒿,也就是“莪”,而且这个播娘蒿的形态与蒿属植物也真有些类似。如此,则更加复杂,反正我的头已经有点大了,看图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松蒿属(Phtheirospermum)的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 (Thunb.) Kanitz——松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月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14 中谷有蓷:蓷(增补本)

承您指教,发现了我忽略的一种不应忽略的植物,真心谢谢。我知道我搞这东西先天不足,但知道些《诗》,也算知道了点植物的人并不太多,我也算有些,所以就下决心搞了。也因此希望在各位在各方面有见解的河友提出意见。现在增补如下,顺便问问您那里搞分类的先生有何见解?下面还希望多多指教:

————————————————————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高亨先生注:蓷(tuī推),草名,又名益母草。暵(hàn漢),仳(pǐ痞),歗,同啸。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0)《王风中谷有蓷》)

这里诗人用“蓷”这种草在太阳底下的不同形态比喻不幸女子的各种状态。

首章“暵其乾矣”以这种草在日晒下干枯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憔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次章“暵其脩矣”以这种草在阳光下单条直立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伶仃无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末章“暵其湿矣”以这种草在大太阳底下依然湿润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哭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图片以及下面的图片和简介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植物志》。

但或许您会发现,其实以上并非同一种植物的图片,有的图片表现的是一种植物,有的图片中表现的则是另一种植物,花和叶的形状都不完全一样。

据《汉语大字典》蓷(tuī):益母草。又名“茺蔚”、“夏枯草”。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草和子实入药。《尔雅释草》:“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又名益母。”《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由此可见,这个“蓷”有好几个名称。这些名称流传到今天仍比较常见的有两个,一个是益母草,一个是夏枯草。不过,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这两个名称指向的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三“属”植物。

一个“属”是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的益母草属(Leonurus),一个“属”是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的夏枯草属(Prunella),还有一个“属”是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夏至草族(Marrubieae)的夏至草属(Lagopsis),这个“属”中的夏至草有个别名就叫夏枯草,还有个别名叫做白花益母。

上面图片中就既有益母草也有夏枯草、夏至草。

这三个“属”的植物都比较常见,但都不是一般的野菜,而是药材。这三种药材虽然都属于唇形科,也有点相像,因此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其实其药性还是不大一样的,要是用错了恐怕会出麻烦。当然对于诗人来说,到底是哪种植物并不重要。

这三个“属”的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是:

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花萼管状,钟形或由于具宽大的喉部而多少漏斗形,5-10脉,具5-10齿,稀二唇形。花冠筒藏于花萼内或伸出,上唇通常内凹,常呈盔状,稀近扁平。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药室2,分隔,多种排列方式。草本及半灌本(属31-58)。

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花萼二唇形,3/2式,喉部在果实成熟时由于下唇2齿向上斜伸以致合闭,上唇顶端截形,具3短齿。花冠有外伸的花冠筒及盔状的上唇。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不藏于花冠内;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草本(属29)。

夏至草族(Marrubieae):花萼管状或钟状,脉明显突起,具5-10齿。花冠筒藏于花萼内,稀伸出。雄蕊、花柱藏于花冠筒内(属16-17)。

以上虽然说得很明确,但像我这样的马马虎虎看过去,不细加分辨的话,两种植物还是不太容易分清楚的。下面是这三个“属”中较常见的六个种的图片及简介,您可以自己比对:

夏枯草属(Prunella Linn.)中的两个种:

Prunella vulgaris Linn.——夏枯草(本经),又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植物名实图考),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本草纲目),滁州夏枯草(大明一统志,植物学大辞典),牯牛岭(亨利植物名录),丝线吊铜钟(广东),毛虫药(广西龙胜),小本蛇药草(广西融水),土枇杷(四川荣阳),金疮小草(四川青川),羊蹄尖(四川广元),古牛草(四川屏山),灯笼草(四川南川),牛低头(河南西峡、商城)。其原变种为Prunella vulgaris Linn. var. vulgaris——夏枯草。

——全株入药,据《滇南本草》记载:“味苦,微辛,性微温,入肝经,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气,开肝郁。治目珠夜(胀)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节骨酸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runella asiatica Nakai——山菠菜(山东),又称:灯笼头(江苏)。其原变种为Prunella asiatica Nakai var. asiatica——山菠菜。

——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病,又可当茶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夏至草属(Lagopsis Bunge ex Benth.)中较常见的夏至草:

Lagopsis supina (Steph.) Ik. -Gal. ex Knorr.——夏至草,又称:灯笼棵(江苏邳县),夏枯草(滇南本草),白花夏枯、白花益母(云南各地)。

——云南有些地方用全草入药,据云功用同益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益母草属(Leonurus Linn.)中的三个种:

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益母草,又称:益母蒿、坤草(北方各省),野麻、九重楼、野天麻、益母花、童子益母草(江苏),铁麻干、野芝麻、溪麻、六角天麻(浙江),野故草、鸡母草、红花艾、坤草、野天麻、云母草、鸭母草(福建),红花艾、坤草、三角小胡麻、爱母草、红花益母草、臭艾(江西),益母艾、燕艾(广西),臭艾花、红花外一丹草、红艾、红花艾、艾草、地落艾、益母艾、假青麻草、大样益母草(广东),红梗玉米膏、黄木草、玉米草(河北),地母草、灯笼草、野麻(云南),森蒂(西藏藏语),益母夏枯(滇南本草)。

——产全国各地;为一杂草,生长于多种生境,尤以阳处为多。

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胎动不安、子宫脱垂及赤白带下等症。据国内报道近年来益母草用于肾炎水肿、尿血、便血、牙龈肿痛、乳腺炎、丹毒、痈肿疔疮均有效。嫩苗入药称童子益母草,功用同益母草,并有补血作用。花治贫血体弱。子称茺蔚、三角胡麻、小胡麻,尚有利尿、治眼疾之效,亦可用于治肾炎水肿及子宫脱垂。白花变型功用同益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錾菜,又称:山玉米膏(河北),白花益母膏(山西)。

——陕西用全草入药,治产后腹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sibiricus Linn.——细叶益母草,又称: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龙串彩、红龙串彩、石麻、益母草(陕西),风车草(山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有一种较常见植物的花和益母草很像,也在唇形科(Labiatae),也是一种药草(但与益母草药效不同),如您有兴趣可以比对一下:

黄芩属(Scutellaria)的Scutellaria indica Linn.——韩信草(广州植物志),又称:大力草(广州),烟管草(江苏无锡),偏向花(浙江),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湖南永兴),三合香(河南商城)。其原变种为Scutellaria indica Linn. var. indica——韩信草。

——据《岭南草药》载:“味辛,性平,治跌打伤,祛风,壮筋骨,治蚊伤,散血消肿,以之浸酒妙。”又《贵阳民间药草》载:“全草入药,苦、寒、无毒,有平肝消热之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谢谢,花!

我直接采用《六经》的说法的确不够严谨,当时可能还有不太一样的教科书体系,有可能包括《世》(我理解是讲世系的,流传下来的有《世本》)等等。

关于《春秋》、《左传》、《国语》,我在别的地方有更详细些的讨论,并贴了杨伯峻先生的一些论述,如您有兴趣请移步:

《春秋左传注读后00-1》

《春秋左传注读后00-2》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二)《春秋》和孔丘》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四)《春秋》和《三传》》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七)《左传》和《国语》》

家园 植物分类,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工作

俺一直沉不下性子去好好的搞分类。

最好有时间实地去看看这些植物,很多在纸面上觉得难以鉴别的东西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还需要不断的复习,每次上山以后,是俺认得东西最多的时候,半年过去,很多就忘记了。

单位还木有上班,一上班俺就帮你问,嘿嘿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兄台终于跳进菊科这个超级大坑啦

话说我在野外,别人问起菊科的东东,一般都笼而统之的称作“蒿属”的

家园 随时随地观察复习,我见过
家园 无知者无畏

这也是我搞这个东西的原因之一,真正懂的人都不大敢搞,我反正是立个靶子。

家园 搞分类的,一般都是搞一个科

上次去庐山植物园看,好像他们那里就比较喜欢爵床科的东东。

俺认识的一个植物园的,是搞薯蓣科的。

大科,比如菊科,兰科,都是只能搞一个属。

当然,也有些奇才,什么科都挺在行的。他们只按照木本,或者草本来弄植物滴。

家园 茜草根可用于染红鸡蛋

端午节前大人们到山上挖茜草的根,洗干净后捣碎,和鸡蛋同煮后鸡蛋外壳就被染成红色,然后分给家族中的小辈。在端午节能得到1-2个红色的鸡蛋,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每年不可多得的大礼,小女孩们事先找来丝线编好一个小网袋,用来装这个可能得到的红鸡蛋,然后把玩、炫耀一阵,不过很少有人能将这个宝贵的红鸡蛋保存到第二天的—— 美食的诱惑真的很难抵挡。茜草染的鸡蛋有一种特殊的清香(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鸡蛋本来就极好吃。加茜草后味道就尤其不得了,可能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嘴都敏感吧,没有吃过味道重的啥食物),可惜后来化工染料普及(开始的时候用大红纸——写喜报的那种,后来用粉状的红色燃料),就很少再用茜草给鸡蛋染色了,后来红鸡蛋也就不稀罕了。

关键词(Tags): #鸡蛋#染色#茜草通宝推:桥上,
家园 辣蓼可以用来毒鱼

鱼类对辣蓼的液汁很敏感,山里小男孩们经常干的一件事是割一堆辣蓼在小溪的岩石上用石头捣一捣,这些汁液弄到水里后可以放到大小一大片鱼,但必须很快将鱼捞上来,肚皮朝天的鱼在新鲜水中几分钟后就活过来游走了。

对于宽度10来米的小溪来说,廖的效果略次于醉鱼草(一种小灌木,可能是马钱子科的?)。山茶果实榨过油后(是的,您没有看错,就是那种很美丽的山茶花,它们结出的果实含油量很高,而且是很高质量的食用油,反正比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之类的品质好)剩下的渣渣(叫什么?网上卖的茶籽粉就是这玩意)有几种用途,用来当木柴烧(火力很旺的)、洗衣服时当肥皂用,还有一个用途是毒鱼,效果比醉鱼草还好,剂量足够的话,下游几里溪水的鱼,不轮大小,几无幸免的。对于鱼类来说,更厉害的是产鱼藤酮的一些藤本植物。

通宝推:李根,桥上,
家园 这个蒲是否可能唐菖蒲属中的?倒数10张是鸢尾科植物的花

唐菖蒲是鸢尾科植物,鸢尾科植物的花都很美,用来描述美人还是很贴切的。唐菖蒲又称十样锦,花期很长,是很重要的切花植物。

另外,楼主该文中倒数第3张照片很像是棕榈(蒲葵是棕榈科、蒲葵属植物),福建和浙江都称棕榈叶做的扇子为蒲扇。但楼主的描述才是正确的,蒲扇主要应该是由蒲葵做的,虽然棕榈叶做的也叫蒲扇,这就和茶叶中的西湖龙井、杭州龙井、浙江龙井及中国龙井一样,后面的几种龙井都是广义的龙井,但不一定是大众心目中的龙井茶。

倒数第5-6张确实是水菖蒲,可以治疗关节炎或通风(忘了细节了)。

用蒲叶来包粽子,用的是棕榈科植物的叶子或者龙须草。菖蒲的叶子韧性不够。棕榈叶可以撕成很细的丝状,韧性极好,另外有2种植物可以当捆扎粽子的绳子来用:棕榈叶细丝和龙须草,但龙须草的韧性远远不如棕榈叶。包粽子的叶子在南方是用一种叫箬竹的植物的叶子,在北方用芦苇的叶子。用蒲草的可能性较小,因为蒲草叶子太窄了。箬竹叶可以很大,一个粽子一张叶子就够了(还可以两头剪去一些),清香没有苦味;芦苇叶子小,需要几张叶子叠起来包一个粽子,略有点苦味(个人体会)。

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的,竹子这类植物很奇特,植株高大则叶子小(比如毛竹),叶子很大,植物却很细小,比如箬竹。在南方,箬竹的叶子还用做蒸笼的“屉布”(蒸千人糕、糖糕等,用箬竹叶子铺在下面,切糕点时连竹叶一起切开)、做斗笠,还用来盖房子(房顶,房漏水)。

棕榈叶细丝在红烧肉时也可以用,一方面留下清香味,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五花肉在煮的过程中散开。也有用龙须草甚至稻草的。

过去常用的草席一般是龙须草编的,也有用蒲草编的。编蒲包、蒲团的应该是是蒲草为主,尤其是古代带饭用的“饭袋”,是用蒲草编成的、蒲草的叶子狭长,不需要破开就可以用来编织饭袋,是很好的材料。我今天才意识到“酒囊饭袋”这四个字竟然就是真实存在的2种常用器皿,其中饭袋就是蒲草编成的,后来有了铝制饭盒后才逐渐被各式饭盒所取代。

蒲草是一种生长在水田中的香蒲科香蒲属(只有1属)植物,中国原产地在东北、华北。但江浙一带也有种植,种植这种植物就是专门用来编制饭袋、蒲包、席子用的,收割后晒干然后再加工。我不仅见过饭袋(可惜没吃过里面的饭),还在中药铺中见过中草药装在蒲包之中,过去供销社(很古老的词了)的食品也多是用蒲包包装。据老辈人说蒲草的叶子韧性较好,比稻草好很多但比棕榈还是弱很多,而且越老韧性越好。

没见过用蒲叶编成的帆,预计也很可能是棕榈科的叶子,或者用蒲草也是可能的。菖蒲的叶子一般来说是不行的。

原来的文章错误较多,因此改了一下以减少流毒。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还真不没吃过清香的红鸡蛋,流哈喇子了
家园 花,非常感谢极为精彩的回帖,

那张鳶尾花的照片出自这里,我没有鉴定的能力,可能会误用,那里的图片也有明显的误用的,还被收入《中国植物志》网页,我见到过有专家鉴定指出这样的误用。您是专家,如确为误用,我觉得最好还是联合一些专家去指出一下,免得谬种流传。

蒲葵那两张确是蒲葵。

家园 谢楼主认可,谢楼主宽宏,前面的回复错误较多,刚改了一些

刚才向老家的老人们请教了蒲草的问题,发现很多自以为是的错误,因此对前面的发言做了些修改,请楼主原谅。

我不是学分类的,也不是学植物学的,只是见的活体生物多并且喜欢就记得一些。我们讨论的那张照片我认为是鸢尾科植物(您看下面几个链接http://baike.so.com/doc/6142109.html; http://image.so.com/i?src=360baike_sidepicmore&q=小花鸢尾; http://photo.poco.cn/lastphoto-htx-id-3534330-p-0.xhtml,看花的形态是否有有些相似?植物的花是最重要的分类特征之一,我记得鸢尾科植物的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对称。但我们讨论那张照片与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就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了)。但分类学还是太复杂,那张是哪种植物的照片,可以向网站管理人员反映,或请教真正的专家。现在博士甚至博导都可以狗屁不是,专家还是砖家也不是太好区分,网站不排除贴错照片这种情况。何况这些都是叫菖蒲的植物。

关于蒲葵,我搜查了一下资料,我原先觉得您那张照片象棕榈(相同一个科的植物,确实相似),这属于想当然,您是对的。我原来不认识蒲葵,因此闹笑话了。

关于蒲草,我今天特别向老家用过饭袋和蒲草席的老人们请教了,确认是有专门种植的蒲草用来编织蒲席。为减少谬误流传,我在前文中进行了修改,并在这里再做一个说明,请大家原谅此前的错误。

现在看“菖蒲”至少属于几类植物,分别属于鸢尾科(唐菖蒲属)、天南星科和香蒲科,植物形态有些相似,但花的形态差异较大,鸢尾科花很特别,但从网上查到的资料看天南星科和香蒲科植物的花序却有些相似,因此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比如香蒲科与天南星科在历史上是否有某些关联?从分类上曾经有过改动?对天南星科植物没有啥大的印象,一说起这类植物,第一反应就是佛焰花序,有抗氰呼吸代谢途径(呼吸链不受氰化物抑制,因此这类植物不怕氰化物),开花时花序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十多度(这个很特别),开花时有很难闻的味道(比如鱼腥草),在大粪坑旁经常能见到天南星科植物等,对他们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特别说明,不是专家,不排除现在又有某些地方说错)。

又,网上搜了下天南星科的花卉,有些真有很美的(过去不知道它们是天南星科的),但很多很漂亮的是近期引进的。这些花卉用来描述美女尤其是妖娆的美女,也许很合适呢。

通宝推:桥上,
家园 那个渣渣叫茶麸,或者茶枯

还是很好的肥料,有一个在屋顶用泡沫箱种菜的人就是用茶麸当底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