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中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 -- acton
我习惯了潜河,偶尔冒出泡来发一两声。这次大哈瑞的挖河,我与人与人讨论前三十年的教育。不免想写两句了。
这个标题当然是来讨骂的。我持这个观点,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与几位博士生讨论过,没有人支持我。这个网络世界中,骂政府是我们政治正确的一个做法,尤其是骂TG,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赢得喝彩。如果你为政府说话,五毛或者既得利益者的帽子,是免不了的。好在西西河比较理性——恩,不说那么多废话了
不管怎么说,这确实是一个大话题。我得做些准备,分几次才能够讲清楚我的意思,留下坑,大伙不妨先骂几句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在下判断之前,还是要先搞清楚概念更好。否则的话,我们会很容易在打靶时弄偏方向。比如,学校里死了人,或者师德有问题,有人——像南方系——最喜欢归咎到制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里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不断,是不是美国教育制度也出了问题?
制度现在成了许多人的靶子,稍微读了点书的人,就喜欢把制度挂在嘴上,这在社会科学一块,尤其比较常见。
但制度到底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关于它的定义,非常复杂,我以前看过几本制度经济学的书,但是我很快又忘了。
虽然我不能给制度下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但大概意思我应该是懂的。一般来说,就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的主要内容是涉及相关人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制度呢?简单说就是有关教育方面的规定。严格来讲呢,百度了一下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说的要好听些,其实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有关教育的规定。大概意思是一样的。
采用上面这个说法,当然没有错,而且永远不会错。但是我不想使用这个概念。它太宽泛,教育方面的规定实在是太多了,讨论起来有时会没边没际。比如,会有人拿作业来说事。据说美国中小学生的作业很少,而中国人中小学生的作业则实在太多。这样看来了,国内的制度就不太好了。但是我的一个师兄却讲,他的夫人考察了美国之后,完全改变了观念。美国私立学校的孩子作业极其之外,中学生作业做到凌晨都是常事。那些讲美国作业好的人,都是只看到公立学校。但真正的精英却是私立学校出来的。相反,那些相信快乐教育的人,结果把孩子浪费了。北大就有好些个教授的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
又比如我说中国教育制度好,有人说,中国教育制度不好。他举某个例子,象高校里行政化越来越突出,当个官就是好办事,结果连学问也好了……我不能说他讲得错,我本人就深受行政化之害。但行政化这个问题能否说明中国教育制度的本质呢?我对此表示怀疑。
我想给教育制度下这样一个定义,即它是用来生产社会劳动者的正规性的知识供给体系。
跟枪支管理制度关系很大.
不同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等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应该有差异的,社会和政府的导向与之是否匹配,此其一。
人才结构的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法应该是有差异的。这似乎应该是需要考量的重点。
什么时机是总体教育制度转型的良机可能更难把握。
作为父母个体,如何确定孩子受教育的目标,如何逐步调整孩子的目标层次这是为人父母最困难、困惑之处,很多时候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作为孩子当如何与个性、悟性、韧性等等关系几何。
有点乱, 先这样。
总之,花待下文。
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目前讨论教育现象时什么都归咎于教育制度,是不妥的。
这让我的信心大增
老兄说的有理,但是我思考的方向不一样。您的方向最后到个性与培养,而我恰恰觉得,这不应该是教育制度的重心所在
它纵然可能——只是可能——与教育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也非常弱
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看到你这个题目,就直接斥为洗脑文,然后忽略过
如果是美国的私立对公立,才会兴致勃勃
2. 什么是教育制度?(续)
前面我给出了一个定义,现在我需要具体阐述它的含义。
我这人,思维能力不强,尤其对于概念的理解。一句逻辑上无懈可击的定义放在面前,我无动于衷,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读完后,云烟消散,跟没读过一样,反而可以很快让头脑昏沉。所以,当我失眠时,我经常拿本学术书籍,不到四、五分钟,睡意就笼罩全身。要理解一个事物,我的习惯是,它不是什么,它的反面是什么。就好比,自己小的时候,总是对父母有很多的不理解和埋怨。等到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生活,才慢慢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对于前面的定义,我没有能力说明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我想可以说明它不是什么。
首先,其生产的成品是社会劳动者,而社会劳动者不等于……很多
社会劳动者不等于富翁。有导师宣称,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达到千万身价,就别来见他。这颗心,简直是掉到钱眼里去了,跟人类心灵的工程师相关得有多远啊。现在一切向钱看,学校也希望自己多培养点有钱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采用这一标准,我们只需数数各国的亿万富翁,就可以评价出各国制度的优劣。据说,中国的亿万富翁多了起来,这个指标来看,中国现在不弱了。不过,这一标准显然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有些亿万富翁是天生的,跟教育没啥关系。另外,不同行业也很有关系。这些年,IT和互联网浪潮一夜暴富比比皆是,但农业生产就很难了。
社会劳动者不等于人才,不等于大师,也不等于个性化的艺术家。这些人也属于社会劳动者,但社会劳动者不限于他们。很多人喜欢追问,为什么中国现在出不了大师?什么叫大师,有的把大师规定为文史功底深厚的名家;有的把大师限于诺贝尔奖。我倒是不觉得中国现在没有大师,比如有袁隆平、有屠呦呦。根本的问题是,压根不必拿大师来作为评价教育制度的标准。否则,那么就自然可以得出公知们的结论: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如民国,也不如印度。
大师也罢,艺术家也罢,人才也罢,当然也重要。但出来与不出来,跟家庭有关,跟社会形势有关,还跟个人天赋有关,当然还有那冥冥之中的机遇,但唯独跟教育制度,没有关系。
打个比方,相同的教育部门完成其规定职责,学校履行了应有的教学管理,老师也尽心尽责上课,他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可是,就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同班同学有的成了社会栋梁,有的成为社会罪人。我们是不是一边赞扬教育制度,然后又转眼大骂一通吗?拿最后的结果来要求教育制度和部门,真的是找错了地方。因为若依据这样的责任制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建立一个荒谬的连坐制度:出了一个大师,同时给他的大中小学老师都发奖,有人去了牢,他的大中小学老师都跟着受惩罚。
不妨借用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理论。他把善——亦即good,大意美好的东西——区分为基本善(primary goods)与至善(perfect goods)。国家的职责是对其公民提供基本善,至于至善,因为是个人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去追求。所谓基本善,大抵指一些保证公民生存并可以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至善的条件,比如收入、机会和自尊啥的。
现代社会中,教育制度已经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罗尔斯的理论还是可以应用到教育制度上来。学校和老师做到了该做的,毕业时,跟学生道一句珍重。至于你自己是成才还是变鬼,那其实不干我的事……
当然,每个学校和每个老师,其实真很希望自己出去的学生有出息。我就经常跟我的研究生讲,毕业后好好干,我等着你们请吃请喝……。嗨,我怎么就那样庸俗哩。前面还指责贪钱的导师,其实我的内心里也同样阴暗
美国的教育制度,肯定是我写中国的最重要参照系
但我不敢说对它有深刻的了解,河里很多人就在美国生活和教书,他们才更有发言权,其实我的很观点也是从河里偷学到的
总之,我会努力的
不知道应该咋说。
不管啥制度,总有人受益,总有人受害
教育制度
我看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受益的
或者是还算适应的
剩下的百分之二十
其中的百分之五或者更少一些,
这些人是天才,现行的教育制度不适合他们
这些人骂,在情理之中。
其中的百分之十五,或者更多一点
这些人真是不适合学习,视学习为畏途
但没法跟人家说自己学习不行,也不会承认自己没学习天分的现实。
所以只能骂老师,骂制度~~~
两帮人加起来百分之二十的人骂
就骂声一片了
但这百分之二十的人,还是少数。
现行的教育制度虽然表面上骂声一片
但仔细想想
在1949-2013年这65年里让中国这么多的人口里的绝大多数人口脱(文)盲
尽可能受到更多的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很牛B的
不管在哪种教育制度下,成绩都不会好
当然,如果是天才,你可以认为这个多数人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你。对于这种人来说,全世界的教学模式恐怕都不能怎么适应
但教育制度不等于教学模式,这个制度其实也留下了你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
我们也有11岁上大学的,也出来不上学专门打桌球而成名的,还有从小练钢琴练体育成为音乐名家或世界冠军的。他们何尝不是这个制度下的产物?
制度摆在哪里,你可以选择完全听从绝大多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少数人的路,就是后一种选择,虽然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教学模式,但仍然属于该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3. 什么是教育制度?(续2)
现在,我们来对付定义中的“正规”两字。
有正规,当然是有不正规。那什么是不正规的呢?我们又得回到正规上面来。这里我就简便说好了,大抵指政府认可的或者说法律规定的。
比如,现在有的家庭实行在家上学,还弄了个在家上学联盟。显然,这些家长是对正规的教育制度不满意。网上报道有几个13岁上大学的事例,其中好些就是在家上学的。这些事例很好地说明,现行教育制度不能够很好地因材施教。其实,我自己的孩子也属于不大能适应现行教育制度的,吃了不少苦头,现在仍然在吃苦头。有时还真很羡慕那些敢于大胆地对抗正规教育的。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其实历史上的最早的教育本来就是家庭教育。慢慢地有了社会教育,但还是私人性的,比如孔子办的教育。但仍然不是正规的教育体系,因为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只是到了后来,有了县学、府学和国子监,才有了正规的教育体系。这一正规教育体系以生产官员作为目的,与今天的生产社会劳动者完全不同。虽然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也生产官员,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古代社会中,官员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尤其小,因为社会养不活那么可以不辨菽麦不事生产的人。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个正规教育体系的规模非常小。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是进的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私塾、族学或义学。
工业革命是几百年来社会变迁的源头,教育也是如此。现代的教育体系完全区别于古代,其源泉可以追溯至工业革命。
这么多年来,《资本论》中有关工业革命的逻辑的分析仍然是让我最激动的文字。其中讲传统的手工业如何通过分工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职业的分立、工人的片面化,而工具机、传动系统以及动力的革命又如何诞生机器大工业。这段非常技术性的,也是非常具有哲学性的,但也最富有历史性的文字。让人可以看到,在工业技术发展的逻辑中,个人是如何被动地卷入了工业化,被工业化重新塑造。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各种职业各种阶层以及相应的文化也随之展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得以跟随技术和经济的力量而展开,并继续向前演变。
传统社会中,大多数人不需要受正规教育,只要跟随父母去种田或打猎就行。少部分人则学艺,其教育脱离父母,这已经是很见的。城市生活的人,比如商人,需要认一点字。但也只要上个小学启个蒙就差不多了。至于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那是治国平天下人的事,只有从芸芸众生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才有资格接受。学而优则仕,中国的科举体系,既是小生产社会中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也是的教育制度。而且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也前资本主义优秀的教育制度。
工业革命把一切生产过程分化且独立化,并进而社会职能乃至家庭职能的分化和独立化。比如家政职能很多已经社会化,像早餐这种事情,城市中绝大多数人在外面用早餐,这在古代社会是很少见的。更不如说一些少见的如清洗油烟机、聊天啥的。在这一职能分化的浪潮中,家庭教育也逐渐独立出去,其中知识性教育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教育有软件硬件。硬件就是校舍设备之类的,相信是越来越好,也不是讨论的重点。软件就是制度了,制度就是怎么把老师组织起来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内容。这里有2点:
1、效率:怎么把老师组织起来高效率地对学生洗脑(灌输知识+方法)
2、内容:最合适的内容。德智体美劳啥的。
效率方面,中国人是组织高手。高考制度属于这一范围,行政化也是。有问题,但我觉得中国是做得最好的。
内容方面,诟病就多了,我觉得也是好事,虽然有些闹腾很无聊,不过任何涉及全民的事总有很多意见。见仁见智吧, 我觉得一直在进步。
到现在为止还仍然是支持声音,谢谢
内容方面,大家批评的比较多是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批评似乎不多。
但内容的选择能否算在教育制度之中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也不太能够确定
4. 什么是教育制度?(续完)
前面提到国民教育,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讲。但现在我们不管它,否则这个题目会收不了场。我们赶紧点,把定义中剩下的“知识供给体系”讲完了事。
知识一词,非常麻烦。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古往今来已经成就了不少哲学家。金岳霖有本砖头厚的大部头,就叫《知识论》。呵呵,自我吹嘘一下,我看过一遍。我敢打賭,河里看过此书的人应该不多。——但我诚实地向大家坦白,我完全不记得讲什么了。只有其中一句话,让我经常引用到现在:“理有固然,而势不必至”。
这句话看是不是不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知识所要讲求的是其内在的固然逻辑,我们所要理解的就是其中的逻辑。但是,这一“理”或者知识能否实现,却有待于“势”——或者张五常讲的“约束条件”。打个比方,一般竞争均衡的存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形式化——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神圣定律——就是一个“理”。这个理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假设无限多供给者、消费者,并且大家都是个人自私自利的,并且不存在任何外部性、进入壁垒啥的,这一产品市场最终将导致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均衡价格的产生。但可惜的,世界上几乎不存在着的产品市场。哪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应该其逻辑的自洽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在面对现实时放宽约束条件,从而更好地解释世界。
同理,马克思预言,经济危机而导致革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知识也可以做同样观。福利国家的出现,意味着马克思逻辑的重要约束条件已经发生改变。时势已经不同,但固然之理并没有变。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把握其固然之逻辑,并理解和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罢了。
回到定义中的知识一词中。教育制度供给什么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东西。为什么说它合乎逻辑呢?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审定,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从小学以中学到大学,由浅入深,应该可以假定是合乎逻辑的。也许有人不同意,你怎么证明你供给的知识是正确的?
这就涉及到知识的生产、销售和应用的分工了。严格来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研发人员的职责。教育部门,只是把古代和当代所生产出来的得到公认的知识销售出去。至于知识本身的验证,其实不是老师们的活。
说到这一点,我其实对现在大学里的学术评价体系颇有些怨言。大学里上职称,不是因为你教学好,而是因为你论文发得多。那些教书教得再好,如果没有论文,就别想在职称上进步。有的会说,不是现在大学分教学和研究两条职称上升轨道吗?确实,但教学那些所设的条件极其之高,基本上没有意义。而大学里的知识生产,尤其是文科,基本上就一个论文与课题比数量的活动,几乎不涉及所生产知识的含金量。
不过,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在前苏联和中国前三十年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总体上是不承担科研任务的。因为科研有专门的院所去做。相反,美国在二战期间,由范讷瓦·布什(Vannevar Bush)任职科学研究开发署(OSRD)署长。由于当时美军的军工科研任务很重,布什主导下,大部分的科研合同都流向大学。这造就了一种传统,即大学教授利用低廉的学生人工成本获得科研上的优势。今天的中国大学对产、学、研的鼓励就是向美国这一做法的抄袭。
不管怎么说,大学的研究性不属于大学的本质。因此,将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功能放在一边,总体来说,将教育制度视为一种国家权力规定的知识分销体系,还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