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们都是机器人 -- 给我打钱87405
精神层面的东西,永远是不可缺失的。这就为什么总有那些闪着光芒的文字给人以激励。估计这就是常说的,人性的光辉吧。其实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困惑,那就是解放前那批人为何如此视死如归,最近几年才慢慢有点感觉(以前说有感觉那是瞎扯,哈)。
之所以有这一问,是因为我也经常担心理想和现实的平衡在哪里。
您说不可多服,是因为这个考虑吗?
但理想谈多了就会忘了脚下的现实其实是一个泥潭。我个人以为谈不上什么平衡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现实搏斗,很容易迷失自我(能发现自己有迷失的风险,需要有一定的自省能力,能给自己敲警钟,或者是长期习惯形成的直觉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提醒自己)。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来点理想,理清方向,然后继续前进。
爬到一半有点爬不动了,抬头看见一盏灯,以为南天门已经不远了,于是整理了一下背包继续往上爬。不能老看着灯爬,因为那天下雨,山路有些湿滑。爬一会,又累了,就再看灯,喘过气后继续爬,就这样一直爬到了山顶。后来才知道,那灯其实在很远的地方。
我大概也是高中,高考的时候,突然对学习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主要是突然觉得自己能做题了。稍微难一点的,琢磨一下也能够做出来。感觉特别爽,就特别愿意接受更难一点的挑战。就越做越来劲。而且有时候和其他人也有一点比赛较劲的感觉。
感觉对小孩也是这样。玩玩具的时候,能玩的他们玩得更多一点,玩了一会儿玩不起来了,他们就不愿意多玩了。
总结起来,大概人的通性都是,把握得住他的兴趣就大一点。
不然那一堆的"数"不知道怎么回事,下面内容就错过了。
一是人格的培养。
人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在群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很重要。这决定了孩子将来能不能利用群体资源。我在工作中碰到太多能力上佳,但是不会做人照成被孤立的例子,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个和家庭结构有关系。上一辈的中国家庭都是大家庭,孩子从小每时每刻都要与群体融合和妥协。而现在的家庭结构已不是如此。因此我们以前自然而然就习得的技能,现在需要下意识去培养。
二是态度的培养。
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戒骄戒躁,还有,面对挫折要如何爬起来。以前苦日子,挫折多,这些技能也是自然习得。现在日子好了,态度的培养也需要下意识去培养。
祝育儿愉快!
但是,经过两天我才真正回过味来。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思考过100个问题,但思考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在乎这思考到底有没有用——派得上用场,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遇到了麻烦,我们想要搞懂它,一直到有了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许这答案并不完美,在日后还要修正许多次,但我们的内心是愉悦的——尽管这答案现在根本就是“无用”的。这或许就是那个可以被称为精神的东西。
我需要再一次表示感谢,因为我终于知道自己是如何爱上学习的了。学生时代的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人,一方面是那个年代过来的父母思想保守,并不鼓励甚至反对我去结交朋友,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被孤立,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瞎琢磨”。这些“瞎琢磨”出来的“成果”如同一堆乱麻,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间(通过做习题)把它们理顺了,“瞎琢磨”变成了“有道理”,好像一个人胡练了许多武功,内力已经有了不少增长,却不会使用,机缘巧合之下打通了任督二脉。
我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乘法教学流程,我发现,仅多位数的乘法运算而言,学会了竖式之后,Skill1到Skill6几乎派不上用场——被乘法竖式屏蔽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前面的思考都是无用的呢?事情恰好相反,首先,从Skill1到Skill6始终贯通着一根主线,那就是把复杂的大问题切分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其次,Skill1和Skill3是两种具体的基本切分法(环境不同,思路不同);再次,从Skill1到Skill6是一个完整的上升过程(环境在不断变化),再到竖式实现了一次跳跃,在乘法运算中,完全淘汰了Skill1到Skill6,而Skill1到Skill6却因此获得了重生,在其它环境(更广阔的天地)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再一次意识到,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或者说一切原点问题的思考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思考的成果在日后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这就好比,也许邓小平并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才能让一个国家恢复正常,但肯定坚信一条,那就是开放,只有在开放之下摸石头,才有可能过得了河。
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想起来,被用到的机会就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灌输式,我的看法其实就是保证有米。启发式则更象是怎么做好饭。两者都很重要。
你提到的弓箭,说不定就是走山路被树枝抽多了得到了启发。
这感觉比夏天冰啤酒还爽。期待看到你更多的思考和好文
我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回去。
所以我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学术、学习当爱好。
成事的最大敌人是犹豫和拖延。过多的权衡说到根本是欠缺下决心的胆量和勇气。
勇气来自于不权衡不思考。详见你的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