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昨天看了一个节目,CCTV7《科技苑》,讲了怎么在三峡库区养鱼,而不污染水质的一系列办法,技术上上海水产大学牵头,还借鉴了安徽螃蟹养殖户的经验。
现在国内对于淡水养殖的认识基本如下: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约1/2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几乎所有城郊湖泊都存在着严重富营养化现象,因此对下游城市输送饮用水的湖泊、水库必须控制淡水渔业的发展规模。太湖边无锡市年年发作的蓝藻、上海苏州河年年疯长的水葫芦,与河道湖泊水产养殖高度相关。
现在三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先后启动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包括三峡水库在内的一些湖泊水库利用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来治理水体污染,开展生态养殖。滇池实施封湖禁渔并开展增殖放流,“以鱼控藻、以鱼减污、以鱼养水”,用鱼来控制水体中氮、磷和藻类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淡水养殖从水体性质分有池塘、水库、稻田和河道养殖,稻田最生态但效益不大,河道水库都有其主功能,养殖只可居次要位置。本来水库亩产就很低,90年代水库养殖平均亩产43.3公斤,1978年6.0公斤,而1978年池塘平均亩产就达46公斤。靠水库湖泊一水两吃的发展不如全力攻克高产养殖模式。鱼种引进后如罗非鱼工厂化高产亩产20吨,有技术保障的渔场可达10吨。舍不得放弃利用湖泊水库河道还是因为资源饭好吃,想物尽其用。
而从发挥技术优势摆脱资源束缚来说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更进一层,1988年渔机所曾在中原油田建过600吨级养鱼车间,属国内第一家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近年西欧大菱鲆鱼养殖已有商用型的封闭式全循环水系统投入应用产量还不低。关键在如何权衡利益,当天然资源珍贵到某种程度,那么这些高度依赖技术手段的养殖模式就会替代天然或半天然养殖手段,因为这些系统的基础是巨大投入的工艺流程设备、全日饲料,还有一件至尊宝--电。节水节地,绝对耗电哪。修水库为发电,为保水耗电养鱼,也是利弊两难全。不过个人感觉上中国还应该在中国式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上多下功夫。
因为解决了鱼类排放的氮磷和食物残渣,那个项目拿到了养殖许可证,三峡库区的一个偏僻湾区
国家稳定,懂农业的领导,好的政策,缺一不可。因时利导,不同阶段应该是不同的解决方案。53-58,70-75,78-83,2003-2013时间段基本符合上面3点。
其它时间段,刨掉恢复期,上面3点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北京市九十年代初市面的罗鲱鱼就是石景山发电厂三产提供的
北纬三十二度行
最近参观了江苏的海洋研究所,就是两个字,感动。看着那些晒黑了的海洋大学研究生们。觉得自己很惭愧。
包括化肥的生产,插秧收割,水利
估计结论是:大庆石油多养活了5亿人口
学习了。
比如蛋白含量,鱼肉的含水量也要高些吧.
万吨有5726亿斤。78年全国粮食产量30476.5万吨。几乎储备了一年的粮食,这个比例真是够高的。
河里人民心气儿真高,见不得半点比不过印度的地方。
给您三个方向性提示
1。印度各项人均消费指标与占有量指标--粮食、肉类、食用油、水产等,外加禽蛋和奶制品,牛奶指标仅是奶类指标中细分的一项而已,除了牛奶指标,印度其它各类总指标和分项不仅在世均之下,相较我国的人均指标能过半都极少,我们是水桶上的一块短板,印度属于短板桶独出一长板。牛奶消费量的世界水准说明印度政府有想法也相当的执政能力,不触动社会结构不需强力运用科技手段的事情还是能做上一件两件的,牛奶人均和印度IT外包业同属印度两朵夺目奇葩,事出有因没有后劲。不用太纠结。
2。印度养牛业的全面状况,您说中了一点印度养牛业比较特殊。1981年印度奶牛年均产奶量500公斤,1978年我国平均3000公斤,世界平均值2000公斤,全球第一是以色列数字就不说了受刺激。全牛总动员老少齐上阵是印度一大特色,数儿够了质量就没法说了。
3。天然资源与突破资源限制的科技手段中印两国作个比较,谁更有上升空间。印度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牛业手段未用尽不说,模式上压根不走中国特色,采纳了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路径,诸多条件到位后未来可期待。
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确迟迟不批准上市,面临过期。
张启发这个混账东西完全该判刑,搞的华中稻谷转基因到处扩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