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十月战争中以军的苏伊士运河渡河作战 -- 晨枫
他的书中大段都是战前准备和政治斗争,实际战争期间只有1/4的篇幅,而且相当简略。不知道为什么?
问题即使回西岸有怎么攻到渡河处? 以军3个加强装甲师渡河后基本还是沿河向北,向南进攻,并非一头向西进攻,埃及2,3军回师西岸,和以军渡口距离恐怕还远于西门埃军。要想攻到渡口,只能和以军正面硬悍。。。
以方的战术就是在唯一的有利地域德维斯瓦地区以地空协同一步步拱掉埃方的以地制空,然后扩大战果,其它地方无从下手.
[出自《赎罪日战争》
第十五章 渡河作战
恰伊姆·赫佐格 [以色列]
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yom_kippur/index.xml
链接: 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yom_kippur/index.xml
在10月12日南部军区召开的指挥小组会议上,沙隆师受领的任务是:以一个由坦克加强的伞兵旅作为过河的先头部队。沙隆的任务是在德维斯瓦地区渡河,它的左翼依托大苦湖,并以它为掩护,建立一个从大苦湖向北2英里宽的桥头堡,并守住它,这样,在将预制渡桥拖向运河和架设时,就会处于埃及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之外。坦克将沿淡水河通过与运河平行的狭长农田区,并在最初阶段就开始破坏埃及的防空导弹基地,从而为以色列空军扫清桥头堡地区的空域。布伦师要随时准备在沙隆之后立即渡河,而马根师要作好待命渡河的准备。
[出自《跨过苏伊士运河》] 1973
第六章 战争
萨阿德·沙兹利将军 [埃及]
十月十六日,星期二
上午十时左右:收到关于敌人突破的第一批消息。第2军团司令部电话报告说,敌军小股坦克已经在德维斯瓦附近渡过运河而到达西岸。第2军团正在采取措施歼灭他们。 ...中午:传来的消息仍然很乱。部署在运河以西几乎有十英里远的若干个后方萨姆导弹部队开始报告说,他们遭到了敌人坦克的攻击。看来谁也不知道这些坦克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坦克往往出现在一个萨姆导弹连附近,从二千码的距离上进行炮击(这些后方防空导弹连没有远程反坦克武器),然后就不受任何阻拦地消失了,不知道又会在哪里重新出现。报告说,每股敌军有七至十辆坦克.
对今天仍有参考意义.埃军第二阶段将相不和,各战术单位上下毫无主动性,结果仗打得稀烂,能谈的不多.
一直在找呢。。。
真跟我说的不矛盾吧,这里描述的是小股先头部队的行动,埃及人这时撤军,大不了堵住渡口,但以军迫使埃及人撤退的目的已经达到,渡河也不是必须的。
以军3个师都渡河后还是南部向进攻为主,埃及这时在撤,也就是保住自己不被包围,然后跟以军野战。。。突破断桥反包围以军又怎么可能。。。
在东岸留四个旅与与以军的两个旅周旋
到停火,在东岸的埃及两个军共7万人,第3军人更多(Wiki英文数据),这些人加上西岸的恐怕也不足以歼灭以军3个加强装甲师。顶多击退。
以军也要吃饭的,饿了一样眼冒金星。他们的枪炮没了弹药一样是烧火棍,车辆没油一样熄火。
从西面打到渡口要穿越以军防线,不消灭以军怎么达到桥头堡。。。这跟以军从东岸埃及第3军背后切断渡河路线是完全不同的。
埃及空军应该冒死低空突击
从别处阵地绕道东岸再返头投弹
两座桥炸断以军主动权就没了
而是埃军根本不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历史上所有被认为是攻不破的防线都倒在了精心准备的进攻者手下.我想指出的不过是以军渡河作战的命门就在那区区两条在德维斯瓦的舟桥上,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以军三个师渡河后,其渡口上下游5KM外还全在埃方手里,有内线作战优势的埃军抓住战机打反击和炸桥的手段有的是.如果换一个对手来,再不济也会从塞得港海军基地运它几百枚定深漂雷来,在德维斯瓦上游利用每小时一节的南向河速,搞一次彻底的大破坏.以军渡河作战得胜扭转战局是个历史事实,但复盘时就是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认为以军必胜则大可不必.
不单纯沙龙低估了埃军士气,连萨达特也做出了错判:
当埃军发现小股以军准备渡河的时候,多数埃军将领主张预备队马上回师西岸聚歼以军,但被萨达特拒绝,相反他做出“不许一兵一卒到西岸”的命令,甚至封锁消息。直到渡河以军已经达到一个师,坦克三百辆的时候,他还对西岸埃军宣传:仅仅是小股以军过河。我觉得这里面固然有政治因素起作用,作战的根本目的在于在西奈半岛站住脚跟,如果丢失了西奈半岛桥头阵地则一切都前功尽弃。还有就是对埃军士气没有把握,担心这条消息引起埃军军心大乱。事实证明相比三次中东战争,埃军的士气很高昂,即便面临被围也死战不退。
不知道是否属实。对于苏俄、埃及工程兵部队装备和表现有没有资料?这场战争里埃及工程兵起了很大作用,用水枪冲垮沙堤就是他们的法子。
如果从东岸撤军,这仗就白打了,也对雪崩式溃败无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