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普京同学,您记得沙皇的下场吗? -- 马前卒
新年运动是跳水
新年第一个交易日,稳定多日的油价再次暴跌5%,纽约原油期货击破50美元线之后,收盘稳定于50.04美元/桶。卢布汇率应声而落,迅速跌掉6%,兑换一美元所需的卢布再次升至60心理线上方,达60.37。2014年底的卢布-石油双跳水现象似有重现之势。
更可怕的是,许多投机商预期油价在现有水平上将再次腰斩——3月份合约30美元卖空期权的未平仓合约从34手增加至2127手,6月份合约30美元卖空期权的未平仓合约从35手增加至51252手。此外,截至上周五收盘市场上还出现了176手6月份合约20美元卖空期权的未平仓合约。
就在不久前的12月18日,普京在国庆咨文上洋洋自得地宣布:【昨天和今天,外汇兑换比例(指兑换1美元所需的卢布数)在降低,卢布在走强。我希望这一趋势得到保持。】
当时的普京刚刚把卢布汇率曲线从跳水扭成平飞,颇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自得。到了圣诞节前后,卢布已从最低点反弹34%。没料到2015年刚开年,油价就给普京送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原油价格曲线
这是美国对普京干涉乌克兰、割占克里米亚的报复吗?还是美国对几个产油敌人的“地毯式轰炸”?都可能。另一个号称反美的产油国领袖马杜罗今天已经奔赴中国求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产油国们自己“不争气”才是美国敢于随意揉搓油价的根本原因。
俄国汉子跳水
减价不减产
现在说起伊拉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盘踞在叙利亚-伊拉克边境的ISIS伊斯兰国政权。就在不久前的10月中旬,ISIS军队还兵临巴格达,几乎攻占巴格达国际机场。这样一个战乱不止的国家,却悄悄地达到了石油产量的历史峰值。伊拉克石油部5日发表声明说,该国2014年日均出口石油245万余桶,全年出口石油约9.18亿桶。尤其是12月,日出口原油294万桶,为1980年以来最高水平,明年预计还会更高。
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国安哥拉(和沙特交替占据这一位置)的石油贸易也“兴旺发达”。11月时,安哥拉宣布,安哥拉20151月份的原油日出口量将从2014年12月份的160万桶增加到186万桶。在这种情况下,一向为采油国风向标的沙特和科威特依然坚定地发言:绝不牺牲自身利益来削减石油产量。俄罗斯自己呢?
2014年12月,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产量12月达到1067万桶/日,达到苏联解体后最高水平!即便俄罗斯副总理年底发出了减产“威胁”,也不过是:“基于当下的压力,未来2-3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可能同比下跌5-10%”。面对一路下跌的油价,这种威胁大概相当于小孩子的委屈:“再不放手,我可真要哭了哦”。
自己尚且不打算减产。俄罗斯因此无法指责美国的砸场子行为——2014年12月31日,美国正式取消持续了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国能源署估计,2015年美国原油生产将再增加每天15万桶,美国将进入“千万桶俱乐部”,并有可能超越沙特和俄罗斯,占据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国的宝座。
在 “正常”的市场里,价格暴跌总是意味着大幅度减产。没人会做亏本生意。如果价格跌到了生产成本线之下,生产商固然会愁眉苦脸地关闭生产线,给工人放假。但只要消费者的需求还在,货物稀缺自然会把价格重新拉高,直到超越生产成本,让停滞的生产线重新开动起来。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市场规律。
然而这不符合我们前面看到的现实。从消费者一面来说,石油进口国的需求依然旺盛,没有出现石油滞销,被白白烧掉的情况。但多数产油国们似乎无视了石油暴跌的现实,依然在努力增产,进一步打压油价。这个诡异的现象才是石油价格暴跌的基本盘。就算美国借此打击俄罗斯,也不过是借势而行,看准了俄罗斯和其他产油国“打铁自身不硬”,不敢减产的弱点。
蚊子虽小也是肉
为何会有这样诡异的局面?
首先当然是因为产油国相互之间不团结。中东四分五裂、战火不休,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新产油国不断涌现,当年欧佩克一声令下就能全体限产、推高油价的历史再也不会重现了。相反,价格下降的时候,各个产油国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反而会拼命生产石油,增加出口量。
不过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大多数商品根本不靠垄断也能维持价格稳定。市场规律自然会通过降价来迫使生产商减产,用涨价来诱使生产商增产。手套、自行车、电视机、汽车……大多数商品都有成千上万的生产商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很难想象这些商品出现降价而不减产的事实。怎么解释石油偏偏做到了这一点呢?
我们从细节分析一下,为何大多数商品的产量对价格很敏感?因为只要有利润,生产商就会不断进入市场。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鞋子售价100元,那么不仅用50块就能造出鞋子的生产商会赚钱,用90块钱能造出鞋子的生产商也会来赚钱。如果资金周转足够快,那么,99元生产成本(包括物流成本)的生产商也会挤进市场,赚一份虽然不高但也可靠的利润。
在这种局面下,一旦价格下跌,首先会是99元成本的生产商会停产,然后是98、97、96……总之每次价格下跌都有生产商出局,等到价格降到60元,那只有成本59元以下的生产商还在生产。这就是价格造成减产的机理。
在什么情况下,价格下跌不造成减产?最简单的解释是:不存在99元的生产商。在鞋子价格从100元跌到50块的过程中,如果多数鞋子生产商本来就以50元以下的成本生产,那么就算赚的少了,他们也不会关闭生产线。毕竟赚的少总比不赚好。
石油市场的问题和这个模型有些相似——有太多的油井可以廉价生产石油。截至2008年,全球石油的平均直接生产成本是十二、三美元,中东有大把的油田生产成本不到10美元。即便中国这个贫油国,大庆油田的含水率已经达到了90%,综合开采成本也不过五、六十美元。所以,在油价被打到50-60美元之后,许多公司依然可以运转。产量因此对油价并不敏感。
骑虎难下
那么,那些成本超过60美元的油田呢?它们为何不关闭?为何不对石油产量造成影响?
世界上的确有一些高成本油田,但我们要知道,油田是需要建设周期的,这个周期短则数年,长达十几年,如果考虑到勘探工作的话,周期还要更长。而在2004年之前,国际油价在十几美元到二三十美元(每桶)的位置上运行了几十年。直到最近几年,油价才在100美元左右的价位上蹿下跳。在高油价时代开发的高成本油田还没有发力,还没有对石油产量造成决定性影响。
退一步说,即便是已经开发的高成本油田,停产也未必是他们很好的选择。因为综合开采成本计入了勘探成本和前期建设成本。就算停产,这些成本也肯定收不回来。所以,即便综合开采成本高于油价,但只要直接开采成本(采出每一桶油的新投入)还低于油价。他们也得继续生产。比如说,河北三鹿奶粉破产后,河北奶农的名声彻底坏掉了,但许多奶农的奶牛还在,杀了吃肉也没几个钱。所以就算卖不上好价格,他们也宁可低价卖奶。到最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新闻:
河北奶农因奶价狂跌每日倒奶1000斤
之所以倒掉奶也不杀奶牛,是因为不杀奶牛还有回本的希望。油价下跌时油井不停产的理由也一样。
再退一步说。很多生产成本是刚性的,不是想削减就能削减。让油田停产,却不能解聘工人,还得给整个石油行业发工资的话。停产就未必是有效益的事情了。打个比方,某个海上油田每天只产一桶油,直接生产成本是40美元,其中20美元是人工成本,20美元是物资成本。当油价下跌到35美元的时候,如果停工但不能解聘工人,工人的20美元工资至少也要付一半,10美元。那么每天的亏损额是10美元。如果继续生产,亏损额是40-35=5美元。显然继续生产更合算一些。
现实中,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甚至唯一有活力的产业就是石油工业。美国参议员麦凯恩公开宣称:“俄国是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尼日利亚80%的财政依赖石油。在这样的国家,油田停产会造成全面的失业和动荡,所以在亏损额不大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宁可忍受生产的低亏损,也不接受停产和全面失业。
最后,高成本油田不是想建就能建的。这样的油田往往地处冰原、大海,含油层又深又分散。除了资金之外,还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运气。过去几年的高油价时代并没有促成太多的成本60美元以上油田。
总而言之,如果以月和半年为周期看油价,分散的生产商并不会因为油价暴跌就做出大幅减产的决定,反而可能会尽量挖掘现有油田的潜力,持续小幅增产,争取把其他产油国推向崩溃。如果俄罗斯的家底顶不过这个“寒冬”的话,市场规律也救不了普京。
地租和资本
归根结底,油价能被打压下来,是因为油价包含了太高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意味着降价也不会减产。而油田基础投资巨大,开发周期长,涨价的时候想增产也不容易。所以,在价格变动的时候,石油产量变动的“弹性”较小。与其同时,石油储存的成本却不低。因此,经济高涨的时候,需求稍旺盛就容易出现油价暴涨;全球经济稍有疲软,就会出现剧烈下跌。投机商对趋势的炒作更会加剧涨跌的力度。
2014年下半年,大国经济增速普遍下降,中国这个第一工业大国自己都说要转向“新常态”。油价暴跌本来就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碰上美国这个投机商。美国这个投机商可是不一般,它能定义国际货币。美国下半年退出QE,时不时地拿加息威胁市场。就算不对产油国施加外交压力,已经足够让油价跳一次水。在这个时候,卖油翁普京挑衅北约,在油价上吃瘪是情理之中。
那么,俄罗斯怎么会混到今天这个境地的呢?
自古以来,把国家作为整体来看,获取财富的方式有三种:生产(包含技术因素)、暴力、级差地租:
生产就是制造,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财富的主要来源是是制造工业品,即生产
暴力就是掠夺,是称霸后收贡赋,美国用军事支持金融霸权吸血,财富的重要来源是暴力;
级差地租就是土地容易开发,比别国土地的回报高,俄罗斯有很多生产成本明显低于油价的油井,经济全部的活力系于油田的级差地租。油价暴跌中跌掉的“超额利润”就是级差地租
自古以来,这三种模式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但到了近现代社会,工业的出现让“生产”和“暴力”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互相促进——工业发达的国家不仅制造财富的能力强,军事能力也一定不弱。 “级差地租”虽然也因为石油等矿产的发现而提升,但相对来说还是变成了弱势。因为级差地租就是什么都不敢,坐地吃资源,而开发资源、运输资源、保卫资源都需要发达的工业。没有工业,地租也不会牢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衰退,军事力量荒废,只能靠着广袤的国土吃地租。当几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全面施压、另外的工业大国袖手旁观的时候,地租帝国遇到难处是正常的结果。世上不劳而获的好事不多,普京前些年占的便宜已经很不少了。
黑海航线和俄罗斯国运
眼前的局面对于俄罗斯来说不算陌生,因为俄国有几百年吃地租的丰富经验。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俄国最主要的出口品就是粮食。虽然俄国的粮食亩产很低,但仗着土地资源近乎无限,也仗着贵族政府对农民的残酷压榨,俄国能够一边让国民勒紧腰带,一面出口粮食。粮食出口商路成了沙俄的经济命脉。1722年沙俄正式吞并乌克兰前最关键的经济举措,就是禁止乌克兰粮食自行出境,必须经过俄罗斯直接管理的港口才能向西方售粮。
打开地图看,沙俄最好的粮食出口路线就是黑海——地中海。因为黑海是最深入俄国南方平原的大海,还有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流入里海,但和顿河航线非常靠近)等内陆水道协助运输。只要南方水路通畅,俄罗斯可以用最低成本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粮食。但这个方向上有一个海陆力量都不弱的大国——奥斯曼土耳其。所以,沙皇俄国立国以来就把打通黑海-地中海航道当做基本战略,为此发动了十场俄土战争。1774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结束,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
欧洲地图
直到20世纪,俄国的南方战略仍在持续。1914年,欧洲局势突变,俄国决定在协约国一方参战,首要目标就是夺取南方航线的下一个节点——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保证地中海商路不受制于人,以便于痛痛快快地向西方倾销粮食,进口工业品。
众所周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军队从未到达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因为德国作为土耳其的保护国,出兵击垮了沙俄。缺乏先进装备的俄军发动革命、枪毙了末代沙皇全家,以地租立国的沙俄帝国死在了控制南方航线的路上。
普京和他的亲信都熟读历史,尤其是沙皇俄国的历史。就在不久前的元旦,因美貌而出名的克里米亚总检察长还在新年贺词中引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言论:
他们应该意识到,当前俄国面临的局面和100年前出奇的相似——同样是依赖地租的脆弱帝国,同样在技术上被西方甩开,同样是对西方出口资源换取工业品,同样因为夺取黑海控制权发动战争,也同样因为这场战争与西方强国对峙。当年的历史因此可以做一个好参照物,帮普京推断俄国的命运。
普京“大帝”本次就任总统的时候已经修改了宪法,规定总统任期增加到6年,可连任一届。换句话说,普京至少还为自己安排了十年的“沙皇”生活。历史上尼古拉二世在1918年被枪决,普京肯定不想在2018年重复历史,他必须做点和历史上沙皇不一样的事情。
俄罗斯的邻国中,和1915年区别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这个国家从各国的公用殖民地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工业体。过去十几年,中国的迅猛发展曾经让油价一路飙升,并制造了“金砖四国”的概念,也让俄罗斯鼓起了“复兴”的野心。现在普京如果真想抗住西方的压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向中国求援。
然而,中国并没有全力援俄的义务。相反,对于油价长期低迷的局面,中国这个烧油大户未必没有乐观其成的心思。俄罗斯要想避免苏联解体后的再一次被分尸,现在必须对中国拿出点诚意和低姿态来,比如允许中国在中亚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好换取足够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否则的话,普京又不是魔法师,世界上怎么会有免费的救命晚餐呢?
按照副大统领说东北和俄国远东部分合为一体的话,投靠中国估计也是被分尸。还不如坚决顶住呢。
现在必须对中国拿出点诚意和低姿态来,
中国的参知政事几年前说中国和美国是夫妻,前不久又说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
所以,对中国低姿态还不如直接对美国低姿态。无能如刘禅还明白直接投降魏国不去投降吴国,普京哪能不懂这个道理?
现在的俄罗斯再难,也没有希特勒兵临莫斯科那么难。所以,俄罗斯还并不一定会完蛋。而且,俄罗斯现在真的到了,对中国也没什么好处,还是不要幸灾乐祸的好。
说一千,道一万,要想做老大首先自己的腰板就要硬起来。世界上哪有那种低三下四上赶着当别人六姨太的老大呢?看朝鲜、俄罗斯一万个不顺眼,搞不好到最后连六姨太的位置都没轮上,那就是天地间的大笑话了。
打十口井,两三口出油就是赚了。出油,稳定产量后,其实就是机械维护。
和当年相比,今天的许多产油国人口已经大大增加了,或者人口虽然没有增加多少,但福利支出也大大增加了,而收入除了石油没有其他来源,当油价下降时,他们骑虎难下,除了继续出口石油别无选择。
普京大概是在依靠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发动俄罗斯人支持自己,所以他是另一种骑虎难下,他无法对外妥协,无论是对美国还是中国。所以只能一次次在红场再现卫国战争,告诉俄罗斯人,咱们恐怕要再来一次“伟大卫国战争”那样艰苦但光荣的漫长旅程了。
人们总是说,俄罗斯民族是打不倒的,并且用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失败作为证据。说多了,连俄罗斯人自己也相信了,他们觉得,既然连希特勒和拿破仑都奈何不了俄罗斯,那么我们还怕什么呢?大不了再过几天苦日子。
不过我觉得,俄罗斯能够击退皇帝和元首,那只不过是因为,俄罗斯人的敌人在技术手段和组织水平上发展得还不够,不足以彻底压垮俄罗斯人而已。而苏联的解体恰恰就是俄罗斯民族的实力底蕴已经被敌人的进步所抵消的证明。普京的俄罗斯“帝国”不过是困兽犹斗罢了。他不会向中国低头,哪怕俄罗斯最后垮台,当然他大概不认为俄罗斯会垮台。
这大概也是俄罗斯人的宿命。
不帮是本分,帮你是情分。在俄罗斯这事儿上,袖手旁观是本分,不落井下石是情分,主动伸出援手算什么呢,过分?
根据摩根斯坦利提供的数据,全球原油生产成本图如下所示:
中东地区生产条件最好,陆上石油生产的平均成本为27美元/桶。
大陆架地区(工业界以1000英尺水深为限)平均约为41美元。
重油约为47美元。
俄罗斯地区,以陆上石油生产为主,平均成本约为50美元。
世界其他地区,陆上约为51美元。
深水区(1000~5000英尺),成本为52美元。
超深水区(>5000英尺),约为56美元。
北美页岩油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65美元。
北美油砂的平均成本约为70美元。
北极地区为75美元。
按照今天(2015/01/07)的油价(WTI: 48.19; 北海Brent: 50.97),大毛正哭鼻子呢。
却不知其实整个世界经济都有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如果世界经济强劲,不管是谁,也没办法打低油价,无非是顺势而为罢了,现在中国并不比俄罗斯更安全。
美国这么做,是因为美国预计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或者科技爆发会出现在美国吗?如果真的出现了,三国还得唱很多年。
举得例子不太恰当,三鹿倒闭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虽然那次事件过后,国产奶粉销量大滑,但也不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喝得起进口奶的,更多的人是转向了本地中小企业的自产奶。即使现在中国目前号称什么什么的了,但人均消费奶量还是比较低的,牛奶的价格也是一年一年上涨的,从江苏来看,从前年的250ml瓶装鲜奶一块五左右到目前的两块六七,价格上涨幅度还是蛮大的。按道理来讲奶农除去各种成本外还是有得赚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亏本的状态呢?原因1:散户和收购方存在不对等博弈,中间环节太多,被层层压价。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农产品上也有体现,一个田头价和市场价相差好多倍。2;很多厂商不再收购鲜奶了,而是进口奶粉再冲兑,导致对国内的原奶需求降低,另外也可以打着原产地进口的旗号继续卖高价。那么再跳出来,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奶农由于低价销售亏本而倒奶,一方面是牛奶市场价格持续上扬,再一方面是人均消费的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指标。这三者关联起来说明了什么?最后说一下:对俄罗斯,有句话:雪中送炭优胜于锦上添花。
不过就像三力思说的那样,开销的大头是F&D(finding and development)。之后的采油阶段就是细水长流了。毛子成本高,但恐怕油价得跌到十几美元才能让已在采油阶段的油井的现金流变成负数。
美国近年产量的增量大头是水力液压井,单井产量下降快,油商需要不断打新井才能维持产量。现在的油价上好多油商的现金流就是负数了。
所以毛子只要熬到北美的压裂油商们倒掉产量减少就是了。而北美油商一定会先于毛子倒掉,除非花街还能继续忽悠来投资。
现在舆情普遍比较乐观,对潜在危机意识不足,如果一切顺利还罢了,要是出现什么三长两短,前后反差太大,不知道民舆能否反应过来。
很多人光看到油价低对生产的好处,但是没有看到低油价对市场的萎缩效应。这个效应大约要到今年后期才能显现出来
原油降价,其成本来源没有理由不降价。
北美的小油商被挤破产后被大油商兼并掉,也包括新能源产业。
所以至多能证明欧洲强国难以用武力制服俄国。
但亚洲强国就不知道了……
除了债权人,估计没谁惦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