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羊年随笔:平民眼中的国务院总理们 -- silencsrv
作为一个80后,从小经常看新闻联播,对那些国家领导人也算耳熟能详。这也难免,一来咱们国家国情决定了你不可避免的要看新闻联播,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多少问题,谁让每晚七点全国所有电视台集体抽风呢?二来新闻联播内容决定了那些领导人举手投足、说话风格已经是路人皆知,有那么个比方打的很好:新闻联播头十分钟是中国领导人很勤政爱民;第二个十分钟是中国人民生活很幸福;最后十分钟是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是对新闻联播最好的概括和形容。
不待见归不待见,可你不得不看,当然看了也不白看,那就是看到了这些领导人在台上如何表演。精心剪辑的镜头下领导们永远是端庄沉稳的、勤政爱民的、指点江山的、面色红润的、面露微笑的、说话大喘气的......有段时间电视台上反腐剧泛滥成灾,是个上了年纪的演员都能演领导,譬如编辑部的故事里那个牛大姐演海关领导,只是在不经意间才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就像某天有幸能看到林志玲对着助理大发雷霆或者张丰毅痛哭流涕一样。而要想看到这一瞬间,只要每天稍稍留意一下新闻联播或者其他新闻节目。
我个人有个观点,共和国的总理们以李鹏为分水岭,李鹏之前的历任总理举手投足中带有浓厚的革命干部行为习惯;而李鹏之后的三任总理越来越体现出西方职业政治家或者经理人的行为风格。80后一代恐怕还是对李鹏之后的这几任总理印象深刻些。
先说说李鹏总理,李鹏这个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不是别的,而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一次室内体育锦标赛闭幕式上李鹏要作闭幕发言,音乐响完,他走下长长的阶梯,走到发言台前拿出稿子开始念起来了。刚念了三四句话,突然音乐想起来了,主持人这时候才说:下面请李鹏总理宣布比赛结束。电视机镜头前的他有那么点尴尬,好像不知道究竟该继续念这篇稿子还是该从头念。尴尬片刻,他又从头念起了这篇稿子。第二天上学,学校里有的老师对他“大加鞭挞”——这么个“无能”的人怎么能作总理云云。
其实我觉得仅仅凭这样一件事情来说事对李鹏不那么公平,镜头前有点嗅事很难免,连洋相都算不上怎么能当成他“无能”的证据呢(西方政治家在镜头前面大打出手的有的是)?当然看看这批老师也就不奇怪他们当时为何会发出如此牢骚:清一色男老师、教历史政治语文居多。再看看时代背景更不奇怪了:那年是94-96年前后,距离XX事件结束也不过56年时间而已。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你如果一定要我评价,我想说李鹏是个很称职的事务型官员,作风稳健,对于那些书上已经教过或者自己已经干过一次的事情他能很快很好的做出回应。不过对于那些突发的或者书上没有提过的情况,他就有那么点不知所措了。相比现在,90年代前期的生活还算安逸,但看得出国企已经有点走下坡路了,街上开三轮助动车揽生意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其实下岗潮在李鹏时代末期就已经有了,还没那么严重。有一次我和父亲逛街,远远听到有人叫我爸名字,再一看是我们家隔壁邻居小刘叔叔,他在领带厂工作,厂里发不出工资只能发每人几箱领带,能卖出多少钱就多少钱。小刘叔叔靠在电线杆上一脸无奈与尴尬。至于为什么没像朱镕基时代那么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主政者还希望能在体制内消化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死马当活马医一样期望能治好国企这个病入膏肓的病人。
(待续)
这么久了,没人抢沙发,好奇怪
继续说下去:
国企下岗潮已经初现端倪,曾经在家附近的街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巡警拦住一个非法运营的三轮残疾车,驾车的小伙子一脸委屈:你干嘛为难我呢?你不也一样是下岗工人,穿了两天警服?
这小伙子说的没错,那时候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地方政府绞尽脑汁,有段时间甚至都安排到公安局里了——穿上警服充当巡警。这就是我对李鹏时代末期的印象。
朱镕基:
老实说朱镕基作为一个总理给我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倒是他在上海市市长和副总理的位子上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有几件事情:
那时候上海每天晚上六点半的上视新闻前都要放革命干部廉政歌——万体馆里全市主要官员带头唱,据说这是朱镕基的主意;朱镕基的穿着打扮也很有特点:夏天的时候就是的确良的短袖衬衫,脚上是一双皮凉鞋;冬天呢,印象里就是一件灰色的滑雪衫,就像那时候很多上海轻工、知识分子一样,光看照片上感觉他的身材很高大。再有就是坊间流传他的行事风格:果断、强硬、雷厉风行甚至不近人情。别的不说,据说有一次市里边开会,有个副市长迟到了,朱镕基问他为何迟到,这个副市长老老实实说自己参加另外一个会刚回来。朱镕基的回答是:那你继续去开你的会去吧。还有一次是当时的上海天童庵路发生了一起流氓事件,弄堂里几个地痞流氓因为口角把一个女住户扒光上衣在弄堂里游街,这件事情让朱镕基知道了亲自下令把几个地痞流氓枪毙了。
朱镕基去北京的时候,我在学校读高中,课堂上历史老师狠夸朱镕基,讲到反右运动的时候,他就说很多右派后来证明都是好的,有些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譬如朱镕基,现在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就很好......
96年-98年的社会,下岗潮已经很明显了,但吸引学生们眼球的还是96年的台海危机,电视上都是解放军军演的消息,甚至早晨升国旗的时候在操场上都能看见解放军的轰炸机一架挨一架的飞。97-98年,一份叫南方周末的报纸开始在各大城市慢慢流行,谁要想显示自己有品位就拿这份报纸吧,绝对装逼必备。有一期南周头版登国家取缔所有形式传销活动,里面提到一个国务院领导在会上点名让湖南省一位官员站起来,问他怎么管理当地传销活动的。大家一看心知肚明,这个领导究竟是谁?
到了98年两会上朱镕基正式取代李鹏当选国务院总理,当时掌声雷动,我到现在都记得一个两会代表的话:掌声代表民意。可能大家对李鹏时代留下的印象只剩下:沉闷、破败、停滞,希望朱镕基这个“经济沙皇”给国家带来些新的东西。
很奇怪,作为一个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倒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唯一印象就是他每次在两会上、国内外大小活动上中气十足的说:最后,我宣布XXXXXX正式开幕(或者正式闭幕)之类的话。给我留下印象的倒是那时候的各种政策名词:入世、国企抓大放小、扩招、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务院部门调整、拉动内需、反走私(那时候一口气查处了湛江和厦门两个走私大案)......让人眼花缭乱。
99年是个多事之秋,使馆被炸、清理XX功、建国50年阅兵......这一切构成了我对那个年代回忆。
确实也是猥亵不是强奸不到杀的界限。据说朱是批了不杀不平民愤。不过最后还是一死缓两有期。没有让长官压倒法律
被告人吴永祥犯流氓罪,判处死刑,缓刑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被告人吴金娣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四年;
被告人陈桂兰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那时候他看到报道公交车售票员殴打孕妇,批示害群之马开除。可后来知道公交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司售票员有怨言,下令政府拨款改善公交行业待遇。朱在上海确实做了不少前任没去做或者想做做不了的事情,不是盖大楼搞大广场,而是惩恶扬善,为民谋福的事情。这点朱之后的几任市长再未超越。
这样的说法。就是大方向路线对,但是在具体执行以及用人方面比较粗疏,最典型就是98年大下岗。这个方面看忙总总结的最好了,国企改革是不得不为,但是是否需要如此匆忙迅速到粗暴的程度,确实值得反思。在上海我也听到过老人表扬他和吴邦国,说比后来黄菊以及陈良等好。但是在东北可是听过很心黑的评价哎,政治难为啊
他的对照标准是周
90年代我一个大侄子(都是村里的,辈分上是我侄子,但是比我大多了)去一个国企找亲戚,他的亲戚在国企当工人,那时企业里面人浮于事,我这个大侄子忧虑的说:你们这个干法能长久了吗?结果他亲戚告诉他:我党的产业,永远倒不了。后来朱总上台,那位亲戚下岗了。哭着找我大侄子,我大侄子说:别哭了,不是说可以吃共产党一辈子吗?后来我大侄子帮他开了一个婚庆公司,这才有了饭碗。
典型的奸馋食懒,民风很坏。我们山东民风淳朴,说朱坏话的就少多了。
要说唱红打黑,老实说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当年朱老板在上海搞得一套东西也是唱红打黑:让全市主要官员在万体馆齐唱革命干部廉政歌;枪毙猥亵妇女的地痞流氓...这些做法确实在短时间里能得民心。中国老百姓是很善良的,善良到被各种恶势力欺压而敢怒不敢言。朱镕基这个人在上海还是表现的很嫉恶如仇,这点真的是后面几个市长,包括俞正声都不能比的。
98年的国企改制,最后演化成一场疯狂瓜分国有资产狂潮。我想未来历史教科书上一定会写这么一页,就像甲午战争后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那样写。我觉得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几个:
TG自己的执政焦虑,90年代初正好是苏东波最厉害的时候,看到走计划经济路线的苏联解体后惨状,加上TG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担心,让TG做出必须加快改革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改革有很大紧迫性,但也有极大盲目性;
国内外自由主义影响,整个90年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影响力很大,他们崇拜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兜售休克疗法。这时候改革受他们影响很大,实际上是市场原教旨主义。
中国官僚体制和社会机制自身问题,这点朱镕基没有考虑到。还有他行事风格中缺点在总理这个位置上被放大了。
轰轰烈烈过去就是寂寥凋敝,这点用来形容朱镕基时代我觉得不算过分。朱镕基下台后不久,一个很权威的国家研究机构出台了一份报告——中国医疗制度改革基本不成功,这个结论就像一粒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接着围绕着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改制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有那本《中国农村问题调查》带来的农民负担过重导致“中国农民自杀率居高不下”问题陆陆续续浮出水面。
网上一些人成天YY:国家亏待了一个老人——朱镕基,理由是为什么别人做了10年总理,只有他当5年?对这个观点我很不以为然,朱镕基把本该在10年里完成的事情硬塞进5年时间里干完,要再让他这么干5年,国家哪里受得了?为什么朱镕基下台没几年,社会上就掀起了关于“反思改革”的大范围争论?改革,一个原本很响亮的招牌,很能凝聚人心的口号,怎么到现在反而成了要被“反思”的东西?过去大家一提改革都是举双手赞成,现在再提改革,无不忐忑不安、愁容满面,背后原因是什么?
和朱镕基一起被斗倒批臭的还有那批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据说朱镕基曾经愤怒的指着厉以宁鼻子破口大骂:中国怎么有你这样的人配叫经济学家......人们愤怒的声讨他们,要他们为千万亿国有资产流失负责、为千百万产业工人下岗负责、为遭遇求职寒流的大学生负责、为同样数量的失地农民负责、为那些借改制暴富后卷款潜逃的骗子负责......他们同样要为改制带来的恶果承担责任。
在共和国总理里面,朱镕基任职时间肯定不是最长的,但却绝对是个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一笔的人,他的处事风格还有成败得失都值得后人细细咀嚼思考。
朱镕基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自小丧父,有过20年的右派经历,曾经被开除过党籍,直到50岁还是个普通的科级干部。而当他50岁迎来人生高潮期的时候,用仅仅10年时间完成了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到国务院总理三级跳,让人想起那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或许是自小尝到过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朱镕基的爱憎是非常分明的,就像水火般势不两立。无论在上海枪毙猥亵妇女的地痞流氓,在北京点名让监管传销不力的官员站起来接受质问,还是在总理任上指着鼻子痛骂厉以宁怎么配当经济学家...都可以看到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态度;而反观他在上海得知公交司机工资太低颇有怨言后用市财政为公交司机加薪;在总理任上参与98抗洪时候与前来欢迎的部队将领拥抱,以此感谢部队官兵在抗洪中的英勇表现,都可以感受到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朱镕基是个具有巨大牺牲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改革者,他脑子里没有条条框框,不受任何教条束缚,他从一个普通的科级干部一路走到国务院总理任上完全没有依靠任何派系或者裙带关系,用现在眼光看能做到这点的人着实不多。朱镕基是个实干家,真抓实干、亲力亲为,而不是坐而论道。你在任何书本里都找不到他推行的改革措施,无论是分税制、抓大放小、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是如此。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总理,朱镕基做了很多前任不敢做或者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这点恐怕是后两任总理都无法超越的。
但反过来说,坊间对朱镕基那么多批评完全没有道理么?我看未必。
98年的国企改制,最后演化成一场疯狂瓜分国有资产狂潮。我想未来历史教科书上一定会写这么一页,就像甲午战争后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那样写,这点朱镕基难辞其咎。我觉得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几个:
TG自己的执政焦虑,90年代初正好是苏东波最厉害的时候,看到走计划经济路线的苏联解体后惨状,加上TG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担心,让TG做出必须加快改革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改革有很大紧迫性,但也有极大盲目性;
受国内外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整个90年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影响力很大,他们崇拜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四处兜售休克疗法的一套东西,当时影响很大,实际上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一套东西。他们不问青红皂白,把过去施行的很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一律否定,无限美化西方市场经济的东西。对此朱镕基有些偏听偏信,盲目推行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产业化...结果就是盲目扩招后带来教育质量下滑、知识型人才过剩;医患矛盾尖锐还有房地产价格疯涨的恶果。
中国官僚体制和社会机制自身问题,这点朱镕基没有考虑到。作为一个封建积习浓厚的农业国,中国社会弥漫着一股小农思想和小市民心理,小富则安、犬儒哲学、恨人有笑人无的土壤普遍存在;还有官员队伍中沿袭上千年的贪渎文化传统更是需要大力革除,否则再好的改革方案受到这些因素影响也会走到改革者愿望反面。还有他行事风格中急躁冒进、缺少监督的缺点在总理这个位置上被放大了,于是造成他执政后期各项危机纷纷出现的尴尬局面。
现在网上有些人YY,说国家对不起这个老人,为什么只让他当五年总理...对此我很不以为然,以朱镕基那么激进的改革策略也只能让他干五年总理,长此以往国家受不了他那么折腾。中国人崇拜秦皇汉武,嚷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可那是有代价的:汉武帝征服匈奴的代价就是全国人丁减半,连卫青都担心:汉武帝这样的皇帝几百年才能出一个,但天下皇帝个个都像汉武帝那样,国家非大乱不可。
总理治国水平高低、贡献大小和在位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在位时间长的总理贡献未必比在位时间短的总理贡献大。反过来,头五年干的好的总理再让他干五年是不是一定也能干得好?我看未必。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罗斯的普京,头两个任期看上去还不错,但这次当总统我不看好他,我感觉他第三次做总统不会很轻松,代价不会小,这次乌克兰危机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