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公司对焊接机器人操作手的选拔和培养 -- 百战长缨
当初我服务的这个公司,是1996年开始使用机器人的。那时候我们都没有经验。当年的我甚至都没见过工业机器人(除了看过阿诺德施瓦辛格反派主演的终结者第一集里面,在最后阶段出现了1980年代的工业机器人,当然如今看起来笨的可以了)。对于机器人操作手的选拔,从这里开始。
第一个机器人到货之前,我从焊工当中挑选了一名操作手。这名操作手以前操作过法国普利苏迪公司的管板焊机。对手控盒编程器多少还是有些感性认识。为人诚实憨厚,任劳任怨,于是入选。另一名操作手,是我亲自挑选的。这家伙是个机灵鬼,原来是被我挑出来操作埋弧焊机的,我们公司当时的2.5米直径筒体6mm薄板对接双面埋弧焊是一绝。我们可是没有刨边机,那坡口如狼牙狗啃,间隙大小不匀,即便如此焊缝仍然灰常漂亮,化工机械厂的工程师赞不绝口。同业当中很多人都跑来偷艺。之所以我们双面埋弧焊能够稳定生产,跟这名焊工当然后来我又挑选了一名,的操作技术分不开。要求熟练操作机器人,智商很重要。于是这个机灵鬼也入选了。
当时为什么没有从技术人员当中挑选操作手呢?在那个年代,机器人是高大上的设备,绝对需要穿着白大褂的工程师来操作的。实际上当时我们没有那么多技术人员。从工人当中选拔操作手属于歪打正着。
两名人选定了之后,又从机修班挑选了一名电工,然后三人一起到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OTC机器人操作维修培训。关于这一部分培训,我在另一文章“怎样建造焊接机器人系统”里面说过了。属于搂草打兔子,捎带的。
我们第一台机器人是松下公司的产品,当时松下机器人还不太成熟,故障很多。当然,我们这三个人又被松下的工程师培训了一番。
两番培训之后,我这两个徒弟着实把松下来的顶尖高手给涮了一下。顶尖高手之说,是松下自己说的。松下方面原本不太把我们这两个小工放在眼里,后来双方进行了两次比赛,这才让他们大吃一惊,两番比赛,松下全都输了。每一次都是松下的顶尖高手还在那里按键,我们这边两个小子已经编程完毕开始运行了。第一次输了日本人不服,说我们用的零件比他们的好。于是我连夜让机加车间重新制作了两套实验件,第二天再比。让松下方面先挑选零件,他们挑剩下的,我这两个徒弟再用。结果还是松下输了。这一次松下服气了。
实际上要说按键玩游戏,你再顶尖高手,都四十挂零了,哪里比得过小青年呢?
这次比赛我在公司里面着实替这两个小子吹嘘了一番。以至于销售部把他们的销售员集合起来到我们机器人边上来听我胡侃。
这很重要。公司花了钱,就要看到效果。如今效果这么好,不宣传出去怎能对得起公司老总呢?
我们这次购买的松下机器人,是焊接51×4.5的碳钢管与管板的水平带45度坡口的圆形焊缝。搞化工机械的对此种接头应该不陌生。就不画图了。
虽然操作手是工人,编程也由操作手自己完成,但是焊接方案是我确定的。这需要焊接工艺学方面的知识。
原来的焊接工艺方案是传统的斜角焊。焊枪角度为坡口角度的二分之一。恰好在分角线上,67.5度。焊枪摆动焊接。使用电弧传感器修正位置。
实际效果不好。因为这不是人在焊接,是机器在焊接。这个角度再加焊枪摆动,会导致机器人第六轴大角度高速旋转,最后机器人两臂夹角处于180度位置,引起死机。要想不死机,那么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就很小,几乎每次只能焊接一个接头。左右稍一移动,就会死机。日本方面见状大喜,说必须增加一个外部轴,让机器人焊完一个管板接头横向移动15厘米,焊接下一个接头,就没问题了。
增加一个机器人外部轴,需要花钱二十万以上。这可是那时候的二十万块。当时一个机器人才三十万不到。机器人本体六个轴,增加一个轴要二十万,难怪日本人高兴。
我跟这两个工人反复试验,我最后下令焊枪铅锤位置焊接。沿着45度圆形坡口转一圈就行了。也无需摆动。机器人的电弧传感器也不需要了。但是焊丝必须距离51×4.5的管壁不超过1.5mm。也就是焊枪几乎要贴着管子焊接。面罩后面看到管壁几乎都是明黄色,要烧穿的样子。
所以这两个小子不敢干。每次只要我稍一离开现场,他们就把焊丝外移。怕把管子烧穿。
焊丝外移以后,管子熔深很少,管板部分熔化很多。焊缝实际上焊偏了。
这两个人都是焊工,虽然不是顶尖高手,但是焊接资历也有三年以上了。在他们看来,面罩后面看到这样的颜色肯定烧穿的。所以不敢按照我的要求编程。为了解除这两个小子的心魔,我特地做了金相实验。当时我们公司还没建立金相室,花钱到锅炉厂做的。把不同焊接位置的切片给他们看。并且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害怕烧穿吗?这就是人和机器的区别。人操作手不稳,如果钢板红热成这样子肯定烧穿,但是机器人就能做到钢丝上跳舞。机器人能够在规范的危险边缘稳定焊接。另外,焊接近缝区也没有晶粒粗大的迹象。到底是气保焊,热量集中,速度快。
这两个操作手到此才算是放心大胆地按照新工艺编程了。从此以后,这个新工艺推广实行。松下机器人的横向工作范围从不到10厘米一下子扩大到1.8米。机器人只要够得着,就能焊。这样焊接,焊丝是相对于圆形焊缝是旋转的。所以,对焊丝的翘距还是有要求。
到此为止,松下机器人工作站算是完成了。
1998年,我们引进了IGM的机器人焊接椭圆筒体。谈判阶段我们要求供应商演示他们的椭圆焊缝的焊接。最后是在常州林机厂做的示范。这次到常州林机厂,坚定了我从工人当中选拔操作手的概念。当时我还没进他们的车间,就听到机器人焊接声音噼里啪啦。明显是编程没编好。跟操作手一问,才知道他们的机器人程序是技术员编制的。操作手虽然是工人,但是只管执行,不管编程。株洲电力机车工厂的克鲁斯焊接机器人也一样。
我认为要想避免这种工艺与现场脱节的情况,就一定要在工人中选拔操作手,这个操作手还必须是个焊接高手,对焊接电弧和熔池以及焊枪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有正确的心得。在这个基础上,让工人自己编程。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充分发挥机器人的性能。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我跟厂里要我们公司焊接五虎上将的第一名,没给。最后把第五名给了我。这小子被公司送到奥地利培训。算是开了洋荤。大家羡慕的不得了。
2000年我公司建造第三套机器人工作站。是买的ABB的喷漆机器人。
这一次,全厂海选机器人操作手。先文化考试,只考初中数学和初中物理。我出的题目。当然其中夹杂了两道高中题目。考试完成以后许多考生说题目太简单了。大约一半以上的人考了满分。这说明如今工人的基础理论素质大大地不同于以前了。
文化考试前五十名,参加机器人操作培训。当然是晚上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来者极其踊跃。除了那五十个人,许多没考上的也来了。每天晚上机器人工作站那里人声鼎沸。
我让这两个操作手当老师。虽然理论课我来上,讲几句。但是实际操作都是这两个小子。考生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搞的这两个小子满头大汗。这次培训,不仅普及了机器人操作技术,对这两个操作手的水平提高很大。我们读书都知道。会做题不等于你懂得了原理。不仅要会做题,而且要能够把题目讲出来,能够回答各种错误思维到底错在哪里,到这一步才算真懂了。
通过当老师,这两个小子这次是真懂了。对松下机器人的了解上了个台阶。
培训班结业,五十人比武。我亲自评分。这两个人也要参加。不计名次但是要计算成绩。我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这次根本输不起。你们当第一名第二名是应该的。如果拿了个第三名,输给你们参加培训的同事,那都没法交代。
最后当然头两名属于这两个操作手。那也是费了一番功夫。赢的一点也不轻松。
按照名次选拔,五十人的第一名是起重工,有证的。不能动。于是挑选了第二名。是个穿管工。来操作ABB机器人。
海选的操作手就是好。平时工作熟练不提了。整整两年,易损配件一个没动。ABB公司极其惊讶。
我公司激光切割机的操作手就是领导指定的。三个月就把配件用光了。他总是让切割头碰撞钢板。撞一次,就要换一个配件。那配件很贵的。
公司里的任何一个熟练工人,都是公司的宝贵财富。比如我们公司那五虎上将吧,也是各有各的长处。根据所焊接零件的不同,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会给有关领导推荐不同的人去操作。
我公司对于焊工的培训,也是下了本的。我们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请来两位专家。给我们做示范。讲课。花了三万五。两位专家来了半个月,每天没啥事,就坐在车间办公室。因为厂里实在太忙了。我跟焊工们说,工作时间,谁有空就去请教专家。晚上下班以后做示范。讲大课。
工人们都是很聪明的。经过高手稍一点拨,立马开窍。焊接技术主要是气保焊突飞猛进。到后来焊接的两块350×150×12钢板平对接双面成型正反面都看不到接头。焊缝宽度和余高,都可以用直尺去靠。
我跟公司老总说,我们虽然对工人培训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正规拿证的焊工。也就是送一个人去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拿两个证回来。公司同意了。当然经过反复的胡侃才同意的。让老板签字的时候也是趁着他高兴的时候让他签的。
送人出去培训。这对于工人来说是大好事。派谁去,这我有点偏心了。我想要派自己的徒弟去。
我宣布,按照半年考核的成绩名次选拔。这谁也没话说。
经过哈尔滨来的专家培训之后,我在公司立了规矩。每半年焊工要考核一次。用的就是两块350×150×12钢板,平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型。我徒弟考了个第七名。我拿着名单去找一车间,二车间,因为前六名都在这两个车间。车间主任当然都不放人。他要指着这些人完成生产任务。正中下怀。于是我再去四车间,要这个第七名。一开始也不同意。
这个第七名就是我说过的那个解决了口小肚子大的90cm直径筒体双面埋弧焊技术的家伙。担任着埋弧焊工序的操作。离不开。实际上这个人根本不是焊工。来我公司应聘的时候啥也不懂。但是,在考核现场眼睛里很有活儿。把考核场地卫生搞的很好。不仅自己搞,居然还指使其他来应聘的工人一起搞。我看这小子很有才能,就当场点拨了他几句,拿块钢板试了一下,再纠正了一下错误动作,然后上去考,居然通过了。当时我公司考试还不是那么严格。考的又是气保焊。当然这个徒弟回来以后,凡是来应聘的都用两块350×150×12钢板双面成型了。
我向四车间主任保证,这小子哈尔滨学习期间,我每天亲临四车间现场,重点关照他们的双面埋弧焊进度和质量。也就是说我将亲自操作四车间的埋弧焊机。实际上厂里的各式各样的新焊接设备都是我第一个操作,然后编写工艺规程,培训工人,再让工人去操作的。如今等于是我再下车间干一个半月的活儿。当然,不全是我自己干,我跟四车间主任说了,你挑两个工人给我,我来教他们,跟我一起干活,等这小子考试回来,等于又给你车间增加了两个熟练的埋弧焊操作工。让你生产调度更加灵活自如。
四车间主任同意了。
熟练工人,要精心呵护。严格要求。广泛宣传。认真培养。这样,熟练的工人才会越来越多。
即便是打毛刺,也有高手存在。当年我在航空工厂的时候,就用我自己掌管的黑板报表扬过车间一个毛刺钳工。那是专门给涡喷六发动机火焰筒分段打毛刺的工人。这个零件是高温合金的,是个薄板焊成的圆环。用砂轮机打毛刺。别人打毛刺都是笨办法,拿着零件往砂轮上靠。他打毛刺,手里的圆环套在砂轮上零件在手中旋转。比别人快一倍不止。
所以说,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中有了权力。对生产线上的优秀工人不要埋没。尽量给他们培训和挑重担的机会。让让他们能有上升的空间。
我那个国企听老同事们说,现在工人学历都挺高,技术水平下降。
技术人员的学历更高上去了,可技术指标全部都下来了。
国之瑰宝
说实话,我看了真的很激动。在工业生产中,熟练技工的价值绝对远远超过一般技术人员。
"我跟厂里要我们公司焊接五虎上将的第一名,没给。最后把第五名给了我。这小子被公司送到奥地利培训。算是开了洋荤。大家羡慕的不得了。"
技术人员的悲哀.技术太好了以至于不可替代的时候,就被定死在那个岗位了,反而失去了机会.
跟老板有些私人关系,老板开公司的时候带上我了,主管技术工作,就一直在那个岗位上干了下去,出差培训见客户都没我的份,工作十几年一点专业外的资源都没积累,虽然在待遇上老板没亏待,但是事业发展跟当初想象的差太多,而且技术换代很快,最后玩不过二十岁的小伙子了,只能离开。
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工人中,47.6%拥有大学以上的学位。
估计考数理化都考不过中国的中学生。我见过美国的高中课本,数理化只是基本概念,作业题中计算题太简单了,一点弯都不用转,唯一的优点是很多题目需要查资料,但是这在现在网络时代就太简单了。
的所谓工程师基本就是扯淡工程师,实际状况处理屁都不会,一张嘴倒是能扯的很,心思都是在怎么讨好上司偷懒混日子,技术神马的,到这种人脑子里都成浮云了。
出国了也有30%回来的。
其他国家不是最烂就是更烂。我中华帝国的高中 每天在题海中畅游,把初等数学那点东西反复练习烂熟于胸,乃是世界一等一的教育,以至于全世界人民都挤破脑袋要来中国留学,造就了补习学校如新东方的巨大成功!
为了把我国工科教育的先进经验传播到全世界,麻省理工出版社发行了“中国优秀教材影印版”,还有许多求知若渴的外国学生直接去盗版大国印度邮购盗版书籍。
中将:1辆99坦克能买几十辆59 59也就几十万块
59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