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下回,再无分解 -- 奔波儿
订阅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号,昨日读到一篇纪念文章,是关于袁阔成先生的,两周前的3月2日,老人家走了。
闻听这一消息,心中颇为震惊。前阵子去朋友家拜年,从他那儿拷贝了几十个G的评书。刚听完连丽如讲的《鹿鼎记》,这些天正在听的就是袁先生讲的《三国演义》。没想到,声音犹绕耳边,而说书人却已驾鹤西去。
读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先去一同学家把带来的午饭热好,吃饱喝足,俺们就一起挎着书包出门,一溜烟摸到隔壁小巷的一家窗户根下,定定地立在那儿,竖着耳朵,听屋内的收音机放的《三国演义》。在袁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述中,俺们知道了黑脸的张飞、美髯的关公、善哭的刘备、奸诈的曹操、无敌的吕布、忠勇的赵云、骄傲的周瑜、智慧的诸葛……俺们沉浸在那些有趣的故事中,对面前的风霜雨雪浑然不觉。每次,当袁先生讲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俺们都会长长叹息一声,然后带着无数的疑问和期盼,心不甘情不愿地向学校走去。如果当天下午的课堂上走了神,那肯定是怪袁先生的故事太吊人胃口了。
斯人亦已去,托体同山阿。一路走好,袁先生!
袁先生只能说三国,三国只能袁先生说。
以前是这样,以后一定也是这样。
那沉稳的嗓音,阔达的气度,和三国的气氛匹配得天衣无缝。
久闻袁老大名,却一直未闻其声。
我辈生的太迟了,错过了评书的黄金时代。
犹记得中学时代,学业繁忙,无暇看电视,又没有互联网,偶然淘到一本刘兰芳的旧本《岳飞传》,从此着迷于评书无法自拔。
几年间听了十几套全套的评书,还有零星的一些,最痴迷的时候甚至连晚上上床后都要带上耳机听一会儿。我听过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听过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连环套》、《乱世枭雄》、《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明英烈》,听过田连元的《隋唐演义》,听过连丽如的《康熙私访》、《智圣东方朔》。各当代名家里,没有听过袁阔成和田战义。
评书版的三国演义,我只听过老单的,没有听完,因为讲的不好。并不是老单水平不够,而是他的声音和气质不搭调。单田芳声音偏沙哑,语速缓慢,与紧张、辉煌而又宏壮的三国毫不相称。想象中,袁先生的书应该是恢弘大气,张弛有度吧。
在我听过的评书家里,我比较喜欢刘、单、田三家,各具特色,难分高下。刘兰芳声音清脆,底气十足,思绪敏捷,极少出错。善于说“袍带戏”,能从传统书里脱胎而又不失新意。单田芳堪称多产,以古稀之年录制这么多评书实属不易。单老讲评书时总是侃侃而谈,不温不火,再加上其极具磁性的声音,讲侠义公案书可称无出其右。田连元风趣幽默,再加上功力扎实,听起来别有风味。
优点说完,不得不说缺点,各家都有缺点,而且缺点几乎差不多——可以说就是评书的缺点吧:第一,耗时太久,三十分钟一讲,一套书至少要一百讲,也不乏两百多讲的;第二,剧情入套太深,就刘兰芳来讲是大框架,无非是贤良斗国杖,上山学武艺,边庭御外辱,得胜凯旋归。单田芳则是情节,大抵为清官配猛士,落难逢贵人,深山捕盗寇,盛世辅明皇。一句话,听前知后,毫无悬念。第三,剧情老旧,不合时代,人们可能喜欢传奇故事,但是再传奇的故事听久了也会腻。
中学毕业后,我就没怎么听过评书了,虽然这时候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再也不用每天准点守候收音机了,硬盘里一直存着几十G的合集,当然,也包括袁阔成先生的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
我是今年过年期间听说袁先生的离世的,心痛哀悼之余,不免有些悲伤,袁先生已然故去,几位名家也都上了年纪,尤其是时代的变换冲击,评书的衰落恐怕已成定局。
在祖师爷石玉昆那个年代,说书和听书只能到茶馆里,能有空听书的闲人也不多,受众有限,能传下来就不易,也难以产生较大影响。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建国后广播的发展,使评书可以大范围的传播而为人们所喜爱。在那个电视还是个奢侈品的年代,收音机是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娱乐设备,而作为广播里最吸引人的评书,自然是像明星般受追捧,这是评书的黄金时代。后来的电视时代,广播虽受冲击,但是因为其灵活性和快捷性,使得无法被彻底取代,这可以说是评书的白银时代。今天,我们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的信息也终于可以按需定制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再加上自身缓慢的发展和其他娱乐形式的急速发展使得评书这个曾经的明星,再也无法适应时代了,可能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会消亡,但是却再也无法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力了。
听到袁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又一次提醒自己,快去把那一套珍藏已久的三国演义听一遍吧,可最终还是没有行动,我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心态去听了。
这应该也算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吧,算是好事,略有点感伤。
评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田连元前一阵子出了车祸,儿子不幸死了。几天前看到田在电视台上做节目,嗓子不行了,以后估计也说不了了。现在就剩下单田芳。这老爷子是评书界的常青树不老藤。话说小时候超喜欢他说的《白眉大侠》《铁伞怪侠》《薛刚反唐》等,还听过他说的现代评书《张作霖》。田连元说的《水浒传》也很精彩。
老爸在老家买个了很大个的评书播放机,就像以前老式的收音机大小,而实际上就是个装了个大壳的MP3,晚饭后就背着去外面遛弯。听两段评书,人刚好转回来。挺美的
以前没有记录媒体,要听就只能每天定时守在收音机前。现在,没有错过时间的担心了,也就一天天拖下去了。书非借不看,一样的道理。
我对几大名家的看法和你一样。刘兰芳的书忠奸分明,高亢激昂,适合在午间休息时的教室里听。
单田芳确实多产加长寿,前两年回国出差,居然在出租车里还听到他在讲。他的书适合在晚饭后,一个人一边喝茶一边听,无他,不用费脑子。从三侠五义开始,他说的书基本都是一个类型。适合贩夫走卒们的欣赏水平。
田连元的代表作是“肖飞买药”,口齿伶俐,情节紧凑,一不小心就错过几句要紧话。
袁阔成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说过三国这一部书。空前绝后。我只想说,他风格和三国这部书是绝配。不说了,快去听吧。完了再来谈感想。
最后,对评书的未来我到不是那么悲观,换一种形式,一定还是会延续下去的。毕竟它的优势在于只需用耳,就像音乐一样。而且,他通俗易懂,不像京剧。以前,王刚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风靡一时,那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新形式的评书。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评书一定也会以新的风格和新的内容延续下去的。
如果真是求知若渴,怕是连只言片语都不放过,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还能守候片纸书香实属不易。
借书还有个好处,省钱。现在的出版物真的好贵,而且是光长肉不长骨,一百页没过去三十页的干货多。还好这些年来我背靠图书馆,省了不少钱。
其他几个人是说书,袁先生更像说史。
小时候有段时间评书是在中午12点半开播,放了学撒丫子往家跑,吃饭时间不让听广播,那碗饭转眼就进了肚子。
胖大的威风,瘦小的精神,大肚子蝈蝈红......
很多人喜欢某个先生的书,除了嗓音,节奏,故事之外,估计还是喜欢那种熟悉的感觉,一种游走于你的思维边界上的熟悉,休闲吗,找得就是这种感觉。如同女人们喜欢看港剧一样。
新奇的东西可以吸引一部分人,而老套的东西也可以吸引一部分人,而且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粉丝的忠诚度更高,重要的是,把这个老套炼得炉火纯青,这几位都做到了。
我开始从喜马拉雅上下载袁先生的三国,每天上下班听上一段。
我觉得这是纪念袁先生最好的方式。
各位评书大家都有很多精彩的评书作品,但是听下来后,还是各自的招牌最耐听。
袁阔成的三国
刘兰芳的岳飞传
刘兰芳的杨家将前半段
田连元的杨家将后半段
单田芳的隋唐演义
对了
还有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
不止可以用来忽悠卖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