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未列入元勋名册之一:秦元勋 -- 黄河故人
根据郑力刚的回忆文章,秦元勋的博士导师是Saunders MacLane而不是Garrett Birkhoff,这也比较符合您在文中提到的侧重拓扑学这一点。比较权威的Math Genealogy网站http://genealogy.math.ndsu.nodak.edu/id.php?id=23119
并没有给出秦元勋博士导师的信息,估计得去Harvard的档案馆查询了。
另外,从哈佛图书馆查询到的资料看,秦元勋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题目分别是The Schrdinger's wave equation for the hydrogen atom和Regular families of curves and pseudo-harmonic functions。
感谢您精彩的文章!
你偷梁换柱改成‘爱党’。不要求入党和不要求爱党是一个意思么?你自己树个靶子在这里阴阳怪气发挥一通有意思么?看你发的这些帖子,才真正就是文革里说的‘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刻不忘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为纲’... 你把这一套继承的淋漓尽致,无非就是换个门庭。
另外,大老爷们心态平和一些,有什么立场观点直来直去。说话尖酸刻薄不是男人做派。
先感谢一下桃源客、黄河故人,尤其感谢一下崇山彩云,没有你们我不会写这篇。
秦元勋先生是科学家,同时也是科普作家。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科普作品,例如《几何学通论》、《从算术到常微分方程》。他还翻译了科普巨著《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中的常微分方程一章。
秦先生的科普,是“深入浅出”的典范,常常是一本小册子,从最基本的初等内容一直讲到当前最前沿的研究。《几何学通论》讲到了相对论时空弯曲,《从算术到常微分方程》讲到了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近似解析解。这些都是秦先生自己的研究结果。
秦先生的书也不是纯科普,他自己写得明白,是“给大学生看的”。我的看法,他的书最适合的读者是那种很勤奋题目都会做,但是机缘不好,概念和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搞不清楚的大学生和低年级研究生。读秦先生的科普,会很有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拳的感觉。尤其是《从算术到常微分方程》,我建议所有学过常微分方程的研究生和想读研究生的人都看一看。
秦先生有在自己藏书上签名的习惯。目前“孔夫子旧书网”上有一批秦先生签名的书在卖,都不贵。诸位不妨买一两本放书架上,作为镇架之宝。我已经买了两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谨以此文怀念我们的伟大前辈们。
秦元勋留美不归,也是不得已。他这个人,不会做饭、洗衣和料理个人生活。所以1987年老伴突患脑溢血去世后,一下就抓瞎,只得投靠住在弗吉尼亚的大儿子一家,有个照应。
多年至交的彭桓武先生曾写信劝他回国来生活、工作,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我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以前我还请一个小时工阿姨帮忙做饭,76岁半后我学会自己完全独立生活,买莱、做饭全由自己完成。意思是说你(老秦)现在的年龄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回国来生活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其实彭桓武43岁才结婚成家,61岁丧妻,暮年失子,可谓晚景凄凉。他所谓“买莱、做饭全由自己完成”倒也不假,经常是饭菜肉一锅烩的彭氏乱炖。邻居们早习惯于闻见糊味后上门告警。
彭老关心秦公,还是想帮他解决院士的问题。文革后第一次增选中科院学部委员时,秦公曾响应号召为年青人让贤。多年以后再增选时,秦已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任访问教授,有新的规定人不在国内不予考虑,最终再次无缘。
彭桓武深知核武器突破是千万人协同作战的结果,郁于各种条件,国家的奖励毕竟覆盖面有限,还有相当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地位。他自作主张,用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终身成就奖的100万港元,悄悄设立了一个奖励基金。不申请、不评审,一言堂,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每年奖励2-3人左右,每人奖金3万元人民币,主要面向当年九院理论部在突破两弹中作出贡献的人,少量资助当年与他一道奋斗而现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事或其亲属,如因飞机失事而牺牲的郭永怀的夫人李佩老师。他自已首先划了一条红线:凡已有两院“院士”头衔的人不在他的基金奖励之列,因为他们已享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整整十年,共奖励34人。
秦元勋们所倾心折服的,正是彭先生这种古道热肠和高风亮节。
秦先生为国家做过巨大贡献,晚年去美国养老,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其实也挺好的。至于荣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民”,多么潇洒的人生啊。
等我老了,也去美国养老去。
为把欧洲和北美建设成为中帝国的养老院而努力奋斗!
中X国枫叶花旗特别行政区人民欢迎你
没想到彭有这么多故事。
谨录先生生前名言,以资纪念:
“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科学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重要的项目一定要合作去研究,依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做学问不能浅尝辄止。”
“太灵活对于做科学是不太适合的,因为科学讲究求真。”
“我的理论不是玩票的,理论不是空架子,而是要去解决问题。”
“大概创新是没有规律的,如果有个规律说我们要培养创新的人,就好比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
“主动继承、放开拓创、实事求是、后来居上。”
“成果微不足计,能保持脑力劳动者的本色便如愿矣。”
“革命知识分子的标准太高了,我做不到,我只要求我做一个劳动知识分子。”
“我觉得自己不够艰苦,没有周培源先生勤能补拙的精神。我锲而不舍不足,对科学研究缺乏深入砥砺的精神。” “你看周培源先生有那么多社会活动要参加,到九十多岁还在做广义相对论研究,我比不上他。如果我像周先生那样,再勤快一些,还能取得更多的成绩。”
“我把数理学科院士的合理年龄拿来一比,超过九十的,加起来再除。我算了,我的平均寿命是93.6岁,加减2.8,所以94岁的可能性还不小,我还有三年。”“汉斯贝塔94岁还在发表论文,我要向他看齐。”
最后这个对记者说的算半句吧:
“我给你念三句话啊,是书里没有的,于敏写的——‘所谓宁静,对于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
真是高风亮节
我不是说彭先生,是说管钱的这家伙
就是放银行活期,也该有百分之几的利息吧,10年资助34人,每人3W,这利息完全独吞了的概念呀
或者香港这种地方小钱没有利息,管理费和前几年的利息两抵了?
不奇怪。
“彭桓武纪念赠款”从头到尾由彭先生一手操办,除人选方面偶尔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外,从未假手他人。先后获赠的准确人数应该是36人。
何梁何利奖100万元剩余部分,彭先生用来在云南大学设立以他的好友杨桂宫、顾建中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每年奖励5-10位优秀学生,奖励金额五万元人民币,历时五年。他不愿以自已的名字命名,而把荣誉让给他的老朋友。
彭先生去世后,遵照其遗嘱,515克黄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赠送军博;遗体在北京医院接受解剖;先生一生所余积蓄近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用赠款设立"彭桓武奖金",作为对研究生的奖励基金。
兄台澄清得好,我道歉,差点把不实之词施加到彭老先生身上。
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