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35):阅读“冷战” -- 本嘉明

共:💬207 🌺1285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茗谈(135):阅读“冷战”

以我们民科的能力,“反思冷战”这类大话是绝不敢说的,所以只是在学习史料的基础上,自己一点薄弱的思考,仍然属于“阅读”的浅层面。

(一)

目前西方有两种说法:

一,以乌克兰危机为标志,欧洲正在进入“冷战2.0”版。

二,目前的中-美关系,类似于一战前夕的德-英关系。

事实上,冷战的渊源,确实要回溯到一战之前,所以我们从那里说起。

英帝国的失败,我的看法,一个原因是没有“细分”它的殖民地。伦敦对于所有殖民地一视同仁,就是无止境地压榨,而且对殖民地贪得太多太滥,从而断送了帝国的命运。

因为你仔细区分一下,就可以发现,大英帝国的所有殖民地里,北美洲大陆是最好的一块。如果英国能花50--100年时间,主动把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和1/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那么英帝国就拥有“两块横跨大洋的本土”,不再是所有的鸡蛋都在不列颠群岛这一个篮子里,这会带来几个效果:

1)美国将不可能存在。在美洲的英国后裔可能会最终独立(就像葡萄牙王子带领巴西独立一样),但不可能反英。

2)为维持两块本土之间的牢固联系,将有一支极其强大的舰队,而且其中一半战舰在美洲建造。

3)英国人口和文化的发展将没有限制。

其实二战前日本经营满洲,就是如此,满洲拥有与日本本土一样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直到今天,马来西亚的国土也是隔海有两块的。

英国的悲剧,在于“离天堂太远,离(欧洲)大陆太近”,当英国民风强悍时还好,一旦大陆有更强大的陆权国家,比如拿破仑之法国,希特勒之德国,英国立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得不借助法国这块“英国的门板”,从而任自己的陆军卷入大陆战争。但英国人始终不愿意放弃已经“文明开化”的不列颠群岛,凡出去冒险的殖民主义者也都梦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英国没有“及时走出去”,把北美洲从大片的殖民地里提拔出来“单独栽培”,带来了两个后果。

第一,到北美的欧洲移民,鱼龙混杂,不乏反英和黑恶分子,为将来的造反准备了人力基础。英国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第二,美国独立后,英国其实已经失去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到1850年之后,由于各殖民地的被奴役人民之中,受欧洲教育的精英人士增多,社会主义思潮涌动,导致各地的民族主义兴起,英国管治各殖民地的成本急剧增加,很快出现了“倒亏”现象。而每处殖民地的英国总督们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此地牵涉到帝国的“核心利益”,绝不可屈服于当地的民意,放弃任何一块。这等于是一个房地产集团公司里,亏损的分公司越来越多,大家都吃总公司的大锅饭;而总公司最值钱的土地储备------北美洲,又被法院收走,这还怎么办?

到了南非“布尔战争”时期,英国的长期亏损,已经无法掩饰。当时英国为了换取德国的合作(不去支持布尔人),在葡萄牙所属殖民地/中国事务等方面,曲意逢迎德国,这导致了德国越来越热衷于“恫吓战略”,想不战而从英国捞到好处。而所有欧洲强国人人自危,开始不约而同地在欧洲试图建立“卫星国圈子”,即自己周边的缓冲地带。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斯大林在二战结束后大肆建立环绕苏联的“卫星国屏障”并触发冷战,并在今天同样主导着普京的行动。

(二)

一战中多数国家的陆军,成型于拿破仑时代,那时候各国军队(陆军)是专业部队,士兵长期服役,部队少而精,军纪森严。到了一战前夕,欧陆各列强基本转变为“非专业陆军”,即大规模临时征召(总动员),部队数量会急剧膨胀。由于紧急征召的规模太大,不可能“烽火戏诸侯”地玩票,所以当时的铁律:动员即宣战。这个总动员规模多大呢?一战前法国人口近4000万,参军适龄人口590万,凡满20岁的男丁几乎全部要服役,3年后退役转为预备役,所以战争开始后总动员一下,正规军由80万立刻达到400万员额。德国人口6500万,适龄人口970万,总动员后很轻松把87万军队变成500万。这样规模地折腾社会,折腾完了说没事了,大家把枪交上来,回家吧------可能吗?

整个一战,参战军人6500万,每次绞肉机战役都战死上百万人,就是靠大规模的“非专业陆军”打出来的“世界纪录”。

英国本土在1914年的人口是4600万,但土地狭小,已经无法蓄养更多的人口,即便这些人口也严重依赖海外殖民地供应食物和工业原料。由于英国是海军优先,陆军基本任务是搭船到各个殖民地去镇压人民起义,就是个“大号的海军陆战队”,因此英国陆军居然仍保持了”专业陆军”体制,人数少但比较精干,尤其是不断在殖民地”反恐作战”,实战经验丰富,擅长海上长途包抄和登陆作战。但英军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军委轻视陆军,压制陆军规模(据说是害怕再出一个克伦威尔),使得英国陆军的动员扩编能力不如其他国家。其次,英陆军主要作战方式是小部队反恐,对于大兵团作战很不适应,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参谋部(大战役)作业水平不太高,因为平时没机会演练;二是反恐作战时,基层军官自由发挥的机会很多,大兵团密集协同,不允许基层自由发挥。第三,英军内部的办公室政治斗争颇多,老绅士们那点小心眼儿,你懂的,加上大战役以前从没见过,带来的后果就是指挥谨慎,过于小心。第四,英国人的特性,比较僵化执拗,英陆军的改革尝试不多,军官晋升刻板缓慢,带来的问题是高层(军级以上)指挥官年龄偏大,长期流连都市,没有野战经历,已经吃不了苦。英国远征军开赴法国前线,一个军长Grierson走在半道就病死了,年仅55岁;1914年8月下旬战事开始吃紧,远征军参谋长Murry稍微忙了几天,立刻趴下。

(三)

“非专业陆军”体制(总动员体制)的出现,使得任何一国赢得战争的第一要素是“人多炮多”(注意不是“人多枪多”),这在二战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美国独立那会儿,英国似乎还没有这种“多占地,多生娃”的小农意识,但沙俄和日本从1000年前就有这种直觉了。

接下来说一战前夕的德国。

德国的悲剧,是要么不开打,开打就必须同时左右开弓,既扇法国,也扇俄国。因为那哥俩也不傻,内什么,你今天打那家,明天肯定打我嘛,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战德国算打得很好了,只有个猪队友(奥匈帝国),等于单独对抗英美俄法意,被人家围殴4年,虽然言败,本土毫无损坏,还要怎么样?

德军的优点是:

1)训练刻苦。比如说德国海军,成军很晚,但无论是武器和训练,都赶上了英国海军的水准,英国仅仅靠数量压制德国。所以不要迷信啥子“百年海军”,你认真做,不贪不懒,就能速成。

2)全民尚武。日尔曼人在欧洲,属于英国法国以下的二等民族,为赢得荣誉,军国主义思潮严重。

3)全民支持战争。列国原计划打半年,结果打了4年,如果没有全民(包括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的倾力支持,重重封锁中的德国坚持不下来。

4)敢于一上来就使用预备役部队。法国按照自己的经验,预测德军主攻方向有45个师,实际德军有87个师,因为德军每个现役军后面都配一个预备役军。预备役部队通常战斗力较弱,但德军的大胆配置,在跟随大部队后表现不错。

德国的动员能力,是列国中最强的,一旦动员令下达,全国进入“春运”,150万大军拥到边境,繁忙铁路线每10分钟过一列军列。但德军有几个缺点:

1)演习害人。德军自普法战争后,40年没有打仗,练兵靠实兵演习。但演习既锻练了部队,也毒害了部队。

因为演习的想定外部条件比较单纯,而且判断胜负靠量化指标,2个师肯定打赢对方1个师,所以指挥官们倾向于集中兵力。但实战中,非军事的干扰因素很多,比如说由于政治外交原因,这个中立国不许碰,那个路不能过。欧洲地少人密,小国众多,文官们又喜欢显示自己凌驾于参谋部至上,党指挥枪嘛,周星星政委们的各种要求既外行又无意义,部队的实际展开大受制约。

其次,演习不能磨炼各级指挥官的“战场本能”,即“洞察力”。过去的战争,面对不可测因素太多;今天的战争虽然有卫星/无人机/空中支援,但敌方的欺骗/干扰手段也很发达,所以指挥员还是必须在情报不全的紧急状况下果断决策。单一的演习不但无助于培养这种独立指挥素质,甚至会弱化基层干部的灵活性。

2)参谋人员权力过大。各国司令部对于老迈的司令无法胜任繁重连续的指挥作业,对付的办法各不相同。德军的做法,是参谋部中级军官拥有实权,代替70来岁的元帅和60多岁的军长指挥,战事紧张时甚至连表面的请示都免了,反正老头的印鉴都在中校的抽屉里。

3)各将争功,主帅优柔寡断。

由于以上的缺点,德军在德国境内的动员,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等跨出国境,面对计划外的阻扰,就迅速变得迟钝,这是开战头3个月德军原定的战略企图遭遇失败的主因。

通宝推:随性自在,金口玉言,看得真过瘾,范进中举,
家园 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

英国工业从天下第一跌到天下第四,天下第二德国觉得可以从英国身上割肉了。

天下第四英国,拉拢恐吓天下第三的法国,一起对付天下第二的德国。双方势均力敌,打得不亦乐乎,让天下第一的美国摘了桃子。

今天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其实就是当年列强对英国的态度。

俄罗斯衰弱了,西方各国群起而攻之,美国挑头,连波兰都迫不及待想坐上餐桌,从俄罗斯身上吃肉喝血。

这个就是西方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受“列国自有疆”的思维定式,很难跟西方人很难相互理解。

西方人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认定中国人也跟他们一样,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为西方人也最尊重对方暂时的衰弱。

家园 历史上能成功搬家的真不多

从现在的结果看,当时英国把一半的家业搬到美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具体执行起来要靠具体的人。然而问题就来了,当时美国的生活水品不如英国,那么谁去呢?掌管生产资料的人会去么?他们不直接去,会派代理人去么?代理人不想去会派代理人的代理人去么?最后总是有人去的,但是中间遥控指挥的成本谁来买单呢?搬过去的一半资本还能在当时当下产生和留在本土的另一半资本同样的收益么?

感觉这个问题就像历史上有远见的皇帝想迁都,长远看是好的,但是总要费好大周折再能半哄半骗地拉上政府一起走,应为政府也是人组成的。有了正确的路线就缺能办事儿的干部。不要说像明成祖那样去冷飕飕的北京,就是南下去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也不容易呢。这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再后来宋太祖就没走成。前些年有叫大国崛起的纪录片,从荷兰讲到西班牙,再到英国。当时我就想这些宗主国当时有那么大的殖民地,随便搬搬家也比现在混的要好多了。可能是跨度太大,距离太远吧。不知道世界上成功迁都最远的距离多远。从南非到河南算不算?

家园 英国有两个致命问题:一是海岛,二是只会分化,不会同化

跟中国或者俄罗斯对比就知道,英国岛国地理限制住它的发展,如果英国人占有法国或者德意志的国土,说不定几百年时间内做到一统欧陆。

跟中国人的同化手段相类似,英国人的分化权谋和手段也是世界一绝,它到每一处都去挑拨各种文化种族力量互斗,却拙于整合各种文化种族充实大英帝国自身。

所以北美对于英国来说只是一个殖民地,而不是都护府,更谈不上是河朔。

家园 中西方思维不同

西方人实用主义,长得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对不起,你就是鸭子。长得像弱者,做事像弱者,嗯,那你就是弱者。

强者应该不停展示自己的强大,让别人明白招惹自己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误会”,于人于己都方便。

你是强者,你就应该这么做。

你老中这么强了,竟然还不露肌肉、放狠话?你还慈眉善目地跟混混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那你就是个弱者。

是弱者我就毫不犹豫地搞你。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丝毫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原因。

结果中国人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忍无可忍,让无可让,奋起一击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

这就让西方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疑惑:原来你是真强啊,可你为什么不表示出来呢,你早点展示力量不就没那么多“误会”了吗?

因此西方得出了一个合情合理、但又错上加错的推论:他很强,但他自己不知道。我们要继续向他灌输“他依旧很弱”的观念,千万不要让他意识到自己很强。

通宝推:empire2007,加东,特里托格内亚,李根,随性自在,卢比扬卡,
家园 冷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从来都是,别以为世界大战以前欧洲人

别以为世界大战以前欧洲人都是和平相处

也别以为战争以前都是和平相处

战争是人类的主题,打仗的时候当然是战争时期,和平时期也是战争时期,只不过叫准备战争时期,或者叫冷战时期

所以,不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因为过好日子就不能吃苦了,就怕死了,就不能打仗了

比如你说的“如果英国能花50--100年时间,主动把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和1/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

问题是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为什么主动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

除非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日子比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好,对吧?

可是不列颠群岛的大本营,要是大本营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那还怎么统治殖民地?

如果大本营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殖民地肯定造反,有木有?

所以,你的逻辑推理沙盘推演有一个假设你忘了说了,那就是英国人都是机器人,或者有着继续革命不停步的精神,继续革命,继续斗争,让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就跟早年“五月花”号上的人们一样在不列颠群岛上活不下去,而且还非得是活不下去,因为那年头不仅过大西洋有生命危险,到美国生活也不是享受民主人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为那时的资本主义还没今天的成功呢

家园 这话就绝对了

如果当时正好有场大瘟疫,或者日本算命瞎子算出来,英国比日本列岛沉得还要早,那么英国人自觉迁移是可能的。总不能当第二个“亚特兰蒂斯”吧。

家园 好,你这话不绝对,英国人自觉迁移是可能的,啥啥都是可能的

啥啥都是可能的这话绝对吗?

其实呢,你没注意到你说的跟我说的一样绝对,因为条件都是大不列颠岛上的日子不好过了

大不列颠岛上有大瘟疫,日子不好过了

大不列颠岛要沉没,日子不好过了

只不过你说的可能性更绝对,因为你说的可能性是“有场大瘟疫,或者日本算命瞎子算出来,英国比日本列岛沉得还要早”,绝对是极端情况

可惜的是你可能注意到了,因为你这里说的是“那么英国人自觉迁移是可能的”

你忘了你原来用的是“主动”了,现在成了“自觉”了,被迫“自觉”了,被大瘟疫和沉没逼的“自觉”了

怎么不说“主动”了呢?

被大瘟疫和沉没逼的“主动”了不是更好吗?

总之,你原来说的“主动”移民1/4的目的跟这里“自觉迁移”的目的不同了

你原来说的“主动”移民1/4的目的是保持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这里你说的“自觉迁移”的目的是躲避“有场大瘟疫,或者日本算命瞎子算出来,英国比日本列岛沉得还要早”

当然了,躲避“有场大瘟疫,或者日本算命瞎子算出来,英国比日本列岛沉得还要早”也可能达到保持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目的

可是,这还是“主动”吗?

是被动的了吧?

是因为“有场大瘟疫,或者日本算命瞎子算出来,英国比日本列岛沉得还要早”的被动的迁移吧?

总之,都是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对吧?

只不过我没具体说怎么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对吧?

你给出了具体的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那就是大瘟疫和大不列颠岛超模,对吧?

你跟我说的是一样滴,那就是要“英国能花50--100年时间,主动把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和1/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是需要条件滴,而且是绝对需要条件滴

或者是我说的一般的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或者是你说的具体的大瘟疫和大不列颠岛沉没,对吧?

总之,要人“主动”干什么事情是需要条件,这是绝对滴,有木有?

比如说要“英国能花50--100年时间,主动把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和1/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是需要条件滴,这是绝对滴,有木有?

或者是我说的一般的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或者是你说的具体的大瘟疫和大不列颠岛沉没,对吧?

而且你说的也是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对吧?

只不过你用的是具体的大瘟疫和大不列颠岛沉没的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对吧?

可惜你忘了不列颠群岛上3/4的人了,你要让不列颠群岛上3/4的人死于大瘟疫或跟不列颠群岛一起沉没吗?

你忘了你说的是“英国能花50--100年时间,主动把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和1/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大瘟疫,有木有?

50--100年时间!!!!

大瘟疫的黄花菜都结冰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有木有?

英国沉没,有木有?

50--100年时间也许够用,可是你把不列颠群岛上3/4的人口和2/3的工业留在那里干什么呢?

所以嘛,你原来也是绝对滴没考虑大瘟疫和大不列颠岛沉没,因为不然的话你就应该说把不列颠群岛上4/4的人口和3/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希望我给你掰开来了也揉碎了,你说的就是我说的,我说的是一般的,你给我提供了具体的可能的例子,明白吗?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美洲也大瘟疫怎么办?

美洲就一定不可能沉没吗?

拿大瘟疫和沉没说事有意思吗?

我怎么觉得拿大瘟疫和沉没说事挺绝对的呢,因为是极端情况嘛,有木有?

还是拿极端情况说事却没意识到还是在说你不列颠群岛上的日子不如殖民地的日子好了呢?

你自己说说看我说的对不对呢?

家园 拿破仑军队就是典型的全面动员军队。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之一

就是打破了军队只能由贵族为主组成,而是全民都能成为军人。

家园 专业军队

定义是长期训练,长期服役的陆军军人,基本被训练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机器人地步。火绳枪的“三段击”,要求敌人冲到眼皮底下,动作都不能走形。这样训练后的军人,只要有一个小队的人数协同,就以一当十。网上“三段击”的电影片段很多,不妨找来看看。太平天国时,洋枪队的军官是英国人,士兵是吕宋人(菲律宾人),太平军也有洋枪,但每次都是洋枪队以少胜多,就胜在训练。

这样的训练,3年服役是不够练的,3年退役时还只是半成品。

“非专业陆军”的缺点,是常备军战斗力不够,万一有大事,必须动员(把退役士兵都召回,扩充军队),而动员意味着和平努力已经放弃,国家权力转移到军队(总参谋部),接下来99%就要开战。如果是专业陆军的国家(如英国),就可以再尽力和平挽回。

但一战打到第二年,英国就变革为“非专业陆军”,扩军到200万。因为在动辄千门大炮面前,再精英的陆军也经不起消耗。

专业陆军的另一个优点,是军纪比较好,自我感觉好。德国陆军被英国人讽刺为“一群老百姓”,当然看低一头。

家园 历史上成功搬家的基本都是别打跑的。

要英国人搬家除非拿破仑再给力一倍,给力到英国人无法抗衡的不得不考虑给自己留后路的时候才可能。

不过就算那样估计还是不够,拿破仑得来次成功的登陆战还差不多。

家园 是的,美国就是嘛,不然谁上五月花飘洋过海还有生命危险?
家园 原来你已经说过了,我上面重复了同样的意思,楼主说我绝对了
家园 应该是不愿意同化

同化意味着要让出一部分利益,分而治之更有利于压榨,这是西方文明的老问题了。

家园 各国民族有自身的选择。同化是正确的道路,却是最难走的道路

可以用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台词来说: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It was too damn hard!

一般国家或者民族没有中国这样的综合能力,真玩不转。玩分化,短平快,高杠杆,有高回报,同时有很大的副作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