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35):阅读“冷战” -- 本嘉明

共:💬207 🌺1285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搞不了

小胡子完全是在培养军队后备役,那个青年营制度实际上就是准兵役训练。军事训练比如投弹啥的说实话除了打仗也都用不上,跟补习班效果差不多,唯一区别在于一个练脑子一个练身体。

而且那年代家家n多孩子不当回事,现在搞训练要是伤了……

家园 这些都是近因,,不是战略考虑

而且拿破仑也没料错,英国后来大大受制于美国的崛起,完全没有了战略缓冲。只不过得益的也不见得是法国就是了。。。

我记得有人详细描述过这个问题,是谁不记得了,好像是张文木。

家园 1801年,世界离被瓜分完还早呢

当时情况没后人想的那么多,舰队不行欧洲大陆的兵就没法运过去,卖了还有钱,被人抢了啥都没有。

就跟老毛子卖阿拉斯加一样,守也守不住,被抢了就白搭不如卖了。

家园 看看这篇,还行

http://wheretofly.blog.edu.cn/home.php?mod=space&uid=1554708&do=blog&id=95753

看完还请继续指点一二

家园 这种文章,就是明显的刻舟求剑分析法

分析本身头头是道,关键问题在于都是以结果来反推当时的决定。而真正决策者都是根据之前以及当前的形势作判断。按照英语语法,就是时态全错……

而且就算真当事后诸葛亮,拿破仑的战略也完完全全是错的,因为其放弃了海外专攻欧洲大陆本土。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就在于基本垄断了海外贸易,在大航海时代吃了大头。海贸的利润用于维护发展殖民地经济体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相比较法国醉心于陆上强国,德国后来的战略其实才是对的。砸锅卖铁搞舰队争夺海外殖民地,目的就是为了拆了英国殖民地经济体系的根基。可惜已经晚了,哪个国家要是在18世纪跟英国这么针锋相对的干,有没有日不落帝国还是个问题。就算失败了,德国人的两次努力也最终搞破产了殖民地经济体系,给美国人做了嫁衣。

家园 葡萄牙迁都巴西

葡萄牙的老巢被拿破仑占了,葡萄牙王室跑到巴西,大幅提升巴西的政治地位,拿破仑被赶跑以后,葡萄牙人不干了,巴西一个化外之地,怎么能跟我们平起平坐,逼着王室迁回葡萄牙,结果巴西人就独立了。。。

家园 刻舟求剑,确实如此

很多人都有这个坏习惯,讨论事件变化时从来不考虑时间。或者说,只拨动自己的时间,却将别人的时间都停下。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都是拿着书本做应用题的坏习惯。

就好像讲搏击技巧,你说这样可以解决那个问题,那边就说你这样我可以那样破你。我知道你那样可以破我这一招,但是你最初的姿态不是这个样子,我出手的时候你已经变不过来了。你要是能变过来,我又不会用这招了。

很多历史问题讲不清楚就是这个原因。

现实中只有很少的一些情况是由于对方故意胡搅,大部分情况就是陷入了刻舟求剑的误区,只有自己的时间线,没有别人的时间线。

拿破仑放弃北美是巨大的错误。

不用说那么多结果,只讲一个基本原则就知道了:

建设永远比放弃更困难。

扩张、控制一块领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想要了要扔掉,分分钟的事。想反悔?难上加难。

所以,拿破仑的决策是大错特错。

大约是因为他时常需要进行紧迫的决战,所以习惯于玩短平快,各种壮士断腕,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当时的印第安人才是真的惨。他们准确解读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确立了联法抗英的基本外交策略,结果就这样被法国人卖了。

何况,拿破仑就算要放弃北美,放弃也不是这么放弃的。给敌人增加一点麻烦,给未来的敌人也要增加一点麻烦。既然不想为了北美殖民地费劲,那就放任自流,让他们半独立好了。我不想要,但是我不丢,谁想要,我不管,但是我也不支持,有时候机会来了,我还坑你一下,这多好啊。

拿破仑这种放弃很不智。

至于说塑造了一个北美大国什么的,塑造一个大国对大国自己没有好处。因为一个新的大国不止会坑你的对手。

连对手都搞不定,却希望培养一个新的强者来搞定对手,这不是扯吗?这和北宋打不过辽国,却以为自己可以搞定金国,南宋搞不定金国,却以为自己可以搞定蒙古,这都是一个水平的错误。

通宝推:随性自在,
家园 不过拿破仑当时貌似也没辙

之前法属海地奴隶叛乱了小十年,拿破仑派了4万兵去镇压,结果连主帅都死在黄热病上。西班牙美国英国再加上本国奴隶乱成一锅粥,不卖掉,很有可能就被人把地盘抢走。而且那时候除了去东海岸的新教徒因为教育程度高点也崇尚自给自足才种田,基本上没人对殖民地建设,一般都是开了种植园然后留下工头加奴隶后就等着收经济作物了。

这种战略上的选择其实很难,也不好说对错。从国策上来说种田派武装羊其实很危险,一般能活下来的都是走武装狼道路。就跟日本重海还是重陆一样,拿破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欧洲大陆以陆军为主,从结果上也不能说他错了,当初要是在俄国取胜,欧洲大陆就统一了……

还有个例子就是日本的北上还是南下,一个啃骨头一个吃肥肉,要是能跟小胡子一起把苏联灭了,战略上基本上就立于不败之地。顺着时间线走,这种选择题其实没有正确答案的。

家园 确实很艰难

保留在自己手里就要多操心。

我看当时的状态是不打算多操心了。当然这就是纯粹个人臆测了。最后拿破仑这哥们直接就弄走,结果什么都不用操心了……

家园 总体来讲,本大的思路,总的方向倒是没错

但是实施层面问题实在太多,而且历史的发展总是相当诡吊的。

不过,举国迁徙这事以前倒还真有人干过,比如北魏孝文帝。

但是,别忘记了之后的六镇大起义和河阴之变。

家园 茗谈(135)-2

西方陆军的战术中,有一种“兰州拉面”战法,玩的有名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

所谓“兰州拉面”,就是在陆战的决战中,使劲抻“面条”,把敌人的阵列尽量拉长,使之变形。因为古代作战,决战那天数万部队列成阵势,要花很大力气,一旦列成,轻易移动不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战局瞬息万变,打起来后又不得不动,真动起来,双方都会出现很多掉链子的事(部队之间的衔接处破断),而训练不够好或士气不够坚强的一方,破绽更多,容易为敌所趁,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大破波斯军的高加米拉战役。而所谓“拿破仑战法”也同样是抻“面条”,敌人没有破绽拿破仑也要“拉”出破绽来。

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又特别讲求阵法,像“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等,大概中国人瘦小灵活,西方人傻大笨重吧,不然怎么羽毛球老是中国赢呢,讲步法嘛。所以我对演义里那些十大阵法,一直存疑。

德国在一战前的战略,就是用6个星期打败法国(如果英国参加,一起击败),然后回头攻击俄国。因为俄国管理落后,道路破败,动员起来很慢,但一旦动员完成,俄军素来在西欧眼里就是“压路机”,可治小儿夜啼。二战后期苏军攻克柏林,美国驻苏大使去向斯大林道贺,大元帅倍儿谦虚地说:“柏林还太近,那啥,以前沙皇已经两次去巴黎出差了。”

从二战初期,希特勒一鼓而破英法联军来看,在一战初期德军也是有可能击败英法的。英国陆军是专业陆军,固然随时准备作战,但兵力很小,第一波赶赴法国的远征军不过10万人。法国军队是非专业陆军,动员后可以达到400万,但动员需要时间。而列国里,德国的动员速度最快,动员员额又大,以快打慢,确实是有机会的。

德国统帅部的统帅能力,固然已经远不如老毛奇和施里芬,但以多欺少,还是懂的。由于取道比利时受阻,德军速战速决的期望破产,小毛奇去职,法金汉继任德军参谋总长后(德国惯例,战时参谋总长代表德皇全权指挥德军),又回到施里芬计划的“务使右翼末梢拂海峡”原则,于1914年10月,在比利时发起攻击,试图击败比利时尚在顽抗的比军,和这一地区的英法联军。于是发生了“第一次伊普尔之战”(The First Battle of Ypres)。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在整个一战中不算太大个事儿,但在英国陆军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英国的上甘岭之战”,挽救了英国陆军的荣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为英国远征军当时能投入作战的部队太少了,而法军自顾不暇,不得不把一大段防线分配给英军固守。这一战,直到11月底,德国做了最后的努力后方才终止------这最后的努力,就是德皇亲自指挥普鲁士近卫旅发动攻击,但仍未突破英法军的防线。

在战斗期间,最高时德军占有5:1的压倒优势,而兵力单薄的英军死守不退。到11月2日,英军已经残破不堪,第七师奔赴法国时有1.23万人,此时只有2400人了。德国普鲁士近卫旅进攻时,对手正巧是英国第一近卫旅,两支8341部队对打,打到最后,英国第一近卫旅剩余兵员只能缩编为一个营,只是由于德国近卫旅部分部队在森林里迷路,才让英军侥幸守住了阵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是一场“士兵的战争”,双方的统帅都昏招迭出,全靠火线上的士兵傻楞楞地死磕,谁磕赢了算谁。而在火线上,英国兵太少了,这是没有后援,没有纵深,没有退路的,一条单薄的”灰色线”(英军的军服是灰绿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军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尚且没有击败英军,一个原因是德军在这里使用的,是新动员的部队,虽然多数是以前服过正规军役的退伍军人和后备役,当了几年老百姓,养家带口舒服惯了,战斗力毕竟不如常备军。

第二,就是德军基层指挥的古板。由于和平时期靠演习练兵,而演习的机会(预算)是有限的,因此德军只演习攻击,攻击成功后怎么办?打都打进去了,连长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办,就不演练了。结果在10月底,德军苦战后夺取了Gheluvelt镇,英军刚被逐出,立刻拼凑了少数增援部队,马不停蹄反击,打了德军一个猝不及防,又夺回了阵地。德军在战争初期,老是出现“进攻得手后,反而部队无所适从,近于瘫痪”的奇怪现象。所以说,基层指挥员只能靠实战培养,不能靠演习培养。

第三,是英军的士气。双方的士气都没有问题,而英军在跨海的异国,身后毫无支撑,战友大批阵亡的绝境,仍死战不退,就更显得坚强。我们一般认为,帝国主义的军队,基层士兵来自于社会底层,是不会有真正的战斗精神的,但英军普通士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一战中表现出的骄傲和坚定,是不可否认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四,是英军的专业。由于民主体制的低能,英国陆军的武器更新非常缓慢,1908年时,陆军部(War Office)规定,每个营仅允许配备2挺机枪,因为机枪太费弹药了。这样,一战开战时,陆军部队的机枪和火炮非常不足,由于和平时期英国的军工厂习惯于拖后交货,英国陆军的炮弹一直库存不足(但这样省钱,军部是默许的),所以才打到1915年春,就闹起了弹药荒,直到1916年才真正缓解。所以在伊普尔,英军的武器,就质量和火力强度而言,都落后于“大陆军主义”的普鲁士人。但英军士兵服役期长,训练较好,有一个绝技,就是“李-恩菲尔德步枪每分钟15发快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单发击发,要不断拉动枪栓,每分钟能发射15发,需要严格的训练。

但步兵携带的子弹数,最多只能支撑10次左右的15发连射,效果当然不如真正的机枪。

通宝推:pulque,西瓜子,
家园 这个拉面条的战术恐怕毛子玩的最好,而且专门为此设计他们的

而且专门为此设计他们的坦克,大名鼎鼎的T34坦克加满燃油,再加上外挂油箱,可以跑400+的航程。德国人的3号4号都只有200左右的航程,老虎更是退步到100+左右。

在卫国战争的中后期,毛子的进攻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这一优点。他们常常投入全部坦克瞄准一个突破口,然后等到德国坦克反击上来后。全军突然收队,然后沿火线横移上百公里。由于德国人的坦克在最初的反击中已经耗尽了燃油,当毛子的坦克部队从第二突破口发起进攻时根本就开不过去。常常眼睁睁的看着毛子如入无人之境,完成突破切断其供应线。

这个可以说是拉面条战术的坦克版吧

家园 综观英国陆军的表现

如果把英国陆军比喻为一根扁担,那么在历史上,它常常被压弯,却没有折断过(局部失败/投降不算)。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英军被对手拉了面条,但这根面条很韧,拉成龙须面了,都没断。这次战斗,被英军视为“民族之战(盎-撒对决日尔曼)”,“专业陆军与非专业陆军之战”(也就是“剑与菜刀之战”),英军打到最后,残部重新编组,军官和士兵互不认识,照样并肩死战,属于有血性的。战后检讨,如果英陆军的装备好一点,后勤充分一点,整个一战不至于死那么多。

每支胜多败少的军队,都有可取之处。今天的美军,自称在陆地上尊重解放军,但大家不要自大,真交手,如果美军守解放军攻,解放军很可能输;双方各自对攻,胜率可能也是一半一半。

家园 旧中国上海的租界

英美合并为一个“公共租界”,法国有独立的“法租界”,一比就比出来了。法国人跟旧中国人很像,贪腐之盛,黑社会大亨如黄杜,横行于法租界。英国人阴沉刻板,相对清廉。

其实英国人在殖民地也很好混日子,人上人嘛,当高级公务员,整天干不了几件公务,凌晨打马球,晚上泡吧,但他们好歹以大英帝国的利益为重。但法国人贪得多,凡事出于私心,损公肥私,真干公事又马虎敷衍,时间一长,就比下去了。

其实就民族性格而言,英国人和德国人(外加北欧人)都有些神经质,整天揪着心,狼爸虎妈型。法国人和南欧人虽然怂,日常生活中会放松自己,悠着点儿,干正事是混帐一些,但外人看着比较可爱,属于“人性教育”型。

家园 有点因果倒置

其实中国原来也是以力服人,不然不会从区区河南一地扩张到现在的版图,不然吃撑了修长城烽火台戍边。对于欧洲诸国来说,自己城邦不过一县之地,为了生存必须展示肌肉,战争的震慑作用远大于其实际意义,敌人降服就算完事。这点也可以在日本战国时期各地大名战争中得到印证,除了大魔王织田信长外其他大名间的战争都符合这一逻辑。

中国作为很早就大一统的国家,根本就不需震慑,但是周边小国会恶心我们,时不时的袭扰烦不胜烦。我们战争是一劳永逸的逻辑,斩草除根。一旦战争没有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即使是赢了也是输,所以中国官员对于周边袭扰习惯于赎买和招安,以小换大。这一原则后人都是继承的,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发动灭国之战,认怂保平安就是既定方案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