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浴血腾飞的龙 --一个抗战的框架性描述 (之一) -- 史文恭

共:💬258 🌺3776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南北军阀一丘之貉,保皇小资亦皆亡国之道

武力统一的北方军阀,一罪一功,罪在破坏民主,功在维护统一。

联省自治的南方军阀,一罪一功,罪在分裂国家,功在装点民主。

本质上都是一些不能维护国家利益、无法将国家振兴的亡国奴。

而保皇党和那些小资们的,也都是一些无法维护国家利益、无法振兴国家民族的亡国奴。

家园 his mather's

英文版国骂,是教头的原创吗?

好像是老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里,有一段描写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镜头。舞会上,某官僚操着生硬的四川话教育某土豪:“则四拢虾,你们死窜唛呆!”

家园 战争不是战斗,美苏只能威慑不能直接全面对抗

干预一个四万万人口中国的战斗,美苏要投入多少兵力。到了这个层面,讲国家的实力,也讲道义。抗战胜利后,美苏默许蒋介石集团下山摘桃子,蒋介石有恃无恐,搞内战的情况下,中共虽然实力不济但在政治还有宣传上都是坚持斗争,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的。

美国在中国内战前,还是对蒋介石集团有很大的物资支援力度,也是认为蒋介石会取得胜利的。

美国要取得军事干涉胜利,投入100万-200万军队够用么。政治宣传机器怎么转弯,前面美国左翼人士还在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正义行动,后面没有根据的转脸说中共不不好,不现实?

南斯拉夫在战后转向西方,以及中共在抗战时期与美军延安迪克西使团的亲密互动,也让美国会有一些误判:中国的那方势力上台,都要看美国人的脸色

家园 大势把握基本没有偏差呀

对局势的把握基本正确。

首先,这些分析明确看到了,棋局的演变已成定局,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棋局的最终阶段,但是局势演变已经大体可以确定了。

其次,这些分析对最后阶段的执行困难有所轻忽。忘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对形势过于乐观。这是整个推演中最大的错误。不过这个错误比起老蒋一门心思消极等待的犯罪,那是强多了。其实这个错误很容易犯,前两年我也是看到大局已定,掉以轻心,不料大局已定的最近两年才是最艰苦的时期。

具体来说,大略的分析都是正确的。

㈠香港、泰国、马来、缅甸、菲律宾、关岛、中途岛、婆罗洲[、荷印、澳洲、新西兰均有被日军在冬季内占领之可能,在半年内英美均非日本之敌,但只要留得新加坡、马尼拉、达尔文等二三据点,即可在半年后造成对日相持局面,以待日军之敝,然后举行反攻。

实战中,日军迅速席卷了东南亚,并对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毗邻地区发起攻击。只不过日军自身出现错误,其对中途岛、澳大利亚的攻击都失败了。新加坡由于指挥官的无能迅速损失;马尼拉则由麦克阿瑟的副官组织了较长时间的坚守。最后的结果则是日军的冒险策略,在具体要点上扩张了一些战果,但在大的战略上却承受了更大的失败。

㈡英美的总方针可能是对日取守,而对德取攻,先集合英美苏力量解决德国,然后集合英美苏中力量解决日本,而两方面苏联都将是决定力量。如若在数月后欧洲出现第二条战线,便可较快解决德国,这是真正有利的方针,但不知惰性甚深的英美军政人员有此毅力否?

实际历史上,盟国很快就确定了以欧洲为主的战略思想。美国只要欧洲战场吃紧,就会将中国战场的空军抽走。当然,以某蒋为首的中国战场表现极端不给力,也是抽走空军的重要理由。

实际历史上,斯大林多次提出迅速开辟第二战线的要求,但是丘吉尔显然是乐于见到苏联受损的,结果拖延了很长时间。其结果就是苏联士兵大量阵亡在战场上,极大改变了苏联人口的性别比,为苏联在战后的社会危机埋下了深远的伏笔。苏联解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人口结构问题的影响。

所以德国并没有被迅速解决掉。

而这一事实,无疑令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他在战后纵横捭阖维护国家利益树立了信心。

至于老蒋,他只不过是一个连美国驻华代表的地位都比不上的二流半的政治人物。和老毛这样一开始就跻身一流的政治人物不在一个层面。

㈢德国目前进入了进退维谷的歧途,但东线既已无路可走,便有迫使希特勒在东线取守势,在南线或西线取攻势的可能,如此则是希特勒自己造成第二条战线,也就有了迫使英美采取集中主力(英是海陆空主力,美是空军与资源主力)打德之可能性。

土耳其当时保持了中立。德国自己也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巴尔干进行了一定防御准备。这个错误德国没有犯,但是德国还是受了损失。

㈣太平洋战争对中苏两国其利有六:第一,华北华中的敌军势将逐渐减弱,即是说无大举增兵之可能了;第二,国民党进攻边区的可能性会减少;第三,给亲日亲德两派一个致命打击,我们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的可能性更大了;第四,中国民主政治的前途也更大了;第五,苏联可从东方抽调一部兵力向西;第六,欧洲有迅速造成第二条战线之可能。

这一段分析的最大问题刚才已经说了,乐观。因为乐观,所以没有考虑到最后阶段的波动。因为乐观,所以没有考虑到形势变化没有那么迅速的可能。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就是,看到了最后阶段的发展,但是错误的以为最后阶段已经如此发展了。忽略了量变的过程,直接为最后的质变做准备。在实战中的表现,就是操作时机不当,冬行夏令,吃了亏。

整个分析,大略正确,具体时机把握略有不当,非常出彩。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史mm最后亮了

先前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难道真想装mm?

家园 十月革命也一样。

蒋介石该稳不稳。毛泽东占有道义优势,把蒋介石逼到了只有开战。庙算已胜。

家园 这个我不同意

这里各位哥哥妹妹写了那么多,到你这儿解读成了“双方都没有天下为公的度量”,让人无言。两边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我认为这才是根本原因。

双方各打50大板,其实就是否定正确的一方。

家园 还有个沈阳
家园 不是让他回国当总统,而是向他要钱

本来同盟会总部策划的起义多在两广(从外接济方便),对中部重视不够。但是武昌起义之前,四川的保路运动已经把赵尔丰搞得焦头烂额(赵尔丰还是有嫡系武装的,都搞不定),所以两湖的同盟会积极活动,先找到黄兴,10月3日黄兴回复说:“我之前以为云南方面发动革命稍有把握,....对四川而言也能形成掎角之势;..吕天民和刘芷芬两位兄弟来,我才知道湖北的情势更好,并且势在必行,兄弟我怎敢不听从各位的计划....我的行动还不能确定,因为南洋筹款的事情需要我走一趟....”(之前的黄花岗起义,耗费了同盟会大笔金钱,黄兴手头肯定是没钱了)

10月5日,黄兴对冯自由说:“我党此前只关注两广,而不注意湖北,因为长江一带无法轻易飞入,补给运输也不方便,并且没有可靠的军队,所以不愿在湖北主动发难,现在既然有实力,那就应该以武昌为中枢,湖南、广东为后劲,宁、安徽、陕西、四川同时响应牵制,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们其实还是和同盟会总部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起义前熊秉坤才会回复怀疑的同志说:”革命党内虽有派别,主谋者除了孙中山还会有谁?“(这也是孙的意义所在)

不过下面的实际情况也相当滑稽,10月7日黄兴给美洲分部去电催款,孙回忆说:”...黄克强在香港发来一电,因行李先运送至此地,而密电码则置于其中,故途上无由译之。是夕抵埠,乃由行李检出密码,...其文曰:’居正由武昌到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等语。时予在丹佛,思无法可得款,随欲拟电复之,令勿动。惟时已入夜,予终日在车中,体倦神疲,思虑纷乱,乃止。欲明朝睡醒精神清爽时,再详思审度而后复之

(这段回忆对孙的形象没有任何加分,所以应该不是编造的;不过他当时发电也来不及制止武昌起义了)

然后更加搞笑的是,他睡了个懒觉,次日11电才起床,就从报纸上知道武昌起义的消息了

关于刷盘子.....就是今天,去美国打黑工的中国人,会有几个跑到丹佛去?孙是从西海岸往东海岸走,路过此地而已

通宝推:衣笠山麓,北纬42度,
家园 刷盘子说法的出处

中山先生此时虽病急乱求医,四处筹款,但所得则极其有限。东西帝国主义都想利用他,但是又不信任他。中山当时在美洲华侨界的最大靠山厥为‘洪门致公堂’,而致公堂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口惠而实不至。据中山先生于一九一○年(宣统二年庚戌正月二十日、阳历三月一日)‘致美洲同志赵公璧函’,他的第九次起义之失败,实因缺款五千,而‘波士顿致公堂担任五千,所寄不过一千九百余元。纽约致公堂许担任者,一文未寄……’。

  所以近代史书如邓泽如所著‘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中所罗列的十万八万之数,都是‘认捐’的数目,或事后夸大之词,不是实际的收入。这实在不是‘致公堂’诸公悭吝,而是中山的革命原是个无底洞,钞票是填不满的。加以当年华侨社区之中,既无‘王安’,亦无‘包玉刚’。大家都是打工仔,在美国‘排华法’欺压之下,做点洗衣店、餐馆的苦力劳动;终年所得,勉却饥寒。在一身难保之下,支持革命,已尽其所能了。过分捐献,大多力不从心。因此中山先生在辛亥七十二烈土死难之后,他实在已罗掘俱穷,甚至自身也衣食难周。

  同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中山时年四十六,正值壮年。据党史所载,他那时正在北美‘致公总堂’支持之下,组织个‘筹饷局’,到处巡回讲演革命,筹募军饷。但据一些私人记述,中山此时日常生活都很难维持。武昌起义期间,他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Denver亦译但维尔或敦复)一家卢姓唐餐馆中打工,当‘企台’(粤语茶房)。他原先对‘武昌暴动’的消息,并未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同样的起义他已领导过十次了,何况这次的发动者和他并无直接关系呢?可是一天他正手捧餐盘自厨房出来为客人上茶时,忽然有一同事向他大叫一声说:‘老孙,你有份“电报。”’说着,那同事便把那份来电丢到‘老孙’的餐盘中去。中山拆阅来电,不禁喜出望外。原来那电报(显然是黄兴打来的)是要他立刻束装回国。因为革命情势发展迅速,‘中华民国’可能即将成立;一旦成立了,则首任‘大总统’,实非君莫属也。─果然,两个多月以后,企台老孙就真的做起中华民国的首任‘临时大总统’了。

笔者写出上段孙中山先生的轶事,朋友们骤读之下,可能认为是稗官野史。其实这故事的真实性相当高。因为把这份电报丢到中山餐盘内的那位‘企台’,和这家餐馆的主人卢瑞连君,据说在二次大战期间,都还健在美国。卢君的长子卢琪新君曾任国民党中央社‘驻美京特派员’,与笔者老友,名记者龚选舞君曾长期同事并为好友。卢的次子卢琪沃君,曾任‘青年归主教会’的牧师,也是交游广阔之士。他们卢家与孙公为世交好友和同乡同志,可能还是至戚。中山先生当年在他们餐馆中帮忙作企台,原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在那清末民初劳工并不神圣的中国社会,如传说孙总统曾在美国当茶房,恐怕会引起国内守旧分子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孙公讳言之。卢家父子为亲者讳,除向至亲好友,作为革命掌故,笑谈之外,亦未多为外人道。

--唐德刚《细说辛亥革命》

家园 二战站队一说值得商榷,因为是客观而不是主观的

所谓客观的,是指无法掌控踩着西瓜皮出溜滑到哪儿是哪儿,而主观的是指可以自我进行选择做出决定。

相比较日本主动进攻(有主观选择权),从1931年918开始,面对日军的攻势蒋政府除了抗日以外并没有其它选择(客观),当时如果鬼子们抱紧美国大腿不跟轴心国结盟,外蒙古的悲剧很可能就会提前好多年在东三省上演。说的直接一点,当时的蒋政府并没有挑边站队的权力,日本人选完了中国人才不得不被划拉到同盟国一边。如果拿高考来比喻,一边是高分惹得名校争抢具备完全的主观选择权,一边是刚及格服从分配彻底听天由命。

那么,在看穿了整个二战的本质后,作为从1840年以来长期落后挨打的中国,她认识到了面前这场世界性的大战,世界性的洗牌,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全然是一场浩劫,而是一个机会。

1950年以前,中国只是个被动的参与者(换句话说就是随波逐流),无法推动历史大势发展。当时的推动者们是美苏德日。真正开始有能力开始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要从朝鲜战争开始算起。因此你上面这么说就有点过了,所谓的民族使命感以及腾飞的机会之类的东西,添加剂味道太浓。

战争年代没那么多虚的东西,大家都为了能更好的活下去罢了……

家园 双方理论基础差距太大

TG和毛泽东的理论基础是马恩列斯的皇皇巨著,是工业革命+全球视野的产物。

KMT和蒋介石的理论基础(姑且算是有理论基础吧)是三民主义口号+曾文正公全集,基本还停留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范畴里。

双发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金口玉言,
家园 美帝不可能让它抱

因为很简单,日本这个矮子实在是太壮了。万一把美帝这个巨人给掀翻了可怎么好?日本人也不可能一直抱着美帝,原因也很简单,打仗是要花钱的,不打美帝的话,只能是一直靠买资源来维持战争,问题是中国当时在秃子带领下也是穷的叮当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抢的,日本人总不能自己贴钱打仗吧?如果破产了,岂不是等于把身家都当给美帝了?

家园 汪精卫不是选择和侵略者站到一起了么?

我觉得汪精卫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国民党两头下注的结果。以后无论是日本赢还是输,国民党都不会沦落为败亡天涯的地步!

家园 没错,所以选边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

被动选择以后蒙对了,然后要是夸口说什么英明神武的做出了正确的历史抉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