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 太乙仙工

共:💬21 🌺35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一 取经何以要当回事?

这个坑里将填上有关取经的料。河里关于《西游记》的文章已经不少,又来讲取经,好像话题不够新鲜,惭愧惭愧。不过稍微担待一下,听俺解释。

拿取经当回事,就是拿真经当回事,本坑的填料都要以“取经”和“真经”为核心来搅拌。这话似有反讽之意,好像原著没拿真经当回事似的。翻到第98回,明明写着“现付去唐朝《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卷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真经的总账清清楚楚;取经路上,多少美色诱惑都没往唐僧眼里去,说明真经已受到足够重视。

仙工也来讲取经,不是要指摘原著,而是顺着“取经”的思路琢磨自个儿的事情。打个比方,市面上出了部畅销小说《赴宴记》,通篇讲主人公赴宴路上经历了多少曲折,直至终了才就位,面对一大桌美味幸福无比。大伙儿读着挺过瘾,搁二十年前仙工来读也会大感满足,可是现在不行了,对曲折故事勾不起兴趣,对美味倒更上心,所以一见题目,就琢磨着那顿宴席是个什么名目,有哪些花色,吃起来味道如何,吃完后如何回味。要是故事讲了一百回,最后只是把各样菜式点了个名,仙工就觉得不过瘾,宁愿另外琢磨这顿宴席怎么个吃法。明白了吧,仙工要讲的取经首先是为满足自己的胃口,见着“求取真经”,将错就错,当真考虑真经到底是个什么经。原著的确列出了真经的卷目,但那只是个菜单,不是菜式本身,更像是一部漫长的连续剧临谢幕才端出来的道具,还很可能是塑料做的,而仙工想要的是自个儿能品尝和体会的真味。

对“何为真经”之类的问题上了心,自然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取经故事。唐僧如果只说去求取佛经,那就由他去,仙工想关注就关注,不想关注就不关注,因为天底下好经文多的是,仙工精力有限,关注不过来,而且即便想耧耧,也因判断力不佳,只能撞着哪个是哪个。但是他口口声声要去求取真经,俺就不能不另眼相看,因为既然是真经,必定是最真的那个,无论搁哪个时代,放到哪种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身上都有效,对仙工当然同样有效,这么说来唐僧要取的经就与俺有关,俺必须打起精神,关心他将取到怎样的经。

比方说吧,照俺的理解,一加一是等于二的,要是唐长老取完经回来说一加一等于一点五,或者二点五,这很要紧,俺的工资向来以一加一等于二为基本算式来计算,算式没搞对,回到家是要受领导埋怨的。还有更糟糕的,唐僧取完经回来,万一借着真经的名义把一加一论证为二点五,并声称凡是得不到这一结论的都是二百五,仙工和广大观众岂不莫名其妙挨了咒?

有人可能要说,小人吧你,人家好心好意不远万里取回来真经,你不念就算了,还担心人家的暗咒。俺承认自个儿心态有扭曲的嫌疑,但是要找理由也是很容易。类似“不信什么就下地狱”的说法,相信大伙儿都不陌生,那就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之后的心声。上次还见着一个帖子,去死吧,异教徒,读起来很可笑,可是真要挨那一脚就很不好笑了。

原著中也有相似事例。就拿八戒来说,这几百年没少受取笑,但若当真存在八戒那么个人,征询他本人的意见,他能乐意吗?仙工觉着他那些事跟对真经的理解密切相关,等对真经有所认识,就知道他受了多大的冤枉。

总之,唐僧师父取回的如果只是佛经,他爱咋说都随意,仙工没空搭理。但若他取回的的确是真经,情况就大不一样,仙工想不在意都不行,因为真经天然把俺包括进去了,相应的有那么一只脚对俺抬了起来,更有好多不中听的言语急着往俺耳朵里钻,俺再也不能置若枉闻。这么一想仙工就紧张,不由得瞪大眼睛,看他准备取回来什么样的经。

取经非同小可,这就摸索故事的脉络,详细探查唐僧师徒所要求取的是怎样的真经。

关键词(Tags): #取经 真经通宝推:不限,随性自在,fungi,安倚天,铁手,绿水,云中飞,捷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二)

二 无底洞难题

当唐僧信誓旦旦地宣称:“偶要求取真经”,隐然在说:“偶现有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都不真,一切都有待取到真经后重新评估”。他掉头走了,剩仙工在这儿心里瞎咕咚,因为连他老人家都没掌握真经,俺就更不是,那可咋办?再想一下,他要是取回佛经,或者儒经、《圣经》,拿来对现有事物指手画脚,而别人并不同意,没关系,大家可以各执一辞,各讲各的理。但是他要取的偏偏是真经,感觉上是种元知识,是最真的,也是最终的知识,现有的知识和它不在一个层次上,没法相互比较,长老他岂不掌握了终极批判武器,而偶等只能处于被动挨批的地位?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有关真经的舆论阵地,咱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取经故事既然涉及到真经,就不能仅当娱乐,必须慎重对待。

同志们哪,有人要脱离群众,通过真经掌握话语权,咱们赶紧把他拉回来,不让他独个儿占有真经。如果此计不成,那就紧密关注,让群众不脱离取经人,最后大伙儿共同占有真经,到时候长老他再想指手画脚就不容易啦,哈哈!

唐僧师父或许是不小心说走了嘴,把佛经说成真经,但是既然说出来,他就不会再收回——“求取真经”,多妙的说法,用元知识一下子把所有人、所有事都揽进兜里,责任很重,荣耀更大,走起路来当然更带劲儿。此时要是退回去只提佛经,取回来的经有多大效用可以再商量,摆两天再读不要紧,他肯定越想越灰心,腿越抬越吃力,更别提走那么远的路。“真经”原来是杆大旗,旗幡招展,正义威武,相对来说路途艰险算个啥,妖魔挡道顶个球,拿到真经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唐僧师父即便不想取经,俺们也要拱着他出发,西行之旅马上开始,事儿揍这么定了。

唐僧长老的事儿定下来,仙工却又碰见新的难题。既然说是真经,凭什么认为那是真经,“给个理由先”(至尊宝的声音)。这个问题是碰巧从一本书上读到的。谢文郁的《失魂与还魂》论到什么是真理,真理和真经看上去很相似,仙工就借着他的思路来揣摩真经。书里讲到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说法,要说某个道理是真理,需要有个标准来做判断,可是标准本身的真实性有待质疑,于是对于标准是否为真需要另外一个标准做参照。同样道理,另外那个标准也不是天然就正确,仍然需要新的标准做依据,如此类推,对标准的标准的标准可以无穷追究下去,就像落进无底洞。

这就用“孙大圣是英雄”作为初始判断,来追踪判断的依据,看看无底洞是啥样儿。

判断A:孙大圣是英雄。

询问:凭什么说他是英雄?

标准B:他是降妖除怪的能手。

询问:为什么他是降妖除怪的能手?

标准C:他有一身的本事,妖怪都怕他。

询问:为什么他有一身的本事而别人没有?

标准D:他天赋异秉。

询问:他怎么就天赋异秉了?

标准E:他是从一块不寻常的石头里生出来的。

询问:孕育他的那块石头怎么个不寻常法?

标准F:那石头承受了日精月华。

询问:每一块露在外面的石头都遭受了日晒雨淋,凭什么他那块承受的就是日精月华?

标准G:那是块天产仙石。

询问:那石头仙在什么地方,含铁量超多还是放射性更强?

标准H:那是传说,没提含铁量或放射性。

询问:传说也要有根据,只要是世上存在的东西,就应测一测,量一量……

好些问题好像吹毛求疵,但是涉及到真经,多来点儿吹毛求疵是必要的,毕竟真经对每个人都很要紧,不能让某人随便号称掌握了真经。本文将一再提到无底洞难题,同时也反复强调,取经是在真经还没拿到手的情况下展开的,遇见事情不能随便下结论。

《西游记》一上来,观音和唐僧就认定待取的是真经,却没就那些经何以是真经给个说明,仙工就像饿汉闻见香味,随即展开自己的一通搜索。严格来说,本文是仙工第二轮搜索的结果,先前已写了好些文字,用翻新故事的方式寻求真经(《取经记》)。凑巧原著也提到无底洞,第81回,女妖将唐僧摄入陷空山无底洞。仙工很想改写这一段,但因《取经记》止步于狮驼国,没搞成。不过在《荆棘岭》一篇,四位木仙还是向唐僧问起真经的凭据,提到无底洞难题,强行让唐僧师父认清真经尚未到手的事实,从而改变他的基本心态。

关于真理的无底洞难题深不见底,对于取经,同样面临真经何以成其为真经的无底深渊,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取经”就很可以当回事来重新说道。

画张图总结一下,以后将作为惯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实中看到一排砖,一定能找见支撑的另一排,再往下,早晚找见地基。

谈论取经,不能先入为见地认为某些道理就是真经,而是寻找支撑真经的切实地基。可是往下去搜,将发现意想中的地基始终望不见,这可怎么办?嘿嘿,“取经”就是要对付这事。

关键词(Tags): #取经 真经 无底洞难题通宝推:不限,铁手,尚儒,绿水,史文恭,云中飞,捷克,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三)

三 内心世界

有一年重播连续剧《西游记》,仙工正在上高中,看到和尚们路过的地方西域风格越来越浓,就纳闷,书上好像没提西域啊,导演想的似乎过于周到了。西行路上经过的重要地点,高昌、龟兹、疏勒、莎车,原著一概没提,火焰山倒是有,但那是人们从书里搬进现实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第88回,取经僧众来到天竺国玉华县,街市繁华自不必说,而且“观其声音相貌,与中华无异”。都已到印度了,县府名称居然跟东土一个风格,当地人连长相、语言、风俗都跟东土无异,太说不过去了,是不?就当是作者手边没互联网,不了解天竺地界是啥景象,好歹弄个怪异点的名字,譬如“奔波儿霸”、“霸波儿奔”,糊弄过去也成啊,作者却明着说这地界跟中华无异,教人怎么接受?

对末尾产生疑惑,再把怀疑的目光投向西行起始处,可斟酌的地方越瞅越多。第13回,唐僧初离长安,看他经过哪些地方。不用翻书,咱也能说出河西走廊的几个地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还有著名的阳关、玉门关,个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可是书里都没出现,反而抛出两个陌生地点,“师徒们(唐僧和两个仆从)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夜住晓行,两三日,又至河州卫。”河州卫是明代才出现的建制,巩州则有两个,一个设置于唐代,位于四川珙县,宋代以后设置的巩州位于甘肃陇西县(都是网上查到的)。这么生僻的地名作者都找得出来,不可能不知道张掖、酒泉等地方,说明他对西行路上的地理状况不是不了解,但就是不照实写。

那么原著想写什么?这就引出仙工阅读《西游记》的一个感受,套用最近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任性”,原著好像特别任性。唐僧取经有历史上的原型,大致情况都清楚,观众对取经不免心存先入之见,然而取经故事就是不按观众预想的进行,该到龟兹的时候,取经人偏偏去了乌鸡国(无稽之国?),离了大唐国境十来年,见到的却还是东土城镇和民众,这又不是去越南,况且越南话唐僧也听不懂。

类似的任性随处可见,再举个例子。唐僧领受任务,上路取经发生在贞观十三年,“岁在乙巳”,这年唐僧二十七岁。如果问唐僧出生在哪一年,人人都举手,答道“贞观负十四年”,错,应该说“贞观前十四年”。验证一下。唐僧出生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他爹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而这一年是皇帝改元贞观之后,“已登极十三年”。没搞错,这不还是贞观十三年?!反复校验,明确无误,旁边“岁在乙巳”的标志显眼着呐。故事又任性了!显然原著是在挑战观众的基本观念,所以对付这部作品不能用平常认识,而要转换思维,以邪门儿思路对付邪门儿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合寻常逻辑,再仔细搜搜,到处透着诡异。唐僧来到大唐国界,迎面撞见一座大山,“高接青霄,崔巍险峻”(13回),看上去景色不错哈。但是论到山名,问题就来了,这山唤作五行山,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综合,是不是很怪?就算一座山叫啥名字都可以,这山下还压着孙悟空呢,没点特别能镇住那位闹翻天的主?不用问,这山出现得蹊跷。

再往下更奇特。唐僧救孙悟空出山,收纳为徒,转天遇见六个强盗。强盗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看到这一串工整匀称的名字,仙工马上想起另外一串绰号,从刘兰芳演播的评书《岳飞传》里听来的,是大坏蛋秦桧家里的八个小坏蛋,叫做长尾巴狗、短尾巴狼、铁笊篱、不漏汤、钟不响、铁铃铛、独头儿蒜、一包脓。这些绰号明显是在贬人,但要追究下去,除了打听到来源以及与人物性格特征的关系,不会有更多内容。唐僧师徒所遇见的那些位可不一样,不能简单看作强盗,而要根据佛教经义产生说不尽的解释。

佛教将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由六根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根和六尘蒙蔽人的心思,是阻碍人过智慧生活的魔障,因而将六根、六尘联合产生的作用称为六贼,应予以警诫,甚至剔除。六根和六尘都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六贼也只是比喻的说法,唐僧师徒竟然亲眼看见了,他们简直不在人间。说对了,他们就是在心里走路!这一回的标题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的大名是孙悟空,绰号瞅着和六贼一样,都不是现实中人。

唐僧虽说身处西行路上,所见是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大山,所遇是对应六根、六尘的人心里的六贼,身边跟着个心猿,他分明走在心路上,再去考究他路过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哪些地方,就跟故事原意背道而驰。由此仙工要得出结论,原著名义上讲唐僧往西天取经,故事发生的地点却只在人内心里,仙工将这地方称为内心世界,或者说精神世界,所有的故事都是思想观念中发生的事情。电视剧里唐僧越往西走,西域风情越浓,其实是想当然,而保持东土特色才更符合作品原意。

单由“五行山”、“六贼”和“心猿”就下结论,把取经故事发生的地点来个乾坤大挪移,是不是太草率?质疑得有理,但从现有证据,以及书中经常出现的五行生克、真心本性、神狂道昧、性海流沙等说法,可见不断上演的神魔大战决不是针对历史和世情的曲折反应,而展现的全是人内心里的,有关精神的内容。顺着这个思路读下去,咱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草图总结:取经发生在内心里——心在想事儿,心猿就在活动;想到眼耳鼻舌对人的误导,就看见几个盗贼上窜下跳;样样事烦神,就是压在五行山下——总之,内心世界里,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思。

关键词(Tags): #取经 心猿 六贼 五行山 内心世界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不限,陈王奋起,尚儒,watomi,铁手,迷惑不解,绿水,
家园 这个角度解读,也相当有意思

以前没想到过心路这个角度去看,现在看你这么一解读,还真是有那味道。

行路和心路,作者可能就是借行路写心路了。

楼主文笔诙谐。请慢慢继续。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四)

四 象征方法

要讲内心里的东西,直观的做法是运用概念,指明目标的名称和含义,有哪些特征,如何表现,对人有哪些影响,得出怎样的训诫……这是论文的写法,只能吸引专业人士,要是《西游记》也这么写,并且写上一百回,肯定枯燥不堪,早就被忘在历史的黑窟窿里。《西游记》讲了数不清的道理,看上去仍然生动有趣,就是因为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早就有人指出,取经的四个人物加上马匹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种对应就是比喻和象征。五行有个啥内涵仙工不懂,也不准备搞懂,而现在对“取经”和“真经”很感兴趣,仔细一翻,就从原有的象征里又找到蛮多新意。原著讲的是神话故事,神话区别于现实的不仅是飞行、变化、上天入地之类的离奇因素,关键还在于象征方法,通过象征来讲解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离开了象征,神话故事将褪变为奇幻、科幻或玄幻,读一读可以,但要没完没了地解读就不必了。

且从故事里捡个栗子,观摩一下象征是怎么起作用的。

第13回,唐僧带着两个仆从凌晨赶路,被寅将军率领的一班妖魔活捉,仆从都被吃掉,唐僧饱受惊吓,但是保住了性命。天亮后太白金星忽然现身,告诉唐僧妖怪的来历,并说“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妖魔)吃不得你”。妖魔既然吃得了另两个,也应吃得了唐僧,但是唐僧仅凭抽象的“元明”本性而得保全,理解起来相当费劲。回顾妖魔作祟的场景,并考虑其象征意味,就能弄清唐僧的元明本性是怎么回事。

妖魔作祟的场面相当恐怖,

魔王领诺,即呼左右,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只听得啯啅之声,真似虎啖羊羔,霎时食尽。

“剖腹剜心、碎尸分食”,妖魔好残暴,怕怕。唐僧脱险后竟没跟金星提起诉讼,要求金星派天神捉拿妖魔,绳之以法,也没找官府投诉,写个证词什么的。诉讼、证词之类都是现实世界的东西,唐僧面对的是内心世界,他本人又是发了誓只向内心世界找说法的取经人,碰到天大的委屈,他也不会回到现实里来找对策。在他看来,妖魔是属于内心世界的对象,就像生活在异度空间的外星人,现实世界的“杀人偿命”规则对他们不起作用。

唐僧回过神,收拾行李继续赶路,根本没想过给这桩遭遇立案,那两个仆从死得不明不白,是不是?为了理解这段恐怖而又难以追究责任的故事,不妨换个环境再讲一遍。

话说某大学的一间宿舍里住着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名叫唐僧,另两位名字从略。因缘巧合,他们同时对取经发生兴趣,于是组成兴趣小组,设定了读书目标和计划,规定每周讨论次数,预期达到何种目标。可是没过多久出现了变故,那两位同学接触到一种电脑游戏(星际争霸、红色警戒、仙剑奇侠传、英雄联盟,有的是游戏可供选择),深深地迷上了,每天一有空就戴上耳机,手按鼠标,对着屏幕紧张操作,还不断大呼小叫。此时唐僧同学志趣不改,依然坚持读书,却没人再和他讨论取经的事了。他仍旧时时捧本文史哲方面的书读得如醉如痴,偶尔抬头,听到那二位激烈敲击键盘和鼠标的声音,听来真的和妖魔吃人的声音非常相像。

这里出现的妖魔就是让那二位沉陷于游戏的痴迷,妖魔吃人的动静对应于游戏中的各种响动,分尸剖食的恐怖虽换作寻常的游戏行为,浪费了的时间和才华却不亚于人被吃后的惨重损失。此时再来讨论唐僧同学何以能够躲过妖魔逞凶,他的执着志趣就是原因,而这也正是他的“元明本性”。

故事里唐僧的两位侍从死得很惨,还原象征,现实中那俩人都还活得好好的,和唐僧同学打照面时还不忘得意地一笑,只是他们退出了取经,唐僧同学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取经道路上的“死人”。

如果原著直接引用术语讲解道理,文字将既教条又乏味,道理再深刻,读者必定是小众。使用象征方法后,精神要素变成鲜活人物,观念冲突演化为形体打斗,故事变得易读易懂,其乐无穷,当然更受欢迎。对取经故事的解读源源不绝,仙工也来凑热闹,然而要凑的是取经的热闹,更关心真经的内容,而对人物形象、情节线索之类不感兴趣,所以在仙工这儿,还原象征非常受重视,以让象征背后的精神要素和观念冲突返回前台,通过观察这些主题来了解取经成败。不过仙工要声明,原著故事纷繁复杂,运用象征手法后又极大丰富了内涵,要找出确实唯一的解释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而仙工只是提供一家之言,并打上标签,“供批判用”。

取经讲的是内心世界里的事情,运用了象征方法,内心世界和象征方法就是本文要点,也是仙工干活时的操作对象和惯用工具,相当于泥瓦匠左手持的砖和右手握的瓦刀,油漆匠眼前的椅子和手上的刷子(悄悄说一句,象征方法这把刷子真好用,作用远在理解取经故事之外)。

既然关注内心世界,就要时不时跟咱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做对照,以明确两者间的主要区别。相应的,仙工会经常提到“现实逻辑”,当作象征方法的对照,指出只可拿它来处理日常事务,但要对付取经就捉襟见肘,拿来认识真经更南辕北辙。

这就拿象征方法当主要工具,来解一解“贞观十三年”之谜。

平常讲到一件事,通常指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哪怕编故事,也要符合现实逻辑。譬如说到大学新生唐僧同学出生,是指他这人呱呱坠地这一自然事件,当然多半发生在十八年前。取经发生在内心里,相关事情都是精神事件,照用现实逻辑就不合适了,而要用上象征方法。

用象征的方式看,“取经人”已经不再指肉身的唐僧,而是正在执行取经任务的那段思维、那个大脑、那颗心。相应的,取经人的出生也要当作精神事件来看待。在他“出生”以前,他是个平常人,顶多是个高僧,哪怕戴上优秀、杰出或名满天下的帽子,他仍然跟取经搭不上关系。而在他“出生”之后,他才有了取经人的头衔,开始在自己内心里执行这桩艰巨任务。

肉身的人出生时是白板一张,除了吃奶什么都不会,这个出生只能算自然事件。名叫唐僧的取经人始终在内心世界里行事,他这颗心感受到真经的召唤,上路取经,于是一桩精神事件发生了,等于说取经人出生了。他的出生和他的上路取经指向同一件事,要定个时间点,当然都是贞观十三年,这才符合内心世界的固有逻辑。

通过将唐僧的出生和上路放在同一年,原著强调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迥异于寻常,取经彻头彻尾是段精神旅程,同时也突出了象征方法对于领会故事的重要性。

论证结束,欢迎拍砖(只接受象征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打这儿开始,咱要以象征的方式看待取经故事。

关键词(Tags): #取经 内心世界 象征方法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不限,watomi,铁手,文化体制,关中农民,
家园 大仙高见!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五)

五 角色分档

明确了取经的工作环境(内心世界)和主要工具(象征方法),可以进入主题了吗?哼哼,早嘞,热身仍得继续。

取经人们一路上跟各种各样的仙魔打交道,包括土地神、山神、河神、城隍等地方基层干部,隐居各处的镇元大仙、东华帝君等高级神仙,天宫的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大仙,散居各山头的四大菩萨,还有灵山的大佛、金刚,四海龙王,另外地府的阎君和判官曾露过脸,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野仙也很多,如牛魔王和他一家子,碧波潭的龙王一家,瀛岛三星,再然后,就是地面上不可计数的大小妖魔。这样一大批千奇百怪的神、仙、佛、魔构成了取经故事的角色主体,对他们的状况要先有个大致了解,才知道取经人们所处的基本环境。

仙、佛太多,挨个儿详细盘察等于写辞典,本文只能忽略细节,通过给他们分类来产生大致印象,而能采取的分类标准又有若干。

依所属系统,主要分为天宫系和灵山系,此外还有不受两系管辖的野仙和妖魔鬼怪。天宫系包含了从地府、地面基层到天宫的所有神仙。灵山系在各地有菩萨,在灵山有大佛和金刚,此外还有大批罗汉、优婆罗、优婆夷充当背景群众。

依居住位置,可分为地府,海底、河、井等水下,地面(又可细分为山野和城市),天上,广泛程度赛过细菌。

依现实中有无原型,并考虑到原型的物种,可主要分为四种:

——自然神,由自然物体和现象演化而来,包括司风的风婆婆、巽郎君,管云的推云童子、布雾郎君,还有雷公电母什么的(参见第45回)。地方土地神、城隍、河神、山神也都算作这种神。太白金星对应离太阳第二近的金星,手托仙桃的老寿星对应南极老人星,也都属于这种神,不过他俩“进化”得很高级,已经很难看出原身了。

——传说神,来自传说,如王母娘娘是由传说搬进原著的大神。

——生物神,由动物演化而来(不知道有没有来自植物的神),如二十八星宿的原身全是动物,要是让他们变回原型,马上组成一座小型动物园。

由人升格为神也算作生物神,但是特称为仙。太上老君原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二郎神来自都江堰总设计师李冰的二公子(也有说是灌江口的杨二郎),所以虽挂着神的号,其实是个仙。佛祖原身是释迦牟尼,也可归为仙类,不过还是称他为佛更恰当,否则好像称诗人为专家,怎么看都别扭。

——观念神,由观念具象化为神,如灵宝道君对应老子所论述的道,现实中没有任何对应物。菩萨原指大觉有情,揭谛意指去体验,也都是形象化了的观念。

分类方式虽多,但都嫌象征性考虑得不够,跟取经主旨联系不起来。依仙工的理解,仙、佛都是象征,对应某种观念,简单来说是观念中尊崇什么,就拜什么样的神。依据尊崇的目标另行分档,得到如下一张简化了的神、仙、佛图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线下方是现实世界,神佛的原型都出自这里。上方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本应称作内心世界,因所遇仙佛如此众多,此内心就拓展为所有人的内心,准确地说是观念,因而要称这个大环境为观念世界。

众仙佛不管来自何方,能够在观念世界立住脚,自然要有看家本领,主要本领可分为异能、德行和真知三种。图中列了一位故事里没出现的人物,关帝,对仙佛看家本领的讲解就从这位入手。

关帝当然是指三国名将关羽。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下发生于王莽年间,关羽出世还得再过两百年,跟大圣比是新秀,然而等到大圣出山,新秀已经封帝了,上升得很快。《抗日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讲到河北和山西曾经每县每乡都有关帝庙,相对来说孙大圣虽然深受大众喜爱,却没见哪座庙供他,故事里倒是临时起了一座庙,供的还是取经的四位(参见第99回),可见孙悟空受崇拜的程度比起关帝尚有差距。

关帝在取经剧集里没出面,名字倒是被提到过,

老者道:“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了,取名唤做陈关保。”

行者问:“何取此名?”

老者道:“家下供养关圣爷爷,因在关爷之位下求得这个儿子,故名关保……”(47回)

俺以为大圣听到这儿要勃然大怒:姓关的是个什么东西,竟然也敢称圣!然而他什么也没说,很快转换了话题。

常被人们单独供在家里的有弥勒佛和观音,这关帝也享受同等待遇,心高气傲的孙大圣听了居然没说二话,可见他默认了关帝的地位。那么关帝有啥能耐让孙悟空心服?武力高强?虎牢关前刘关张联合出击都拿不下吕布,关帝的武力值仅抵得上吕布三分之一,在孙悟空面前更不值一提。用武力来衡量关帝明显不合适,他的强项在于品德超好,所谓义薄云天,孙大圣要是跟关帝拼义气值立马气短,所以还是闭口不提为妙。

德行成就了关帝,也成就了一批神仙,包括太白金星和二郎神。太白金星是众星领班,进退规规矩矩,深合维护良好秩序的愿望,于是他地位日显,当上天庭宰相(仙工是这么理解的)。能跟他做对比的是南极老人星,形象化为老寿星,只给人带来延年益寿的好处,德行上说不出特别来,只好跟福神、禄神搭伙到处混吃混喝(参见第24回,三星各吃了颗人参果,赚大了)。二郎神和他爹一起兴修水利,功在千秋,做个大神仙理所当然(李二郎建立的是事功,而事功能够转换为德行,孔子推崇管仲即出于这种原因)。如果说德行在金星和二郎神身上表现得比较模糊,在玉帝那里就很清楚,佛祖还专门夸过他,后面将专章讲解玉帝怎么个有德法。

明确玉帝等大仙高居尊位的原因,反过来就容易理解异能神们的不堪处境。

异能不单指刮风打雷那样的特异能力,也包括长久存在,例如一座山不因岁月流逝而改变,所以必对应一位超然存在的山神;一颗星星高居天顶,神秘异常,应当对应一位星宿;天地自创世即存在,更对应一位大神,尊号有了,就是元始天尊。早期传说中的诸神,例如王母,故事也予以保留,但是得和异能神们划归一类。

取经故事给人制造了深刻印象,这类年代久远、能力特异的神地位并不高。就说龙王吧,人间只有当了皇帝才能穿龙袍,龙简直是皇家专利商标。进入取经氛围,龙王只是天庭的编外部署,职责只有播雨,而且需要风、云、雷、电等神的密切合作,俨然是现代化生产线上的一名员工。天庭对播雨的品质把关还特别严,稍有差迟就可能掉脑袋(参见第9和41回),这龙王当的比富士康的年轻工人还不如。

异能神地位不高是由精神演变造成的。上古人类看啥都很神,封起神来从不手软,然而到后世,理性精神日益彰显,那些神脑袋上的辉光就渐渐淡去。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将品德视为评判首要因素,即是理性精神大行其道的表征,相应的当然要另推一批神上位,于是玉帝、金星之类跟德行相关的神仙戴上大红花,容登灵霄殿,受到万众膜拜。与此同时异能神们纷纷退位,地位高的安置还算客气,王母领一拨神仙开垦蟠桃园,元始天尊明升暗降,去政协专门拉神仙开茶话会。土地神、山神专事基层,估计永生永世都望不到灵霄殿的门楼。风云雷电及龙王等虽然还能腾云驾雾,却无意间被塞进气象制造生产线,再苦再累都得干。

德行瞅着挺好,然而并不是理性精神的唯一最爱,真知也是一大关注要点。灵山就是以真知为出发点构建的观念系统,树立起一大批大佛和菩萨形象,与天宫分庭抗礼。观音法力广大,其核心能力其实是接近真知,称之为观音经(21回提到过)。唐僧和观音名义上是师徒关系,还原象征,却是个人和观音经的关系,后文将专门讲到。佛祖是佛法的首倡者,俨然是佛法的化身,地位当然至高无上。

应该说天宫原先已经包含了真知类神仙,一位是灵宝天尊,道的化身,另一位是太上老君,将道讲得最透的理论家。可惜天宫没好好看待真知,只把他们当普通的异能或有德神仙,时间一久,他们离开灵霄殿,一个去了人大,只在开大会时才露个脸,另一个去了科学院,潜心炼丹。将这两位边缘化,天宫是自废武功。天宫是个老系统,需要不断改造,改来改去,陈芝麻新谷子混到一起,改乱掉了。

图中还有一档指向凡人,来不及讲了,留待下一章再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故事里仙佛众多,真正崇拜的主要是三样——异能、德行和真知。神、仙、佛的地位对应着不同观念受人们重视的程度,这就是唐僧所处的“时代背景”。

唐僧高调奔灵山去,似乎真知集团已然胜出,然而不必仓促下结论,取经还有太多内容可予考虑,且待后文慢慢解说。

附加声明,本人自称“仙工”,是不是想跟众仙佛比肩?当然不是,也没那妄想。仙工是搞工程的,虽然提笔论说取经,还是把这当件技术活,到处搬运基本原理,想办法整到一块儿去。是个仙必定道亨高深,不食人间烟火,仙工这个“仙”却不为远离现实,而是从现实感受到太多困惑,倾向于到观念世界找原因。同时,仙工这个“仙”也意味着尽量认清和回避现实逻辑,努力运用象征方法,将取经故事还原出象征本意,从而解决自个儿的困惑,简而言之,这个“仙”是“象征”的代称。

关键词(Tags): #取经 象征 观念世界通宝推:铁手,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六)

六 凡人困境

人本身在仙佛分类图表里也占有一栏,可惜档位最低,要是把妖魔鬼怪也加进来,地位还得往下降。这就要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人处境如此可怜?

神、仙、佛各据其位,在于他们拥有特殊本领,要么能力异常,要么德行高超,要么接近真知,跟他们一对照,人有什么呢?嘛也木有,除了蜷在最底层,还能怎样?

说人什么本事也没有,马上遭到嗤笑,放眼望望,世上还有什么生物比人更能耐的?的确如此,然而这里讲的是观念里的人,不要和现实弄混淆了。在观念里头,狼虫虎豹全都不存在,有的主要是神、仙、菩萨、佛,这些都是人崇拜的对象。反过来说,人不崇拜自身,而是瞅见什么东西觉得神秘或高级,马上纳头拜倒,搞习惯了,自身自然掉到最底层。

这里讲到的人要分两种状况,一是作为群体和阶层的人,统称为凡人,另一是作为个人,有时称为个体。

个人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如果掌握了神异能力,他就成为神;要是德行超好,广受膜拜,他就升为仙;要是智慧超群,大彻大悟,就成了佛。取经路上的唐僧无能至极,来个妖魔就能调戏他一番,回头取经成功,他升级为佛,那些妖魔还能不能入他法眼将很难说。

个体可以脱离凡人阶层,凡人这一群体却将持续存在,并因缺乏可受崇拜的特质而永远处于最底层。跟神、仙、佛比起来,凡人阶层的特征就很明显,不外是无异能、无德行、无真知,原来是一群三无的盲流。

凡人在三无之外还有一个糟糕的特征,地位很不稳固……什么,都已经划到最底层了,还能往哪儿掉?当然是往妖魔那儿去呀。妖魔的情况马上就要讲到,这里仅需了解一点,妖魔总是要吃人的,人莫想安安心心当个凡人,难免哪天遭了妖魔的明算或暗算。妖魔和神佛都是观念中的存在,人即便被妖魔吃掉,身体还好好活着,好像并不可怕,只是吃完后人已不像原来的样子,而是和妖魔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人变成了妖魔。就拿狮驼国来说(77回),一国的人都被妖魔吃掉了,全死了吗?没有,只是都中了邪魔,行事和妖魔一个德性。

既然妖魔专门和人做对,人就以牙还牙,磨练本事对抗妖魔,总可以吧?直观上可行,但要明白,九环刀、龙泉剑和三节棍全没用,妖魔不是现实存在,物质的东西伤不到他们。要对付他们,只能到观念中去找本事学,呼风唤雨啦,画符念咒啦,都成。嗯,如果可行,马上就办。可是仔细想想,这是干吗呢,还不是修炼特异本领,等修成了,人还是人吗,已成神了。同样,道德修养一样可以对付妖魔,但是修成之后将成仙;精修佛法也能祛魔,而修成之后将成佛,总之已不是凡人。

这么一来就遭遇悖论,凡人如果安于做凡人,就没本事对付妖魔,早晚会被吃掉,变成妖魔;如果努力学习对抗妖魔的本领,就是奔着当神、仙或佛去,又做不成凡人,反正凡人这位子不得不坐,又维持不住。

竟然得出这种结论,又出了什么问题?另外原著也没说啊,有证据吗?书里是没明讲,但是把各种角色考虑一遍,并且考虑到对真经的理解,结论只能如此。下结论不给证据不符合本河规则,而要找事实摆道理又大费周折,不如暂且了解凡人的不堪处境,转头继续观摩取经,等遇见合适机会再回到这个话题上来。

关键词(Tags): #取经 凡人通宝推:简体英文,fungi,关中农民,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七)

七 妖魔特征

这就讲到魔了。魔在故事里作用极大,所以要多花些心思在他们身上。

魔也常称作妖或怪。应该说怪、妖、魔所指并不同:

怪只是偏离了正常,邪气不那么重;

妖是超出常识范围的现象,如果能弄明白其原理,它就不妖;

魔通常和恶结合在一起,能伤害人,相反如果人畜无害,魔不魔的就无所谓了。

拿这几个词用到人身上,含义也大不一样。怪是个客观判断,说“那人很怪”,是指那人不正常,但是跟我没关系。妖含有主观成分,说“那人妖里妖气”,指那人的精神气质与我不合,并且我不想被那种气质恶心到。魔有做恶的倾向,须要及时回避。

拿精灵古怪的黄蓉为例,江南七怪称她为小妖女,因为她跟郭靖相好,而七个老怪物一方面疼爱弟子,一方面不喜欢黄蓉的气质,所以用带有主观色彩的“妖”来称呼她,表明他们从心底里厌恶她。如果放在欧阳峰、杨康等人那儿,多半会用只含客观色彩的“小魔女”来形容她,因为他们不关心她的精神气质,而只看她是否于己有利,既然她常跟他们做对,又拿她没辙,当然认她为魔。

怪、妖和魔在取经故事里没啥区别,反正都不是好东西。所以后文将不再提怪,对妖和魔也不做区分,为行文方便,统称为妖魔。

先总结出妖魔的几项特征。

1. 以人为食。

妖魔的最大特征就是喜欢吃人,所以“妖魔”一向是贬义词,是极端伤生害命的危险分子。唐僧一出大唐国界,于乌漆麻黑的凌晨被寅将军带领的一干妖魔捉住,两个随从当着唐僧的面被吃掉,让唐僧,也让读者领教了妖魔的邪恶。往后唐僧频繁落入魔窟,见识了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的食品(72回)、蒸人肉的笼屉(77回),剥人皮的亭子(86回),可见妖魔专以人为食,以祸害人为业,极端邪恶。

2. 形貌丑陋。

既然行为极其邪恶,妖魔的外观免不了也非常丑恶。黄袍怪虽是星宿下凡,长得却似“牛头夜叉”(28回),唬得唐僧慌忙暴走;独角兕大王原身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下凡后“生得好不凶丑”(50回),找不出半点驯顺样子;赛太岁是观音菩萨的宠物,逃进山野后“口外獠牙排利刃,鬓边焦发放红烟”(70回),完全脱离了宠物范畴。其他的妖魔也大多没好面相,将人的形体和野兽面貌综合在一起,活脱脱就是半兽人,要想看他们的具体模样,可以参考有关西游的影视,好莱坞电影《魔戒传奇》(也译作《指环王》)里面也有大量半兽人。

3. 身处山野,数量众多。

妖魔虽以人为食,却偏爱住在野外,特别是住在山洞里。取经人们穿过人群密集的市镇时较少遇到妖魔,钻进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地,反而更容易碰见。黄袍怪所住的是碗子山波月洞,金角、银角大王住平顶山莲花洞,蝎子精住毒敌山琵琶洞,多数戏份足的妖魔住哪座山哪个洞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就差标上门牌号码。

每一个本领高强的魔王手下都招纳了百十个小妖,到狮驼岭,大小妖魔更达四万八千之众,俨然是规模庞大的野战军。跟众妖魔比,取经人们实在势单力薄。

4. 欲望强烈,手段拙劣。

妖魔总是怀有强烈的占有欲,如黑风怪见到锦(衤阑)袈裟,卷了就走;白骨精为拿住唐僧,三番变作人形;赛太岁为博取金圣宫娘娘的欢心,极尽谄媚之能事,甚至主动叫小妖去报告打败仗的消息,“你如今去说那里人马骁勇,必然胜我,且宽她一时之心”(70回);狮驼岭的青毛狮子怪为守住到手的唐僧肉,“把唐僧抱住不放”(77回),像小朋友紧抱住可心的玩具。

妖魔占有欲虽强,手段却一般,也就是凭武力或宝贝跟孙悟空硬碰硬对战。例如白骨精,同样的手段使用三次,对手再笨也想得出对策来;金角、银角大王揣着五样宝贝仍对付不了孙悟空,自己反而先后中招;赛太岁面对心爱的娘娘时憨得可以,对孙悟空耍的花招毫无警惕之心。相对而言,孙悟空经常表现出超凡的机灵,将自身的武器和手段灵活组合,运用到极致。

5. 不受法律保护。

不管哪个旮旯的妖魔,最大特点是跟法律无缘,杀人不偿命,被杀也活该。孙悟空杀人,唐僧通常反应强烈,严厉训斥和念几十遍紧箍咒都不够,还多次撵他走。唐僧在猎户刘伯钦家做客,见一座草亭挂着枪刀叉棒和数块血腥的虎皮,就嫌“凶险腌脏”(13回),可是往后孙悟空经常荡平魔窟,打得小妖尸首遍地,倍加血腥,唐僧却没什么反应,连句“阿弥陀佛”都不念。

妖魔通常由动物修炼成精,虽嗜吃人,被杀时同样有流血和惨叫。从阅读感受来说,杀妖魔和杀人效果一样,身处现场的唐僧竟然未见心情起过异动,足堪生疑,不知妖魔到底是怎样一种生物。现代各个国家都出台了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法律,什么时候能出保护珍稀野生妖魔的条文?大概遥遥无期。

观音曾对孙悟空说:“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57回),可见杀妖魔无须顾忌法律和道德。从这句话还可以总结出“见魔必除”的原则,往后将经常提到。

6. 身份可以转换。

故事里还有个广为人知的规矩,来一个怪物,是妖还是仙不好从外观和作为判定,而全看仙、佛界上层的意思,颁给你仙的资格你就是神仙,收你为徒你就得正果,偷偷下凡固然当了妖魔,主子出面说句话,妖魔眨眼还原为神仙。这么一来妖魔和仙佛的身份随时可以切换,妖魔干了再多坏事,能不能除掉就看有没有后台,有后台还能高升,若没后台,等着挨棍子吧。

7. 有时也干好事。

妖魔也不是千篇一律只干坏事,如车迟国的三个妖道,身为国师,为本地求来过不少雨水。这会儿如果加州政府招贤纳才,孙悟空和仨妖道都去应聘,妖道士更容易胜出,因为通天本领不如求雨来得痛快,而且他们还能常住,签个多年合约没问题。乌鸡国的妖道士替换了国王出来治世,把个国家治理得更太平,让人分不清国王跟妖道士谁更好。

不管妖魔原先状况如何多样,取经人们一到,他们纷纷放弃安静生活,主动与取经人为敌,然后接受金箍棒的无情捶打。取经故事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妖魔跟取经人的冲突上,如果说是妖魔作祟才成就取经,恐怕并不过分。那么妖魔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使他们对取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将是以下几章的主要内容,仙工将祭出法宝,还是拿象征说事,细论妖魔的象征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妖魔不是好东西,显现为半兽人,于是取经人把自己内心建成一座斗兽场,取经人也不妨称作斗兽人。

关键词(Tags): #取经人 妖魔通宝推:fungi,关中农民,
家园 独出机杼,解读自成一家。真仙工

植物神西游记里应该也有,杏仙,十八公这帮假以时日修炼路线图,不就是植物神吗?

稍拓展一点,神话界不是百花仙子嘛

家园 这段解读,必须得赞一个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八)

八 魔的象征

佛教是最讲慈悲的(大致不差吧?),连蝼蚁都舍不得伤,可是在求取佛经的路上,在虔诚的佛教徒身边,杀戮却似家常便饭,搞不懂取经故事何以这般悖谬。一心念佛的唐长老简直是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历尽磨难的取经也跟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业相差无几,幸好抛的是妖魔的头颅,洒的是妖魔的热血。还是那个问题,妖魔招谁惹谁了,要被举着取经幌子的佛徒们无情追杀?

仙工依然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取经故事讲的是内心世界的事情,所以也应将妖魔视为内心和精神世界的“生物”。

原著在章回的标题上多次揭示妖魔和精神的关系,如“邪魔侵正法”(30回),“外道迷真性”(33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50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55回),“缚魔归正乃修身”(62回),“姹女还归本性”(83回),妖魔所侵害的是正法、真性、本性,妖魔本身则是爱欲、神昏、色邪等不良精神倾向。

每一回的斗魔故事都复杂曲折,标题却给出完全不同的指引,指明跟妖魔的搏斗其实全发生在人内心里,是一种心绪跟另一种心绪的冲突,一类思想和另一类思想的战斗。以著名的盘丝洞故事为例,唐僧恍惚间被七个蜘蛛精捉住。那七个美丽的妖精,就算不能当下凡的仙女娶回家,留着也可以赏心悦目,结果都被孙悟空一通乱棍打死了,说来挺可惜的。从标题看,“盘丝洞七情迷本”(72回),原来妖精们是七情的化身,依照佛教的说法,七情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原来唐僧见到的不是仙女或妖精,而是自己心里头从来就有的各种情绪。唐僧借孙悟空之手把那些情绪都清除掉了,旁观者如仙工却为香消玉殒而叹惜,真是叹错了对象。

第73回,黄花观道士用药毒翻了唐僧和两个徒弟,那毒药非常来之不易,

山中百鸟粪,扫积上千斤。是用铜锅煮,煎熬火候匀。

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三分还要炒,再煅再重熏。

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

俺不明白,一个道士平日不好好打坐念经,费那心思熬毒药,心地要多么歹毒,又多么无聊!还是标题解了惑,“情因旧恨生灾毒”,此毒来源于心底,是长久郁积的情和恨。这种恨对大伙儿应不陌生。常听说有人幼年遭受虐待,长大了仍心理扭曲,有恨埋着呢。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是这种恨在起作用。原来黄花观妖道士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道士,而是徘徊在好些人心底的怨毒情绪。

第77回,三大魔头跟唐僧的三位徒弟对抗,战斗极其激烈,狮驼城简直是取经人们的斯大林格勒,然而一长段韵文刚写罢战斗场面,矛头马上指向精神方面:

六般体相六般兵,六样形骸六样情。

六恶六根缘六欲,六门六道赌输赢。

三十六宫春自在,六六形色恨有名。

要把六般体相、六样形骸、六恶、六根、六欲等交待清楚得写一大篇论文,然而那跟叮叮当当的战斗没啥关系。名义上故事在演述神魔对战,展现出来的是各种武器装备的比拼和作战技巧的运用,实质里却在讲解思想观念上的斗争,这种斗争不止发生于唐代和某个名叫狮驼国的地方,而就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天,每时每刻。

唐僧说过,“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13回),这是明确地将“魔”归到“心”上,即魔是由人的心思和情绪生发出来的,是纯属于精神世界的事物。要消除魔障,刀枪等武器没办法对付,只能动用心思,清除各种邪念、恶念,使心思澄澈、思想纯净,才能截断妖魔生事的机会。

唐僧不忍见到杀人和残害动物,因为人和动物都活在现实世界,唐僧在用现实眼光看待人和动物的生命。进入内心,事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则都完全改变,虽然妖魔被杀也惨叫连连、鲜血迸溅,唐僧却只是冷静观看,不置一词,因为所谓“惨叫连连”和“鲜血迸溅”都是比喻的说法,无非表示妖魔所对应的情感或心理倾向也有抵抗,不愿轻易遭到除灭。

以前述大学宿舍里的三位同学为例,假如唐僧同学兼职辅导员,有意愿和职责帮助那二位游戏谜,一定果断拔掉插头,摘掉他们的耳机,要求他们拿起书本,专心思考哲学问题。那二位必定不情不愿,明着不打游戏,暗地里偷偷玩两局,或者跑到隔壁看别人打,用象征的方式看,那就是妖魔在顽抗和哀嚎。“妖魔”再哀嚎,唐僧同学也不会怜惜,因为既已认定了沉迷于游戏不好,就不会对迷恋游戏的妖魔保留恻隐之心。用这种方式来审视取经故事,就知道虽然杀妖魔和杀人效果相近,唐僧却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一个是现实中的残杀,受害的是具体鲜活的肉体,另一个指向内心和精神,对付的不过是不良情感倾向。唐僧师父的眼光对头,咱们观众也得跟上,别再把象征的杀戮和现实联系得太紧密。

妖魔的特征里有一条是占有欲强烈,那么妖魔就是象征占有欲吗?大概不能做这么简单的对应。如果妖魔仅指占有欲,象征性就太单一,萝卜当杠使,不足以支撑《西游记》那么庞大的故事群和纷繁复杂的喻指。还以大学宿舍的游戏迷为例,迷恋打游戏只是喜好,不涉及占有欲。妖魔另有所指,而且指向的不是单一事物,需要就事论事予以分析。

取经故事看上去热热闹闹,经常让人不明所以,其实众妖魔不过是些雕画丑怪的木偶,牵动木偶的是思想情绪的细线,孙悟空挥舞的棍子是在实现某些理念,一如许多标题所揭示的:“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77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90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妖魔是人心里的各种不良思绪,形象地看,真性、本性的人被喜、怒、忧、思、外道、邪念、情乱、神昏等等妖魔重重包围了。斗兽人任务艰巨。

关键词(Tags): #取经 妖魔通宝推:不限,伏波将军,fungi,牛栏山二锅头,关中农民,
家园 木仙挺有名的,俺竟没想到,太大意了!多谢赐教!
家园 嗯,写得太有道理了,取经就是修心,修正了,就成佛了。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九)

九 魔性

人性、神性等词汇对大伙儿应不陌生,要说人身上也存在魔性,应该没有太大争议吧?取经故事所反复提及的妖魔既然来自内心,实质就是魔性。本章把目光从原著移到现实,看看自个儿身上有哪些魔性。了解咱们自身的魔性很有意义,由此可以使取经故事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明确取经和真经这些事儿的确与我有关。

小人书无例外也曾是仙工的最爱,很多是有关历史和战争的,像《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仙工对书上画的兵器非常着迷,剑、弩、弓、矛、戟,没事就照着描画。那时候的电影很多取材于革命战争,常见到各种热兵器,驳壳枪、卡宾枪、三八大盖、机关枪、迫击炮、榴弹炮,同样令仙工着迷。再后来有机会读画册,各种大型武器装备进入视野,坦克、战斗机、导弹、战舰,都观赏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仙工就犯惑,那些东西,从低碳的弓箭到最不省油的航母,形态差异极其巨大,仙工竟然都着迷,而且是一视同仁地着迷,为什么?

要说原因应该很明显,那些都是兵器,用来征战的,凡是跟征战有关的就让多数男孩感兴趣,仙工也不例外。到玩具商店去看看,男孩的玩具少不了刀、剑、坦克、飞机,喜欢兵器是男性的共性。

可以进一步引申,每个人,特别是男性,身上都带有征战的偏好,因而一见到兵器就喜欢,想要归为己有,拿来试试。兵器都是用来杀人的,虽然拿到兵器不会马上用到人身上,但是与实际做恶已差不了几步。这种对兵器和征战的偏爱就是一种妖魔,准确地说是一种魔性。

可与兵器做对比的是刑具。绞首架、老虎凳、皮鞭、钉板,都是刑具。虽然同是伤害人的东西,仙工不仅不喜欢刑具,还非常厌恶。商店里兵器玩具很多,刑具几乎没有,说明不喜欢刑具也是人们的共性。论到原因,或许可以归结到基因上。人类进入有文字、有社会组织的阶段之前经历过上百万年的原始阶段,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是群殴,主要武器是拳头,要是能找见兵器,石头、木棍什么的,一定要拿在手上,那会使你战斗力倍增。百万年下来,对兵器的偏爱足够写进基因了。而刑具是文明社会才有的东西,至今最多五千年,基因还没改造到那一步,也希望永远没有那一步。

喜爱兵器是一种魔性,依照《西游记》里“见魔必除”的原则,咱们是不是应该立即断绝掉这种偏好?好像没有。现实是玩兵器可以(不管是玩具还是真家伙),但是不能用来杀人,否则就得吃官司。奥运会上仍保留标枪、射箭、射击、击剑等战斗项目,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给冠军发奖杯,没见有人不适到赶紧拿起佛经或《圣经》来念,一个也没有,说明人是可以和魔性融洽相处的。魔性没那么可怕嘛,说不定哪天众魔被正了名,可以开个人魔欢乐和谐运动会,欢迎大家前来捧场。

人心中的魔性,破坏欲也算一个。小朋友搭积木时很用心,毁坏的时候可不手软,稀里哗啦就给推平。直接下手搞破坏的机会很少,那就看别处的破坏如何进行,火灾、洪水、山体滑坡、大楼爆破、倒烟囱,都有看头。现代电影技术给制造破坏场景带来极大便利,地震、海啸、大火以至彗星撞地球,都能声形并茂地模拟,相关海报上少不了极力渲染武器的酷炫和破坏效果的惊人。城市的毁灭可以集中展示破坏场景,所以出现《金刚》、《世界末日》、《超人》、《天地大冲撞》、《后天》、《复仇者联盟》等片,纽约等城市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不知道给毁过多少次了。

其他的魔性同样不胜枚举,好传小道消息应算上,羡慕、嫉妒、恨已经粘连到一起,俨然成就新的三结义。另外攀比心理算不算?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不是?刚愎自用和没主见是否都魔性十足?这么列数下去,自个儿身上要附满妖魔了,跟满身虱子似的,想着就头皮发麻。难怪唐僧那么霉,心路上妖魔当然多,老是遇见妖魔,说明他确实走在正道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出门撞见鬼很难,进门遇见魔其实极容易,这是取经带来的重要认识。

关键词(Tags): #取经 魔性通宝推:不限,fungi,江南水,关中农民,陈王奋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